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六年级下册2.八颗行星教学设计
展开2.八颗行星
【教材简析】
本课是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的第2课。第一课已对太阳系有了初步介绍,这一节课中进一步对太阳系中八颗行星的一些探究。聚焦部分通过两个提问,考察上节课的内容和指出本课研究的方向。探索部分分为三个环节:一是阅读八颗行星的基本数据表。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八颗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相差比较大,大小相差也比较大。二是给八颗行星排序。这个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将数据进行一一比较,再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重组和排序。给八颗行星排序能够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到八颗行星排列和大小的规律。三是建立行星的位置关系模型。这个活动是这一课的主要内容。研讨部分主要讨论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让学生交流处理数据的方法。处理数据是一个难点,所以可以让学生充分表达。处理数据的方法不同,制作模型的效率也会不同。第二个问题的研讨旨在让学生感受到教科书中的示意图与真实的太阳系相差甚远。学生能够体会到根据数据来建模的客观性。拓展部分,教材通过木星及其卫星的观察将观察活动延伸到课外,同时让学生意识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观测工具的进步,人类对于宇宙的认识会逐渐深入。
【学情分析】
学生对太阳系有了初步认识,知道太阳系中的主要组成天体。但对于太阳系中主要行星的分布情况,绝大部分学生局限于教材中的太阳系示意图,不知道真实的太阳系与此相差甚远。本节课通过数据建模让学生体会到数据建模的重要性和客观性。激发学生对事物的求真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太阳系有八颗行星,它们在其特定的轨道上绕太阳运转。
[科学探究目标]
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行星相对位置关系模型。
[科学态度目标]
1.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2.意识到模拟实验及推测与客观事实是有一定距离的。
3.保持关注典型天文现象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可以逐渐被人们认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纸带建立八颗行星与太阳的相对位置关系模型。
[难点]建模过程中学生对于各组数据的处理。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小组]1米长的软皮尺、签字笔、学习单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课件出示太阳系示意图,提出问题:太阳系的八颗行星有哪些?
2.学生作答,教师继续追问:八颗行星是如何排列的呢?
二、探索
1.阅读八颗行星的基本数据表。
出示八颗行星的基本数据表,请学生分享从表中得到了哪些信息。
根据八颗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数据找到距太阳“最近”和“最远”的行星。
根据八颗行星的赤道直径数据找到“最大”和“最小”的行星。
2.给八颗行星排序。
(1)仔细观察八颗行星基本数据表,按要求在课本中给八颗行星排序。
方法 1:按离太阳的远近排序。方法 2:按直径大小排序。
(2)交流八颗行星排序。
3.建立行星的位置关系模型。
(1)出示太阳系示意图,请大家看看,这张图有没有问题?
根据八颗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数据和赤道直径数据,离太阳的远近距离和大小比例有问题。
(2)我们先来研究八颗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数据,现实中离太阳的远近距离比例大约是怎么样的?
出示材料:软皮尺、签字笔。小组讨论:如何在这尺上体现出来?
交流汇报:如何确保八颗行星都能排列在长纸带上,0刻度是代表什么?距离太阳最远的海王星放在哪里最合适?
(3)处理数据,将八颗行星标记在皮尺上。
(4)将完成后的八颗行星位置图贴在黑板上,比较太阳系示意图说说有何不同。
4.课件出示:如果按比例大小是不是和这张太阳系示意图一样呢?
三、 研讨
1.为什么太阳系示意图不按实际比例画呢?
观看宇宙图不一定按实际比例画的,我们要关注他们的数据。
2.将黑板上的相同行星以弧线相连,绘制出八颗行星绕太阳运转的轨道。
引导学生思考:观察全班制作的八颗行星位置模型,你有什么认识或问题?
四、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学习到了什么?
五、拓展
布置课外观察活动:观察木星,如果有条件的同学可借助工具观察。
【教学后记】
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六年级下册1.太阳系大家庭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六年级下册1.太阳系大家庭教案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简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后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学年6.浩瀚的宇宙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2021学年6.浩瀚的宇宙教案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简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后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科版 (2017)六年级下册4.认识星座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教科版 (2017)六年级下册4.认识星座教案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简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后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