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安徽中考物理总复习课件:第五讲 第一节 机械运动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年安徽中考物理总复习课件:第五讲 第一节 机械运动,共5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一节机械运动,目录安徽·中考,刻度尺的使用和读数,考法1,考向拓展,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考法2,速度的理解和相关计算,考法3,客机在1h内巡航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法 1 刻度尺的使用和读数(10年3考)考法 2 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10年2考)考法 3 速度的理解和相关计算(必考)考法 4 路程与位移(10年1考)
考点 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考点 2 机械运动
命题角度 1 速度的计算命题角度 2 s-t图像和v-t图像的理解及应用
实验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1.[2012安徽,2]如图所示,某同学测量一片完整树叶的长度,读数为 ________________cm.
2.70(2.68~2.72)
2.要用刻度尺测量一支铅笔的长度,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可以选用毫米刻度尺 B.不可以选用零刻度线磨损的刻度尺 C.刻度尺有刻度的一边应紧贴铅笔 D.读数时要估读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根据2014年13题命制]
3.[2015安徽,14]小明利用分度值为 1 mm的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三次测量的数据分别为 2.35 cm、2.36 cm、2.36 cm,则测量结果应记为 ( ) cm cm cm D.2.4 cm
4.[2013安徽,1]小林坐在行驶的火车上,以他乘坐的火车为参照物,他是______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5.[2012安徽,1]2011年11月3日,“神舟八号”无人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实现对接(图为对接示意图).对接时二者的速度相等,这时以“神舟八号”为参照物,“天宫一号”是_______(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6.[2014安徽,1(2)]360 km/h=_________m/s. 7.[2018安徽,1]大客机C919是我国首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喷气式干线民用客机.它的巡航速度是 920 km/h,该速度值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2020安徽,4]汽车后刹车灯的光源,若采用发光二极管(LED),通电后亮起的时间会比采用白炽灯大约快0.5 s,这有助于后方车辆驾驶员及时作出反应.假设后方车辆以36 km/h的速度匀速前进,在0.5 s的时间内,后方车辆前行的距离为_______m.
9.[2021安徽,14]利用地震波中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不同可以监测震源的位置.图示两条直线分别表示这两种波从震源开始传播的距离(s)与所用时间(t)的关系,若测得这两种波先后到达某监测站的时间间隔为10 s,则震源到该监测站的距离为 ( ) A.25 km B.50 km C.75 km D.100 km
10.物理学中,一些物理量间的变化关系,常用图像来表示.下列可用来表示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是 ( )[根据2017年12题命制]
11.[2012安徽,14]我们可以用路程来描述物体的运动,还可以从初位置到末位置作出一条线段来表示物体位置的变化.如图,某物体分别沿两条路径从M点运动到N点:第一次先从M到P,再从P到N;第二次直接从M到N.则物体的两次运动 ( ) A.路程相等,位置的变化相同 B.路程不等,位置的变化不同 C.路程相等,位置的变化不同 D.路程不等,位置的变化相同
1.长度的测量(1)单位ⅰ.基本单位是① ,符号是② ; ⅱ.与常用单位的换算:1 m=③ km;1 m=④ dm=⑤ cm=⑥ mm=⑦ μm=⑧ nm. (2)长度的估计:普通中学生的身高约1.6 m,成年人步长约0.8 m,一层楼的高度约3 m,教室门高约2 m,课桌高约0.8 m,课本长约26 cm,一支新铅笔的长度约18 cm,一张纸的厚度约0.1 mm.
(3)测量工具:⑨ 、三角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 (4)刻度尺的使用ⅰ.使用前需观察刻度尺.一看刻度尺的⑩ 是否磨损,如已磨损则应另选一个刻度线作为测量的起点; 二看刻度尺的⑪ ,一般应大于待测长度; 三看刻度尺的⑫ ,即相邻刻度线间的长度,分度值越小,测量结果越精确.
ⅱ.使用时应注意正确放置、读数和记录.一要放正:刻度尺有刻度线的一边⑬ 被测对象,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或其他作为起点的刻度线)对齐被测对象的一边. 二要正视:读数时视线要⑭ 终端刻度线,视线与尺面⑮ . 三要正确记录测量结果:一般应估读到⑯ ;测量结果要包含数值和⑰ ;以非零刻度线作为起点测量时,测量结果是测量对象末端对应刻度值与测量起点刻度值的差. (5)数据处理:为减小误差应⑱ ,平均值的精确程度应与测量数据一致.
2.时间的测量(1)单位ⅰ.基本单位是⑲ ,符号是⑳ . ⅱ.与常用单位的换算:1 min=㉑ s,1 h=㉒ min=㉓ s. (2)时间的估计:人平静时心脏/脉搏跳动75次的时间约 1 min,普通中学生的百米赛跑成绩约15 s,演奏一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时间约46 s.(3)测量工具:实验室常用秒表(停表),生活中常用钟、表.
(4)机械停表的读数ⅰ.常见的规格为“15 min 0.1 s”:大表盘读数的单位是s,分度值是0.1 s,指针30 s转一圈;小表盘读数的单位是min,分度值是0.5 min,指针15 min转一圈.ⅱ.读数时,从小表盘上读出整分钟数,同时注意指针指在半刻度前还是半刻度后:若指在半刻度前,则在大表盘上按0~30 s读取数值;若指在半刻度后,则在大表盘上按30~60 s读取数值.最后将大表盘读数与小表盘读数相加.
3.误差(1)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偏差.(2)来源:测量者、测量工具、测量方法等.(3)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校准或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等.(4)误差与错误的区别: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消除;错误是由于不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时粗心等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是可以避免的.
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㉔ 的变化叫作机械运动. 2.参照物(1)定义:在描述一个物体运动或静止时,必须选择另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2)参照物的选择ⅰ.要研究物体的运动状态,必须先选定参照物;ⅱ.参照物的选择有任意性,除了研究对象本身,通常都可以选作参照物;ⅲ.参照物的选择应以方便研究为目的,如在研究地面上的物体运动的时候,通常选地面或在地面上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3)判断物体运动或静止的方法ⅰ.确定研究对象,确定参照物;ⅱ.将参照物看作是不动的,分析研究对象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有无变化:若相对位置不变,则研究对象是㉕ 的;若相对位置变化,则研究对象是㉖______的. (4)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物理学中所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同一个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运动情况可能不同.
3.速度(1)判断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ⅰ.相同时间比较路程,路程㉗ 的运动快;ⅱ.相同路程比较时间,时间㉘ 的运动快.(2)速度的定义:在物理学中,把㉙ 叫作速度. (3)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数值上等于物体㉚ .
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4)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像与v-t图像ⅰ.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时间成㊳ 比,s-t图像是一条倾斜的直线(在第一象限的部分),如图甲.直线的斜率表示㊴ 的大小,因此直线与时间轴夹角越大,则速度越㊵ . ⅱ.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大小不随时间变化,v-t图像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在第一象限的部分),如图乙.直线与时间轴距离越大,则速度越㊶ .
3.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等于其任意时间段或路程段的平均速度,也等于其全程的平均速度;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在任意时间段或路程段的平均速度与全程的平均速度没有直接的关系.4.严格来说,路程—时间图像(s-t图像)与位置—时间图像(x-t图像)是有区别的;初中阶段不强调这一区别,同学们在做题时需灵活应对.
1.如图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是㊷ mm,铅笔的长度是㊸ cm.两种读数方法中,㊹ 是正确的.
2.如图所示的停表的示数是㊺ min㊻ s,合㊼ s.
3.用同一根钢尺测量同一长度,钢尺的温度越高,测量值越㊽ . 4.图甲中,坐在停在车站内的火车中的旅客,以站台为参照物是㊾ 的,以旁边另一列启动的火车为参照物是(50) 的;图乙中,正在给战机加油的加油机,以战机为参照物是(51) 的,以地面为参照物是(52) 的.
甲 乙
5.如图甲所示是汽车的速度表盘,此时汽车的速度约(53) m/s(保留一位小数);若看到前方有如图乙所示的交通标志,司机应(54) . 甲 乙
6.判断下列命题的正误.(1)测量长度时一定要选用分度值最小的刻度尺. (55)( )(2)同一长度的5次测量数据为7.19 cm、7.20 cm、7.68 cm、7.18 cm、 7.20 cm,测量结果应记为7.19 cm. (56)( )(3)只要测量仪器足够精密,测量误差是可以消除的. (57)( )(4)若以甲为参照物,乙是运动的,则以乙为参照物,甲可能是静止的.(58)( )
(5)以向东行驶的汽车为参照物,另一辆向东行驶的汽车可能是向西运动的. (59)( )(6)两个物体间的距离保持不变,则二者一定相对静止. (60)( )(7)物体运动的时间越短,其速度越大. (61)( )(8)某物体走走停停,计算平均速度时,运动时间不包括物体静止时所用的时间. (62)( )
例1 [2021合肥寿春中学一模]一木块在水平面上运动时,间隔相等时间连续拍摄4次的“频闪照片”如图所示,频闪的时间间隔为0.02 s.根据频闪照片可知,木块从1位置到3位置运动的路程是_______cm,木块从1位置到4位置运动的平均速度为______m/s.
例2 小明假期乘坐动车外出旅游,途中他想测量动车的实际速度.当动车匀速通过一个长为2 000 m的隧道时,小明测得从自己进入隧道口到离开另一侧隧道口的时间是40 s,则此动车的速度是_______km/h;已知该次列车长150 m,则列车全部通过隧道所需时间是______s.
例3 [2020合肥38中三模]甲、乙两辆长度均为20 m的大客车在平行的车道上匀速直线行驶,甲车超越乙车的过程中,从甲车车头追及乙车车尾到甲车车尾超过乙车车头共用时8 s,已知甲车速度为25 m/s,则乙车的速度为 m/s. 【思路分析】 “从甲车车头追及乙车车尾到甲车车尾超过乙车车头”的过程中,甲车比乙车多运动了多少路程?或者说,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运动了多少路程?
s-t 图像和 v-t 图像的理解及应用
例4 甲、乙两同学从同一地点同时向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他们通过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0~10 s内,甲同学比乙同学运动得快B.两同学在出发后15 s相遇C.在10~20 s内,乙同学静止不动D.在0~20 s内,乙同学的平均速度为5 m/s
s-t图像和v-t图像的理解*严格来说,这里指的是x-t图像.
s-t图像和v-t图像的理解**严格来说,这里指的是x-t图像,或两物体同时、同地、同方向开始运动条件下的s-t图像.
1.[2021上海长宁区二模]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沿同一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像分别如图(a)(b)所示.甲、乙两车相遇时甲车运动了2.4 m,则A、B两地间的距离 ( ) A.一定等于3.6 m B.可能小于3.6 m C.一定等于1.2 m D.可能大于6 m
2.两木块自左向右运动,现用高速摄影机在同一底片上多次曝光,记录下木块每次曝光时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已知连续两次曝光的时间间隔是相等的.图乙是两木块运动的v-t图像和x-t图像,其中可能正确反映了木块运动情况的是 ( )
A.b、d B.a、c C.a、d D.b、c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例5 在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小明让小车从斜面上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1)图中AB段的路程sAB= cm,如果测得时间tAB=1.6 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 m/s. (2)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 .
(3)实验中应使斜面的坡度适当小一些,这是为了便于测量 (填物理量的名称). (4)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小明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吗?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
(5)小安用同样的实验器材组装了实验装置,重复小明的操作过程,测得tAB=1.9 s, tAC=2.7 s,则小安测出的BC段的平均速度为 m/s. (6)小安测出的小车在AB段的运动时间与小明测出的显著不同,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 (7)在小安的实验中,vAB、vBC、vAC的大小关系是 ;小车在斜面上做的是 (选填“变速”或“匀速”)运动.
vAB<vAC<vBC
实验原理1.实验原理: .实验器材与装置2.实验器材:小车、斜面、金属片、停表、刻度尺(也可以用位移传感器、光电门、频闪相机、录像机等设计实验).3.金属片的作用:①确定终点;②便于判断小车到达终点并记录时间;③防止小车滑出斜面.4.刻度尺和停表的使用(详见考点).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版物理中考总复习《机械运动》课件PPT,共3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2化曲为直法,3组合法,时间测量,机械秒表的读数,运动的描述,第二节运动的描述,运动的分类,第三节运动的快慢,骑自行车5ms,18kmh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总复习物理(河北)第4章 机械运动课件,共3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目录河北·中考,长度和时间,考点1,分度值,分度值的下一位,测量值和真实值,运动的描述,考点2,参照物,运动的快慢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总复习物理(安徽)5-3第五讲 第三节机械运动 运动和力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三节运动和力,目录安徽·中考,运动和力的关系,考点1,匀速直线运动,原来的运动状态,质量越大,二力平衡,考点2,同一条直线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