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一单元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 齐桓晋文之事 庖丁解牛)1.2* 齐桓晋文之事第三课时学案设计
展开【预习目标】通读全文,了解孟子及《孟子》的有关知识,掌握注释中重点词语。
【预习内容】
一、重点学习课文“王曰:“吾惛——结尾,解释下面的词语。
吾惛(hūn)〔惛〕
愿夫子辅吾志〔辅吾志〕
我虽不敏〔敏〕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恒产〕
惟士为能〔士〕
放辟(pì)邪侈,无不为已〔放〕 〔辟〕
〔邪〕 〔侈〕
〔已〕
然后从而刑之〔从而刑之〕〔刑〕
是罔民也〔罔民〕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制〕
俯足以畜妻子〔畜〕
乐岁终身饱〔乐岁〕
然后驱而之善〔驱而之善〕
故民之从之也轻〔从之也轻〕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赡〕
奚暇治礼义哉〔奚暇治礼义哉〕
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衣〕
无失其时〔时〕下文“勿夺其时”的“时”,指。
*课堂导学案*
【学习目标】1. 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2.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把握孟子层层深入、跌宕起伏的说理技巧。3.了解孟子的“仁政”“以人为本”等儒家政治思想。
【疏通文意】
一、翻译第三部分。
二、梳理思路。
第三部分详细地分析。请从两个方面概括。
第一:
第二:
三、内容分析。
1、《齐桓晋公之事》是什么体裁的文章?
2、文章中心是什么?请概括(不超过20个字)。
答:
3、孟子认为国君要怎样才可以“王天下”?为什么?(两个问题回答不超过50个字)
答:
四、下面列出了孟子因势利导,说服齐宣王采纳“保民而王”的主张的过程。请根据课文,梳理文章思路,体会《孟子》的论辩特色,填写其他的空白。
第一步引导:引导宣王抛开霸道而谈王道。内容要点:“无以,则王乎?”“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引导方法:抓住宣王想统治天下的心理。
第二步引导:引导宣王认识自己有“保民而王”的条件。内容要点:“臣固知王之不忍也。”“是乃仁术也。”引导方法:举出以羊易牛的事例。
第三步引导:引导宣王认识“不忍之心”为什么合于“保民而王”的条件。内容要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推恩足以保四海。”引导方法:。
第四步引导:为宣王进一步说明没有施行“保民而王”并非不能而是“不为”。内容要点:“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引导方法:。
第五步引导:指出宣王的大欲,并明言“以若所为”则“大欲”不能实现。内容要点:“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後快于心与?”“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引导方法:。
第六步引导:引导宣王认识行霸道必败,行王道必胜的道理,要他采用“保民而王”的主张。内容要点:。引导方法:举邹楚之战说明行霸道必败(以小敌大,以寡敌众,以弱敌强是自取其败);再举“天下归心之状”说明行“王道”必胜。
第七步引导 :阐述“保民而王”的具体措施。内容要点:。
【课堂检测】
一、解释下面加线词。
(1)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2)犹缘木而求鱼()
(3)殆有甚焉()
(4)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5)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6)此惟救死而恐不赡()
(7)奚暇治礼义哉()
(8)无恒产而有恒心者()
二、翻译下面句子。
(1)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检测练*
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俯足以畜妻子 蓄:供养
B.明君制民之产 制:限制
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夺:耽误
D.乐岁终身苦 乐岁:丰年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故民之从之也轻 ②鸡、豚、狗、彘之畜
③然后从而刑之 ④然后驱而之善
A.①②两个“之”字相同 ③④两个“而”字也相同
B.①②两个“之”字相同 ③④两个“而”字不同
C.①②两个“之”字不同 ③④两个“而”字也不同
D.①②两个“之”字不同 ③④两个“而”字相同
3.下列各项对句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此惟救死而恐不赡——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来不及呢。
B.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哪有仁爱的人在统治期间,却干出陷害老百姓的勾当呢?
C.奚暇治礼义哉?——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
D.放辟邪侈,无不为已——不服从约束、行为不端的事,无法做了。
4.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孟子在文章的这个部分提出了自己的“仁政”的主张,这正是孟子的目的所在。
B.孟子在谈话中首先从“养”“教”两个方面概述了“仁政”的基本内容,这二者的关系是在施“教”的基础上有“养”。
C.为了进一步说服齐宣王,孟子在谈话中提出了从田宅桑畜直到礼义庠序的王道仁政模式图。
D.孟子的这一番话,充分体现了善于论辩、富有气势的特点。
5.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二、【课外阅读】阅读下列文段,然后完成练习题。
[甲]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於河东,移其粟於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乙]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河内凶,则移其民於河东 凶:收成不好
B、填然鼓之 鼓:战鼓
C、谨庠序之教 庠序:古代的学校
D、申之以孝悌之义 申:反复教导
2.与“直不百步耳”的“直”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B、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C、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D、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3.与“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D、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4.翻译(20分)
(1)河内凶,则移其民於河东,移其粟於河内。
(2)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3)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4)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三)参考答案
吾惛(hūn)〔惛〕不明白,糊涂。
愿夫子辅吾志〔辅吾志〕帮助(实现)我的志愿。
我虽不敏〔敏〕聪慧。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恒产〕可以长久维持生活的固定财产。恒,常、长久。
惟士为能〔士〕这里指有道德操守的读书人。下文的“民”指普通百姓。
放辟(pì)邪侈,无不为已〔放〕放荡 〔辟〕不正。
〔邪〕和“辟”的意思一样。 〔侈〕过度。
〔已〕已,通“矣”,表示确定语气。
然后从而刑之〔从而刑之〕接着就加以处罚。〔刑〕,处罚。
是罔民也〔罔民〕陷害百姓。罔,同“网”,这里用作动词,张网捕捉、陷害。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制〕规定。
俯足以畜妻子〔畜〕养活。
乐岁终身饱〔乐岁〕丰年。
然后驱而之善〔驱而之善〕驱使他们向善。之,往、走向。
故民之从之也轻〔从之也轻〕很容易地跟着国君走。之,指国君。轻,容易。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赡〕足。
奚暇治礼义哉〔奚暇治礼义哉〕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奚,何。暇,空闲。治,讲求。
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衣〕穿(衣服)。
无失其时〔时〕季节,这里指家禽家畜生长繁殖的时节。下文“勿夺其时”的“时”,指适宜种植、收获庄稼的时节。
【疏通文意】
二、梳理思路:第三部分详细地分析如何施行王道。第一,民有恒产,才能治礼义;第二,合理地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
三、内容分析:
1、《齐桓晋公之事》的体裁是用对话形式写成的议论文
2、阐述“保民而王”的观点。
3孟子认为国君要爱护百姓关心人民疾苦,才可以“王天下”,因为国君以德服人,才会得到百姓的拥护。
四、
A、引《诗经》“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说明“推恩”与“保民”的关系。
B、以“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为喻,说明民之未保,“非不能”,实“不为”。
C、以“缘木求鱼”为喻
D、“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E、“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百亩之田,勿夺其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课堂检测】
一、(1)还是,表选择连词(2)顺着,沿着(3)恐怕(4)憎恨(5)乐岁,丰年;凶年,荒年(6)足(7)何,哪里(8)常
二、(1)您如果哀怜它无罪却要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两者有什么区别呢?
(2)敬爱自家的老人,从而推广到(敬爱)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家的小孩,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小孩。天下可以在手掌上转动(天下很容易治理)。
(3)没有可以长久维持生活的固定财产,却有一贯向善的思想,只有有道德操守的读书人才能做到,像普通百姓,没有可以长久维持生活的固定资产,因而就没有一贯向善的思想。
【课后检测】
一、1.B (制,规定。)
2.D(①助词,取独;②代词,这些;③④连词,表示顺承关系。)
3.D (D项“无不为已”理解错误,不是“无法做了”,而是“没有(坏事)不做的”。)
4.B (B项,“这二者的关系是在施‘教’的基础上有‘养’”理解错误,应为在“养”的基础上有“教”。)
5.重视学校教育,把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反复叮咛(他们),须发花白的老人们就不会在道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
(得分点有: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是形容词作动词。庠、序,都是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教,教化。申,反复陈述。孝,尊敬父母。悌,敬爱兄长。义,道理。颁白,头发花白。颁,同“斑”。负,背着东西。戴,顶着东西。“不负戴于道路”,状语后置句。)
二、1.B 2.A 3.C
4.
(1)黄河以北遭遇荒年,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把黄河以东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
(2)兵器刚接触,士兵们就丢下盔甲拖着兵器逃跑了。
(3)有人逃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4)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这样如果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2* 齐桓晋文之事优质导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2* 齐桓晋文之事优质导学案,共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过程,A层必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1.2* 齐桓晋文之事学案: 这是一份语文1.2* 齐桓晋文之事学案,共9页。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2* 齐桓晋文之事第一课时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2* 齐桓晋文之事第一课时学案及答案,共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预习目标,预习内容,学习目标,疏通文意,课堂检测,课后检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