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课时训练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课时训练,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区域转移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1.某论文把巴拿马运河开通、印度向英国出口棉花、华工赴美参与修建铁路、美国向欧洲输出资本等做为重要论据,该论文主题最有可能是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B.美国确立经济霸主地位C.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确立 D.工业文明的崛起【答案】A【解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世界是一个整体,所以巴拿马运河开通、印度向英国出口棉花、华工赴美参与修建铁路、美国向欧洲输出资本等做为重要论据,该论文主题最有可能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故选A。2.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在美洲大陆上,哥伦布纪念日便是纪念欧洲与美洲首次碰撞后,产生新的混血种族及其文化的节日,并被人们称为“种族之日”。这里纪念的是( )A.发现新大陆的英雄 B.开启美洲历史的新篇章C.世界开始走向整体 D.文明的交流与碰撞【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这个节日纪念的是“产生新的混血种族及其文化的节日”,属于文明交流的成果。故D项正确。A项是欧洲的角度、B项是美洲历史的角度、C项是全球史观的角度,均不符合材料,故排除。3.美国学者贾雷德·戴蒙德在《枪炮、病菌和钢铁》中说:“就整个新大陆来说,据估计在哥伦布来到后的一两个世纪中,印第安人人口减少了95%。……主要的杀手是旧大陆来的病菌。印第安人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病菌,因此对它们既没有免疫能力,也没有遗传抵抗能力。”从世界发展趋势角度看,它给我们今天最大的启示是A.病菌是印第安人大量死亡的第一“杀手”B.西方发达国家有责任帮助落后国家脱贫C.高度重视“全球化”进程中的负面影响 D.全世界都要加强对“流行疾病”的防控【答案】C【解析】从引文中看出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给当地土著居民造成的不良后果,新航路的开辟是世界成为一个统一整体的开端,因此引文中的描述是“全球化”进程中的负面影响。A、B、D三项所述只是引文的表面现象。故选C。4.《世界通史》:“新航路开辟后,西欧新兴的资本主义由海道向全球扩散,突破了亚欧大陆农耕世界自然经济的闭塞性。从此开始了大航海和人口迁移、民族交融的移民大潮时代。”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全球的确立 B.农耕经济在全球不复存在C.世界各民族特征、界线消失殆尽 D.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开启【答案】D【解析】A项中“在全球的确立”、B项中“在全球不复存在”、C项中“消失殆尽”的表述均过于绝对化,故排除;由题目中的信息“新航路开辟后……开始了大航海和人口迁移、民族交融的移民大潮时代”可知新航路的开辟有利于世界各地区、各民族间的联系,即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开启。故选D。5.法国将军福煦曾经称赞一战中的中国劳工:“第一流的工人,可以培训成一流的军人,在现代战争下堪称楷模。”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A.中国工人的作战英勇 B.法国缺乏作战的兵力C.中国劳工技术水平高 D.华工对协约国贡献大【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法国将军对一战中的中国劳工给予较高评价,甚至称他们是“在现代战争下堪称楷模”,这一赞誉充分证明了华工对协约国的贡献非常大,故选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战中,中国劳工主要做后勤服务,很少参与战争,排除A项;一战中,大量的华工被派往欧洲,主要是因为法国让更多的欧洲人从工业劳动中解放出来走向前线参战,而不是法国缺少兵力,排除B项;题干中法国将军福煦对华工给予较高评价,主要原因在于华工对协约国的贡献大,“华工技术水平高”反映的是问题的表象,排除C项。6.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指出:在19世纪20年代有14.5万人离开欧洲,19世纪50年代达到了大约260万人,1900至1910年间移民人数则高达900万;其中1846年到1932年间,超过5000万的欧洲移民到了美国、加拿大、南美洲、澳大利亚及南非。欧洲对外移民的不断增加A.严重制约了欧洲社会经济的发展B.根源于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C.说明世界的经济中心发生了转移D.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答案】B【解析】19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初是两次工业革命时期,欧洲对外移民的不断增加,反映了两次工业革命时期欧洲对外侵略扩张,故B正确;材料反映两次工业革命时期欧洲对外侵略扩张,这有利于欧洲社会经济的发展,A错误;两次工业革命时期世界的经济中心在欧洲,没有转移到其他地区,排除C;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并非欧洲对外移民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排除D。7.英国的黑奴贸易通常以“三角贸易”的形式进行。下面关于“三角贸易”的示意图中,②处的“商品”应为A.黑奴B.工业产品C.茶叶、丝D.金银、原料【答案】A【解析】根据题意并结合所学知识,16世纪开始的‘三角贸易’就是黑奴贸易,欧洲奴隶贩子从本国出发,装载着盐、酒、和工业产品前往非洲,叫初程;到了非洲把物品换成奴隶运往美洲,叫中程;在美洲卖掉奴隶然后买上糖、烟草等原料,带上赚来的金银回到欧洲叫归程。从以上可知①是工业产品,②是黑奴,③是金银、原料。根据问题可知答案为A。BD是三角贸易中另外两个阶段运输的物品,排除。茶叶、丝是中国的特产,不可能出现在三角贸易中,故C错误。8.针对出国华工“如在地狱,惨不忍睹”的状况,为保护华工的合法权益,清政府驻英公使郭嵩焘主张政府应列席万国公法会议,与各国详定章程,在海外广设领事,以达到“捷声息而通隔阂,收权利而销外侮”的效果。这反映出A.国际协商能够保障华工权益B.近代国际外交意识已产生C.清政府注重保护华侨的利益D.清政府积极参与国际外交【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的“郭嵩焘主张政府应列席万国公法会议,与各国详定章程,在海外广设领事”等信息来看,说明郭嵩焘主张通过国际通行的惯例和国际法的规定,来处理保护本国公民在外权利等相关事宜,说明郭嵩焘的近代国际外交意识已经产生。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反映通过这种方式保护华工权益的结果,排除A项;郭嵩焘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主张,并非表明清政府注重保护华侨利益,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清政府积极参与国际外交,排除D项。9.据学者研究,一战后协约国出于宣传需要,不愿公开他们招募14万华工和寻求中国援战这一事实。而北洋政府为维护中立形象,封锁华工讯息,不愿德国获悉中国“以工代兵”策略。凡此种种造成了长期以来对华工参战历史的“集体失忆”。这说明A.立场决定历史解释 B.文字记载决定历史客观存在C.历史事实无法恢复 D.历史研究有助历史记忆修复【答案】A【解析】一战华工参战,一战后协约国出于宣传需要,不愿公开他们招募14万华工和寻求中国援战这一事实,而北洋政府为维护中立形象,封锁华工讯息,不愿德国获悉中国“以工代兵”策略,说明协约国和北洋政府由于立场不同,对华工参战历史的“集体失忆”的解释也不同,故A正确;文字记载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不能决定历史客观存在,排除B;C项材料信息没有体现且说法过于绝对,错误;材料反应的不是历史记忆的修复问题,材料强度的是立场不同历史解释也不同,排除D。10.17世纪,荷兰、英格兰、威尔士人口继续增长,意大利和法国人口处于停滞状态,西班牙属尼德兰、西班牙、葡萄牙、德国的人口下降。对此较为合理的解释是A.荷兰、英格兰等国人口继续增长是因为奴隶贸易B.意大利、法国人口停滞是因为丧失海上贸易航线C.西班牙、葡萄牙等国人口下降是因为黑死病肆虐D.地理位置、殖民方式等影响国家人口增长的形势【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荷兰和英国等利用其优越的地理环境进行海外贸易和殖民掠夺;其中17世纪荷兰海上贸易繁荣;17世纪英国实力逐渐增强,开始夺取贸易优势和抢占殖民地;故地理位置、殖民方式等影响国家人口增长的形势,D项符合题意,所以选D。奴隶贸易是指从黑非洲掳走大批黑人,将其远程贩运到美洲等地,与材料不符,排除A。B项表述错误,17世纪的海上贸易航线被荷兰等国占据,排除。黑死病肆虐欧洲是14世纪40、50年代,与材料不符,排除C。二、材料分析题11.(18分)公元1500年前后“新航路开辟”,它深刻地影响着世界与中国经济的发展进程。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我在1492年发现印度大陆以及大批岛……在此之后,我回到卡斯提尔,规见王上。而王上依据我的陈述,命令我进行第二次的航行以求新的发现,并在我所发现的土地上建立殖民地。我在那绵延六百英里长的小西班牙得到成功,征服改岛并使他的居民纳贡。材料二 陛下可以统治此地……人们可以在这里获得黄金……但我以为眼下最好不采用掳掠的方式去取得黄金。若采用公平交易的方式,则诽谤和污蔑便可避免。如此,所有的黄金便会万无一失地源源进入陛下的财库中。材料三 江苏下江民间半植木棉,太仓属地尤为多。妇女终岁纺织,以资生活。洋纱初来之时,民间并不喜用,间有掺用者,布庄收买后,致销路濡滞。上海自设厂后,民间自轧自弹,反不如买机器纱之便宜。……浙江过去家家户户纺纱织布,自从东洋日本机器纺纱进口后,‘纱细而匀,乡人购以织布,不复有人纺纱矣。’——于素云等《中国近代经济史》材料四任何事物的产生都离不开当时的特定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殖民主义作为资本主义一部分,它对人类社会前进过程中有罪恶,也有贡献。过去我们评价殖民主义时几乎从政治斗争角度考虑,简单地站在所谓人民的立场上,并非从人类社会发展和社会更替角度去考虑分析、评价。只有科学地认识殖民主义产生、发展,以及历史影响,才能抓住问题的本质,得出正确的答案。——何娟《关于殖民主义历史影响的再评价》(1)根据材料一、二的描述,指出“我”是哪位著名航海家?“陛下”是哪国王?“印度大陆”实际上是哪里?并归纳他们远洋航行的真实目的。(6分)(2)材料三中描述了什么历史现象,它造成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发生的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这些变化产生的原因。(6分)(3)依据材料四,并联系所学知识,客观地评价殖民主义对世界历史发展所带来的影响。(6分)【答案】(1)哥伦布;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美洲;获得黄金。
(2)传统纺织业的衰败;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提供市场和劳动力;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3)对欧洲: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对殖民地:给殖民地带来沉重的灾难,造成了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落后;殖民主义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客观上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社会进步;对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解析】(1)航海家、国王和印度大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航海家哥伦布在西班牙国王伊莎贝拉的支持下发现了美洲新大陆;目的:根据材料“所有的黄金便会万无一失地源源进入陛下的财库中”可归纳出目的是获取黄金。(2)现象:材料“纱细而匀,乡人购以织布,不复有人纺纱矣”体现的是传统纺织业的衰败。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传统纺织业的衰败是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显著表现,其中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提供市场和劳动力。原因:根据材料“自从东洋日本机器纺纱进口后”可知是外国资本主义入侵。(3)评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可从对世界、对欧洲、对殖民地等角度进行分析,既要看见其破坏性,也要看见其建设性。1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图1、图2、图3三幅图反映的是三个历史时期和地区的三角贸易。提取图1、图2、图3中任意两条的信息,并给予说明。(要求∶信息准确完整,说明史论结合)【答案】图1:信息:欧洲殖民者将廉价工业品运往非洲,然后从非洲掠夺黑人贩卖到美洲做奴隶,再将美洲的金银、原料运回到欧洲。说明:这与新航路开辟后15~16世纪的黑奴贸易相符。因在美洲实行种族灭绝政策,美洲印第安人锐减,为开发美洲而兴起黑奴贸易。这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且推动了世界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图2:信息:英国殖民者将在印度种植的鸦片走私到中国,然后从中国进口茶、丝等原料、半成品,再将工业品出口到印度和中国。说明:这与19世纪前中期的贸易状况相符。此时英国殖民者将在印度种植的鸦片走私到中国,以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图3:信息:欧洲殖民者从美洲掠夺金银,引进玉米、甘薯等作物,然后以金银换取亚洲的丝绸、香料,而美洲的玉米、甘薯也传入中国。说明:这与新航路开辟初期的状况相符。此时美洲被发现,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欧洲的商品在亚洲缺乏竞争力,故用白银购买亚洲商品,白银流入亚洲。(任选两个图片,提取信息,并加以说明)【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解答本题首先应该根据材料内容总结论点,再结合所学围绕论点展开论述。根据图示内容可知,图1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后贩卖黑奴的三角贸易,图2反映的是英国殖民者向中国走私鸦片,从中国进口茶、丝等原料、半成品,再将工业品出口到印度和中国的内容;图3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后各地物种交流贸易的内容。从中任选两个图片,结合新航路开辟后欧、亚、美、非洲之间的物种交流和商业贸易的相关内容展开论述即可。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测试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习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一课一练,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