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期中化学试卷(2)【含答案解析】
展开九年级下期中化学试卷(2)
(总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 1 C 12 N 14 O 16 P31 S 32 Cu 64 Zn 63.5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20分)
1.(2分)实验准备室里,实验仪器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下列表述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试管:“干净吧!我身上一滴水都没有”
B.酒精灯:“帽子哪里去了?我的燃料越来越少了”
C.铁架台:“好难受啊!我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了”
D.量筒:“同学们不爱惜我,我被摔坏了”
2.(2分)下列基本实验操作,你认为错误的是( )
A.稀释浓硫酸 B. 倾倒液体
C. 蒸发盐水 D. 检查气密性
3.(2分)甲醛(CH2O)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对人体有害。不合格的家居用品或装修材料中常常含有甲醛,损害人体健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个甲醛分子由4个原子构成
B.甲醛燃烧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C.甲醛是氧化物
D.甲醛分子中的原子都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
4.(2分)根据你的化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纸篓着火用水浇灭,因为水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小苏打治疗胃酸过多,因为小苏打能中和盐酸
C.铁粉作食品保鲜剂,因为铁粉能与氧气和水反应
D.生铁和钢的性能不同,因为生铁的含碳量比钢少
5.(2分)“宏观﹣微观﹣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工业上生产尿素[CO(NH2)2]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根据图示信息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H3+CO2 CO(NH2)2+H2O
B.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由分子构成
C.反应前后分子和原子的种类都发生改变
D.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各有一种氧化物
6.(2分)推理是一种重要的研究和学习方法,下列归纳和推理,你认为合理的是( )
A.有机物中含有碳元素,所以含碳的化合物都是有机物
B.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中和反应,所以凡是生成盐和水的反应都是中和反应
C.离子是带电荷的粒子,所以带电荷的粒子一定是离子
D.碱溶液能使酚酞变红,所以能使酚酞变红的是碱性溶液
7.(2分)下列物质之间的转化,只通过一步反应不能实现的是( )
A.Fe2O3→FeCl2 B.KMnO4→MnO2
C.CO2→CO D.CuSO4→Cu(OH)2
8.(2分)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实验操作的是( )
A. 电解水
B.向一定量稀硫酸中不断加入氢氧化钡溶液
C.向两份等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中,分别不断加入镁粉和锌粉
D.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取氧气
9.(2分)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电解水实验中正极与负极产生的气体体积之比为8:1
B.打开浓盐酸的瓶塞会看到白烟,而打开浓硫酸的瓶塞无明显现象
C.在氧气里点燃细铁丝,铁丝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D.在氯化铜溶液中加入锡片,析出红色固体铜单质
10.(2分)除去下列物质中所含的杂质,所用的试剂和方法正确的是( )
选项 | 物质 | 杂质 | 试剂和方法 |
A | CO2 | 水蒸气 | 通过碱石灰 |
B | KOH溶液 | Ca(OH)2 | 加入过量K2CO3溶液,过滤 |
C | CaO | CaCO3 | 高温煅烧 |
D | CuO | Cu | 加入适量稀硫酸,过滤 |
A.A B.B C.C D.D
二、填空与简答题(每空1分,化学方程式每个2分,共21分)
11.(4分)用化学用语填空:
(1)两个氢原子 ;
(2)地壳中含量最多金属元素的离子 ;
(3)天然气的主要成分 ;
(4)生活中常作食品干燥剂的氧化物 。
12.(4分)人类的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都与化学密不可分。请回答:
(1)农业上使用的硝酸钾属于 肥。
(2)饮用硬度过大的水不利于健康,生活中常用 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
(3)冰箱中放活性炭除去异味,这是利用了活性炭的 性。
(4)有机合成材料的出现是材料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下列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
A.不锈钢汤勺
B.塑料果盘
C.纯棉围巾
D.玻璃杯
13.(4分)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相关问题。
(1)t3℃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之比为 。
(2)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 (用“甲”、“乙”、“丙”及“>”、“<”或“=”表示)。
(3)将t3℃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100g,分别降温至t1℃,所得溶液的质量最大是 (用“甲”、“乙”、“丙”填空)。
(4)现有甲、乙混合物溶液,需要从混合物溶液中提纯乙固体,采用的方法有 。
14.(6分)发展低碳经济,降低碳排放,就是要尽量减少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如图是部分物质与二氧化碳的相互转化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1)碳酸钠在高温下与SiO2发生反应,化学方程式为:Na2CO3+SiO2 Na2SiO3+CO2↑,Na2SiO3中硅元素的化合价为 价;
(2)葡萄糖在酶的催化作用下缓慢氧化可转变为二氧化碳,其原理可以表示为:C6H12O6+6O2 6CO2+6X,其中X的化学式为 ;
(3)物质R能发生分解反应生成CO2,写出一个符合要求的化学方程式 ;
(4)甲烷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甲烷(CH4)、乙烷(C2H6)、丙烷、丁烷(C4H10)等物质都属于有机物中的烷烃,写出丙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15.(3分)如图所示,“﹣”表示相连的两物质可发生反应,“→”表示可以向箭头所指方向一步转化,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均已略去;所涉及的物质和反应在初中化学中均较常见,且A﹣E为五种不同类别的物质(指单质、氧化物、酸、碱、盐),A的浓溶液在实验室中常用作干燥剂。请回答下列问题:
(1)A的化学式为 。
(2)D与E的化学方程式可能为 (写一个即可)。
三、实验与探究题(每空1分,化学方程式每个2分,共23分)
16.(13分)某化学课外活动小组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探究,请按要求回答:
(1)写出图1中标有①、②的仪器名称:① ,② 。
(2)小强想用高锰酸钾制取纯净的氧气,他应选择上述装置中的 和 (填字母)进行组装。你认为A装置中还缺少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当氧气收集满并取出集气瓶后,停止该实验的正确操作步骤是先 后 。
(3)小红同学要制取并收集CO2应选择 (填字母)进行组装;检验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 。
(4)小明同学探究B装置时,对此装置作了改进,改进的装置如图2所示。改进后该装置的优点是
(5)实验室在常温下用块状电石与水反应制取微溶于水的乙炔气体,该反应必须严格控制加水速度,以免剧烈反应放热引起发生装置炸裂。你认为B装置应如何改进才符合要求 。
17.(10分)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金属铝和铜的活动性强弱,开展了以下活动。
【查阅资料】
经查阅,金属铝在常温下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对比实验】
编号 | 操作 | 现象 |
甲 | 将表面未打磨的铝丝浸入CuSO4溶液中 | 无明显现象 |
乙 | 将表面打磨后的铝丝浸入CuSO4溶液中 | 铝丝表面析出红色固体 |
丙 | 将表面未打磨的铝丝浸入CuCl2溶液中 | 铝丝表面析出红色固体 |
(1)比较实验乙和实验 (填“甲”或“丙”)可得知:打磨能破坏氧化铝薄膜。
(2)实验乙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据此可知金属活动性Al比Cu (填强”或“弱”)。
(3)小明同学对实验丙的现象进行分析,认为H2O对氧化铝薄膜有破坏作用。但此观点马上被其他同学否定,否定的依据是 。
【猜测与探究】
小组同学针对实验丙的现象,经讨论后猜测:Cl﹣破坏了氧化铝薄膜。
为检验此猜测是否正确,他们首先向两支试管中加入相同的CuSO4溶液,并均浸入表面未打磨的铝丝,然后进行了新的探究:
操作 | 现象 | 结论 | 推论 |
(1)向一支试管中再加入NaCl固体 | 铝丝表面析出红色固体 | 氧化铝薄膜被破坏 | Na+或① 能破坏氧化铝薄膜 |
(2)向另一支试管中再加入Na2SO4固体 | ② | 氧化铝薄膜未被破坏 | Na+和SO42﹣都不能破坏氧化铝薄膜 |
【结论与反思】
得出结论:前述猜测 (填“正确”或“不正确”)
总结反思:本次探究充分运用了比较法和控制变量法
18.(6分)小明同学在完成实验室制取CO2后,对回收的盐酸和CaCl2混合溶液(不考虑其它杂质)进行以下实验:取200g该溶液于烧杯中,向其中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10.6%的Na2CO3溶液,滴入Na2CO3溶液与生成沉淀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1)生成沉淀的质量为 g?
(2)回收液中HCl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3)当Na2CO3溶液与CaCl2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多少?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20分)
1.【解答】解:A、试管干燥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酒精挥发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铁架台生锈过程中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量筒摔碎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C。
2.【解答】解:A、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的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向量筒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C、蒸发时,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体飞溅,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A。
3.【解答】解:A.由化学式可知,一个甲醛分子是由1个碳原子、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所以一个甲醛分子由4个原子构成,选项说法正确;
B.反应物中的氧气是一种单质,其中氧元素显0价,而在生成物中氧元素存在于化合物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选项说法错误;
C.甲醛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选项说法错误;
D.甲醛分子中的原子不一定都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氢原子中没有中子,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4.【解答】解:A、纸篓着火用水浇灭,原理是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而不是水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故选项说法错误。
B、小苏打是碳酸氢钠的俗称,小苏打治疗胃酸过多,是因为小苏打能与盐酸发生反应,不属于中和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C、铁粉作食品保鲜剂,是因为铁粉能与氧气和水反应,生成铁锈,故选项说法正确。
D、生铁和钢的性能不同,是因为生铁的含碳量比钢多,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5.【解答】解: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氨气和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能反应生成尿素和水,方程式是:2NH3+CO2CO(NH2)2+H2O。
A.由上述分析可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H3+CO2 CO(NH2)2+H2O,故正确;
B.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图中的四种物质均是由分子构成的,故正确;
C.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原子的种类没有发生改变,故不正确;
D.由物质的组成可知,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各有一种氧化物,故正确。
故选:C。
6.【解答】解:A、含碳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有机物,例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故A错;
B、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中和反应,所以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例如金属氧化物与酸的反应,故B错;
C、带电荷的粒子不一定是离子,例如质子带正电荷,故C错;
D、碱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变红,所以能使酚酞变红的是碱性溶液,故D正确。
故选:D。
7.【解答】解:
A、氧化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而非氯化亚铁。错误;
B、高锰酸钾受热分解为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可以转化;
C、二氧化碳和碳在高温下生成一氧化碳。可以转化;
D、硫酸铜和可溶性碱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可以转化。
故选:A。
8.【解答】解:A、电解水时,正极产生的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是氢气,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约为1:2,质量比是8:1,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B、向一定量稀硫酸中不断加入氢氧化钡溶液,氢氧化钡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随着反应进行,溶质质量减小,恰好完全反应时溶质质量为零,继续加入氢氧化钡溶液时,溶质质量增大,该选项对应关系正确;
C、向两份等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中,分别不断加入镁粉和锌粉,稀硫酸完全反应后生成氢气质量相等,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D、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取氧气,由于二氧化锰是催化剂,反应过程中二氧化锰质量不变,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故选:B。
9.【解答】解:A、电解水时,可观察到: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的气体体积少,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体积多;且两者的体积之比大约是1:2,故选项说法错误。
B、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打开装有浓盐酸试剂瓶的瓶塞,瓶口上方有白雾产生,故选项说法错误。
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D、在氯化铜溶液中加入锡片,析出红色固体铜单质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10.【解答】解:A、碱石灰具有吸水性,但能与二氧化碳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B、Ca(OH)2能与过量K2CO3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碳酸钾(过量的),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C、CaCO3固体高温煅烧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D、CuO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铜不与稀硫酸反应,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故选:C。
二、填空与简答题(每空1分,化学方程式每个2分,共21分)
11.【解答】解:(1)两个氢原子可以表示为2H;
(2)地壳中含量最多金属元素是铝元素,铝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3,反应中容易失去3个电子形成带3个单位正电荷的铝离子,可以表示为Al3+;
(3)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可以表示为CH4;
(4)生活中常作食品干燥剂的氧化物是氧化钙,可以表示为CaO。
故填:2H;Al3+;CH4;CaO。
12.【解答】解:(1)农业上使用的硝酸钾中含有氮元素和钾元素,属于复合肥,故填:复合。
(2)硬水中含有的可溶性钙镁矿物质受热不稳定,故在生活中常用煮沸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故填:煮沸。
(3)冰箱中放活性炭除去异味,这是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性,故填:吸附。
(4)A.不锈钢汤勺是金属材料制成的;
B.塑料果盘是有机合成材料制成的;
C.纯棉围巾是天然材料制成的;
D.玻璃杯是无机非金属材料制成的;
故填:B。
13.【解答】解:(1)t3℃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50g,所以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之比为50g:100g:150g=1:2:3;
(2)t2℃时,甲、丙物质的溶解度相等,乙物质的溶解度最小,所以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甲=丙>乙;
(3)将t3℃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100g,分别降温至t1℃,甲、乙物质的溶解度减小,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丙物质的溶解度增大,不会析出晶体,所以所得溶液的质量最大是丙;
(4)乙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所以甲、乙混合物溶液,需要从混合物溶液中提纯乙固体,采用的方法有蒸发结晶。
故答案为:(1)1:2:3;
(2)甲=丙>乙;
(3)丙;
(4)蒸发结晶。
14.【解答】解:(1)钠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硅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2+x+(﹣2)×3=0,则x=+4价。
(2)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则6X分子中含有12个氢原子和6个氧原子,则每个X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则物质X的化学式为H2O。
(3)物质R能发生分解反应生成CO2,碳酸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CO3═H2O+CO2↑(合理即可)。
(4)丙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3H8+5O23CO2+4H2O。
故答案为:
(1)+4;
(2)H2O
(3)H2CO3═H2O+CO2↑(合理即可);
(4)C3H8+5O23CO2+4H2O。
15.【解答】解:(1)所涉及的物质和反应在初中化学中均较常见,且A﹣E为五种不同类别的物质(指单质、氧化物、酸、碱、盐),A的浓溶液在实验室中常用作干燥剂,所以A是硫酸,A转化成的C会与B反应,所以B可以是铁,C可以是硫酸铜,F会与硫酸反应,F生成的D会与硫酸铜反应,所以D可以是氢氧化钠,F是氢氧化钙,E可以是二氧化碳,经过验证,推导正确,所以A的化学式为H2SO4;
(2)D与E的反应是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可能为:2NaOH+CO2=Na2CO3+H2O。
故答案为:(1)H2SO4;
(2)2NaOH+CO2=Na2CO3+H2O。
三、实验与探究题(每空1分,化学方程式每个2分,共23分)
16.【解答】解:(1)铁架台是常用的夹持仪器,长颈漏斗方便加液体药品,故答案为:铁架台;长颈漏斗;
(2)如果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就需要加热,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和氧气,要注意配平;加热高锰酸钾时,试管口要放一团棉花,是为了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因此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排水法收集的氧气比较纯净。实验结束应先移出导管,后熄灭酒精灯,其原因是:防止水倒流,使试管炸裂;故答案为:A;D;一团棉花;KMnO4K2MnO4+MnO2+O2↑;移出导管;熄灭酒精灯;
(3)实验室制取CO2,是在常温下,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的,碳酸钙和盐酸互相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因此不需要加热。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因此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一般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把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就证明是二氧化碳;故答案为:BC;Ca(OH)2+CO2=CaCO3↓+H2O;
(4)小明同学探究B装置时,对此装置作了改进,改进的装置如图2所示。改进后该装置的优点是:可以控制反应的速度;故答案为:可以控制反应的速度;
(5)实验室在常温下用块状电石与水反应制取微溶于水的乙炔气体,该反应必须严格控制加水速度,以免剧烈反应放热引起发生装置炸裂,因此把B中的长颈漏斗换成分液漏斗即可,分液漏斗可以控制反应的速度;故答案为:把长颈漏斗换成分液漏斗;
17.【解答】解:【查阅资料】金属铝在常温下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的化学方程式为4Al+3O2=2Al2O3,故填:4Al+3O2=2Al2O3。
【对比实验】(1)设计实验要注意控制变量,乙和甲一个是打磨的一个是没有打磨的,故的比较实验乙和实验甲可得知打磨能破坏氧化铝薄膜,故填:甲。
(2)实验乙中是铝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铝和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l+3CuSO4═Al2(SO4)3+3Cu,据此可知金属活动性A1比Cu强,故填:2Al+3CuSO4═Al2(SO4)3+3Cu;强。
(3)H2O对氧化铝薄膜镁没有破坏作用。因为甲中硫酸铜溶液也含有水,没有明显现象,故填:甲中硫酸铜溶液也含有水,没有明显现象。
【猜测与探究】氯化钠中含有钠离子和氯离子,故可能是氯离子破坏了氧化铝薄膜,加入硫酸钠固体,氧化铝薄膜未被破坏,故不会有明显变化,故填:
操作 | 现象 | 结论 | 推论 |
(1)向一支试管中再加入NaCl固体 | 铝丝表面析出红色固体 | 氧化铝薄膜被破坏 | Na+或①Cl﹣能破坏氧化铝薄膜 |
(2)向另一支试管中再加入Na2SO4固体 | ②铝丝表面没有变化 | 氧化铝薄膜未被破坏 | Na+和SO42﹣都不能破坏氧化铝薄膜 |
【结论与反思】
得出结论:根据实验可以看出,氯离子能破坏氧化铝薄膜,故前述猜测正确,故填:正确。
18.【解答】解:(1)由图象可知,生成沉淀的质量为10g;
(2)由图中数据可知与HCl反应碳酸钠的质量为:100g×10.6%=10.6g。
设回收液中HCl的质量分数是x、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y,
Na2CO3+2HCl=2NaCl+H2O+CO2↑
106 73 117
10.6g 200g×x y
解得:x=3.65% y=11.7g
(2)设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的氯化钠的质量为m。
Na2CO3+CaCl2=CaCO3↓+2NaCl
100 117
10g m
解得:m=11.7g
当Na2CO3溶液与CaCl2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11.7g+11.7g=23.4g。
答案:(1)10;
(2)回收液中HCl的质量分数是3.65%;
(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23.4g。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期中化学试卷(8)【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期中化学试卷(8)【含答案解析】,共21页。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期中化学试卷(6)【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期中化学试卷(6)【含答案解析】,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用化学用语填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期中化学试卷(5)【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期中化学试卷(5)【含答案解析】,共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