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湛江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含答案
展开湛江市2021-2022第一学期期高中调研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考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
4.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何谓“风骨”?它在不同的时期拥有不同的含义。在古代,“风”与“骨”二字最初本是分开使用的,“风”最早出现于《毛诗序》中,含有教化教育之义;“骨”则来源于王充的《论衡·骨相篇》“骨”乃就一个人的形貌而言。“风骨”连用始于魏晋时期,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谈及顾恺之用“风骨”品评人物画,“风骨”在此话语体系中主要指道德修养中所透露出的气质。后来,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将“风骨”纳入文学批评范畴,在刘勰的阐释中,“风骨”主要指作品中所具有的“气”和“力”,即作品中蕴含的精神气质和文辞气韵。此后,“风骨”既含有道德修养、人格气质方面的内涵,亦成为诗歌辞章的一种审美标准。在历史的变迁衍化中,“风骨”早已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凝结为一种延续下来的“传统”,构成中华传统精神的基座和主脉,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新时代诗歌患上了比较严重的软骨症”。因此,新诗急需反躬自省、重新建构“风骨”,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诗歌气韵。
(摘编自罗小凤《新时代诗歌需要中国风骨》)
材料二:
怎样才能使作品有“风骨”呢?刘勰指出:“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是以缀虑裁篇,务盈守气,刚健既实,辉光乃新”“故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述情必显”即“意气骏爽”,也就是《明诗篇》论建安文学的“磊落以使才”“唯取昭晰之能”。“析辞必精”也就是要求作品体裁劲健,文辞简洁,音韵铿锵。在这两方面的要求中,“述情必显”是作品有“风骨”的先决条件,因为作家只有将深沉强烈、激昂慷慨的思想情感充分抒写和完美表现出来,作品才能有“风骨”才能在震撼人心的同时,对作品形式辞采本身有强劲的统摄力。而“析辞必精”则是作品有“风骨”的必备条件,因为在作品思想情感对辞采形式起着统摄、聚合作用的同时作品的辞采形式既对情思内容有积极的表达作用,又对情思所具的感染力和聚合力有能动的消长作用,即文辞的繁简、质艳也影响着作品情思感染力、聚合力的强弱。由于缺乏深邃的思想、动人的情感致使作品缺乏“风骨”的现象并不鲜见;而由于作品辞藻过于繁艳,以致淹没和消解了作品情思对读者的感染力和对作品形式辞采的聚合力,这在文学史上亦不乏其例。
(摘编自孙敏强《从“建安风骨”到“盛唐气象”——论“风骨”说的美学内涵和历史意义》)
材料三:
中国古典的风骨理论与西方的崇高理论有相像之处,也有鲜明的差异。
刘勰推崇慷慨悲凉的建安风骨,这慷慨悲凉的背后隐藏的是人们的恐惧和无奈。“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焚烧。”(曹植《送应氏》其一)这是一种恐惧,更是一种悲哀。这不是自然的力量导致人情感悲哀,而是社会的力量造成的。刘勰明确指出,建安风骨是“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结果,这恐怕只能算作外部的成因。然而,风骨的形成不单纯是外部的因素就能决定的,还必须有气的参与。所谓气,是指人的思想情感和性格特征,这也就类似西方崇高理论所说的理念。它是长期修炼而成的,是风骨形成的内部因素。建安风骨中蕴含了一个重要的因素——玄学,这是一种彻头彻尾的理念,玄学的任诞放达铸就了人们通脱的性格特征,它反过来又推动了建安风骨的形成。曹操的《短歌行》可以代表建安文学的风骨特征。在这首诗中,尽管儒家的家国天下理念赫然在目,但是那种任诞和狂放依然清晰可睹。如露的人生是如此短暂,建功立业又是如此艰难,只能依靠贤明之士来共同成就天下大业。这首诗所渲染的气势是壮大的,情感是悲凉的,它是中国特色的崇高——情感悲凉但不消沉,境界壮大却意蕴深厚。
建安风骨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借助阔大的自然来宣泄情感,这阔大的自然在西方人看来是崇高的,在中国人看来,却是有风骨的一种表现。如曹操诗“山不厌高,水不厌深”,这山水都是阔大的,故增添了这首诗的风骨内涵。所不同的是,这些阔大的自然不带有恐怖的色彩,所有的只是力图征服和改造的欲望,这使得中国的风骨论一开始便具有了审美的素质。建安风骨意境的阔大和情感的悲凉直接表现出来恐惧心理很少,给人以直面恐惧而毫无畏惧的感觉。李白有一首《蜀道难》,曾经描述了蜀道的艰难状况。蜀道可谓恐怖,在李白的笔下,却成为一个生动鲜明的审美对象。在这里,恐怖化为了美的力量。李白的诗以飘逸著称,用西方的崇高来概括他的风骨特征恰如其分。但从实质而言,他的风骨与崇高差异很大,西方的崇高强调自然的强大不可征服,而在李白的笔下,没有不能够征服的东西。当然,李白是用想象来征服自然。这种崇高,带有浪漫色彩。
(摘编自胡经之、李健《风骨:古典艺术的美学风范》)
-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风骨”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含义。在古代是分开使用,连用最早出现在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用“风骨”来品评人物画。
- 在刘勰的《文心龙》中“风骨”成为文学批评范畴的一种审美标准,可从作品的精神气质和文辞气韵两方面体现出来。
- 建安风骨出现的外部成因是“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内部因素则是建安文人具有家国天下的理念和狂放通脱的性格特征。
- 李白《蜀道难》中的蜀道虽艰难恐怖,但并非不可征服,这就使这首诗体现出来的“风骨”与西方的崇高理论有了差异。
-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述情必显”是作品有“风骨”的先决条件,因此作家具有深沉强烈、激昂慷慨的思想情感时就能写出有“风骨”的文学作品。
- 文辞的繁简、质艳影响着作品情思感染力、聚合力的强弱,从“风骨”角度看,文辞简洁的作品比文辞繁艳的作品更具“风骨”。
- 新时代诗歌要想重建“风骨”,既需提升作者的道德修养、人格气质,也需在作品的思想内容、情感表达、文辞音韵等方面下功夫。
- 中国古典的风骨理论与西方的崇高理论有同有异,但中国的风骨理论一开始便具有了审美的素质,由此中国的风骨理论更成熟完备。
-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中国古典风骨理论与西方崇高理论异同点的一项是(3分)
- 都强调作家的思想情感和性格特征的决定性作用。
- 都借助阔大的自然来宣泄情感。
- 崇高强调自然的强大不可征服,风骨表现征服和改造自然的欲望。
- 崇高强调人的恐惧感,风骨强调直面恐惧而毫无畏惧。
- 材料三在论证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请结合材料谈谈杜甫的诗歌《登岳阳楼》是如何体现“风骨”的。(6分)
(二)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北平的四季
郁达夫
北平的冬天,冷虽则比南方要冷得多,但是北方生活的伟大幽闲,也只有在冬季使人感受得最彻底。
在北方简陋的房屋之内,你只教把炉子一生,电灯一点,棉门帘一挂上,在屋里住着,却一辈子总是暖炖炖像是春三四月里的样子。若是喜欢吃吃酒、烧烧羊肉锅的人,那冬天的北方生活就更加不能够割舍;酒已经是御寒的妙药了,再加上以大蒜与羊肉酱油合煮的香味,简直可以使一室之内涨满了白蒙蒙的水蒸温气。
到了下雪的时候哩,景象当然又要一变。早晨从厚棉被里张开眼来,一室的清光会使你的眼睛眩晕。在阳光照耀之下,雪也一粒一粒地放起光来了,蛰伏得很久的小鸟,在这时候会飞出来觅食振翎,谈天说地般吱吱地叫个不休。数日来的灰暗天空,愁云一扫,忽然变得澄清见底,翳障全无;于是,年轻的北方住民,就可以营屋外的生活了一一溜冰,做雪人,赶冰车雪车……就在这一种日子里最有劲儿。
我曾于这一种大雪时晴的傍晚,和几位朋友跨上跛驴,出西直门上骆驼庄去过过一夜。北平郊外的一片大雪地,无数枯树林,以及西山隐隐现现的不少白峰头,和时时吹来的几阵雪样的西北风,所给予人的印象实在是深刻、伟大,神秘到了不可以言语来形容。
北国的冬宵,更是一个特别适合于看书、写信、追思过去、写作闲谈、说废话的绝妙时间。记得当时我们弟兄三人都住在北京,每到了冬天的晚上,总不远千里地走拢来聚在一道,会谈少年时候在故乡所遇见的事事物物。小孩们上床去了,佣人们也都去睡觉了,我们弟兄三个还会得再加一次煤再加一次煤地长谈下去。有几晚因为屋外面风紧天寒之故。到了后半夜的一两点钟的时候,便不约而同地说出索性坐到天亮的话来。像这种宝贵的记忆,像这种最深沉的情调,本来也就是一生中不能够多享受几次的昙花佳境,可是若不是在北平的冬天的夜里,那趣味也一定不会像如此的悠长。
总而言之,北平的冬季,是想赏识赏识北方异味者之唯一的机会;这一季里的好处,这一季里的琐事杂忆,若要详细地写起来,总也有一部《帝京景物略》那么大的书好做我只记下了一点点自身的经历,就觉得过长了,下面只能再来略写一点春和夏以及秋季的感怀梦境,聊作我的对这日就沦亡的故国的哀歌。
北国的春,来得较迟,所以时间也比较短。西北风停后,积雪渐渐地消了,赶牲口的车夫身上,看不见那件光板老羊皮的大袄的时候,你就得预备着游春的服饰与金钱:因为春来也无信,春去也无踪,眼睛一眨,在北平市内,春光就会同飞马似的溜过。
而北方春天的最值得记忆的痕迹,是城乡内外的那一层新绿,同洪水似的新绿。北平城,本来就是一个只见树木不见屋顶的绿色的都会,一踏出九城的门户,四面的黄土坡上更是杂树丛生的森林地了;在日光里颤抖着的嫩绿的波浪,油光光,亮晶晶,若是神经系统不十分健全的人,骤然间身入到这一个淡绿色的海洋涛浪里去一看,包管你要张不开眼,立不住脚,而昏厥过去。
北平市内外的新绿,琼岛春阴,西山挹翠诸景里的新绿,真是一幅何等奇伟的妙画!但是这画的框子,或者简直说这画的画布,现在却已经完全掌握在一只满长着黑毛的巨魔的手里了!北望中原,究竟要到哪一日才能够重见得到天日呢?
北方的夏天,当然要比南方的夏天来得凉爽。在北平城里过夏,实在是并没有上北戴河或西山去避暑的必要。我在北平,曾经过过三个夏天;像什刹海、菱角沟、二闸等暑天游耍的地方,当然是都到过的;但是在三伏的当中,不问是白天或是晚上,你只教有一张藤榻,搬到院子里的葡萄架下或藤花阴处去躺着,吃吃冰茶雪藕,听听盲人的鼓词与树上的蝉鸣,仿佛一点儿也感觉不到炎热与熏蒸。
北方的秋季也特别的觉得长,而秋天的回味,也更觉得比别处来得浓厚。前两年,因去北戴河回来,我曾在北平过过一个秋,在那时候,已经写过一篇《故都的秋》,对这北平的秋季颂赞过一遭了,所以在这里不想再来重复;可是北平近郊的秋色,实在也正像一册百读不厌的奇书,使你愈翻愈会感到兴趣。
秋高气爽,风日晴和的早晨,你且骑着一匹驴子,上西山八大处或玉泉山碧云寺去走走看;山上的红柿,远处的烟树人家,郊野里的芦苇黍稷,以及在驴背上驮着生果进城来卖的农户佃家,包管你看一个月也不会看厌。而那一种草木摇落、金风肃杀之感,在北方似乎也更觉得要严肃、凄凉、沉静得多。你若不信,你且去西山脚下,农民的家里或古寺的殿前,自阴历八月至十月下旬,去住它三个月看看。古人的“悲哉秋之为气’以及“胡笳互动,牧马悲鸣”的那种哀感,在南方是不大感觉得到的,但在北平,尤其是在郊外,你真会得感至极而涕零,思千里兮命驾。
五六百年来文化所聚萃的北平,一年四季无一月不好的北平,我在遥忆,我也在深祝,祝她的平安进展,永久地为我们黄帝子孙所保佑的旧都城!
写于1936年(有删改)
-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写北平的冬天,作者选取了温暖的北方住屋最有劲儿的雪天屋外生活、兄弟畅谈的难忘冬宵三个场景,表现了作者对北平冬季的深深怀念。
- “就在这一种日子里最有劲儿”,这里“最有劲儿”意思是最有兴致、最富有情趣,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对雪天屋外活动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 作者对北平的冬季情有独钟,无比眷恋,认为只有自己所写的《帝京景物略》那么大的书才能写尽北平冬季里的好处和这一季里的琐事杂忆。
- 作者引用古人的“悲哉秋之为气”以及“胡互动,牧马悲鸣”,意在表现北平肃杀的秋季带给人的哀感,这一特点是南方的秋季不大有的。
-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文章写景多采用白描手法,如写北平郊外的雪景,一片大雪地、无数枯树林、不少白峰头、几阵西北风,寥寥数笔就营造出肃穆苍莽、朴拙幽美的意境。
- “同洪水似的新绿”采用了比喻手法“洪水”比喻绿之多、绿之新,写出了北平初春绿满城乡内外的情景,新巧的比喻中正可体会到作者感受之深。
- 文中选取红柿、烟树人家、芦苇黍稷及卖果的农户佃家来表现北平近郊秋景给人的温暖美好感受,意在与《故都的秋》城里悲凉的秋景形成鲜明对比
- 文章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语言平易,读来倍感亲切,且言简意远,北平四季之美、生活之乐,作者爱国之深、丧国之痛都蕴含其中。
- 文中划线的段落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 请分析本文与《故都的秋》在选材取材上的异同,并结合你对郁达夫的了解以及时代背景探究原因。(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小题。
材料一: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节选)
材料二: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问说》节选)
- 下列词中加点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 师道之不复 师:从师
- 君子不齿 齿:并列
- 其可怪也欤 其:难道
- 圣人无常师 常:普通、寻常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4分)
(2)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5分)
12. 两则材料分别提倡“从师”和“好问”,在对象选择上有一个相通的标准,请根据材料内容概括。(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13题。
江楼夕望招客①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注:①此诗写于唐穆宗长庆三年夏天,诗人任杭州刺史的次年。江楼,也称望海楼。
13.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诗题“望”字统领全篇,把海、天、山川、灯火等景物组合成一幅疏朗悠远的画卷。
- 从首联的海天暮色苍茫,到领联的万家灯火四面闪烁,暗含江楼观景时间的推移。
- 颈联写景比喻贴切,把晴朗夏夜听到的雨声比作风吹树叶的飒飒声,其是高妙。
- 尾联以问句的形式呼应诗题“招客”二字,语言亲切、诙谐,更增加了人情之美。
- 诗人“江楼夕望”,是什么原因让诗人产生“招客”的兴致?请结合诗歌具体分析。(6分)
(三)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6小题,任选其中5道题作答,共10分)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猿啼”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多用来烘托清幽的意境或抒写诗人哀怨愁苦,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 ”和杜甫《登高》中有“”。
(2) “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使用了顶针手法,白居易《琵琶行》“,”也运用了这种手法,写琵琶曲乐音暂时停顿,为曲终前的高潮蓄势。
(3)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两句,与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都表达出一种“英雄不在”的感慨。
(4) 善于“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人总是容易成功,《劝学》中表述上述意思的概括性的两句是:“,”。
(5) 在《赤壁赋》中,作者借“客”之口,以“,”来隐喻人生的短暂和渺小,可谓生动形象。
(6) 姚鼐《登泰山记》中“,”写出了泰山山顶雪后的美景。
三、整本书阅读(8分)
16.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乡土本色》文章意思的一项是(3分)
- 无论是生活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物,对乡民而言都是生而有俱,再熟悉不过的,于是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
- 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 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
- 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原有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暴露出弊端,“土气”一词因而有了贬义。
17. 结合贾府主要人物关系图,想一想:为什么宝玉会说出“论亲戚他(宝钗)比你(黛玉)疏”这样的话来?请用差序格局里的内容解释。(5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12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全网仅一家”“史上最低价”“销量总冠军”“行业领导者”……打开互联网平台的商品页、直播间,广告极限词( )。一些消费者被类似广告吸引,购买商品或服务后却发现( )既影响体验也面临维权难题。
。我国广告法明确规定,不得使用“国家级”“最高级”“最佳”等用语。参照广告法对虚假广告的界定,商品或服务的质量、价格、销售状况、曾获荣誉等信息与实际情况不符的,即属违法。商家动辄标榜“唯一”“独创”“问鼎”“极致”, ,其广告用词明显不适当。
滥用广告极限词的危害值得警惕。商家使用极限词发布广告,实际上造成了信息不对称,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从长远来看,这种行为也是在透支商家自身的品牌信用,无异于( )。如果助长类似行为,就会形成“破窗效应”,导致“劣币驱逐良币”,。
互联网时代,当滥用极限词的虚假广告搭上技术的便车,其负面影响更不可小视。起起伏伏的价格、稍纵即逝的福利,常令人眼花缭乱、无暇思考。广告极限词虽被明文禁止,但仍有商家( ),究其原因,在于相关做法成本低廉、屡试不爽。整治网络电商广告用语、规范滥用极限词乱象,不妨延展监管触角,让媒体、用户、志愿者发挥更多作用,进而畅通渠道、充实力量。
-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屡见不鲜 虚有其表 铤而走险 涸泽而渔
- 司空见惯 名不副实 涸泽而渔 铤而走险
- 屡见不鲜 名不副实 涸泽而渔 铤而走险
- 司空见惯 虚有其表 铤而走险 涸泽而渔
-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整治网络电商广告用语、规范滥用极限词乱象,不妨畅通渠道、充实力量,让媒体、用户、志愿者发挥更多作用,进而延展监管触角。
- 整治网络电商广告用语、消除滥用极限词乱象,不妨延展监管触角,让媒体、用户、志愿者发挥更多作用,进而畅通渠道、充实力量。
- 规范网络电商广告用语、整治滥用极限词乱象,不妨畅通渠道、充实力量,延展监管触角,进而让媒体、用户、志愿者发挥更多作用。
- 规范网络电商广告用语、整治滥用极限词乱象,不妨畅通渠道、充实力量,让媒体、用户、志愿者发挥更多作用,进而延展监管触角。
-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五、作文(60分)
2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劳动改造世界,劳动创造文明,你的身边其实有许多这样的劳动者,你的父母、老师、亲人……让我们用文字向劳动者致敬。请你选择一位身边的劳动者,回忆他(她)身上发生的故事,以“劳动者之歌”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所选材料典型,能体现人物特征;有触动我们心灵的细节;还能体现时代特色。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湛江市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广东省湛江市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广东省湛江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广东省湛江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文件包含广东省湛江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广东省湛江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3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广东省湛江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广东省湛江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