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末综合测评3 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 单元测评-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2728606/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章末综合测评3 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 单元测评-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2728606/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章末综合测评3 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 单元测评-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2728606/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章末综合测评3 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 单元测评-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展开
这是一份章末综合测评3 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 单元测评-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共13页。
章末综合测评(三) 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下图是可吸入颗粒物形成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不属于可吸入颗粒物产生原因的是( )
A.冬季燃煤取暖 B.汽车尾气排放
C.农村大量使用沼气 D.尾气处理技术的落后
2.针对可吸入颗粒物污染现状,可行的措施是( )
A.禁止煤炭的使用 B.限制汽车工业的发展
C.全部使用电动交通工具 D.合理规划城市道路
1.C 2.D [第1题,由图可以看出可吸入颗粒物主要是由SO2和NOx造成的,因此污染物主要来自煤炭和石油的使用过程。第2题,合理规划城市道路可以减少交通拥堵,进而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从而减轻NOx的排放,是可行的。]
随着区域社会经济一体化过程的加快,环境污染的区域性集聚特征更为明显,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亦逐渐表现出空间集聚特征。下图为1995~2012年中国环境污染事件发生重心转移轨迹图。据此回答3~4题。
3.该图表明环境污染事件( )
A.转移速率在1998~2001年和2004~2007年明显较低
B.与区域的产业转移和高负荷的排污有关
C.西部和东部是高危风险发生区域
D.发生区域在中国分布均匀
4.推测2004年到2010年重心转移的原因( )
①中部崛起战略实施 ②东部沿海经济发展快,生产生活活动密集 ③西部大开发战略 ④环境管理水平提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B 4.A [第3题,由图所示,环境污染事件发生重心主要在中国的南方地区,可知污染发生的主要区域也在南方地区;转移速率取决于相同的时间内重心转移的距离;环境污染主要由污染工业引起,发生区域在我国并不均匀分布,且其重心位置会随着产业转移而发生变化。第4题,由图可知,中国环境污染事件发生重心2004年到2010年向中部和东部地区转移,结合时政可知,转移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促进了中部地区对转移产业的承接,东部沿海经济发展快,生产生活活动密集。]
据数据统计,中国进口的洋垃圾占世界垃圾总出口量约50%。此前长达20多年,中国都是世界上最大的废弃物进口国。2018年1月,中国洋垃圾禁令正式生效后,世界固体垃圾的进出口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据此回答5~7题。
5.中国此前允许进口垃圾的原因中,错误的是( )
A.原材料缺乏 B.可节约成本
C.劳动力丰富廉价 D.环境承载力大
6.中国禁止洋垃圾进口后,下列行业压力最小的是( )
A.钢铁行业 B.塑料行业
C.报刊行业 D.家具行业
7.中国禁止洋垃圾进口后,下列哪个国家或地区可能成为新的垃圾倾销地( )
A.蒙古 B.新西兰
C.泰国 D.南极地区
5.D 6.D 7.C [第5题,洋垃圾通过分类、分拣可获得大量可用于工业生产的原料,极大缓解了我国此前原材料缺乏的问题,A正确;而从洋垃圾中获取原料的成本较低,很大程度上为工业生产节约了成本,B正确;正是由于我国存在丰富廉价的劳动力,为低价进行洋垃圾的分类、分拣提供了有利条件,C正确;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与此前我国是否进口洋垃圾无关,D错误。第6题,禁止洋垃圾进口后,我国再生钢材、再生塑料、再生纸等再生材料生产失去了廉价原料来源,国内废品回收成本也会有所上涨,钢铁、塑料等产业直接受到影响,行业压力大,A、B错误;而我国报刊用纸多为再生纸,受洋垃圾禁止进口的间接影响,生产成本也有明显上升,行业压力大,C错误;我国家具多为木质家具,原料以木材为主,受洋垃圾禁止进口的影响小,行业压力小,D正确。第7题,欧美国家通过海运向外出口洋垃圾,而蒙古属于内陆国,其邻国只有中国和俄罗斯,难以进口洋垃圾,A错误;新西兰为发达国家,重视环境保护,不可能进口洋垃圾,B错误;泰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丰富廉价,沿海,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很有可能进口洋垃圾,C正确;南极地区没有工业生产,且受国际保护,洋垃圾不可能运往南极地区,D错误。]
读图,根据所学知识完成8~10题。
图① 图②
图③ 图④
8.对草场的过度放牧、重用轻养会导致( )
A.图①② B.图①④
C.图③④ D.图②③
9.图③中的环境问题可直接导致( )
A.土地退化 B.下游湖泊淤积
C.诱发沙尘暴 D.生物多样性减少
10.形成图④中环境问题的主导性因素是( )
①降水稀少、蒸发旺盛 ②植被稀疏 ③过度放牧
④滥伐森林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8.B 9.A 10.B [第8题,对草场的过度放牧、重用轻养会导致草场退化,生产力下降。图①中草地稀疏、载畜量过多,反映的就是草场退化的景观;图②中岩石裸露,是水土流失的结果;图③为陡坡开垦梯田,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图④为土地荒漠化。第9题,题干中的“直接”是题眼,水土流失使耕地的表土流失,带走大量营养物质,降低土地肥力,最终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下游湖泊淤积是水土流失的间接后果;沙尘暴是土地荒漠化后的危害之一;生物多样性减少是由人类不当的活动导致野生动物生存环境破坏和丧失、对物种高强度捕猎和采集、外来物种的大量引入或侵入、环境污染等造成的。第10题,荒漠化是各种自然因素、人为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自然条件是形成荒漠化的重要因素,但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加速了荒漠化的程度,是荒漠化的主导因素。]
下表反映了世界主要发达国家能源强度对比情况。(能源强度:一次能源供应总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电力强度:单位产值所消耗的电能,它反映了经济增长率与电力消费之间的关系)。据此回答11~12题。
人均能耗
吨油当量
能源强度吨油
当量/1 000美元
电力强度千瓦
时/美元
美国
8.96
0.27
0.36
英国
4.24
0.18
0.24
法国
4.37
0.17
0.27
德国
4.29
0.16
0.23
意大利
3.50
0.17
0.23
日本
4.31
0.13
0.22
11.日本的能源强度和电力强度在主要发达国家中都是最低的,这说明( )
A.日本是世界上能源使用效率最高的国家
B.日本是世界上能源使用效率最低的国家
C.日本经济增长率最快
D.日本一次能源的需求量是最大的
12.美国的人均能耗是最高的,从生态的角度考虑,这( )
A.缓解了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
B.加重了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
C.缓解了臭氧层的破坏
D.加重了对臭氧层的破坏
11.A 12.B [第11题,依据电力强度和能源强度的概念可知,日本是世界上能源使用效率最高的国家。第12题,矿物能源是美国能源构成的主体,大量消耗矿物能源,会使排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有害气体含量增加。从生态角度分析,会加重气候变暖的趋势,会造成酸雨危害,但臭氧层的破坏与人类大量使用氟氯烃相关,与排放这些气体无关。]
读下列材料,完成13~14题。
材料一 以邻为壑,出自《孟子·告子下》——“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意思是拿邻国当作大水坑,把本国的洪水排泄到那里去。比喻只图自己一方的利益,把困难或祸害转嫁给别人。
材料二 自20世纪50年代起,每年都有大量的垃圾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东南太平洋的某些岛国成了美国的大垃圾场,虽然当地人也知道垃圾贻害无穷,但因经济贫困,只能无奈接收。
材料三 张涛同学在一个超市门口进行了一次社会调查,在短短的十分钟内,就有多达80个方便袋被带出超市,被访问的26人都知道方便袋会带来环境问题,但为了方便,几乎全选用了方便袋。曾经,人们习惯用“菜篮子工程”比喻贴近民生的某项措施或工程,但现在大街小巷已难觅“菜篮子”的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漫天飞舞的方便袋。
材料四 大多数饭馆里都准备两种筷子,一种是多次使用,消毒处理后装在袋子中的,这种一般提前摆放在桌子上;另一种就是大家熟悉的一次性筷子,短且弯,有时还有挫口,但为了显示对客人的尊重,主人往往一进门就让服务员把干净好用的筷子换成方便筷,尽管大家都知道非一次性筷子最多只要自己再洗一下,比方便筷好用得多,但鲜有人拒绝撤换。
13.环境问题的形成有很多原因,材料一、二反映的是( )
A.人类无限需求与资源有限性的矛盾
B.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
C.个人利益与大众利益的矛盾
D.对环境问题的危害认识不足
14.方便袋和方便筷等一次性消费品的大量使用,分别会带来的问题有( )
A.过度消耗资源和环境污染
B.水体污染和生态破坏
C.环境污染和过度消耗资源
D.水土流失和酸雨
13.B 14.C [第13题,“以邻为壑”以及发达国家将垃圾转移到发展中国家,都体现了只顾本地区或国家的利益,而忽视整体利益的状况。第14题,一次性方便筷会造成森林等资源的过度消耗,方便袋会造成白色污染。]
坝子主要指山间盆地、河谷沿岸阶地和较为平缓的山麓地带。贵州以石灰岩地貌为主,多坝子地貌。下图为贵州不同等级坝子的面积与个数百分比统计图。据此完成15~16题。
15.与其他等级的坝子相比,等级1坝子的农业生产( )
A.更适宜机械化耕作 B.农产品的品质最高
C.农业灌溉频率最低 D.农作物种类更丰富
16.在坝子地区的发展过程中应( )
A.平整土地,大力扩大坝子面积
B.开发建设梯田,缓解人地矛盾
C.开发山地岩石发展石材经济
D.大力植树造林,发展林下经济
15.A 16.B [第15题,由图可知,等级1的坝子个数少,面积大,单个面积最大,因此更适宜机械化耕作,而不能得出等级1坝子的农产品品质、农业灌溉频率及农作物种类的状况。第16题,坝子地区为喀斯特地貌,地形崎岖,大力扩大坝子面积使水土流失加剧。贵州以石灰岩地貌为主,地形崎岖,人多地少,适当开发建设梯田,可以缓解人地矛盾。]
读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示意图,完成17~18题。
17.下列地区中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最显著的是( )
A.青藏高原 B.南海诸岛
C.华北平原 D.横断山脉
18.能够有效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举措是( )
A.计划生育 B.提升城市化水平
C.节约水源 D.开发新能源
17.B 18.D [第17题,全球气候变暖,会使海平面上升,故四个选项中南海诸岛受到的影响最显著。第18题,开发新能源能够有效减少煤炭等化石燃料的使用,从而有效缓解全球气候变暖。]
2017年2月8日,格陵兰岛北端的气温升至0℃以上,引发世人关注。近30年来,北极地区不仅在变暖,而且变暖速度是全球平均速度的2倍,这种加速变暖现象被称为“北极放大效应”。据此完成19~20题。
19.“北极放大效应”现象的形成机制是( )
A.受高气压带控制,晴朗天气多
B.极昼时间长,海水热量收入多
C.海冰消融,海面的反射率下降
D.周边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剧增
20.受“北极放大效应”影响,下列北极地区的现象中,出现日期推迟的是( )
A.苔原植物的花期 B.北极鸭的北迁日期
C.入海河流的汛期 D.沿海港口的封冻期
19.C 20.D [第19题,由于全球变暖,气温升高,海冰融化,海面反射率下降,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加,导致升温加速,故选C。第20题,受“北极放大效应”影响,气温升高,苔原植物花期提前,北极鸭北迁日期提前,入海河流汛期提前,沿海港口封冻期推迟,故选D。]
21.下列关于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的原因,叙述错误的是( )
A.发展中国家处在经济发展初级阶段,环境承受着发展与人口的双重压力
B.发展中国家限于经济技术水平较低,没有足够能力进行环境保护
C.发展中国家资源丰富,经济发展快,排放污染物数量多
D.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C [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环境问题严重主要是经济水平低下,人口众多,发达国家重污染工业的产业转移造成的。]
22.北京野鸭湖湿地公园位于北京市延庆区西北部,距北京市区约70千米,是北京最大的湿地自然保护区和首个湿地鸟类自然保护区。野鸭湖湿地公园( )
A.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
B.能显著缓解中心城区的热岛效应
C.具有改善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环境效益
D.游客多来自外省市
C [野鸭湖湿地公园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自然旅游资源不具有历史文化价值,故A项错误;距北京市区约70千米,无法缓解中心城区的热岛效应,故B项错误;湿地具有改善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环境效益,故C项正确;离北京市区近,游客多来自当地,故D项错误。]
23.从建设“生态岛区”的战略考虑,崇明岛东滩湿地适宜( )
A.开垦农田 B.建立高科技工业园区
C.开发商品房 D.建设候鸟自然保护区
D [从建设“生态岛区”的战略考虑,崇明岛东滩湿地适宜建设候鸟自然保护区,D对。开垦农田、建立高科技工业园区、开发商品房会破坏区域生态环境,不利于“生态岛区”的建设,A、B、C错。]
全球变暖对作物的分布、产量都有一定影响,下图为我国局部地区居住建筑单位面积采暖降温年耗电总量变化距平百分率分布图(1986~2005年)。据此回答24~25题。
24.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的现象对区域农业的影响是( )
①我国香蕉、菠萝等作物种植范围北扩 ②中纬度地区农业受益,但世界粮食总产量上升 ③巴西主要糖料作物定会迎来大幅度增产 ④植物病虫害暴发率提高,病虫害范围扩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5.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对区域能源消耗、工业生产的影响是( )
A.我国居住建筑单位面积采暖降温年耗电总量均降低
B.北美五大湖区域居民单位面积采暖降温年耗电总量明显增加
C.节水节能技术、耐高温耐干旱作物的培育等技术市场扩大
D.所有工业活动都承受到越来越多政策性压力和税收负担
24.D 25.C [第24题,香蕉、菠萝等作物对热量条件要求高,全球气候变暖会使我国这些作物的种植范围向北移动,①正确;全球变暖会使中纬度地区农业受损,高纬度地区农业受益,但是高纬度地区耕地面积有限,粮食增加的产量不足以补偿中纬度地区减少的产量,因而世界粮食产量总体上会下降,②错误;农作物的增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全球变暖并不一定使巴西主要糖料作物增产,③错误;全球变暖会提高植物的病虫害暴发率,扩大病虫害的范围,④正确。第25题,图中显示,全球变暖使我国大部分区域居住建筑单位面积采暖降温年耗电总量降低,A错误;气候变化对五大湖区域居民年耗电量的影响从图中无法得知,B错误;全球变暖可使那些产生大量温室气体的工业活动承受到越来越多的政策性压力和税收负担,而使节水节能技术、耐高温耐干旱作物的培育等技术得到政策鼓励,获得广阔的市场,C正确、D错误。]
二、综合题(共50分)
26.(14分)读世界部分地区环境问题分布图,回答问题。
(1)将图中①②③④⑤与所反映的环境问题连线。
① 雨问题
② 漠化问题
③ 田土壤侵蚀问题
④ 始森林破坏问题
⑤ 域污染问题
(2)世界和中国均有大面积图例②所示地区的环境问题,其主要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前世界森林面积正在不断减少,减少速度最快的森林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由此产生的环境问题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所反映出的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①主要分布在西亚、北非和中亚地区,应为荒漠化问题;②主要分布在西欧,应是酸雨问题;③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分布区,应为原始森林破坏问题;④主要分布在山区,夏季降水多,易出现土壤侵蚀问题;⑤出现在近海,为海域污染问题。第(2)题,酸雨的出现主要是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等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SO2等酸性气体所致。第(3)题,热带雨林的减少会产生全球变暖问题,危害的不可预见性、过程的不可逆性是其反映出的当代环境问题的主要特点。
[答案] (1)①——荒漠化问题 ②——酸雨问题 ③——原始森林破坏问题 ④——农田土壤侵蚀问题
⑤——海域污染问题
(2)人类燃烧的煤、石油等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
(3)热带雨林 CO2增加,极地冰川融化,海水受热膨胀,海平面上升,危及滨海地区;水土流失加剧 危害的不可预见性,过程的不可逆性
27.(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20年3月27日,粉煤灰产业联盟发布信息,粉煤灰与脱硫石膏,内陆及沿海省份供不应求,价格大幅上涨;而在内蒙古、山西、陕西、新疆、宁夏等煤电集中产区,受市场需求和大规模利用关键技术瓶颈的限制,利用率较低,历史存量巨大,仍然存在严重的环保处置问题。如何解决国内粉煤灰供需关系严重不平衡以及粉煤灰集聚地区高效高值化利用水平低的问题,是当前粉煤灰综合利用的研究重点。
材料二 下图为煤炭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可能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图。
(1)根据材料二,①~⑥表示煤炭开发利用中对环境造成的主要不良影响,请选择填空。
①太阳辐射增强 ②地面塌陷 ③臭氧层空洞 ④酸雨 ⑤全球气候变暖 ⑥引发滑坡、崩塌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简述酸雨产生的危害。
(3)煤炭利用过程中,减少酸性气体排放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解析] 第(1)题,直接据图分析选择。第(2)题,酸雨的危害主要从对水圈、岩石圈、农作物、生物圈和建筑物等方面的影响思考。第(3)题,从技术、利用率提高和回收利用等方面分析。
[答案] (1)⑤ ④ ⑥ ②
(2)河湖水酸化;使土壤酸化,农作物减产;影响森林生长;腐蚀石材、钢材,造成建筑物和文物古迹的损坏。
(3)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率;使用清洁煤技术或脱硫技术;加强硫氧化物的综合利用。
28.(14分)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主要环境问题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加剧全球气候变暖,并直接威胁生物多样性的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分析南方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3)防治酸雨问题可采取哪些措施?
(4)甲、乙、丙、丁所示的环境问题依次是( )
A.水土流失、酸雨危害、森林锐减、水体污染
B.酸雨危害、水土流失、水体污染、森林锐减
C.森林锐减、水土流失、酸雨危害、水体污染
D.水体污染、酸雨危害、森林锐减、水土流失
[解析] 全球气候的变暖、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南方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都与植被破坏有关,据此可解答第(1)、(2)题。第(3)题,防治酸雨的措施主要是减少煤炭的使用和开发新能源。第(4)题,甲为西南地区,森林破坏严重;乙为长江和黄河中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丙位于南方地区,酸雨危害严重;丁位于长江下游地区,人口密集,水体污染严重。
[答案] (1)森林锐减
(2)多丘陵山地,地形坡度较大;降水丰富,暴雨集中;植被破坏严重(毁林开荒)。
(3)减少矿物能源使用量,减少酸性气体的排放量;开发利用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对酸性气体进行综合利用。
(4)C
29.(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华秋沙鸭为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鸟类,目前全球只有1 000只左右。中华秋沙鸭生活在河流与小型湖泊等湿地中,主要以淡水鱼、虾等为食,以长白山某河流作为繁殖地的中华秋沙鸭种群,春季为50余只,秋季迁徙时,数量增至200只左右。但只有近百只到达赣东北的越冬地,而第二年春季只有50余只返回繁殖地。
分析中华秋沙鸭在迁徙途中不断死亡,导致数量减少的可能原因,并提出保护对策。
[解析] 中华秋沙鸭属于候鸟,繁殖地主要在我国东北的长白山区,而越冬地则位于我国南方的赣东北,每年的长途迁徙导致中华秋沙鸭的数量减少。中华秋沙鸭数量在迁徙途中不断减少的具体原因可从其栖息地(即湿地)减少、误食受到农药污染的鱼虾、人或动物的猎杀三方面分析回答。保护中华秋沙鸭的措施要针对其减少原因制定,如在中华秋沙鸭迁徙路线上恢复湿地数量,尽可能多地增加栖息地;治理水污染,避免中华秋沙鸭误食中毒的鱼虾;健全法规,严禁捕杀中华秋沙鸭等。
[答案] 可能原因:迁徙路线上缺少湿地等休憩和觅食地,疲劳饥饿致死;食用了被污染的鱼虾;人或动物的猎杀等。 保护对策:在迁徙路线上建设与恢复湿地,使湿地间距小于单日迁徙距离;治理水体污染;严禁猎杀;在迁徙路线上建立观测点,组织志愿者观察与保护;做好保护中华秋沙鸭的宣传工作等。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