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西周:中华文明的起源 课件--2022届高考人教版历史二轮通史复习
展开
这是一份夏、商、西周:中华文明的起源 课件--2022届高考人教版历史二轮通史复习,共2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2内外服制,商文化范围示意图,周公生卒年不详,政治概况3西周,1分封制,B形式,多元复杂文化融合,2宗法制,3礼乐制,社会经济的发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政治概况 1、夏朝——从禅让到王位世袭
(1)禅让制:儒家经典当中记载的,传说当中的尧、舜、禹时期,统治权权的代际传递原则是“传贤”。
例如大禹因治水有功,舜将部落联盟首领的权位传给他;而舜的王位是因为他仁孝友爱(他从小被自己的生父、后母和后母所生之子象联合迫害,但皆亲善以对,还对自己的继弟特别爱护,被当地百姓称赞),善于制陶,尧将首领之位传给了他。
一、政治概况 1、夏朝——从禅让到王位世袭
一、政治概况 1、夏朝——从禅让到王位世袭
(2)王位世袭制:夏的建立,约在公元前2070年。据传,晚年的大禹打算效仿尧、舜,将自己的王位禅让给曾经追随自己治水有功的伯益。但是,大禹死去以后,他的儿子启夺取了王位,杀死了伯益。王位从此由“传贤”转向“传子”,政治权力从“公”转为“私”。娰启夺取王位以后,有扈氏反对他——这说明原来的“传贤”模式并没有完全失去政治支持,但是娰启打败了有扈氏,从此,王位世袭制被确立下来。
夏简史史籍记载,黄帝次子曰昌意,生颛顼,颛顼之子曰鲧,鲧之子曰禹,为夏后①启父。夏启死后,传位于其子太康,太康好玩乐,被有穷氏的首领后羿起兵驱逐,史称“太康失国”。后羿夺权后并未自立为王,而是以太康之弟中康为名义上的王,而实权由后羿掌握。中康死后,其子相继位,与后羿不和,出奔,后羿遂独掌王权。但后羿好涉猎,也不善于政事管理,终于被自己的家臣寒浞杀死,而夏正权最终又回到了相的遗腹子少康手中,结束了四十年的无王时代。史称“少康中兴”。夏朝的最后一个王是夏桀,据说他贪色怠政,四出征伐(例如妺喜氏本已配于伊尹,却被夏桀征伐却强占,结果,伊尹投于成汤),于是夏内有外患并起,终于被商部族首领汤打败。夏灭亡以后,其民之主体仍留居中原,商汤封夏室王族于杞地(约在今山东潍坊),商灭亡以后,西周武王仍保留了杞国。 注:①后:夏王在位时曰后,死后方称帝。
(一)夏朝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二)夏后直接统治着中央所在地,并且通过归服的部族间接统治着地方。(三)在社会形态上,夏仍以聚族而居为主。(四)考古学发掘之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就是夏王朝的遗迹。
一、政治概况 2、商朝(约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
商简史(一)夏朝最后的王桀,残暴无道,而在其统治的东部,兴起了一个新的部落商。传说商人的始祖为契,乃有娀氏之女简狄吞食玄鸟之卵而孕生。商的首领可能率领本族人反对了夏桀的暴政,夏桀帅兵征讨,并囚禁成汤于夏台,但不久之后又释放了他。约在公元前1600年,成汤争取到本来亲夏的部族韦、顾、昆吾诸氏,兴兵伐桀,在鸣条大败夏桀,商朝遂立。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诗经·商颂·玄鸟》
商简史(二)商朝前期,国都频繁迁徙,直到盘庚将国都迁至殷地,才最终稳定下来。商以殷地为国都统治天下的时间,长达273年,故后世又称商朝为殷或殷商。早商时期,商部族可能是以商业贸易的发展积蓄了本部族的实力,这在三代之中,与夏、周之重农大有不同。商灭夏后,成汤广施仁政,颇得民心,商政权得到初步巩固。但太甲以后,王室内部因继承问题常生争斗,导致国势衰落,直到盘庚迁殷以后,才复中兴。商朝最后的国君纣王,也很残暴,引起臣民不满,而在商域的西部,一个新的以农业为主的周部落悄然兴起,最终,周部族首领姬发伐商,于公元前1046年的牧野之战中大败商军,商灭亡。
考古发掘于今河南南阳殷墟出土了大批龟甲、兽骨,上刻文字,为中华文明史上第一套成熟的文字体系。
一、政治概况 2、商朝(约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
(1)兄终弟及商朝的王位继承制度出现了新的“兄终弟及”因素。商代前期王位继承传子与传弟并重,后期则以传子为主。春秋时宋吴等国亦有兄终弟及的。后世则在元、清等少数民族政权初期可见此遗风(例如清初皇太极去世以后,虽传位给其亲子福临,但其幼弟多尔衮摄政多年)。
一、政治概况2、商朝(约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
与夏朝相比,商朝的国家制度更加完善:①在中央,商王为最高统治者,而其下设置了尹等各类事务官;②对于地方,商朝以内外服制控制广大地域,其行政影响力已扩大到东及大海,西抵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的广大环境之中。
一、政治概况 3、西周
周简史周人先祖,《诗经·大雅·生民》记载,周人先祖后稷,乃有邰氏之女姜嫄在荒野之外,踩到巨人的脚印,有感而孕生。据传,后稷生下来就有非凡的农业天分,刚会爬的时候就能种植大豆,而且收成很好,种植的其它作物粟、麦、麻等等也都苗色青幽,长势喜人。这或许说明了周部族是一个高度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的部族。殷商末年,纣王无道,周武王伐之,建立周朝。为了能够加强对国家的控制,武王以分封制授王族在地方上的军政之权,希望他们能起到拱卫中央的作用。又封商纣之子武庚于商都,统治商民,又封武庚之弟管叔、蔡叔、霍叔为侯,监视武庚,号为“三监”。武王辞世后,继位的成王年幼,武王之弟姬旦继位,号为“周公”。不久,武庚联合管叔、蔡叔发动叛乱,周公调动大军东征,以三年时间,叛乱方平,周公杀武庚和管叔,流放蔡叔,周朝统治得到巩固。为了能够加强对东方新征服去加强统治,周公承武王之意义,在洛邑营建新都,“宅兹中国”。
“厥初生民,时维姜嫄。”——《诗·大雅·生民》
周公周公之德,尤为后世儒家学者所称颂。《尚书大传》记载周公辅佐成王,巩固西周统治的重大历史功绩:“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
(1)分封制西周的分封比之商代的内外服,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A.目的:①分封子弟亲戚在紧要地点驻守,彼此援助,构成庞大的控制网络;②笼络不同文化的族群,寻求合作
专业技工(陶师、乐师等)
居于封国城内,曰“国人”
土著首领居于城外或自己的城,与封君国人互通婚姻
非体制土著居于郊野,称为“野人”
每一个中心都以结构复制的方式,将中心的治理模式、文化生态等特性“粘贴”下来,即部分拥有整体的全部功能。当一个中心被摧毁以后,其它中心也可以重建系统。
各封邦之城的特点:①以分封制为基础;②以宗庙与社稷为必须建筑;③“国”、“野”分别,但皆享有一定权利;④有城墙等防御设施。封邦建国的历史意义:①有利于统治区域的扩大和边远地区的开发;②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③为中国政治结构的长期稳定发挥了作用。
《三礼图》中描绘的王城规划布局
一、政治概况 3、西周
君统与宗统的叠合政治伦理与亲族伦理也由此合一
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社会制度与道德规范的统一
(一)农业:是这一时期主要的经济部门,管理体制较为完善。(二)手工业:在二里头文化时期内部已经出现专业分工,到了商代,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同时,商业活动也取得显著发展。西周时期,手工业内部分工更细,号称“百工”,与商业同为官府垄断,即所谓“工商食官”。其主要生产门类包括青铜铸造、玉石器加工、陶瓷器制作、纺织与髹漆等。
二、社会经济的发展1、农业
距今一万年左右,定居农业在中国发生。
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但是实际的农业生产活动中,仍以木制、石质农具为主。西周时期,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后世主要的农作物种类已经基本齐备。
(1)农业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出现于商朝,到西周时已发展很成熟。到春秋时期,由于铁制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普及等诸多原因井田制逐渐瓦解。我们现在对于井田制的了解非常之少,就有限的历史资料,我们推断:①世袭的农奴在井田上集体劳作(受制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以公田收入供养特权阶层;或②并未真正推行过,而是儒家政治理想的寄托。
二、社会经济的发展2、手工业
(1)青铜器的辉煌(2)西周晚期冶铁技术开始出现(3)商朝已经出现原始瓷器(4)距今四五千年,已有养蚕缫丝。商朝的织机更够织出多种丝织品,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二、社会经济的发展3、奴隶制度
商和西周时我国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的时期。据《周礼·地官·质人》记载,商周奴隶制国家设有专门掌管奴隶和牲畜买卖的官吏,可见当时奴隶买卖的普遍。西周有铭文记载,一次交易中,五名奴隶的身价相当于一匹马和一束丝。
三、思想文化的发展从商朝的“神本文化”走向西周的”人本文化“
殷商:卜辞是殷商时代的文化特色。商人的祭祀存在新旧两派传统:旧派祭祀的主要是谱牒严整的先公先王祖妣;新派则杂收统治域内各派诸神。商王权具有突出的神秘色彩。西周:周人自己的传说讲,先祖后稷发展农业,后世忘了农业,在北方畜牧维持了几个世代,然后在公刘时代,才重新务农。周人提出“天命”观念,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突破。“天命靡常,唯德是亲。”——《尚书》1)统治者的统治必须符合一定的道德标准;——周人悬此理想,对整个中国后世文明都具有深远影响。2)超越的力量,亦即上天,对于人间的秩序,有监督与裁判的权力。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专题01 夏商西周-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讲义课件PPT,共31页。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1 政治史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课文配套ppt课件,共5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从禅让到王位世袭,大禹治水,戴冠冕的夏禹,王位世袭制的确立,“禹传启家天下”,卜辞举例,商王王权神秘,中央官员,地方方国,卜册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1 政治史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课文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分封的方法,重点强调,达标检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