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阶段复习课课件鲁教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2700731/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高中地理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阶段复习课课件鲁教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2700731/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高中地理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阶段复习课课件鲁教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2700731/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高中地理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阶段复习课课件鲁教版04](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2700731/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高中地理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阶段复习课课件鲁教版05](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2700731/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高中地理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阶段复习课课件鲁教版06](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2700731/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高中地理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阶段复习课课件鲁教版07](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2700731/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高中地理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阶段复习课课件鲁教版08](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2700731/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还剩16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新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课件PPT整套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PPT课件免费下载 课件 0 次下载
- 学用地形图探究地貌特征PPT课件免费下载 课件 0 次下载
- 自然灾害的成因PPT课件免费下载 课件 0 次下载
- 自然灾害的防避PPT课件免费下载 课件 0 次下载
-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PPT课件免费下载 课件 0 次下载
高中地理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阶段复习课课件鲁教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阶段复习课课件鲁教版,共24页。
第三单元 阶段复习课网络体系构建答案速填①岩石的可溶性、透水性②喀斯特地貌③风蚀蘑菇④新月形沙丘⑤冲积扇⑥三角洲⑦等高线地形图实践活动创新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调查研究步骤一:区域选取、资料调查 崇明岛是中国第三大岛,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冲积岛屿。它位于万里长江入海口,三面环江,一面临海。全岛面积1 200多平方千米,东西长76千米,南北13~18千米,形似“春蚕”。岛上地势平坦,无山岗丘陵,西北部和中部稍高,西南部和东部略低。崇明岛是如何形成的?人类活动对崇明岛有什么影响?岛屿的未来又会是什么样子呢?对这些问题的探究,建议同学们采取以下的步骤进行:步骤二:名师点拨、理论依据1.河口冲积岛: 河口冲积岛是含沙量较多的河流将泥沙搬运到海里,沉积下来形成的岛屿,陆地的河流流速比较快,进入宽阔的海洋后,流速就慢了下来,携带的泥沙就在河口附近沉积,长年累月,越积越多,逐步形成高出水面的岛屿,这就形成了河口冲积岛。 世界上许多大河入海的地方,都会形成一些河口冲积岛,我国共有400多个河口冲积岛,长江入海口的崇明岛,就是一个很大的河口冲积岛。崇明岛地势低平,围绕岛屿分布着广阔的滩涂。2.人类活动对崇明岛的影响: 从1955年冬开始,崇明县组织围垦滩涂和沙洲。截至2000年,全县共围垦滩涂和沙洲70多处,累计围得土地面积500多平方千米。崇明岛的面积比1949年增大了一倍以上,由中国的第四大岛升为第三大岛,成为上海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空间。步骤三:能力提升、素养升华(1)河口冲积岛是在哪几种外力作用下形成的。提示:河口冲积岛是河流和海洋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河流入海口处,受河水和潮水的相互顶托作用,河流携带的泥沙淤积而形成。(2)根据资料描述长江河口冲积岛的生消变化过程。提示:①西沙和东沙为雏形阶段。②宋代和元代有了扩展。③明代主要是沙洲合并阶段。④明末清初,冲积岛基本建造完毕。(3)人类活动对崇明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提示:长江上中游人类活动使水土流失加剧,增大崇明岛面积;近年来,人工维护堤坝,围垦滩涂等活动,使崇明岛面积增大。(4)围海造陆可能会对自然环境产生哪些影响?提示:改变河流流速和流向;减少生物多样性;河流水体污染等。【学考真题】 (2020·山东7月合格考)读甲、乙、丙、丁四地景观图,据此完成1、2题。1.四地景观中属于河流地貌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2.甲地景观可能位于我国 ( )A.福建省 B.山东省 C.甘肃省 D.山西省学考高考体验【解析】1选C,2选C。第1题,由图可知,甲为风蚀城堡,为风沙地貌;乙为峰林,为喀斯特地貌;丙为河流地貌,丁为海岸地貌。第2题,甲地景观位于干旱地区,比较四个省份,只有甘肃省符合。(2019·山东12月合格考)下图为某地貌景观图。读图完成3、4题。3.图示地貌景观属于 ( )A.流水地貌 B.山岳地貌C.风成地貌 D.海岸地貌4.该类地貌景观在我国主要分布的地区是 ( )A.东北地区 B.西北地区C.华北地区 D.青藏地区【解析】3选C,4选B。第3题,由图可知,图中地貌为风蚀蘑菇,故为风成地貌。第4题,风成地貌主要分布在干旱地区,比较选项中我国的四个地区只有西北地区符合。 (2020·山东7月合格考)土壤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下图示意某地自然土壤剖面,甲、乙、丙、丁表示不同土层。据此完成5、6题。5.营养物质最丰富的是 ( )A.甲层 B.乙层 C.丙层 D.丁层6.决定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的是 ( )A.甲层 B.乙层 C.丙层 D.丁层【解析】5选A,6选D。第5题,由图可知,甲为腐殖质层、乙为淋溶层、丙为淀积层、丁为成土母质层,腐殖质层是已死的生物体在土壤中经微生物分解而形成的有机物质,营养物质最丰富。第6题,成土母质层是由岩石风化碎屑残积物或运积物构成,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高考真题】 (2020·海南高考)下图示意某种沉积物的分布。该沉积物在小兴安岭等山地的西侧宽度较大,而东侧少见。据此完成1、2题。1.造成该沉积物在小兴安岭分布状况的主要作用是 ( )A.冬季风堆积 B.泥石流堆积C.冰水堆积 D.间歇性流水堆积2.与西北地区相比,东北地区该沉积物结构紧实、钙含量普遍偏低的主要原因是 ( )A.生物作用 B.冰川作用C.酸雨作用 D.流水作用【解析】1选A,2选D。第1题,由图可知,该沉积物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北地区,以黄土高原地区分布范围最大,根据黄土高原“风吹来的高原”可知,该沉积物为冬季风风力堆积形成。小兴安岭的西坡为冬季风迎风坡,受地形阻挡,风力减小,沙尘堆积,东坡为背风坡,沙尘较少,堆积较少。第2题,与西北地区相比,东北地区地处我国季风区,降水较多,流水冲刷、下渗导致沙尘沉积物空隙小,结构紧实,降水下渗溶解矿物钙,产生淋溶作用,使堆积物上层含量普遍偏低;生物根系生长或微生物活动会使土壤疏松;东北地区地势较低,冰川作用不明显;东北地区不是我国主要酸雨区, 酸雨作用不明显。 (2018·全国卷Ⅰ)下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粒径T3>T0>T2>T1。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据此完成3~5题。3.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 )A. T0 B. T1 C. T2 D. T34.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 ( )A.T3形成时期 B.T2形成时期 C.T1形成时期 D.T0形成时期5.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地壳经历了 ( ) A.持续下降 B.持续抬升C.间歇性下降 D.间歇性抬升【解析】3选A,4选A,5选D。第3题,据材料可知,平坦面上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由于当前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故T3、T2、T1阶地由于位置较高,不再受河流侵蚀、堆积作用影响,故面积不会扩大。而T0阶地由于受洪水期河流侵蚀和堆积作用,会有泥沙沉积,因此面积会增大。第4题,阶地的形成是受流水侵蚀,而阶地上面砾石的堆积,则是洪水带来的沉积物,河流流速越大,携带泥沙的能力就越强,根据四级阶地上沉积的砾石的平均粒径T3>T0>T2>T1,可推断T3形成时期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携带泥沙的能力最强。第5题,图中阶地的形成经历两个过程,前期是河流侵蚀作用,形成平坦面,洪水期河流带来砾石在此堆积;后期由于地壳抬升,使已经形成的阶地向上移动。据图可知,四个阶地的高度位置不同,呈阶梯状,且每个阶梯上有一些砾石沉积,故该地壳的抬升是间歇性的,在每个间隙形成沉积。 (2019·全国卷Ⅱ)霍林河发源于大兴安岭,为山前半干旱区及部分半湿润区的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受上游修建水库和灌溉的影响,山前平原河段多年断流。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据此完成6~8题。6.修建水库前,营造该地区山前平原地表形态的力主要来自 ( )A.构造运动 B.流水 C.冰川 D.风7.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是由于 ( )A.地面沉降 B.流水侵蚀 C.风力侵蚀 D.冻融塌陷8.伴随着洼地增多增大,周边地区可能出现 ( )A.水土流失 B.沼泽化 C.土地沙化 D.盐碱化【解析】6选B,7选C,8选C。第6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修建水库前河流为山前半干旱区及部分半湿润区的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泥沙堆积形成山前平原,据此判断山前平原主要是流水的堆积作用形成。构造运动会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难以形成平原;冰川作用主要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冰碛平原(呈波状)等,与山前平原形态不符;风力的作用一般会形成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诸如沙丘之类的。第7题,从材料可知,出现断流是受上游修建水库和灌溉的影响,且出现了多年断流。该区域为半干旱及半湿润区,断流后河流水量减少,地下水位降低,平原沙滩裸露,易受风力侵蚀作用形成洼地。第8题,洼地增多增大,主要发生在河流的断流时期,即冬春时节。此时东北地区河流处于枯水期,河流水量少,流水作用弱,水土流失和沼泽化出现的可能性较低;由上题可知,洼地是风力侵蚀所致,河流长期断流,风力作用加强、河床裸露、土壤含水量降低,容易导致土地沙化现象。东北地区纬度高,且此时为冬春时节,蒸发并不旺盛,盐碱化现象不明显。
第三单元 阶段复习课网络体系构建答案速填①岩石的可溶性、透水性②喀斯特地貌③风蚀蘑菇④新月形沙丘⑤冲积扇⑥三角洲⑦等高线地形图实践活动创新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调查研究步骤一:区域选取、资料调查 崇明岛是中国第三大岛,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冲积岛屿。它位于万里长江入海口,三面环江,一面临海。全岛面积1 200多平方千米,东西长76千米,南北13~18千米,形似“春蚕”。岛上地势平坦,无山岗丘陵,西北部和中部稍高,西南部和东部略低。崇明岛是如何形成的?人类活动对崇明岛有什么影响?岛屿的未来又会是什么样子呢?对这些问题的探究,建议同学们采取以下的步骤进行:步骤二:名师点拨、理论依据1.河口冲积岛: 河口冲积岛是含沙量较多的河流将泥沙搬运到海里,沉积下来形成的岛屿,陆地的河流流速比较快,进入宽阔的海洋后,流速就慢了下来,携带的泥沙就在河口附近沉积,长年累月,越积越多,逐步形成高出水面的岛屿,这就形成了河口冲积岛。 世界上许多大河入海的地方,都会形成一些河口冲积岛,我国共有400多个河口冲积岛,长江入海口的崇明岛,就是一个很大的河口冲积岛。崇明岛地势低平,围绕岛屿分布着广阔的滩涂。2.人类活动对崇明岛的影响: 从1955年冬开始,崇明县组织围垦滩涂和沙洲。截至2000年,全县共围垦滩涂和沙洲70多处,累计围得土地面积500多平方千米。崇明岛的面积比1949年增大了一倍以上,由中国的第四大岛升为第三大岛,成为上海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空间。步骤三:能力提升、素养升华(1)河口冲积岛是在哪几种外力作用下形成的。提示:河口冲积岛是河流和海洋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河流入海口处,受河水和潮水的相互顶托作用,河流携带的泥沙淤积而形成。(2)根据资料描述长江河口冲积岛的生消变化过程。提示:①西沙和东沙为雏形阶段。②宋代和元代有了扩展。③明代主要是沙洲合并阶段。④明末清初,冲积岛基本建造完毕。(3)人类活动对崇明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提示:长江上中游人类活动使水土流失加剧,增大崇明岛面积;近年来,人工维护堤坝,围垦滩涂等活动,使崇明岛面积增大。(4)围海造陆可能会对自然环境产生哪些影响?提示:改变河流流速和流向;减少生物多样性;河流水体污染等。【学考真题】 (2020·山东7月合格考)读甲、乙、丙、丁四地景观图,据此完成1、2题。1.四地景观中属于河流地貌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2.甲地景观可能位于我国 ( )A.福建省 B.山东省 C.甘肃省 D.山西省学考高考体验【解析】1选C,2选C。第1题,由图可知,甲为风蚀城堡,为风沙地貌;乙为峰林,为喀斯特地貌;丙为河流地貌,丁为海岸地貌。第2题,甲地景观位于干旱地区,比较四个省份,只有甘肃省符合。(2019·山东12月合格考)下图为某地貌景观图。读图完成3、4题。3.图示地貌景观属于 ( )A.流水地貌 B.山岳地貌C.风成地貌 D.海岸地貌4.该类地貌景观在我国主要分布的地区是 ( )A.东北地区 B.西北地区C.华北地区 D.青藏地区【解析】3选C,4选B。第3题,由图可知,图中地貌为风蚀蘑菇,故为风成地貌。第4题,风成地貌主要分布在干旱地区,比较选项中我国的四个地区只有西北地区符合。 (2020·山东7月合格考)土壤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下图示意某地自然土壤剖面,甲、乙、丙、丁表示不同土层。据此完成5、6题。5.营养物质最丰富的是 ( )A.甲层 B.乙层 C.丙层 D.丁层6.决定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的是 ( )A.甲层 B.乙层 C.丙层 D.丁层【解析】5选A,6选D。第5题,由图可知,甲为腐殖质层、乙为淋溶层、丙为淀积层、丁为成土母质层,腐殖质层是已死的生物体在土壤中经微生物分解而形成的有机物质,营养物质最丰富。第6题,成土母质层是由岩石风化碎屑残积物或运积物构成,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高考真题】 (2020·海南高考)下图示意某种沉积物的分布。该沉积物在小兴安岭等山地的西侧宽度较大,而东侧少见。据此完成1、2题。1.造成该沉积物在小兴安岭分布状况的主要作用是 ( )A.冬季风堆积 B.泥石流堆积C.冰水堆积 D.间歇性流水堆积2.与西北地区相比,东北地区该沉积物结构紧实、钙含量普遍偏低的主要原因是 ( )A.生物作用 B.冰川作用C.酸雨作用 D.流水作用【解析】1选A,2选D。第1题,由图可知,该沉积物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北地区,以黄土高原地区分布范围最大,根据黄土高原“风吹来的高原”可知,该沉积物为冬季风风力堆积形成。小兴安岭的西坡为冬季风迎风坡,受地形阻挡,风力减小,沙尘堆积,东坡为背风坡,沙尘较少,堆积较少。第2题,与西北地区相比,东北地区地处我国季风区,降水较多,流水冲刷、下渗导致沙尘沉积物空隙小,结构紧实,降水下渗溶解矿物钙,产生淋溶作用,使堆积物上层含量普遍偏低;生物根系生长或微生物活动会使土壤疏松;东北地区地势较低,冰川作用不明显;东北地区不是我国主要酸雨区, 酸雨作用不明显。 (2018·全国卷Ⅰ)下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粒径T3>T0>T2>T1。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据此完成3~5题。3.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 )A. T0 B. T1 C. T2 D. T34.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 ( )A.T3形成时期 B.T2形成时期 C.T1形成时期 D.T0形成时期5.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地壳经历了 ( ) A.持续下降 B.持续抬升C.间歇性下降 D.间歇性抬升【解析】3选A,4选A,5选D。第3题,据材料可知,平坦面上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由于当前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故T3、T2、T1阶地由于位置较高,不再受河流侵蚀、堆积作用影响,故面积不会扩大。而T0阶地由于受洪水期河流侵蚀和堆积作用,会有泥沙沉积,因此面积会增大。第4题,阶地的形成是受流水侵蚀,而阶地上面砾石的堆积,则是洪水带来的沉积物,河流流速越大,携带泥沙的能力就越强,根据四级阶地上沉积的砾石的平均粒径T3>T0>T2>T1,可推断T3形成时期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携带泥沙的能力最强。第5题,图中阶地的形成经历两个过程,前期是河流侵蚀作用,形成平坦面,洪水期河流带来砾石在此堆积;后期由于地壳抬升,使已经形成的阶地向上移动。据图可知,四个阶地的高度位置不同,呈阶梯状,且每个阶梯上有一些砾石沉积,故该地壳的抬升是间歇性的,在每个间隙形成沉积。 (2019·全国卷Ⅱ)霍林河发源于大兴安岭,为山前半干旱区及部分半湿润区的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受上游修建水库和灌溉的影响,山前平原河段多年断流。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据此完成6~8题。6.修建水库前,营造该地区山前平原地表形态的力主要来自 ( )A.构造运动 B.流水 C.冰川 D.风7.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是由于 ( )A.地面沉降 B.流水侵蚀 C.风力侵蚀 D.冻融塌陷8.伴随着洼地增多增大,周边地区可能出现 ( )A.水土流失 B.沼泽化 C.土地沙化 D.盐碱化【解析】6选B,7选C,8选C。第6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修建水库前河流为山前半干旱区及部分半湿润区的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泥沙堆积形成山前平原,据此判断山前平原主要是流水的堆积作用形成。构造运动会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难以形成平原;冰川作用主要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冰碛平原(呈波状)等,与山前平原形态不符;风力的作用一般会形成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诸如沙丘之类的。第7题,从材料可知,出现断流是受上游修建水库和灌溉的影响,且出现了多年断流。该区域为半干旱及半湿润区,断流后河流水量减少,地下水位降低,平原沙滩裸露,易受风力侵蚀作用形成洼地。第8题,洼地增多增大,主要发生在河流的断流时期,即冬春时节。此时东北地区河流处于枯水期,河流水量少,流水作用弱,水土流失和沼泽化出现的可能性较低;由上题可知,洼地是风力侵蚀所致,河流长期断流,风力作用加强、河床裸露、土壤含水量降低,容易导致土地沙化现象。东北地区纬度高,且此时为冬春时节,蒸发并不旺盛,盐碱化现象不明显。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