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 9 古诗三首教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2659020/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五年级下册 9 古诗三首教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2659020/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五年级下册 9 古诗三首教案
展开五年级下册 9 古诗三首
课题 | 古诗三首 | 课型 | 精读课文 | 授课 时间 | 2课时 | ||||
教学 目标 | 1.认识“仞、岳”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裳”,会写“仞、岳”等6个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能说出诗句的意思和它们所表达的感情。 | ||||||||
教学 重难点 | 能说出诗句的意思和它们所表达的诗人的感情。 | ||||||||
教学设计 | 二次备课 | ||||||||
《从军行》 一、解读诗题,读通古诗。
二、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生齐读,并圈画诗句中描绘的景物。(青海、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 2)课件出示与景物相关的图片和唐代地图,指生说一说图片和景物所表现出来的氛围与、基调,及作者想要通过这两句的环境描写想要表达什么?
①基调:荒凉又壮阔 ②作者想要借此说明边疆战士的守边、战争环境恶劣。 3)学生结合图片、工具书,在组内交流,明确前两句的意思:青海湖上乌云密布,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1)生齐读,学生结合工具书,在组内交流后两句诗的意思: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2)指生说一说“黄沙百战穿金甲”表现出了什么? 明确:①战争环境恶劣:黄沙漫天 ②战争频繁,将士们身上的铠甲都磨破了。 3)指生结合前三句,再读最后一句“不破楼兰终不还”所表现出的将士们的豪情壮志。 明确:战争环境如此恶劣,战争如此频繁,可能还伤亡惨重,但是即使如此,将士们从未想过要返回故土,心中谨记的是保家卫国的壮志与抱负。 师补充:楼兰在这里不是指楼兰这一个国家,而是代指西域地区的各部政权。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一、疏通字词,读通古诗。
1)仞:形声字,人伸臂为量,因此意从人,刃表音。书写时注意这个字只有一点,在“刀”的左边。 2)岳:拆字记忆。 二、边读边想,体会诗情。
1)生齐读,并圈画“三万里河”“五千仞岳”,结合注释明确这两个词分别指代黄河与华山。 2)课件出示黄河与华山的图片,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指导学生明确,诗人用一横一纵两处景物,夸张地表现出祖国山河的壮美。 3)生齐读,读出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 4)课件出示南宋、北宋的地图,表明金兵入侵,宋朝南迁,黄河与华山皆落入他国,指生试想宋人和诗人内心的悲愤之情。
1)师:落入敌手的,不仅仅有祖国的大好河山,还有居住在北边的原宋朝的老百姓,这些老百姓就成为了——生:遗民。 2)指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了解这两句诗的意思: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3)指生结合《示儿》《题临安邸》说一说遗民的期盼是否实现?原因可能是什么? 明确:遗民的期盼一直未能实现(泪尽),因为南宋当权者和权贵们偏安一隅,不肯北伐。 4)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原已经沦陷了六十多年,在这些年里,遗民受尽折磨,期盼南宋军队北伐,却一次次失望。生齐读,要指导学生读得悲慨,感受“泪尽”所包含的绝望和绝望之下依旧不肯放弃的心情。这是遗民的心情,更是诗人的心情。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一、疏通字词,读准古诗。
1)涕:形声字,“弟”表声音。现代“涕”多指鼻涕,但其实有“眼泪”的意思。先秦时期,“涕”指眼泪,后来出现了“泪”,两字就同义并用了。 2)裳:注意这里读cháng。古人一般上衣下裳,“裳”指下身穿的衣服,类似现在的裙子,男女都穿。唐代名曲《霓裳羽衣舞》,就是指彩虹作裙羽毛做衣。 3)襄:结合五年级上册学习过的“镶”帮助记忆。
二、边读边想,体会诗情。 1.生齐读古诗,说一说哪一句说明了诗人欣喜缘由。 明确:剑外忽传收蓟北。
明确: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纵酒 师小结:又哭又笑,又唱歌又喝酒,真是“喜欲狂”。
明确:诗人的“还乡”计划——坐船从巴峡到巫峡,然后就从襄阳直奔东都洛阳。刚刚获得失地收复、安史之乱结束的消息,就已经做好了还乡计划,可见诗人归心似箭,也是欣喜的表现,恨不能马上回乡了。
课堂小结:课件出示古诗主题,生齐读,并做笔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