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2届高考专题复习:古诗鉴赏之七 结构手法 课件24张

    2022届高考专题复习:古诗鉴赏之七 结构手法 课件24张第1页
    2022届高考专题复习:古诗鉴赏之七 结构手法 课件24张第2页
    2022届高考专题复习:古诗鉴赏之七 结构手法 课件24张第3页
    2022届高考专题复习:古诗鉴赏之七 结构手法 课件24张第4页
    2022届高考专题复习:古诗鉴赏之七 结构手法 课件24张第5页
    2022届高考专题复习:古诗鉴赏之七 结构手法 课件24张第6页
    2022届高考专题复习:古诗鉴赏之七 结构手法 课件24张第7页
    2022届高考专题复习:古诗鉴赏之七 结构手法 课件24张第8页
    还剩1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2届高考专题复习:古诗鉴赏之七 结构手法 课件24张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届高考专题复习:古诗鉴赏之七 结构手法 课件24张,共2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古诗的表达技巧,表现手法,技巧点拨,认识积累表现手法,结构手法,认识积累结构手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表达方式 二、修辞手法三、表现手法四、结构手法
    1.审题(1)审题型明考题。题干有“艺术技巧”“修辞手法”“抒情手法”“表现手法”等明显信息。暗考题。题干以“如何写”“怎样写”“如何表现”“赏析”等用语来提问。(2)审范围(区间)局部型。判断诗歌的某句、某联(阕)等的表达技巧,可优先从修辞手法切入。全诗型。是判断全诗的表达技巧,可优先从表现手法切入;(3)审角度大角度。直接问表达技巧(艺术技巧、艺术手法)。要多角度作答。小角度。即具体到描写手法、抒情手法、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行文结构等方面的某一个角度。不能乱答,不能混淆概念,答错角度。(4)审数量题干中说“哪种”,则只能答一种;题干中说“哪些”,则要多角度切入,不能少答;题干中说“主要”(突出),则一般只答出一种,至多两种。
    2.答题:用什么(名称)+如何用(用法)+为何用(作用)可根据该题设问数量和分值分配来确定是简单题型还是完整题型。简单题型。只答出所运用的表达技巧的名称即可,不需要作分析说明。分析题型。答题实行“三步走”:①指出表达技巧(是什么)②分析表达技巧(为什么)③点明表达效果(怎么样)。
    1.赋(排比)、比、兴、想象、联想(生动形象);2.渲染、烘托、对比、反衬、抑扬结合(鲜明突出);3.象征、用典、反语、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委婉含蓄)
    例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月圆[唐]杜甫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未缺空山静,高悬列宿稀。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注] 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②绮逾依:这里指(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③未缺:指月圆。④列宿:众星。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①万里清辉,实中有虚。作者由眼前的月景联想到故园中的松树正茂,桂花正香,这是虚写故园之景。②故园桂花正该开放,虚中有实。后一句由虚转实,描绘出月光照耀千里的阔大境界。;③虚实结合,表达了作者长期滞留异乡、久久难归而思念故乡,渴望回到家乡与家人团聚的情感,并希望都能共浴美好月光的美好愿望,这也是自己客居在外的无可奈何的告慰。
    例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桃夭《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注] ①归:出嫁。②蕡(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③蓁(zhēn)蓁:草木茂盛的样子。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
    ①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而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②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子孙繁衍、家庭兴旺;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
    1.把握概念,据“境”作答掌握表现手法,运用鉴赏术语。掌握相关的鉴赏专业术语,鉴赏时说规范的“内行话”,就会事半功倍。辨明题干问法,品评表达技巧。题干一般以“这首诗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来直接提问,其变体是“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要特别注意提问的侧重点,如“写景上的特点”不等于“所写景的特点”,前者是写法,后者指景色特点。扣住表达效果,据“境”准确作答。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分析手法的表达效果,从而更好地体会诗歌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感情,有针对性地作答。领悟答题要领,把握答题格式。答题格式可概括为:揭示手法+分析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表达效果。
    广义:等同于表达技巧。狭义:通常包括象征、用典、以小见大、虚实结合、联想想象、借古讽今、映衬烘托等等。①比兴。“比”是比喻,“兴”是起兴,合称“比兴”。比喻: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比喻使描写化虚为实,形象更生动,情感更浓郁。起兴:极易引发读者的联想;如果通篇贯串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②铺陈。“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指的是不厌其烦地多角度地进行铺叙陈述。
    ③借古讽今或借古抒怀。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抱负,表面回忆历史,叙述古人,实则抒发自己对人、事、物的认识。④联想和想象。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如李白。大胆丰富的想象也常表现为夸张手法的运用。⑥意象连缀。诗人在创作时精心选取典型的意象,将之排列叠加起来,意象间剔除了说明其中联属关系的词语,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只是由这些意象叠排而构成的形象直观的鲜明画面,读者可以借助于这些包蕴诗人情感的物象展开想象和联想,进行艺术的再创作,从而把握诗人情感。唐代诗人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一诗就是运用这种手法的代表作。其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为人所津津乐道。
    ⑤象征。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读者可以借助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比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加含蓄,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首(开门见山、总起下文、作铺垫、埋伏笔、设悬念)中(承上启下)尾(总结、照应、画龙点睛、卒章显志、以景作结)
    例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渡百里湖查慎行湖面宽千顷,湖流浅半篙。远帆如不动,原树竞相高。岁已占秋旱,民犹望雨膏。涸鳞如可活,吾敢畏波涛?诗歌的尾联在谋篇布局方面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卒章显志。诗歌前三联描写了湖面宽阔,湖水较浅,船行速度缓慢,岸边的树木越显高大,百姓却在盼望下雨的情景,最后一联则直接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只要能让百姓得到雨水缓解旱情,即使自己渡湖时遇到风浪也在所不惜。
    [双调]天香引·西湖感旧汤式问西湖昔日如何?朝也笙歌,暮也笙歌。问西湖今日如何?朝也干戈,暮也干戈。昔日也,二十里沽酒楼,春风绮罗;今日个,两三个打鱼船,落日沧波。光景蹉跎,人物消磨。昔日西湖,今日南柯。[注] 干戈:元顺帝至正十六年,张士诚占领杭州,和朱元璋领导的反元军形成对立之局。至正二十五年,张士诚失败,朱元璋胜利,杭州陷于战乱之中达十年之久。有人评价这首元曲在谋篇布局方面极具特色,请结合整首曲子简要分析。
    一是首尾照应,诗歌开篇从问昔日西湖起笔,以昔日西湖成为今日南柯一梦的现实收束全篇,前后照应;二是巧用对比,通过昔日杭州的繁华与今日的荒凉对比,描写了战乱导致杭州西湖的剧变,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和伤时忧世之情,含蓄地反映了作者渴望和平、厌恶战争的情感。
    谋篇布局题两注意1.明概念内涵,不要把诗歌谋篇布局与表现手法等同起来。如上题1,有的考生在分析最后一句在谋篇布局方面的特色时,从“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的角度入手,而没有理解最后一句其实就是诗歌的主旨句,因而不知道是卒章显志,这就是没有明确表现手法与谋篇布局的概念所致。2.立足于全篇,来分析谋篇布局特色。不然只能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不能真正把握诗歌的谋篇布局特点。如上题2中,有的考生在分析其谋篇布局方面的特点时,从“问西湖昔日如何?”“问西湖今日如何?”两个问句中得出了“设问”这一特征,这就是不从全篇的角度把握的结果,如果立足于全篇,就很容易概括出“巧用对比”和“首尾照应”这两个谋篇布局的特色。
    (1)开宗明义,直接点题。诗歌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直接点明题旨或表达情感。如:“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诗歌开篇揭示全篇主要内容,本诗概括了数十年客居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下联儿童淡淡一问也就在情理之中了。(2)曲笔入题,造成悬念。诗歌开头先来一个开端,不直接触到本题,这样使作品跌宕起伏,吸引读者。如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商女不知亡国恨”就是曲笔,因为商女是侍候他人的歌女,她们唱什么是由听者的趣味而定的,可见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诗作最后两句于婉曲轻丽的风调之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和无限的感慨,表达了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
    (3)伏笔、照应伏笔。在文章的故事发生前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作出某种暗示性的铺排,当事件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再予以“响应”的写作技巧。伏笔是文章峰回路转、达到情节高潮的精彩揭示。好的伏笔能起到暗示、点题、沟通文章内部联系、逆转人物关系等作用,使文理通顺、合情合理,往往能让人产生会心一笑、心灵共鸣或意外感悟等阅读惊喜,同时能使文章出色生辉,具有独特魅力。照应。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篇章要有头有尾,前后内容要有内在联系。前面交代过的话,后面得有照应;后边要照应的话,前边得先有个交代。照应能使内容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如白居易《琵琶行》前面写道:“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后面又写琵琶女自诉平生遭际,与上文相照应。前后文脉贯通,感情一致。
    (4)结构对比对比手法在诗歌中运用较多,因其具有层次性特点,结构性较强。如:“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欧阳修《画眉鸟》)这首诗就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结构明晰。表达作者对禁锢思想、束缚人才现象的抨击和对言论自由、解放人才理想的向往。(5)卒章显志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两句,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
    (6)以景结情诗歌结句的一种技巧,即在抒情的诗歌中,结句要写景。这样做,可以使读者从景物的描写中再驰骋想象,深入诗歌意境之中,从而使诗歌产生含蓄而有余味的艺术效果。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即是以景结情:“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结句写故人已消失在诗人视线之外,可诗人还伫立江边,心神随友人远去,只见江水滚滚,远去天际。真是语有尽而意无穷。(7)擒纵抑扬诗歌创作的一种艺术手法。“擒”的含义是收,“纵”的含义是放。擒纵抑扬之法一般所指的是使文势起伏变化、跌宕生姿的谋篇之法。运用此法,可使行文富于变化,使人耳目一新,收到出乎意料的艺术效果。如唐代诗人李绅的《古风二首》(其一)就运用了这种手法:“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前三句即是“纵”“扬”,第四句突然“擒”“抑”,使文势陡转,诗意警人。
    (8)以小见大诗歌艺术创作的一种艺术构思技巧。在表现重大的题材时,诗人避开大事件的铺排与大内容的叙述,而着眼于小事情、小景象的描述,通过“小事”“小物”“小景”来窥见大境界、大主题,这种手法就叫作以小见大。如唐代诗人杜牧的《赤壁》即用此手法。诗歌反映的是三国时期赤壁之战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深沉感慨,但他却从古战场的一柄战戟入手,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这些大主题联系起来,很有情韵。(9)重章叠句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现手法。如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上片写的是年轻时候无所事事,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写的是而今关怀国事报国无门的“哀愁”。上下片采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在反复咏唱中,既使语言具有音乐美,又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
    练习1:阅读下面这首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鹦鹉曲·农夫渴雨冯子振年年牛背扶犁住,今日最懊恼杀农父。稻苗肥恰待抽花,渴煞青天雷雨。[幺]恨残霞不近人情,截断玉虹南去。望人间三尺甘霖,看一片闲云起处。请简要解说这首曲子在构思上的特点。
    这首曲子从对立的两方结构全篇。农夫急切盼雨与天宫不随人意构成对比,展示了农夫的愿望与现实的矛盾。
    练习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出塞[清]纳兰性德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2)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
    (1)总领全词,点明主旨,议论开篇,奠定感情基调。(2)①以情相问,以景作答。②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词的抒情效果。③“深山”“夕照”“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
    练习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大德歌 秋关汉卿风飘飘,雨潇潇,便做陈抟睡不着[注]。懊恼伤怀抱,扑簌簌泪点抛。秋蝉儿噪罢寒蛩儿叫,淅零零细雨打芭蕉。[注] 便做陈抟睡不着:思人心切,即使做了陈抟也难以入睡。相传陈抟能一睡百日不醒。这首曲子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以秋景切入,又以秋景作结,首尾呼应。全曲由物及人,又由人及物,情境相生,物我交融,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主人公真实的内心世界。

    相关课件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鉴赏之描写手法 课件: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鉴赏之描写手法 课件,共2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抒情描写记叙议论,描写手法,正面描写,衬托正衬,勤政楼,千秋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 课件: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 课件,共3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必备知识图解,考情分析,比喻词,比喻的构成要素,比喻与比拟的区别,课堂巩固练习,答题建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表达手法之抒情手法 课件: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表达手法之抒情手法 课件,共2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抒情手法,直接抒情,此时无情胜有情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