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精练
展开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
1.公元前后,有两大强国分别兴起于亚欧大陆的东西两端,这两大强国之间缺乏官方的直接往来,但通过丝绸之路,双方有间接的经贸和文化交流。这两大强国是
A.秦朝和波斯帝国 B.秦朝和古埃及
C.汉朝和罗马帝国 D.汉朝和古希腊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丝绸之路开通于西汉,当时西方正值罗马时期,C正确;秦朝尚未开通丝绸之路,排除A、B;丝绸之路开通之时,西方是古罗马而非古希腊,排除D。
2.莫高窟盛唐第217窟壁画中的人物,身穿驳领窄袖袍服,脚穿乌靴。幞头是唐朝典型的冠式,而驳领窄袖袍是胡服的特征。形成于唐朝的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含有胡旋舞等中亚元素。以上现象反映出唐朝文化的特征是
A.开放包容 B.影响深远 C.领先世界 D.固守传统
【答案】A
【解析】莫高窟壁画中的盛唐人物在服饰方面出现了中外交融的情形,而唐代歌舞剧代表作《羽衣霓裳舞曲》带有明显的外来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特征,这说明唐代文化具有开放包容的特征,A正确;影响深远强调对后世的影响,题干描述的是当时的情形,排除B;题干中未将唐代文化和世界其他文明对比,无法得出唐文化领先世界的结论,排除C;D与题干信息描述相反,排除。
3.根据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游等这些史实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
① 唐朝实行友好开放的对外政策
② ②唐代中外文化交流比较频繁
③唐朝仅仅同日本、印度有来往
④遣唐使回国促进了该国的进步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D
【解析】日本派遣唐使来唐学习,得益于唐朝实行友好的对外开放政策,这种政策背景下,唐代中外文化交流频繁,而日本大量遣唐使在学习中国文化之后,回国促进了日本的发展进步,①②④符合题,D正确;唐朝与诸多国家友好往来,③说法错误,A、B、C排除。
4.左图是唐代敦煌文献中的《白描相扑图稿》(局部)。右图是唐代相扑传人日本后的线描图。它们可以用来说明
A.中日绘画风格渐趋一致 B.相扑运动源于民间竞技
C.中华传统文化深远影响 D.日本全面学习中国文化
【答案】C
【解析】相扑源于中国春秋时代,从春秋到秦汉时期名为“角抵”,南北朝到南宋时期叫“相扑”,相扑于唐朝传入日本后,成为一种流行的体育运动,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深远影响,C正确;题干只是针对一项运动的绘图,不能得出当时中日两国主流绘画风格的情况,排除A;B在题干中无法体现,排除B;D错在“全面”,排除D。
5.《赫梯法典》第六十四条规定:假如任何人盗窃拉车的马,则要赔付十匹马,并用自己的房屋担保。这一规定说明
A.赫梯注重维护贵族的私有财产 B.马匹对赫梯人具有特殊意义
C.赫梯的立法原则是“轻罪重刑” D.战马的实用价值远高于房屋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判断,《赫梯法典》的第六十四条规定是为了保证马拉战车的使用,因此说明马匹对赫梯人具有特殊意义,故B项正确;拉车的马不一定是贵族的,故A项错误;单纯从题干中的一个规定,不能断定赫梯的立法原则就是“轻罪重刑”,故C项错误;战马与房屋一个用于战争,一个用于居住,不能确定战马的实用价值远高于房屋,故D项错误。
6.在3—6世纪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中,能够基本保持自己文化传统的地区是
A.拜占庭帝国 B.中国和印度 C.阿拉伯帝国 D.西罗马帝国
【答案】B
【解析】在3—6世纪的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中,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受到的冲击较大,各个区域的文化出现了较大程度的变化,如拜占庭帝国保存并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的部分文化遗产,并把基督教传到东欧;阿拉伯文化以伊斯兰教为底色,融合了希腊罗马和西亚传统文化,日渐繁荣;西罗马帝国则在冲击中被日耳曼人灭亡,在其废墟上诞生了日耳曼因素、罗马因素和基督教相互结合的欧洲新文化,故A、C、D三项均可排除。中国和印度受冲击较小,基本上保持了各自的文化传统,在吸收部分游牧民族因素的基础上,促进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故B项正确。
7.古代印欧人在大规模迁徙中,与所到地区农耕民族交融,导致了新的文化区域的形成,下列属于这种文化区域的是
A.古代印度、古代西亚、古代希腊 B.古代西欧、古代东亚、古代希腊
C.古代中欧、古代东亚、古代罗马 D.古代印度、古代伊朗、古代东亚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印欧人在大规模的历史迁徙中,通过与农耕民族的交融而形成的新的文化区域有古代印度、古代西亚(古代伊朗)、古代希腊、罗马、古代中欧、古代西欧等,但是不包括古代东亚,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错误。
8.年代尺是展现历史时空观念的方式之一。观察下面年代尺,方框内应填写的是
A.阿拉伯帝国 B.西哥特王国 C.拜占庭帝国 D.法兰克王国
【答案】A
【解析】从年代尺可看出年代尺下面的国家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即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8世纪中期,阿拉伯人通过扩张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故A项正确;综上所述可排除BCD。
9.从公元前13世纪下半叶起,在南起埃及、北至希腊半岛、东抵小亚细亚和巴勒斯坦、西达塞浦路斯和克里特岛的地中海东部广大地区内,出现了许多古代文化中心迅速衰落以至灭亡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A.海上民族的崛起 B.印欧人的大迁徙
C.赫梯王国的征讨 D.阿拉伯人的西征
【答案】A
【解析】公元前1200年左右,东部地中海区域出现了一股较大的民族迁徙浪潮。埃及文献称这些移民为“海上国家的人”,现代学者称他们为“海上民族”,其移民导致了以赫梯帝国为代表的很多文化中心的瓦解,故A项正确;综上所述排除BCD。
10.鸵鸟原产于西亚地区,《旧唐书》记载吐火罗(今阿富汗)使者上贡鸵鸟,高宗特別喜受。高宗死后,皇后武则天命人雕刻了石雕(见如图),放置于高宗乾陵的神道(供参拜场所前的道路)入口。据此可确证,当时
A.丝绸之路推动了雕刻艺术西化 B.异域生物开阔了唐人的眼界
C.朝贡贸易改变了唐代物种结构 D.皇权强化需要依靠神权维系
【答案】B
【解析】原产于西亚的鸵鸟在古代中国石雕中出现,说明唐代中国与外国之间存在交流,而异域生物开阔了唐人的眼界,B正确;雕刻中出现鸵鸟不等于古代中国的雕刻艺术西化,排除A;鸵鸟是进贡物品,数量有限,不能改变唐代的物种结构,排除C;D与题无关,排除。
二、材料分析题
11.(18分)“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交流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宛之迹,见自张骞。张骞,汉中人,建元中为郎。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故胡奴甘父俱出陇西。
——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
材料二 通过西域传来的印度、中亚、西亚文明和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来的南亚文明,对唐代中国产生重大影响。在唐三彩及唐诗中,骏马、骆驼和胡人,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唐代文化符号,这也是丝绸之路兴盛的具体体现。而玄奘西行则自觉承担了沟通往来、传播文化的使命。唐代文化对朝鲜、日本等国家的发展影响广而深,这些影响至今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方派遣张骞出陇西的目的。结合所学,分析此举与著名的“丝绸之路”之间的联系。(9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以佛教为例写出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具体史实。概括唐朝文化的特征。(9分)
【答案】(1)目的: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联系: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城,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
中国的丝织品沿着这条道路传向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这条通道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2)史实: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在天竺的佛教中心那烂陀寺钻研多年,又到许多国家周游讲学,成为公认的佛学大师。唐朝高僧鉴真六次东渡,历尽艰险最终到达日本,传授佛法。日本、新罗等国常常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如日本的高僧空海回国时携带了许多佛经和诗文集。特征:兼收并蓄(频繁交流),丰富多彩(辉煌灿烂),辐射广泛(影响深远)
【解析】(1)目的:根据材料“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故胡奴甘父俱出陇西”可知,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联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城,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丝织品沿着这条道路传向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这条通道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2)史实: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在天竺的佛教中心那烂陀寺钻研多年,又到许多国家周游讲学,成为公认的佛学大师。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高僧鉴真六次东渡,历尽艰险最终到达日本,传授佛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日本、新罗等国常常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如日本的高僧空海回国时携带了许多佛经和诗文集。特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文化兼收并蓄(频繁交流),丰富多彩(辉煌灿烂),辐射广泛(影响深远)。
12.(12分)“飞天”是佛教中一种想象的飞神,纵观敦煌壁画中历代飞天形象的演变,可以从一个层面了解古代多元文化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时期的飞天,西域风格是主流,但具体形象上已流露出中原之风。西魏的飞天洞窟,窟顶绘有道教诸神,有羽人、雷公、电母、雨神等诸神,另有伏羲、女娲等均人面蛇身,展示了中国传统的天地宇宙观念。
材料二 隋代莫高窟《献花伎乐飞天》,洞窟四壁环窟带状飞天一周,飞天呈辐射形式,或奏乐,或撒花,千姿百态、飘逸秀美,充分显示了古代民间画匠的功力和智慧:唐代飞天变化无穷的飞动之美与大唐奋发进取的时代精神完全吻合,画法较前代有很大的改变:由浪漫夸张步入现实,由天宫仙人转变为宫娥舞伎。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刘蓉《丝路多元音乐文化在敦煌壁画中的呈现》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敦煌壁画飞天的多元特征予以解释,并说明敦煌壁画的史料价值。(12分)
【答案】解释:数煌壁画飞天的多元特征表现在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相融,佛、道、儒家文化相融,宗教文化与世俗生活相融。多元特征的出现,是丝绸之路畅通、佛教文化传入、民族交流的结果;是古代艺术家们智慧和想象力的结晶,更是劳动人民追求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具体呈现。
史料价值:敦煌壁画中飞天形象的演变、多样乐器的使用等,强调了音乐性和舞蹈性,营造出姿态优雅、满壁风动的艺术特点,为我们研究古代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敦煌不同时代的壁画,对于研究古代民族交融、中外文化交流、社会发展状况及时代变迁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解析】解释: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煌壁画飞天的多元特征表现在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相融,佛、道、儒家文化相融,宗教文化与世俗生活相融。关于多元特征的出现,可从当时的中外文化交流、民族融合及艺术家们的创作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史料价值:根据材料可知,敦煌壁画中飞天形象的演变、多样乐器的使用等,强调了音乐性和舞蹈性,营造出姿态优雅、满壁风动的艺术特点,为我们研究古代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敦煌不同时代的壁画,对于研究古代民族交融、中外文化交流、社会发展状况及时代变迁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课时训练: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课时训练,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人教统编版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随堂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随堂练习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论述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优秀一课一练: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优秀一课一练,文件包含第6课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练习原卷版doc、第6课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练习解析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