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师版七年级下册科学 期末测试卷
展开期末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蓝光通过三棱镜后在白色的光屏上呈现( )
A.白色 B.蓝色 C.黑色 D.多种颜色
2.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曾号称“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渺,但近年来受气候变化等影响,出现大面积干涸。与洞庭湖大面积干涸最直接有关的水循环环节是( )
A.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与水汽输送 B.地表径流、水面蒸发与大气降水
C.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与大气降水 D.地表径流、大气降水与水汽输送
3.某种蚊子的发育会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这样的发育过程称为( )
A.无性生殖
B.无变态发育
C.完全变态发育
D.不完全变态发育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总是沿直线传播
B.太阳光是一种单色光
C.光的传播速度一定是3×105 km/s
D.太阳光射到地球可以近似看成平行光
5.从一个细胞到婴儿出生,要经历的生命过程是( )
A.受精卵→胚胎→胎儿→婴儿
B.受精卵→胎儿→胚胎→婴儿
C.卵细胞→胚胎→胎儿→婴儿
D.婴儿→胚胎→胎儿→受精卵
6.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
7.如图所示是某种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图像,根据图像可知,该物质( )
A.是晶体,熔点是0 ℃
B.在4 min时,没有出现液态
C.在2 min至6 min过程中没有吸热
D.在2 min至6 min过程中不断放热
8.二氧化碳气体被压缩、降温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白色的、像雪一样的固体,俗称干冰。干冰抛撒到空中,会迅速变为气体,促使其周围水蒸气凝结成水滴或小冰晶,实现人工降雨。针对以上描述,下列与物态变化有关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二氧化碳气体变成干冰,是凝固
B.水蒸气凝结成水,是液化
C.干冰变成二氧化碳气体,需要吸热
D.水蒸气凝结成小冰晶,放出热量
9.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放热现象的是( )
①初春,冰封的湖面解冻 ②盛夏,旷野里雾的形成
③深秋,路边的小草上结了一层霜 ④严冬,冰冻的衣服逐渐变干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0.一个物体,只要在空气中,它就会受到各个方向的大气压作用。下列四种现象中不能证明大气压存在的是( )
11.浊液与溶液的最主要区别是( )
A.溶液中溶剂比浊液中的少
B.溶液中溶质比浊液中的多
C.浊液中物质的颗粒远大于溶液中溶质的颗粒,分散得不均匀,而且不稳定
D.浊液中物质的颗粒远小于溶液中溶质的颗粒,分散得不均匀,而且不稳定
12.下列做法能改变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是( )
A.将氯化铵的饱和溶液降温 B.将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升温
C.把氯化钠的饱和溶液恒温蒸发 D.在蔗糖的饱和溶液中再加少量蔗糖
13.依据如图所示三个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燃烧与灭火的结论中,错误的是( )
A.燃烧首先要有可燃物
B.燃烧要使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C.灭火可采取降低物质着火点的方法
D.灭火可采取将燃烧物与氧气隔绝的方法
14.如图所示,向盛有某种液体的烧杯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可观察到烧杯中的液体发生了明显变化。烧杯中盛放的是什么呢?甲同学认为:可能是澄清石灰水;乙同学认为:可能是蒸馏水;丙同学认为:可能是紫色的石蕊试液。你认为三位同学提出的看法中正确的是( )
A.甲和乙 B.甲和丙 C.乙和丙 D.甲、乙和丙
15.农业科技人员向农民建议,在利用温室进行生产时,可向温室里施放适量的二氧化碳,这是因为( )
A.二氧化碳可使害虫窒息死亡,从而防治病虫害
B.施用二氧化碳,可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
C.二氧化碳可产生温室效应,抑制杂草生长
D.二氧化碳能灭火,施用后可防治火灾
16.下面属于生物群落的是( )
A.一个水库中所有的草鱼 B.一块稻田中的全部水稻
C.一片山林中的所有动物 D.一个生态瓶中所有的生物
17.如图是某农田生态系统食物网及部分能量流动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水稻与稗草为竞争关系 B.蝗虫、蛇等为消费者
C.共有2条食物链 D.此图可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18.如图是某农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下列有关此食物网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该食物网中共有3条食物链
B.最长的食物链是:水稻→昆虫→蜘蛛→青蛙→蛇
C.再加上非生物因素,就可组成一个生态系统
D.可以通过适当养殖蜘蛛和青蛙进行无毒化除虫
19.下列对青霉菌和酵母菌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青霉菌是单细胞生物,酵母菌是多细胞生物
B.青霉菌有细胞壁,酵母菌没有细胞壁
C.青霉菌有细胞核,酵母菌没有细胞核
D.青霉菌可用于制药,酵母菌可用于制面包
20.下列针对绿色植物植株、花、果实和种子示意图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图甲所示幼苗是由图丁中的①②③④发育而来的
B.图甲中①和②分别是由图丁中的②和①发育而来的
C.图丙中的①和②分别是由图乙中的⑤和⑥发育而来的
D.与玉米种子相比,丁图中结构④的数量和功能都不相同
二、填空与作图题(每空1分,共15分)
21.吃冰棒和皮肤上擦酒精都感到凉快,从物态变化角度看,前者主要是利用冰棒________________,后者是利用酒精________________。
22.在某一草原生态系统中,存在着如图所示的食物关系,请根据图回答问题。
(1)该食物网中共有________条食物链。
(2)该食物网中,生产者是________。(用字母表示)
(3)图中生物E和生物D的关系是____________。
23.如图所示,A、B分别表示硫、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示意图:
(1)A中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中水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在“水的电解”实验中,通直流电一段时间后,我们观察到的现象如图所示。
(1)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是________(填“a”或“b”)玻璃管中的气体。
(2)检验两玻璃管中的气体后,可以得到的一个重要结论是:水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
25.将装有水的试管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用酒精灯对烧杯进行加热,如图所示,一段时间后,烧杯中的水沸腾,再过一段时间试管中的水________(填“会”或“不会”)沸腾,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时观察到烧杯口周围出现大量的“白气”,这是由烧杯中的水蒸气在杯口周围遇冷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而成的。
26.如图甲是某兴趣小组在空易拉罐的底部中央戳个小圆孔,将顶部剪去后,蒙上一层塑料薄膜,制作成一个简易针孔照相机。将其水平放置,在左侧固定一支点燃的蜡烛,可在塑料薄膜上看到烛焰倒立的像。
(1)在图乙中画出烛焰AB在塑料薄膜上的像A′B′(保留作图痕迹)。
(2)若将蜡烛靠近小孔少许,蜡烛的像将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若只将小圆孔改为三角形小孔,则像的形状________(填“改变”或“不变”)。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14分)
27.某同学配制50 g 6%的氯化钠溶液,整个操作过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配制溶液的正确操作顺序为________(填序号,下同),其中操作错误的是________。
(2)需称取氯化钠________g。
(3)该同学纠正错误后完成了实验,发现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填序号)。
A.氯化钠固体不纯 B.用生锈砝码称量
C.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 D.溶解前烧杯内有少量的水
28.学校科学兴趣小组同学按照课本上的实验装置做“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如图1所示)。小亮所在的小组测出的氧气体积分数偏大,对此,小亮想弄清造成误差的原因,于是与小组同学相互合作一起完成如下探究:
(1)提出问题:造成误差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改进课本上的实验装置?
(2)小亮的猜想:
猜想一:可能是实验过程中弹簧夹没有夹紧,导致红磷燃烧时空气从导管逸出。
猜想二:可能没等到装置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过早打开使水进入过多。
猜想三:可能是红磷燃烧时插入燃烧匙太慢,塞紧瓶塞之前,空气受热膨胀逸出。
同组的其他同学认为小亮的猜想二一定是错误的,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经小组实验后,发现猜想一和猜想三都是正确的,都会使测定结果偏大。该实验装置可能发生气体泄漏而造成误差,那应该如何改进课本上的实验装置呢?在老师的指导下,小亮与组内同学对课本中的实验装置进行了如图2所示的改进,与课本上的实验装置相比较,该装置的一个优点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后瓶中剩余的主要气体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解答题(29~32题每题5分,33题4分,34题7分,共31分)
29.如图是一朵西瓜花,由图可见西瓜花是________(填“单性”或“两性”)花。西瓜成熟后,内部有许多西瓜籽,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二胎政策全面放开后,小科的妈妈想再生一个孩子。但一直没有怀孕。经检查,原因是输卵管堵塞。
(1)输卵管堵塞造成的后果是( )
A.不能产生卵细胞 B.不能产生雌性激素
C.精子与卵子不能结合 D.受精卵因得不到营养而无法分裂
(2)输卵管堵塞被清除后,还是没有怀孕,可能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写出一条即可)。
31.用如图所示装置完成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甲中的液体具有吸水作用。步骤及现象:
(1)关闭Ⅰ,打开Ⅱ,乙中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闭Ⅱ,打开Ⅰ,乙中小花变红。
通过以上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某科学课外研究小组对“吸收太阳能与表面颜色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验研究。在黑色塑料袋和白色塑料袋内装入同样质量的水,插入温度计后系好,放在阳光下暴晒,每隔相同的时间,读出温度计的示数。数据记录如下:
塑料袋颜色 | 水的质量/kg | 初温/℃ | 温度/℃ | 温度/℃ | 温度/℃ |
黑色 | 1.5 | 14.0 | 23.3 | 28.0 | 33.5 |
白色 | 1.5 | 14.0 | 17.5 | 18.6 | 21.0 |
(1)此实验中采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上表的实验数据可推知,太阳能热水器的集热管表面颜色以________色为宜。
33.下表是硝酸钾(KNO3)、氯化钠(NaCl)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单位:g)
温度/℃ | 0 | 10 | 20 | 30 | 40 | 50 | 60 | 70 | 80 | 90 | 100 |
KNO3 | 13.3 | 20.9 | 32 | 45.8 | 64 | 85.5 | 110 | 138 | 169 | 202 | 246 |
NaCl | 35.7 | 35.8 | 36 | 36.3 | 36.6 | 37 | 37.3 | 37.8 | 38.4 | 39 | 39.8 |
(1)以上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的是________。
(2)20 ℃时,将40 g氯化钠放入100 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的质量是________g。
34.小明欲用氢氧化钠固体和蒸馏水来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以用来制作“叶脉书签”。
(1)10 g氢氧化钠可以配制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多少克?需水多少毫升?
(2)配制过程中,下列操作会导致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的有( )
A.量取一定体积的水时,俯视量筒读数
B.称量好的氢氧化钠固体在空气中暴露较长时间(氢氧化钠会吸收空气中的水)
C.往氢氧化钠固体中加水时,少量水飞溅出烧杯
D.配制好的溶液,装瓶时不小心将一部分洒落在试剂瓶外
答案
一、1.B
2.B 点拨:湖泊总水量减少说明湖水的补给量<蒸发量,湖水的补给来源有地表径流和大气降水,则地表径流+大气降水<水面蒸发。
3.C 4.D 5.A 6.B 7.A
8.A 点拨:二氧化碳气体变成干冰,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属于凝华,故A说法错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由气态变成液态,属于液化,故B说法正确;干冰变成二氧化碳气体,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属于升华,升华吸热,故C说法正确;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冰晶,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属于凝华,凝华放热,故D说法正确。
9.B 点拨:①初春,冰封的湖面解冻是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熔化过程,熔化吸热,故①不符合题意;②盛夏,旷野里雾的形成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小水珠,是液化过程,液化放热,故②符合题意;③深秋,路边的小草上结了一层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的小冰晶,是凝华过程,凝华放热,故③符合题意;④严冬,冰冻的衣服逐渐变干是物质直接由固态变成气态的过程,是升华过程,升华吸热,故④不符合题意。综合分析②③符合题意。
10.B 11.C 12.A
13.C 点拨: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情况下不能改变,可以采用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的方法来灭火,故C错误。
14.B 点拨:二氧化碳与水虽反应但无明显现象,故甲和丙同学提出的看法正确。故选B。
15.B 点拨:向温室里施放适量的二氧化碳,这主要是因为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CO2,施放CO2可促进光合作用。
16.D 点拨:一个水库中所有的草鱼,只有动物没有其他成分,不属于生物群落。一块稻田中的全部水稻,只有植物没有其他成分,不属于生物群落。一片山林中的所有动物,只有动物没有其他成分,不属于生物群落。一个生态瓶中所有的生物属于生物群落。故选D。
17.D 点拨:稻株旁的稗草和水稻争夺生存的空间、营养物质、水分等。所以稻田里的水稻和稻株旁的稗草是一种竞争关系,A正确;蝗虫、蛇等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因而叫做消费者,B正确;此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有2条食物链,分别是:①水稻(或稗草)→蝗虫→蛙→蛇,②水稻(或稗草)→田鼠→蛇,C正确;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图中,水稻(或稗草)是生产者,各种动物是消费者,因此图中只表示出了该生态系统的部分生物,没有表示出的生物成分是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不能构成生态系统,D错误。
18.C
19.D 点拨:青霉菌是多细胞生物,酵母菌是单细胞生物,A错误;青霉菌和酵母菌都是真菌,都有细胞壁,B错误;青霉菌和酵母菌都是真菌,都有细胞核,C错误;蒸馒头、做面包、酿酒要用到酵母菌,利用青霉、放线菌可以生产抗生素等,用于医药工业上,D正确。
20.B 点拨:图丁是种子的结构,种子包括种皮和胚,胚是新植物的幼体,是种子的主要部分,胚包括①胚轴、②胚芽、③胚根、④子叶,A正确;图甲中的①叶和②茎是由图丁中的②胚芽发育而来的,B错误;图丙中的①果皮和②种子分别是由图乙中的⑤子房壁和⑥胚珠发育而来的,C正确;④是子叶。玉米的子叶是1片,营养物质储存在胚乳中;大豆的子叶是2片,子叶中储存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因此,丁图中结构④的数量和功能都不相同,D正确。
二、21.熔化吸热;汽化吸热 点拨:冰棒吃到嘴里,冰吸热熔化,感到凉快。皮肤上擦酒精,酒精蒸发,蒸发吸热,感到凉快,蒸发是汽化的一种方式。
22.(1)4 (2)A (3)捕食
23.(1)硫剧烈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热,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2)防止燃烧产生的高温熔融物溅落,使瓶底炸裂
24.(1)b (2)氢元素和氧元素
25.不会;烧杯中的水沸腾后,温度保持不变,试管内的水能达到沸点,但是不能继续吸热;液化
26.解:(1)如图所示。 (2)变大 (3)不变
三、27.(1)②①⑤③④;① (2)3 (3)A、D
28.(2)没等装置冷却就打开弹簧夹,会导致进入集气瓶中的水偏少
(3)实验结果更准确(或操作更简单,合理即可)
(4)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难溶于水
四、29.单性;子房里有多个胚珠
30.(1)C (2)停经、子宫壁太薄等
31.(1)小花不变色 (2)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32.(1)控制变量法 (2)黑
33.(1)氯化钠 (2)136
34.解:(1)可配制10%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100 g,
需要水的质量为100 g-10 g=90 g
需水的体积为V===90 cm3=90 mL
(2)B
科学华师大版第6章 动物和人的生殖与发育综合与测试复习练习题: 这是一份科学华师大版第6章 动物和人的生殖与发育综合与测试复习练习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科学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5章 生态系统综合与测试同步练习题: 这是一份初中科学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5章 生态系统综合与测试同步练习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分析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科学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7章 植物和微生物的生殖与发育综合与测试同步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初中科学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7章 植物和微生物的生殖与发育综合与测试同步达标检测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