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高一语文必修1期末复习材料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619700/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高一语文必修1期末复习材料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619700/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高一语文必修1期末复习材料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619700/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高一语文必修1期末复习材料
展开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一、论述类文体特征
1.论点。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论点有如下特点:
(1)论点一般表述为一句话,所表达的意思要准确、鲜明。
(2)论点出现的位置多变。①有的直接出现在开头,开门见山;②有的放在文章结尾,大多以“所以”“总而言之”“总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语为标志,收束全篇;③有的出现在文章中间,勾连首尾;④有的标题就是全文的论点,直观醒目。当然,也有少数文章并没有明确表明论点的语句,而是要考生自己概括。
(3)文本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中规中矩的论述类文本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为了使论述更深刻,更有条理,中心论点之下可以有若干分论点。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是统率和被统率的关系,而各分论点之间不能互相矛盾、交叉或包含。
2.论据。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正确性和可行性的材料。论据有两种:(1)事实论据,指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2)理论论据,指经过实践检验的格言、原理、定律及人们公认的道理等。运用事实论据要详略得当,引用理论论据要准确恰当,论据的安排要有一定的顺序。对论据的要求有三点:一是典型;二是新颖;三是能证明论点,与论点有内在联系。
3.论证。论证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一般来说,论点是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而论证(包括论证的过程和方法)是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
二、考点说明
a、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b、理解概念,归纳要点
c、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d、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三、基本解题思路
读——把握全文观点
审——审题干,明确题干要求及陈述对象
找——在阅读材料中找到与选项对应的文段内容,确定阅读区间,做好标注。(找准信息,找全信息)
比——将选项与阅读材料中的句子仔细比较,求同求异
四、常见错误
以偏概全,范围不清楚
偷换概念,张冠李戴
答非所问
强加因果
无中生有
时态模糊
夸大缩小
主观臆断,过于绝对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考点概述】
(一)筛选信息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是近年高考阅读中一个常见的考点,在非连续性文本中表现为不同材料的信息整合与同一材料内的信息整合。
不同材料的信息整合要在同一材料内的信息整合的基础上进行,特别要注意材料间的联系,要有整体意识。
同一材料内的信息整合,要讲究筛选整合信息的方法。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根据要求有意识地淘汰非相关信息,挑选出合乎要求的有效信息,对信息进行合理转换。
(二)比较信息异同
非连续性文本的各则材料往往与同一个人物或事件相关,但是所侧重的方面、观察问题的视角、讨论的焦点有所不同。故而,常常可以就此展开比较。常考的内容是信息异同比较与不同角度比较。
解答信息异同比较题,首先要读懂题目要求,明确任务,即比较什么样的信息,如主要人物、主要事件、人物影响、人物成就、事件背景、事件过程、事件结果等。
对同样的人或事进行报道,可以有不同的侧重点,或者介绍人物成长经历,或者介绍人物的突出贡献,或者介绍事件的重要意义,或者介绍事件的发展过程。设置题目时可以考查文本的侧重点,可以考查作者的视角变化,还可以考查不同视角下相关内容的不同呈现方式,等等。
【解题攻略】
(一)筛选信息 (二)比较信息的异同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阅读常考题型及答题模式
一、小说阅读“四步法”:
第一步:切分层次,厘清情节;
第二步:关注描写,认识人物;
第三步:分析环境,思考作用(意义);
第四步:多方联系,获取主旨。
二、小说阅读常考题型及答题模式:
【小说情节类】
(一)概括情节脉络和情节线索
1.梳理、概括情节题
(1)常见提问方式:
①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②用简洁的文字梳理小说的主要情节(情感脉络);
③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2)答题模式:
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应有的要素不能缺失,尤其是“何人”“做何事”更不能少。“何事”一环中有时要包括“原因、经过、结果”。
2.分析概括线索题
(1)常见提问方式:
①小说的线索是什么?请结合情节简要分析。
②小说的明暗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③小说的另一条线索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答题方法:
①如何找出线索:可以作为小说线索的事物很多,如时间线索、空间线索、物象线索、人物线索、感情线索、事件线索等,有时线索不止一条,还有双线(明暗两条)。一般而言,反复出现的词语(人、物)就是线索,有的标题就是线索,有时线索在开头或结尾交代出来。
②线索有哪些作用:a.从情节的角度回答,使情节更加集中紧凑。b.从人物形象的角度回答,使人物性格更加突出,形象更加丰满。c.从主题的角度回答,使主题更加丰富。
3.分析概括情节结构特点
(1)常见提问方式:
①小说的构思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②小说在情节设计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③请分析小说的结构特点。
(2)答题的四个角度:
①线索。这是小说情节整体分析首要的思考角度。要看它的线索是什么,有什么好处。特别要注意小说的双线特点,如有的使用明暗双线;有的使用多重线索,如时空线、感情线等。
②叙述视角和方式。叙述视角有两种,一种是有限视角,指用第一人称叙述;一种是无限视角,指用第三人称叙述。分析叙述视角,一般先指出小说是采用了“我”的视角,还是“我”“他”不同视角的交叉,然后再分析。分析叙述方式,主要看小说采用了顺叙、倒叙、插叙及平叙中哪种(些)方式,一般先指出采用了倒叙、插叙、平叙等方式,然后再分析。
③组织材料的详与略。
④安排情节的技巧,如使用了悬念法、误会法、对比法、拆构法及“欧·亨利笔法”等。
(二)分析概括情节的作用
1.常见的提问方式:
①小说第××段有什么作用?
②某处画线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③文中写了××内容,它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④××内容对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
2.思考角度
结构角度
照应前文;承上启下;线索,贯串全文;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面情节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曲折生动等。(关键术语:照应、悬念、伏笔、铺垫)
内容角度
对环境
的作用
突出/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
对人物
的作用
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等。
对主题的作用
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丰富主题等。
对读者感受的作用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
3.结合位置说作用
分析某处情节(句段)的作用与其在文中的位置密不可分。
①小说开头常见作用:
环境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奠定感情基调。
情节作用:为情节展开做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
人物作用: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
主题作用:开篇点题。
读者作用:提出疑问,引发读者思考;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小说中间常见作用:
情节作用:推动情节发展,形成高潮、转折;形成照应或埋下伏笔。照应就是文学作品前后文之间的呼应。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伏笔是指文学作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在小说中使用伏笔,能使小说情节曲折,结构紧凑,构思精巧,前后呼应。
人物作用:表现人物的性格(心理),强化人物情感。
主题作用:深化主旨,突出(暗示)主题。
③小说结尾常见作用:
情节(结构)作用:总结上文;照应前文(标题);戛然而止;使情节更完整;欧·亨利式结尾。
人物作用: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鲜明。
主题作用:卒章显志,总结(深化、升华)主题,加深情感。
读者作用:引起读者深思,回味悠长。
【小说环境类】
(一)概括景物特点(寓意)
1. 常见的提问方式:
文中画横线的景物描写,突出了怎样的特点?
2.答题方法:分析概括景物特点,首先要看描写的是哪些景物;其次要看这些景物有什么共同特征,要特别注意能揭示景物特点的形容词。如果没有这些词语,则需要自己选用词语概括。至于分析景物的寓意,则要关注它所运用的手法,或隐喻,或象征,并结合小说背景和主旨准确判定其寓意。
做这类题时要特别注意审题,注意“景物特点”与“景物描写的特点”的区别,后者要求答的是“景物描写的技巧(手法)”。
(二)环境描写的手法
1. 常见的提问方式:
①指出文中某处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方法。
②文中某处是怎样描写景物的。
2.鉴赏环境描写手法题的三大角度:
(1)从描写技巧角度看:①白描(粗笔勾勒、突出特征)与细描(精雕细刻、浓墨重彩);②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色彩的渲染、衬托。
(2)从修辞角度看:借助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来描写。
(3)从写景角度看:①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形、声、色角度);②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俯视仰视,等等;③写景顺序——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等等。
3.答题模式:
根据题干要求,先判定方法,然后结合文本分析。具体答案一般采用如下模式:
景物描写的手法+景物描写的特色+景物描写的作用
(三)分析概括景物描写的作用
1.掌握景物描写的基本作用
环境方面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
②暗示社会环境;
③营造氛围,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人物方面
①烘托心情;
②表现身份、地位、性格等;
③暗示命运。
情节方面
①暗示或推动情节发展;
②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做铺垫或制造悬念;
③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使文脉更清晰或有起伏波折;
④相互照应(照应标题或开头或结尾等),文脉更加紧凑完整。
主题方面
①揭示主题;
②深化主旨;
③暗示社会本质特征。
2.根据位置判定其作用
位置
作用
在开头
①引出下文内容;
②渲染气氛,营造氛围,为下文做铺垫;
③与结尾相呼应。
在结尾
①呼应上文内容,使结构严谨;
②揭示主题或深化主旨。
在人物出场前
引导人物出场。
在小说的某个情节中
可能是推动情节发展。
在人物的描写中
可能是揭示人物性格。
3. 常见的提问方式:
①本文某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②本文多次出现对××的描写,请分析其在全文中的作用。
③请阅读第×段的内容,试分析其景物描写的作用。
4.答题模式:
①指向环境:交代……时间(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
②指向情节:推动……发展,暗示……转换,勾连……情节,为……做铺垫,为……埋下伏笔。
③指向人物:暗示……思想,侧面写……性格,烘托……心理。
④指向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深化……主旨。
【小说形象类】
(一)整体分析概括人物形象题
1.常见提问方式:
a.作品中的×××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b.作品中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c.概括文中×××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d.请概括文中×××的性格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2.答题模式:
a.概括→分析:先给出一个总的评判,即用几个关键性的词语高度概括出人物形象(性格)的特点,用“×××是一个……的人物形象”的句式完成;然后在小说中找到相关依据,概要论证分析。
b.分析→概括:先列出文中人物的言行举止,后概括出人物形象或性格特点。
(二)分析人物形象作用题
1.常见提问方式:
①小说中“××(人物)”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②小说以“××(物象)”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③小说“××(物象)”对小说的艺术表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④小说用不少笔墨写“××(物象)”,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各有什么作用?
2.规范答题:
(1)次要人物作用题:自身作用+情节作用+人物作用+主题作用+环境作用
①“自身作用”指次要人物不只是一个线索或情节上的关联人物,有的自身还具有鲜明的性格特点,其具有的作用首先是自身的作用。
②“情节作用”主要是线索作用,推动(串起)故事情节发展。
③“衬托主要人物”是其主要作用,衬托有正衬和反衬两种,要指明是哪种衬托,是怎样衬托的。
④“主题作用”是指次要人物与主要人物一起丰富、深化了主题。
⑤暗示或交代社会环境。次要人物往往是社会环境的体现者和代表者。
(2)主要人物形象作用,则重点看三点:
a.表现主题的作用。主要人物承担着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b.推进情节的作用。主要是分析人物性格(命运)变化而使情节有了变化,从而对情节起推进作用。
c.体现社会意义。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结合社会现实深切理解人物对当代社会的思想指导等方面的作用,以及分析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这也是作品真正的写作意图。
(3)物象作用题:自身作用+环境作用+人物作用+情节作用+主题作用
①“自身作用”,指的是它作为小说形象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它自身的独到特点、作用和审美价值。
②“环境作用”,指的是它对时代特点氛围作了怎样的揭示或暗示,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的作用。
③“人物作用”,指的是它从哪个角度表现了主要人物的什么特点和性格。
④“情节结构作用”,指的是它对小说情节结构的影响,如是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是否结构严谨、完整匀称,是否用以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造成波澜,形成线索等。
⑤“主题作用”,指的是揭示了怎样的主题。
【小说艺术技巧类】
1.叙述艺术
叙述艺术
概念分析及作用阐释
人 称
第一人称叙述
叙述亲切自然,给人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叙述
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抒情性和亲切感。
第三人称叙述
不受时空限制,叙写展现自由灵活。
方 式
顺 叙
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进行记叙。
倒 叙
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 叙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
补 叙
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作某些交代。
线 索
单 线
(1)使小说结构清晰,情节集中。
(2)巧妙安排结构,揭示主题。
(3)丰富人物形象。
(4)明线使故事更集中、人物更突出,暗线能在更深更广的层面揭示、深化主题。
双线(明线与暗线,主线与副线)
2.描写艺术
(1)景物描写艺术
赏析景物描写艺术可以从以下方面欣赏:
①抓住特征,进行形、声、色等方面的描写。
②调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进行描绘。
③写景有层次,讲究观察角度。
④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细节描写。
⑤白描和工笔。
(2)人物描写艺术
人物描写
概念分析及作用阐释
直接描写
肖像、神态、
动作描写
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及性格特征。
交代人物,突出特点,展示人物性格品质。
语言描写
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也体现着人物的思想性格。
(1)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2)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心理描写
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感情(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推动情节发展。
细节描写
①刻画人物性格、爱好、追求。②深化主题。③推动情节发展。④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⑤渲染人物心情、心理活动。
间接描写
借助次要人物烘托
引发读者的联想、想象,含蓄曲折地表现人物形象。
借助物象烘托
借助环境烘托
(一)技巧类题型及答题模式
1.常见提问方式:
①小说的艺术技巧(写法)有哪些突出特点?请简要分析。
②小说是如何叙述××故事的?请简要分析。
③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④请赏析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⑤请分析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
2.规范答题
赏析=判断艺术技巧+阐释具体内容+分析表达效果。
(1) 判断艺术技巧要准确、多角度。
整体赏析题判断的角度主要有:
①叙事技巧,如组材的线索、叙事的人称及方式等。
②情节结构技巧,如铺垫、伏笔、悬念、突转及“欧·亨利笔法”等。
③写人手法,如对比、细节等。
④语言艺术。
局部赏析题首先要从描写角度切入,然后是修辞手法和艺术技巧。判断句子所用的描写技巧,先要确定是景物描写还是人物描写,如果是人物描写,则要进一步判断它属哪一(几)小类,如肖像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的判断须结合主体材料来判定。
(2)阐释具体内容:就是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这种技巧是如何运用的,如是细节描写,则要说明细节描写的内容。
(3)分析表达效果,一般要扣住情节、人物、环境、主题四个方面作答。
(二) 体会重要语句含意
1.常见设问方式:
(1)怎样理解文中画线语句的“言外之意”?
(2)文中×××蕴含了几层意思?请赏析。
2.答题步骤:
(1)审清题干要求,辨明考查类型;
(2)结合主题,分析重要语句内涵:抓句子的关键词语;抓句子的位置;抓句子的手法。
(3)规范答题,采用“手法+内容+效果”的方式
(三)品味语言艺术
1.遣词造句
(1)常见提问方式:某一词语在文中如何理解?某句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2)答题模式:××词语(句子),写了……(可点明艺术手法),表现或抒发了……
2. 修辞手法
(1)常见提问方式: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请分析文中画横线句的含意及作用。
(2)答题模式:××句子运用了……的修辞手法(表达技巧),表达了……内容,收到了……艺术效果,表现或抒发了……
3.语言风格
(1)常见提问方式:
①第一段中画线部分突出的语言特色是什么?请举例分析。
②以×××为例,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作品在语言运用上的妙处。
③本文在语言表达上很有特色,试从某一角度加以分析。
(2)答题模式:××体现了……的语言风格,有……的作用,表现了人物……的情感(或性格),有助于表达……的主旨。
【小说探究类】
(一)探究标题
1.探究标题含义(意蕴)
第一步:点出标题所用的表达技巧
比如:双关、比喻、反讽(反语)、反问、引用等。
第二步:分析标题的表层义
即把标题在文中所表示的最浅层的意思分析出来。
第三步:分析标题的深层义
2.探究标题作用(妙处)
(1)环境角度:交代时间、地点等,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
(2)情节角度(情节作用):
①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②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③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④照应前文。
⑤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⑥刻画人物性格。
⑦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3)形象角度:突出人物的形象或者性格。
(4)主题角度:寄托情感、突出(揭示)主题,对主题的表现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5)自身的表达特点的角度:运用双关、比喻、象征等手法。
(6)读者角度:给读者带来思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当然,标题的作用还是与标题自身有关:
①如果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隐含比喻象征意义”的作用。
②如果以物件(物象)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作为结构线索贯穿全文、概括故事情节、寄托作者情感、揭示文章主题、隐含比喻象征意义”的作用。
③如果以形象特征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的作用。
④如果以问题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引人思考”的作用。
3.探究标题是否可以更换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比较:①能否体现主题;②能否表达情感;③是不是线索;④是不是简洁、醒目、形象、生动、富有诗意;⑤是不是富有情感或悬念,引人入胜;⑥是不是体现作者的构思;⑦是不是突出人物形象的某种个性化特征等等。
(二)探究人物
1. 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从描写谁的篇幅、谁是主题的集中体现者、谁在情节发展中占主导地位、正面描写的是谁(或谁衬托谁、谁与谁形成对比)等角度去判定。
2. 对某一人物,是该批评还是该赞颂?
时代发展的趋势、作者的评价、人物的心态描写、其他人从物的反应等角度去分析。
3. 小说中某个人物是否多余?
从此人物对主要人物的衬托、此人物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此人物对主题的丰富等方面进行分析。
4.对某一人物,有不同认识,你认为呢?
从人物的不同表现、对人物品行的辩证认识(肯定其合理的一面,否定其不合理的一面)等角度进行分析。
(三) 探究情节
1.小说的结尾是否合理?
从前面的情节(包括标题)是否有伏笔暗示、结尾对主题的拓展与深化、情节突转造成的艺术效果、结尾对人物形象的丰富、结尾提供给读者的想象空间等角度进行分析。
2.小说中某处文字是否多余?
从文字上下串联是否合理顺畅、情节完整与不完整的不同艺术效果、人物形象性格显得复杂还是单纯、主题是直接揭示较好还是含蓄蕴藉较好、文字对典型环境营造的效果等角度进行分析。
3.小说的结局会是怎样?请想象并说明理由。
从情节的合理发展、人物性格的必然表现、艺术效果的制造、主题的拓展等角度进行推断。
4.小说中某段文字(主要是插叙、倒叙的文字)有何作用?
从对上文的解释、为下文做铺垫、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等角度进行分析。
(四)探究主旨
1.常见设问方式:
(1)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2)小说意蕴丰富,你认为它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3)读完作品后对你有什么样的启示?
2.思考角度:
(1)从小说的题材入手:①抓标题;②抓主要事件。
(2)从小说的形象和情节入手;
(3)从小说的环境入手:①分析环境的特点。②抓背景介绍。
(4)从作者的思想倾向入手;
(5)联系生活实际,看它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五)探究艺术特点
1.“我”在文中有何作用?
从“我”的线索作用、第一人称叙述的效果、对主要人物的衬托等角度进行分析。
2.小说为何主要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
侧面人物的身份特征、叙述视角的特点、给读者的想象空间等角度进行分析。
3.小说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来构思的?
从对比、象征、抑扬等角度进行分析。
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规范答题模版
一、散文类型
①记叙散文:以记写人物、事件、景物为主的散文。(含状物散文)
②抒情性散文:抒发作者主观情感的散文。
③议论性散文:以发表议论为主的散文。(哲理性散文)
二、阅读方法
1、梳理文脉(整体把握)
找到线索,线索正是把文中各个部分的材料串起来的那根“红线”。它可以是事件、景物,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以写景散文为例,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例如:《荷塘月色》以游踪为线索。所以阅读时,理清文中的事件、景物、人物及线索,才能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2、寻找“文眼”
优秀的散文大多有“文眼”。“文眼”往往是文中最精彩、最耐人寻味的地方,是反映主题思想、创作意图的关键词句。抓住了“文眼”,就抓住了全文的关键,找准了理解、把握全文的突破口。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文首的“心里颇不宁静”,是揭示全文主旨的“文眼”。鉴赏散文时,要全力找出 “文眼”,以便领会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寻找“文眼”,即把文中叙述、描写基础上的议论抒情句、文中反复出现的词句、首尾照应的句子等找出来加以体悟,因为这些句子往往直接透露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倾向、写作目的。
3、概括主题
一篇优秀散文,无论是选材谋篇,还是遣词造句,无论是运用修辞,都是为表现主旨服务的。如果成功地把握散文主旨思考问题,那么我们就不难找出需要的答案来。但是,散文的主旨并不都是直露的,需要我们体会概括。
4、分析手法
• 散文灵活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对表现手法的考查是高考重点之一,主要考查表现手法的运用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抒情手法及其作用等。
• 5、品味语言
• 散文的一大特色就是语言美。体会品味语句的妙处,不能孤立的看,要联系上下文,联系文章的主旨才能看出语句的丰富内涵,要注意把握形象化语句的抽象含义。
三、考点
• 以上考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 1.词语含义; 2.句子含义。(理解)
• 3.布局谋篇; 4.归纳内容要点;
• 5.作者观点态度。(分析综合)
• 6.形象、语言、表达技巧;(鉴赏)
• 7.评价文章思想内容、观点态度(开放型)。(评价)
四、题型和答题模式
• (一)词语理解型
• 常见的命题形式:
• 1、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某词的深刻含义;
• 2、根据文意,写出某词的含义。
【答题模式】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理解词语的含义,必须透过词语的表面义,体味其深刻的内涵,即必须联系词语的具体语境,结合作者观点、文章主题,从所在的句、段及上下文去找对应的阐释。
答题规范用语:1、这个词表面义是(指)什么。 2、它的深层义是(指)什么。
(二)、句子理解型
常见的命题形式:
1. 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某句的深刻含义。2. 从文中看,某句指的是什么?
3. 依据某段文字,如何理解某句话的意思。
这种句子通常指以下几种语句:1. 结构比较复杂,意思难懂的句子;2. 使用了修辞,内涵丰富的句子;3. 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4. 统摄全篇,或揭示文章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
【答题模式】 主要着眼于句子本身的分析,将思维指向句子的内部,要先从词句的表层含意理解,再联系前后文,看看段意,就可以得出答案。
答案规范用语:1、什么是什么;2、什么又是什么。
(三)、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
• ①描绘类
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或:某个词(句子)为什么不换成另一个词(句子)?
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②结构类(层次、脉络、线索,即思路)
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③修辞类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1.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 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
3.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4. 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5.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6.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7比喻:生动形象,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化繁冗为简洁。具体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什么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
• 8夸张: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感情更强烈,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放大观点感情,强调爱憎是非,美丑更加鲜明。
• 9拟人: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使物具有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如果在人称上将物说成“你”等,不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而且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
• 10对偶: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章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
• 11排比:结构紧凑,文章贯通;增强文章的气势,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突出强调。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化论证观点的作用。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淋漓尽致。
• 12反复: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增强旋律美。
• 13借代:生动活泼,使评议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 14设问:无疑而问,明知故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突出效果。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 15反问: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表达鲜明,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强化作用。
• 16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说服力。
• 17双关:表达含蓄,语意丰富。
• 18衬托: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
• 19对比:总的说来,能使语言色彩鲜明。具体地说:两物对比:揭示好同坏,善同恶,美同丑的对立,使人们在比较中得到鉴别。一物对比:揭示事物的对立面,反映事物内部既矛盾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使人们全面地看问题。
(四)、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
•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结构上的作用如:
• A、开头段: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统摄全篇;开门见山;上下文形成对照;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揭示主题。
• B、中间段: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埋下伏笔;铺垫蓄势;详略结合;充实内容
• C、结尾段: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呼应前文;画龙点晴;升华感情;卒章显志;含蓄有余味;寄托作者感情。使结构首尾圆合;言已尽而意无穷。
• 此类题目的答题思路一般为: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或深化中心、卒章显志或呼应开头+深化或强化作者情感或本文主旨。还要视具体题目而定再加上委婉含蓄等词语等。
(五)有关表现手法(鉴赏)的题型:
技巧类
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 ⒈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 ⒉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 ⒊解题技巧
• 此类题型,一般结合原文信息和所学语文知识进行解答。答题要点包括三个方面:
• ⑴用了什么方法。要辨明本语句所运用的是哪一种修辞或表现手法。
• ⑵表达了什么内容。分析这种修辞或表现手法在文句中是要表现什么内容,要清楚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
• ⑶有何效果或作用。结合具体语句将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加以说明。并注意联系主题思想。
总之,遇到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的题型,一定要把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回答。因为任何技巧都是为表达内容,揭示主题服务的。
从近年来高考散文阅读试题来看,表达技巧鉴赏类命题角度,主要应有以下方面:
• 1. 从语言运用角度: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有什么表达效果。
• 2. 从结构安排角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3.从表现手法角度:是否运用了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手法及其作用。
4. 从表达方式角度: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倒、插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描写的特点,肖像、心理描写,侧面、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的作用。
记叙:散文中,为表达主旨作铺垫。
抒情(直接、间接):往往是文章的主要情感,文章的主旨。在开头起定基调的作用;在结尾,往往使文章升华。
描写(细描,白描;正面,侧面;人物描写):散文中,主要是使人物或事物更加形象,更好地表达主旨。
议论:开头或结尾的议论往往是文章的主旨;文章中间的议论,常起过渡、引出主旨的作用。
说明:作解释,有利于把人、事、物展示给读者。
• A、叙述方式:顺叙、插叙、倒叙
• B、描写方式:景物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 C、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 D、艺术技巧
• 情景交融:渲染气氛、推动情节、烘托心理、烘托人物形象、象征社会环境、烘托思想感情。
• 托物言志(象征)、虚实结合:使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 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使表达更中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 对比、衬托(正衬和反衬):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突出作者的某种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
• 白描:方字简练,不加渲染和烘托,有简洁传神的表达效果。
• 抑扬:有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其作用是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
• 以小见大、侧面烘托等
鉴赏表达技巧一般包括各种表达方式的作用;各种句式的修辞功能;各种写作技巧的效果。诸如:
• ①运用背景,可拓展视野;
• ②蓄势于前,急转于后,常给人“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 ③立“文眼”能帮助读者准确迅速地理解作品的主旨或脉络;
• ④设置线索,可一线贯珠;
• ⑤侧面烘托,可凸现主体;
• ⑥欲扬先抑,“扬”效更佳;
• ⑦虚实相生,可扩大容量;
• ⑧回环反复,可增加韵律美;
• ⑨疏密相间,可增加节奏美;
• ⑩对比行文,可增加表现力;
• ⑾幽默诙谐,可增加可读性;
• ⑿巧用误会,能引人入胜。
人称类
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答题模式: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
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六)、有关归纳内容要点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答题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
(七)、有关鉴赏人物形象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
答题模式:按总分(分总)来回答。
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 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
• 解题方法:
• ⑴对作品中人物的精神、性格、思想、感情、神态心理作出分析评价。
• ⑵要结合时代背景,把人物放到特定的时代去分析;要结合叙事情节,要根据人物自身的言行来分析,要分析作者带倾向性的议论,揣测作者的情感倾向。
文言文阅读
一、 断句
(1).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要有全文意识,对不易断开的地方,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认真推敲,确定在适当的地方断句。
(2).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
(3).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我们应该在学习中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这样会有助于断句。
①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②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④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当然,我们在抓虚词标志断句时,也要注意灵活性,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乎”用在句中,同“于”,是介词,词性变了。“也”用在句中舒缓语气,可点断,也可不点断。
(4).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助判断
古人不知道语法结构,只是凭着模糊的语感去断句。我们可以利用语法知识,对文言文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根据语法分析确定该如何断句。文章中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有时难以断定,而当运用语法知识划分主、谓、宾时,则容易解决。
记住下面几种文言文的习惯句式,比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都可以为我们断句提供帮助);“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是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是被动句式。
还有固定句式,如:“何……之有”(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唯……是……”(唯余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不亦……乎”(不亦说乎?);“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无乃……乎(无乃不可乎?);“可得……欤”(可得闻欤?);“得无……乎”(得无异乎?)等固定句式。
(5).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古人写文章,十分讲究对仗工整,讲究对应,讲究互相照应,常用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很多句子在形式上往往是前后对照或对称的,这也为我们正确断句提供了条件。我们利用这一特点进行断句,常常是断开一处,接着便可断开几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古代文化常识
三、 理解文章内容
四、 翻译
(1)、关键实词翻译
(2)、特殊文言句式翻译
补充:高中文言常用词语归类整理
一、与政事相关的词语
1.比、迨、逮、及、洎:及,等到。
2.如、诣、之、适、造:到,去。
3.劝:鼓励,勉励;
4.课:考核、督促、征收。
5.风、化:教育感化。
6.按、案:巡视,核查。
7.游:游学;交往。
8.趣趋:①小步快走,迅速。②通“促”
9.白:告诉。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比如:争宠而害其能。
12.闻:使……知道。如“没死以闻”。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责备,责怪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临时驻扎;住宿;旁边。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
20.当:判刑,判罪。
21.坐:因为,因……犯罪
22.多:赞扬,欣赏。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24与:赞许;赞同;亲附。
25、知、典:主管
26、讦:攻击或揭发别人的短处。
26、衔:藏在心中,特指怀恨。
27、阴、间:暗暗地
28、中、谮、诬:说坏话诬陷别人。
29、谕:告诉,明白。
30、折:驳斥,使对方屈服。
31、诘:责问,追问。
32、规、讽:劝说。
33、望:怨恨
34、尤:怪罪,罪过,
35、折:驳斥,使对方屈服
36、贷、恕:宽容
37、造、过、谒、顾:拜见,拜访
38、遁:逃
38、逋:①逃跑。②拖延,迟延。
39、第:①只;②科举考试或官员考核的等级。
40.德:感激。
二、常用的复音词
1.下车:刚上任、刚到任。成语“下车伊始”。
2.乞骸骨、请归、乞归:辞官告老还乡。
3.用事:掌权,主管。
4.视事:在任,在职;办公。
5.听事:处理政事、官署大厅。
6.逆旅:旅馆。
7.部曲:私家军队。
8.祖道:祖,祭祀路神。
9.白衣、白丁:没有功名、没有官职的平民。
10.起家:起于家,从家里被征召为官。
11.作色:发怒。
12.从子:侄子。从,堂房亲属。
13、悬车、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
14.丁忧、丁艰:官员遭父母之丧。
三、表时间的词语
旦暮、旦夕:时间短、很快、马上。
遽:迅速;突然。
旋踵:转足之间,形容迅速。
旋:顷刻、随即。
俄、俄而、俄顷:不久,一会儿。
既而:过一会儿,不久。
顷之、有顷:不久。
少顷:一会儿,片刻。
已而:随即,不久。
须臾:片刻。
侵晨:破晓,拂晓。
无何、未几:不久,没多久。
久之:很久。
诘晨、诘旦、诘朝:第二天早上。
迟旦、迟明:黎明。
迟日:日子久。(或:春日)
向、曩、昔:从前,先前。
先是、先时:先前,在这之前。
既:已经;在……之后。
竟日:整天、终日。
比:近来、最近。
比年:连年;近年。
逾年:一年多;第二年。
期年:满一年。
翌年、明年:第二年。
平居:平时。
四、和律法、礼仪、制度有关的词语
行成:议和,求和。
辟易:因受惊吓而后退。
辟:刑罚,惩办。
大辟:死刑。
缧绁:捆绑犯人的绳索;监狱。
当:判刑,判罪。
坐:因为;因犯……的罪。
坐法:犯法判罪。
文法:法令条文。
三尺(法):指法律。
按:追究、查办。
论:判罪、定罪。
狱:案件,案情。
断狱:判决案子。
诬服:无辜而服罪。
购:重赏征求、重金收买、悬赏捉拿。
收:拘押、关押、逮捕。
执:逮捕、捉拿。
构、构陷、构会:设计陷害。
款引:从实承认罪过。
发擿:揭发、揭露。
讦:揭发别人的隐私或过失。
告讦:告发他人的隐私。
三牲:祭祀用的牛、羊、猪。
太牢、少牢:三牲齐全、三牲少牛。
总角、垂髫:儿童时期。
冠、弱冠:男子二十岁、成年礼。
笄、及笄:女子十五岁、成年礼。
缞絰:丧服(大功服、小功服)。
行服:守孝,服丧。
服阙、服除、服满:守孝期满,除去丧服。
孤:幼年丧父。
怙:依仗,代指父亲。
失怙:失去父亲。
恃:母亲的代称。
怙恃:凭借,凭恃;父母的代称。
先:已故的,多用于尊长。
寝疾:卧病在床。
大渐:病危。
哀毁:居丧期间,因伤痛过度而伤害身体。
贡献:进贡。
贡职:进献之物。
报:特指皇帝对臣子所奏之事的答复。
不报:没有答复。
报罢:吏民所奏之事不予采纳。
报复:答复,回信;通报,报知。
坟籍:又称坟典,指古代典籍。
典训:典章制度
族:灭族。
流:流放,古代的一种刑罚。
束修(脩):十条干肉,代指礼物;古代儿童入学必须用束脩作为的拜师礼物,所以后
来用束脩借指入学。
对策:汉代试士,将问题写在简策上,应试者因其所问而作答,称为对策。
赭衣:赭,红褐色。“衣赭衣,关三木”是古代犯人特穿的衣服。
械:桎梏,脚镣和手铐。
五、其他常用词语
(1)先:祖先,已经死去的长辈。
(2)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才,刚刚。
(3)秩:官吏的俸禄,十年为一秩。
(4)逸:马脱了缰绳,放纵。
(5)用:财用,因为。
(6)延:延请。
(7)脱:倘若、如果
(8)檄:古代用来征召、声讨的文书。
(9)中:中伤、诬蔑别人。
(10)脱:倘若、如果。
(11)掾:古代属官的统称。
(12)工:精巧,擅长,。
(13)僭:超越本分,过分,虚假不真实。
(14)孤:幼年失去父亲。
(15)贷:借出、借入,宽容、宽免。
(16)狱:案件,。
(17)荐:祭祀,献上。
(18)令:美好;县令。 顾、独:难道、怎么。
六、和皇帝有关的词语
崩、山陵崩、崩殂、遗弓:帝王死。
不豫:天子有病、
大行:指皇帝刚死。取义于一去不返。
入觐、朝觐:朝见、拜见天子。
践祚(阼):皇帝即位。
神器:帝位、国家。
逊位:让位。
顾命:皇帝临终遗命。
制:帝王的命令。
敕: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蒙尘:蒙受尘垢,指王公流亡受辱。
行在:皇帝所在的地方。
幸:皇帝到某处。
鸾、鸾舆:皇帝的车。
车驾:天子的代称。
禁:皇帝居住的地方。
畿、京畿:国都周围地区。
阙:代指宫殿或朝廷。 诣阙、赴阙:到朝廷、到京城。
七、和做官相关的词语
①表任命、授予官职的:授、拜、除、封
②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③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改任官职)、补(补充空缺官职)、出(京官外调)、入
④表降职的:左迁、谪、逐、贬、
⑤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juān )
⑥表恢复的:复、还
⑦表征召推举的:征、辟、荐、举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⑧表兼代官职的词语。
兼:兼任。如: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领:兼任(较为低级的官职)。如: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晋书·袁乔传行:代理官职。如:太祖行奋武将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署:代理、暂任。如:太守奇之,署守属监狱。《汉书·王尊传》
权:暂代官职。如: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刘公嘉话》
判:高位兼低职。如:除镇安武胜军节度史,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韩琦传》
假:临时的,代理的。如: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苏武传》)
摄:暂代官职。如:俄检校侍中,摄史部尚书。(《新唐书·杜如晦传》)
守:代理官职。如: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为主薄,守高密令。(《三国志·王修传》
古代诗歌阅读
形象类
诗歌作品中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它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三种。
(一)设问方式
1、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2、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
3、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二)分析思路
1、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种类别,一类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即诗人自己;另一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分析诗中诗人所塑造的人物的行为、神态、心理、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
具体分析思路与方法:(1)知人论世,结合背景了解人物当时的情境;(2)分析人物的行为、语言、心理,把握人物特征;(3)抓住表露人物情感或思想的词句;(4)借助意象和典故,展开联想和想象,感知形象。
形象列举
A、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B、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C、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D、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E、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F、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G、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H、爱恨情长的形象。
2、事物形象
有些作品以某些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描写中将事物人格化。从全诗看,即把诗人要表现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用象征性的形象曲折地表达出来,这种象征性的形象就是事物形象,即物象,如咏物诗中常见的松、竹、梅等。高考中对事物形象的考查主要是针对某些事物形象的象征意义来设题。通过分析事物形象的特点,来探求象征体和本体之间的联系,进而分析并把握诗歌的思想和情感。
具体分析思路:1、捕捉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色、声、态等)、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2、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常用方法
(1)、从整体构思看,表现手法是托物言志或象征;
(2)、从具体描写方法看,有正面描写、侧面烘托、对比及常用修辞(比喻、拟人、夸张)等。
3、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指写景诗或杂诗中的一般景物。抒情诗往往借助客观事物来表达感情,这种承载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也是景物形象。它包括: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
高考对景物形象的考查,一般有两种类型,即考查意象类和考查意境类。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一切景语皆情语”,鉴赏景物形象的基本思路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写景技巧
(1)、各种修辞手法;
(2)、正面描写:动静结合(以静衬动,以动写静)、虚实结合、点面结合、白描勾勒、工笔细描、列锦(意象排列)、色彩渲染(季节色彩、冷暖色调)、观察角度(高低、远近、俯仰)、感觉角度(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
(3)、侧面描写:对比、衬托。
景情关系:正衬、反衬、借景抒情
(三)答题步骤
1、总说形象:概说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2、具体分析:结合诗句内容或表达技巧具体分析形象特点。
3、形象意义:揭示形象表现的意义(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意境类
(一)设问方式
1、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2、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4、诗中描绘了哪些景象?这些景象又创设出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二)分析思路
鉴赏古诗的意境,要注意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意象),有什么特征,渲染了何种气氛或传达了何种情感,情景之间的关系如何等问题。
(三)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或指出描写的具体景象、意象)。
描述时要注意两点:一要忠实于原诗,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要描写出主要的景物即可。
2、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意境)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表达了作者为...而感伤的情怀”。
【特别提示】题目中如要求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一定注意结合原诗中的意象进行具体阐释。
意象类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考查意象的角度主要有:
1、考查意象的内涵;2、考查意象的作用;3、考查意象的特点。这些角度或单一考查或综合考查。
(一)设问方式
1、这首诗写了什么样的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说一说这首诗中意象的特点。
3、诗人通过诗中某意象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4、诗中某意象有什么作用?
5、分析某意象的内涵。
(二)分析思路
分析诗歌意象要根据诗歌描绘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并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意象作用:营造气氛;设置背景或环境;塑造意境;奠定情感基调;借景抒情;衬托;诗歌线索。
(三)答题步骤
1、找出诗中描绘的意象;
2、分析意象的基本含义(表层含义 深层含义)或内涵;
3、指出描绘意象的作用或效果。
技巧类
(一)设问方式
1、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艺术技巧)?
2、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表达技巧)。
3、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4、这首诗(某某诗句)在写景(抒情、描写人物/某某)上有什么特点?
(二)分析思路
这类提问注重的是诗歌整体的艺术表现特色,主要应从诗歌的整体构思、诗歌整体的艺术技巧方面来解答。
【表达技巧】(艺术技巧)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2、表现手法:(1)修辞手法: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夸张、借代、对偶、设问、反问、双关、顶真、谐音、互文、反语、通感、排比、反复等。
(2)抒情手法: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②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乐景写哀情、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哀景写乐情;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
(3)描写方法:A、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B、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由实到虚、由虚到实;C、正侧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D、点面结合(以点写面、以面写点);E、远近结合;F、抑扬结合(先抑后扬/欲扬先抑、先扬后抑/欲抑先杨);G、褒贬结合(似贬实褒/寓褒于贬/正话反说、似褒实贬/寓贬于褒/反话正说);H、明暗结合;I、声色结合;J、细节描写;K、比兴;L、白描;M、工笔;N、象征;O、对比;P、衬托(正衬、反衬);Q、烘托;R、渲染;S、用典;T、铺陈;U、联想、想象;V、以小见大;W、侧面描写;X、主客移位(侧面虚写)。
(4)结构技巧: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过渡、铺垫、伏笔、悬念等。
(三)答题步骤
1、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释理由: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析作用: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关系类
(一)设问方式
1、从A与B的角度分析这首诗。
2、这首诗在AB上有什么特点?
3、这首诗是如何运用AB来写的,试作分析。
(二)分析思路
此提问考查的是表达技巧的内容,主要针对的是情景关系、虚实关系、动静关系、抑扬关系等,提问时一般会明确说出,解答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说明其具体关系。
1、情景关系: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乐景写哀情、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
2、动静关系: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
3、虚实关系: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由实到虚、由虚到实)
4、抑扬关系:抑扬结合(先抑后扬/欲扬先抑、先扬后抑/欲抑先杨)
(三)答题步骤
1、明关系:指出两者之间的关系。
2、阐运用: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这种关系在诗歌中体现。
3、析效果:说明这种关系的作用(营造的意境、表达的内容、抒发的情感)
炼字类
(一)设问方式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从某句诗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作具体分析。
4、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请作具体分析。
5、对诗中某个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6、诗中某字用得好,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7、诗句中某个字换成某字,你认为哪个更好?试作分析。
8、此诗某句中某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9、这首诗(某句)的诗眼是某字,试作分析。
(二)分析思路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组织答案时常用术语:深刻、含蓄、突出、生动、形象、传神等。炼字的角度:动词、形容词(重叠运用的、活用作动词的、表色彩的)、叠词、拟声词、数量词、虚词。炼字重点放在动词、形容词、副词上。
(三)答题步骤
1、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描景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作用:点出该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姿态、神态、氛围、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注:有表现手法时要点出。
语言风格类
(一)设问方式
1、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2、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这首诗(词)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二)分析思路
这种题型不是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技巧,而且要品味整首诗(词)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即语言风格(特色)是就诗歌整体而言的。
常见错误是从语言的使用上去揣摩作者的炼词、炼字,阐述字词运用巧妙。
一要注意语言特色(风格)不能等同于语言的使用(炼字);二要注意语言特色(风格)不能等同于语言上的特点,诗歌在语言上的特点包括炼字用词、修辞特点、语言风格等。
用来答题的词语一般有:清新自然、明快清新、平淡自然、朴实无华、明快浅显、明快直露、明白晓畅、流畅自然、多用口语、通俗易懂、华美绚丽、辞藻华丽、深沉隽永、委婉含蓄、含蓄深沉、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缠绵哀怨、温婉悲凉、庄谐俱见、幽默讽刺、简练生动、简练传神、准确精练、生动形象、准确传神等。
【语言风格分类1】
古诗词语言风格一般有清新、明快、凝练、含蓄、华丽、质朴、简洁、工丽、隽永、晦涩等类型。
1、清新:主要指语言浅显而有新意。
2、明快:主要指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的语言风格。
3、凝练(精练):主要指语言简洁而含意丰富。
4、含蓄:有时也称蕴藉,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5、华丽(绚丽):主要指有富丽的词藻,绚丽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6、质朴(平淡、自然):主要指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7、简洁:特点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8、工丽:既讲究辞藻华丽,又讲究对仗工整。
9、隽永:语意深长,耐人咀嚼。
10、晦涩:主要指语言艰涩、冷僻、难懂。
【语言风格分类2】
1、豪迈雄奇:此种风格的诗,多用具有气势和节奏奔放的语言来塑造博大新奇的形象,营造恢弘阔远的意境,表现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如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2、沉郁顿挫:沉郁就是深沉蕴藉。沉郁的诗作者似乎有千言万语积压在胸,而后沉吟再三,勃发于笔端。如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慷慨悲壮: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4、朴素自然:其语言力求平淡,不追求词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中蕴含着深意。如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5、婉约细腻:这种风格往往体现出“曲、细、柔”的特点,曲径通幽,情调缠绵,表达感情细如抽丝。如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6、含蓄委婉:即含有深意,藏而不露。这种风格往往不把意思直接说出来,而是藏在形象中,让读者自己展开想象,思而得之。如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7、清新明丽:这种风格往往用清丽的语言来营造优美的意境,表达怡然喜悦的感情。其艺术境界多如大雨过后的清清柳色、荷叶上颤动着的晶莹水珠。如周邦彦《苏幕遮》:“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8、幽默讽刺:在诗中多指诙谐、风趣或辛辣的笔调和趣味。如章碣《焚书坑》:“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语言风格分类3】
1、常见作家语言风格:屈原雄浑悲壮、曹操豪放磅礴、陶渊明朴素自然、杜甫沉郁顿挫、白居易通俗易懂、李白豪迈飘逸、王昌龄雄健高昂、杜牧清健俊爽、李商隐清丽俊逸、王维恬淡优美、温庭筠绮丽香艳、高适悲壮苍凉、李贺奇丽瑰秀、柳永缠绵悱恻、苏轼的豪放旷达、李清照婉约含蓄、辛弃疾的慷慨悲壮。
2、不同类型的诗有不同的风格:宫廷诗缠绵宛转、田园诗恬淡宁谧、山水诗清新优美、边塞诗悲凉慷慨、讽喻诗沉郁激愤、咏史诗雄浑壮阔、怀古诗幽深绵长、送别诗意蕴深远。
(三)答题步骤
1、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析作用: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诗眼类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整首诗或某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或诗歌意境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诗或某句的字词,表现为句中诗眼和全篇诗眼两种形式。
(一)句中诗眼
1.概念
所谓“句中诗眼”,是就诗歌某句而言的最精练传神的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它具有增强诗歌的形象性、丰富读者的想象性、翻出诗句的新意性、关乎诗意的准确性等作用。
2.提问方式
(1)本诗某某句的“诗眼”是某某字,试作简要赏析。
(2)这首诗某某句的“诗眼”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作简要赏析。
3.答题技巧
这类题虽然说考查的是句中诗眼,但实际上考查的是炼字。这类炼字型的诗眼往往是为写景状物叙事服务的,是为了更好地突出意象特点、烘托意境氛围、抒发思想情感的。因此,分析其表达效果时要从这些方面着手,品味其妙处。注意答题时不能把该诗眼孤立起来谈,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如果题目没有给出诗眼,则需要先寻找辨析出诗眼是什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辨析诗眼:一、抓能体现作者强烈感情的字词;二、抓描写事物准确、生动、形象的字词;三、抓巧妙运用修辞手法的字词;四、抓具有词类活用现象的字词;五、抓富有表现力的数词虚词。具体来说,这种句中诗眼往往落在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这三类词语上。从表达效果上来看,动词类诗眼具有赋予画面动态感、使意境更加鲜明的效果;形容词类诗眼具有生动形象展现意象特点、色彩鲜明、渲染氛围、营造意境的效果;副词类诗眼具有突出意境、强化情感的效果。
(二)全篇诗眼
1.概念
所谓“全篇诗眼”,是就诗歌全篇而言的具有统摄或贯穿全篇、揭示主旨等作用的字词。
2.提问方式
(1)全诗的诗眼是某某字,请作简要分析。
(2)有人说,本诗诗眼是某某字,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3)找出全诗的诗眼,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4)本诗是怎样以某某字词统摄全篇或贯穿全篇的?请结合全诗进行简要赏析。
(5)本诗是怎样紧扣某某字词来写的?请作简要分析。
(6)结合诗句,说说这首诗是如何围绕某某字词来表情达意的?
(7)诗题为某某字词,通篇虽无某某字词,但句句紧扣某某字词。请作简要分析。
(8)这首诗是如何突出某某字词的?试作简要分析。
注意:第(4)至(8)种提问方式属于变式提问,碰见此类提问,要注意辨析答题角度。
3.答题技巧
全篇诗眼是全诗的主旨之所在,是为突出主旨服务的。因此,在答题时要结合主旨,点面结合,重点分析这个“诗眼”是如何统摄或贯穿全篇的,或者说全诗是如何紧扣或围绕这个“诗眼”来写的。组织答案时,可以依照原诗的顺序,采用逐句、逐联、逐层的方式叙说,即每一句、每一联、每一层写什么内容,这个内容怎样体现诗眼的。对于绝句,可以逐句分析;对于律诗,可以逐联分析;对词曲,可以逐层分析。
4.答题步骤
(1)找出诗眼。如果题目中已经给出了诗眼,则此步骤可以省略。
(2)分析叙说。说明诗句内容是如何贯穿这一诗眼的,即逐句、逐联、逐层叙说。注意要扣住诗眼来叙说。
思想感情类
(一)设问方式
1.这首诗词的某句(某联、某片、某细节、某典故、某意象)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局部考查)
2.这首诗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整体考查)
(二)分析思路
如何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1)看注解(作者、背景、词解);(2)抓意象、意境;(3)抓诗眼、关键词;(4)懂典故;(5)懂手法。
思想情感分类1:
1.咏史怀古诗
(1)表达物是人非的惆怅,昔盛今衰、沧海桑田的感慨。(2)借古人的遭遇来类比自己的遭遇,抒写年华消逝、怀才不遇之叹,表达壮志难酬、报国无门之悲。(3)赞扬古人建功立业的事迹,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4)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5)借古讽今,劝谏或批评当今统治者。
2.边塞征战诗
(1)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或报效国家的激情,或保家卫国的决心。(2)表达戍边将士的乡愁,或家中妻子的离恨。(3)表现塞外环境的恶劣、生活的艰辛,或连年征战的残酷。(4)表现对帝王穷兵黩武的不满,或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或对战争的厌恶。(5)表现报国无门的怨愤,或归家无望的哀痛。(6)表现塞外风光的奇丽壮阔。
3.山水田园诗
(1)表现静谧美丽的自然环境,表现对自然山水的喜爱。(2)表现对官场仕途的厌恶,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追求自由闲适生活。
4.思乡怀远诗
(1)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2)表现游子异地生活的凄楚辛酸。
5.赠友送别诗
(1)抒写离愁别恨或别后的孤独寂寞。(2)借以一吐胸中块垒或表明心志。(3)表达劝勉、鼓励、安慰之意。
6.思妇闺情诗
(1)表达对丈夫的思念。(2)表达对兵役和战争残酷的怨恨。(3)表达对青春易逝的哀怨。(4)表达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7.托物言志诗
(1)感慨兴衰。(2)寄托哀思。(3)托古讽今。
8.谈禅说理诗
表达某种禅趣或哲理。
9.羁旅行役诗
(1)表达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2)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3)表达对安定幸福生活的期盼向往。
10.伤春惜别诗
(1)抒发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2)表达对某人的无限思念之情。
11.游仙悼亡诗
(1)表达对亲人离去的哀怨和思念。(2)借助仙境表达自己的远大抱负或在现实生活中的苦闷。
12.即事感怀诗
就某件事发表议论,抒发感慨。
思想情感分类2:
1.忧国伤时
(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穷兵黩武。如杜牧《过华清宫》、杜甫《兵车行》。
(2)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春望》。
(3)同情人民的疾苦。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登楼》
2.建功报国
(1)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
(2)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从军行》。
(3)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4)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5)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涉江》。
(6)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示儿》。
3.思乡怀人
(1)羁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
(2)思亲念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
(4)闺中怀人。如王昌龄《闺怨》。
4.生活杂感
(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2)昔盛今衰的感慨。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3)借古讽今的情怀。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5)仕途失意的苦闷。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6)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5.长亭送别
(1)依依不舍的留念。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
(2)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3)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思想情感总结1:
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怡乐、黑暗官场之苦闷、离别思念之愁绪、贬官谪居之悲恨、韶光易逝之感慨
思想情感总结2:
忧国忧民、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思、离愁别恨、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孤独惆怅、寂寞伤感、闲适愉悦、遭贬激愤、坚守节操、表现哲理、感奋振作、激励友人等。
(三)答题步骤
1.分析诗歌描写了什么内容。
2.分析诗歌表达了什么情感。
注:如果涉及到艺术手法,需要指出手法的运用。
答题格式:本诗通过( )的描写(叙述、回忆),抒发(表现)了诗人( )的感情。
一词(句)领全诗类
(一)设问方式
1.某词(句)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2.哪个字词(句)是理解全诗的关键?请简要分析。
(二)分析思路
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词(句)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切入分析一般抓两点:①如是从内容或结构上去问哪句是领全诗词时,分析时一般抓在内容上能起总领的句子或结构上能起承上启下的句子;②当问哪个字时,一般宜抓住能体现或表现诗人情感的动词或形容词去理解分析。
(三)答题步骤
1.结构作用:从该词(句)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铺垫、照应、对比、奠定基调、统领全诗、贯串全诗的主线、线索、引起某内容等)考虑。
2.主旨作用:该词(句)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篇章结构类
(一)提问常见用语
①“结构特点”、“线索”、“思路”、“结构作用”;
②“开篇特点”、“脉络”、“几个阶段(时期)”;
③“结合全诗”、“在整首诗中”。
(二)答题思考方向
1.感情脉络
喜、怒、哀、乐等情感的变化历程。
2.写作思路
时间、空间(远近高低)、地点、景物先后、虚实等逻辑思路。
(三)答题常用术语
1.诗题:点明内容、主题等。
2.首句:总领(全诗)、引领、奠定基调、开门见山等。
3.中间诗句:过渡、铺垫、蓄势、承上启下等。
4.尾句:呼应、总结、卒章显志等。
(四)答题基本格式
①确定结构思路;
②结合诗句解说;
③表达效果(情感、主旨)。
语言文字应用
客观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国各种艺术形式中,篆刻是一个___________的门类。篆刻是从实用印章的应用中发展而来的,中国的印章最初用在制陶工艺方面,上面镌刻的是图案、花纹或族徽,到春秋战国时期,刻有官职名或人名的文字印章得到普遍使用,唐宋以后,由于文人士大夫参与到印章的创作中,这门从前主要由工匠承揽的技艺,增加了人文意味,印章不再局限于用来昭示身份与权力,而是通过镌刻人名字号,斋馆名称、成语警句等来表达情趣志向,印章也就超越实用功能,成为文人表达自己审美追求的独特方式。中国印章艺术由此实现了一次完美的升华——演变为中国文化特有的篆刻艺术。明清时期,众多_______的艺木家在篆刻上融入了对汉字形体的研究和理解,再加上他们对印面布局的精心设计,对各种刀法的熟练掌握,篆刻艺术迅速走向成熟并孕育出_______的流派风格。篆刻艺术的发展及成就,使印章成为与中国画、中国书法紧密结合的艺术形式,同时也是中国画和书法作品中_______的组成部分。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 别具匠心 才思敏捷 异彩纷呈 弥足珍贵
B. 别具匠心 才华横溢 奇光异彩 不可或缺
C. 十分独特 才华横溢 异彩纷呈 不可或缺
D. 十分独特 才思敏捷 奇光异彩 弥足珍贵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并辨析成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应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①独具匠心:具有独到的灵巧的心思,多指技术或艺术方面有创造性。十分独特:强调事物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品性。句中修饰“门类”,强调这种门类的独特,而非“篆刻”技艺的精巧,应选“十分独特”。
②才思敏捷:一般指人能出口成章,形容人的反应快,思维灵活,脑子很聪明。才华横溢:很有才华。句中修饰“艺术家”,艺术家“在篆刻上融入了对汉字形体的研究和理解”,强调了艺术家的才华,而非其思维敏捷,应选“才华横溢”。
③异彩纷呈:比喻突出的成就或表现。奇光异彩:指奇妙的光亮和色彩。句中修饰“流派风格”,强调流派风格的突出表现,应选“异彩纷呈”。
④不可或缺:表示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不能少一点。弥足珍贵:形容十分珍贵。句中用于修饰“组成部分”,表达篆刻艺术是中国画和书法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它的重要性,应选“不可或缺”。 故选C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由于文人士大夫参与到印章的创作中,使这门从前主要由工匠传承的技艺,增加了人文意味
B. 由于文人士大夫参与到印章的创作中,这门从前主要由工匠承揽的技艺,增加了人文意味
C. 文人士大夫参与到印章的创作中,使这门从前主要由工匠承揽的技艺,增加了人文意味
D. 文人士大夫参与到印章的创作中,使这门从前主要由工匠传承的技艺,增加了人文意味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应将病句放入文段中,强调的是分析病句的语境意识。先凭语感,然后抓取主干分析语法,并且注意逻辑有无不合理之处。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由于……使”,因为介词误用造成主语缺失,排除选项A;“承揽”指当事人一方为他方完成一定的工作,他方在验收后支付约定的报酬,更适合与工作进行搭配,“传承”侧重于传授和继承,而句中更强调印章艺术是工匠代代相传的,应用“传承”,排除B C。故选D
3.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你现在没有资格和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
B. 醉心阅读使我得到了回报——我的作文常常得到老师的表扬
C. 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变——鲁贵是个很不老实的人
D. 你永远那么青翠挺拔,风吹雨打,从不改色,刀砍火烧,永不低头——这正是英雄的井冈山人的革命精神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必须要掌握常见的标点符号的正确用法,如:冒号、破折号、分号、书名号、引号等。破折号常见作用有:解释原因,对内容进行补充说明,表示声音延长,转移话题,表示转折、递进、总结等。句中破折号后面的内容是对前面内容“完美的升华”的进一步解释说明。A 破折号后面的内容是对前面“你没资格和我说话”的原因进行解释;B 破折号后面的内容是对“回报”内容的进一步解释;C 转移话题;D 对前文内容的总结。故选B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状元笔记”的热销,究其原因,是国人的“状元”情结在作祟。今天,虽然高考与科举大相径庭,但作为最严格的全国性标准化选拔中脱颖而出的高考状元身上仍然寄寓着千百年来国人集体意识中的“精英”崇拜。
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______________的,学习“状元笔记”并不能让人步入精英行列,这个道理众人皆知。( )说到底,他们内心深处还是有“状元崇拜”情结。
“状元笔记”凝聚着“学霸”的学习方法、学习经验;倘若“状元笔记”名副其实,学生将其拥有的文化资本进行利益变现_____________。然而,目前网上的“状元笔记”大都是“赝品”。商家往往为迎合家长、学生的需求,将一些所谓尖子生的笔记被贴上“状元笔记”的标签,_______________,进行营销。
可见,对于“状元笔记”,消费者应理性地对待。一方面,“状元笔记”质量参差不齐,学生难分好坏,很容易上当受骗。另一方面,学生之间具有很强的差异性,“状元笔记”即便是真的,也不是每人都适用的“考试秘籍”。与其_______________,捧着一本不属于自己的“秘籍”而顶礼膜拜,不如学习状元们求真务实、刻苦钻研的精神。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但国人在最严格的全国性标准化选拔中脱颖而出的高考状元身上仍然寄寓着千百年来集体意识中的“精英”崇拜。
B. 但在从最严格的全国性标准化选拔中脱颖而出的高考状元身上仍然附着着国人千百年来集体意识中的“精英”崇拜。
C. 但从全国性最严格的标准化选拔中脱颖而出的高考状元身上看到了国人千百年来集体意识中的“精英”崇拜。
D. 但在从最严格的全国性标准化选拔中脱颖而出的高考状元身上仍然充满国人千百年来集体意识中的“精英”崇拜。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A项,“国人……寄寓着”主谓搭配不当;C项,“从全国性最严格的标准化选拔中脱颖而出的高考状元身上”介词残缺,“从”是后面的“中”搭配,就不能与后面“……的身上”搭配了,故应在“从”前加“在”,就变成“在……的高考身上”;D项,“充满……‘精英’崇拜”搭配不当,动宾搭配不当。故选B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但这些跟“状元光环”擦点边的东西也会让那些急功近利的家长学生当成制胜的法宝。
B. 虽然那些东西跟“状元光环”只是擦点边,但急功近利的家长、学生也会将此当成制胜的法宝。
C. 但急功近利的家长、学生对哪怕是跟“状元光环”擦点边的东西,也会当成制胜的法宝。
D. 急功近利的家长、学生之所以会当成制胜的法宝,是因为这些状元笔记跟“状元光环”擦点边。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这是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性。因是从文段中抽出的一句话,故要关注与前后语言的连贯性,还要注意主语的一致性,语气的一致性,内容的前后照应性。括号前面说“学习‘状元笔记’并不能让人步入精英行列,这个道理众人皆知”,括号后面说“说到底,他们内心深处还是有‘状元崇拜’情结”,可见中间应是说他们有“状元崇拜”的表现,这一表现在四个选项中都提到,即把“跟‘状元光环”擦点边的东西”当作法宝,明明知道学习“状元笔记”并不能让人步入精英行列,却依然会把它当作法宝,前后内容之间应是呈现转折关系,排除D项;前面说“众人皆知”,后面说“他们……”,可见中间部分应也是从“他们”的角度来说,这就排除A项;B项,“虽然那些东西跟‘状元光环’只是擦点边”中“那些东西”显然是指前面的“状元笔记”,选项中说“状元笔记”跟“状元光环”“只是擦点边”,这显然说的过于绝对化,故排除;C项,既体现与上文的转折关系,又突出后文“他们”承前指代的内容,故选C项。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一蹴而就 无可厚非 鱼目混珠 拾人牙慧
B. 一蹴而就 无可非议 鱼龙混杂 亦步亦趋
C. 一挥而就 无可厚非 鱼目混珠 亦步亦趋
D. 一挥而就 无可非议 鱼龙混杂 拾人牙慧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一蹴而就”,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一挥而就”,形容才思敏捷,一动笔就写成。第一处说的是“任何人的成功”,应使用“一蹴而就”。“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无可厚非”,表示没有可过分责难的。第二处要说的是这种做法不必过分责难,应使用“无可厚非”。“鱼龙混杂”,形容好人和坏人混在一起。“鱼目混珠”,比喻用假的冒充真的。第三处说的是“笔记”,应使用“鱼目混珠”。“拾人牙慧”,比喻拾取别人的一言半语当作自己的话,也比喻窃取别人的语言和文字。“亦步亦趋”,比喻由于缺乏主张,或为了讨好,事事模仿或追随别人。第四处说的是“捧着一本不属于自己的‘秘籍‘而顶礼膜拜”,应使用“拾人牙慧”。故选A
主观题
(一)、压缩语段
学生答题时要有整体意识,不可疏漏或断章取义。在通读的基础上,仔细分析语段的层次,概括层意,抓住重点;再将概括归纳的信息进行提炼筛选,保留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最后根据题目要求,将提炼筛选的主要信息用简练、连贯的语句表达出来。此步骤可简单概括为:划分层次——概括层意——分清主次——去次存主——连缀语句。
例如: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
2020年“中国航天日”启动仪式于4月24日在国家航天局网站举行。备受关注的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名称、任务标识在启动仪式上公布。中国行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系列”,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一号”,后续行星任务将依次编号。据介绍,该名称源于屈原长诗《天问》,体现了探索自然和宇宙空间的文化传承,寓意追求科技创新永无止境。而象征“揽星九天”的任务标识,展现出中国航天开放合作的理念与态度。
【答案】2020年4月24日“中国航天日”启动仪式在国家航天局网站举行举行。仪式上公布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名称是“天问一号”、任务标识“揽星九天”。
【解析】根据新闻的特殊性可知,新闻的主要信息集中在导语部分,本则新闻的导语是“2020年‘中国航天日’启动仪式于4月24日在国家航天局网站举行”,故中心事件是:2020年“中国航天日”于4月24日启动。紧接着介绍了这次启动仪式的主要内容“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名称、任务标识”;然后分别具体介绍任务名称、任务标识的意义:体现了探索自然和宇宙空间的文化传承,寓意追求科技创新永无止境,展现出中国航天开放合作的理念与态度,这部分不是关键信息,不必压缩。答题时要注意字数的要求,不要超过70个字。
(二)、补写句子
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需要补写的内容。要求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还要注意字数要求。
例如: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研究发现,有氧运动能增加流向与记忆有关的大脑区域的血流量,从而改善记忆力。任何时候开始锻炼都不会太晚,即使进入老年阶段,_________,你仍然可以通过适当增加有氧运动来加以改善。有30名被试人员(平均年龄66岁)参与了研究,_________,这两组人都没有定期锻炼的习惯,也没有记忆障碍的迹象。其中一组每周完成数次有氧运动的任务,而另一组只进行拉伸和平衡训练,同时保持较低的心率。12个月后,与拉伸平衡组相比,有氧运动组流向与记忆有关的大脑区域的血流量增加了。研究开始和结束时进行的记记力测试显示,________,而拉伸平衡组的成绩提高不明显。
【答案】(1). 记忆力已经开始消退;
(2). 他们被随机分为两组;
(3). 有氧运动组的成绩有显著提高。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第①处上文有“有氧运动能增加流向与记忆有关的大脑区域的血流量,从而改善记忆力,任何时候开始锻炼都不会太晚”的引领,下文有“你仍然可以通过适当增加有氧运动来加以改善”,改善的对象应为“记忆力”;前文又有“即使进入老年阶段”的表述,所以填入此处的句子应与老年人的记忆力情况有关,故此处可填“记忆力已经开始消退”;第②处,后文有“这两组”,说明前面空格肯定是给出了“两组”这个信息,两组从何而来?从前文的“30名被试人员”中来, 所以第②空是 “他们被随机分为两组”或“他们被分成两组”;第③处注意后文的“而”是转折,后文“提高不明显”,那么空格中应是“提高明显”,后文讲的是“拉伸平衡组”,那么空格中应是“有氧运动组”,故第③空为“有氧运动组的成绩有显著提高”或“有氧运动组成绩提升明显”。
(三)、图文转换
整体思路
1.读:画面组成要素。
2.思:画面内容,抓住画面主体,弄懂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表面构成—深层含义) 。
3.写:选用恰当的表达方式,选择关键词;注意答题格式和字数要求。
流程图类题解答提示:
第一、看出所给图形的构图特点
第二、提取重要信息并按一定规律形成文字
第三、注意文字表达的流畅性
注意事项:
1、看清楚题目要求,明确陈述对象是什么
2、把握概念间的关系
方框里的词语属于关键概念,是流程中的关键环节。(不能遗漏)
带箭头的横线展示着时间发展的趋势或动作行为的走向。
横线上的词语,属于概念间(环节间)产生关系的方式,起过渡和连贯作用。
3、分析几个概念在整个事件或行为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分析其间的关系,看是否属于因果、条件、递进、并列、转折、承接、选择等。根据此来选定过渡词语或关联词语实施连缀。
例如:下面是某校为教师编写个人专业发展规划而提供的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6分)
答案 编写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首先要进行环境分析和自我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个人定位并设置发展目标,然后制订达成目标的操作策略,最后展开评估与信息反馈,再据此作进一步修订。
解析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作答时,首先确认流程图表达的对象:编写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然后认清流程图有几个环节,每个环节包含哪些构成要素,各环节和各要素间是何种关系。最后提炼要点,按顺序全面概括。注意概括时要选择恰当的过渡语和关联词连缀内容。
图表类题解答提示:
1.看清题目要求。
2.注意整体把握,切忌以偏概全,把握规律性内容。
3.注意图表细节和数据变化,这些往往是解题的关键。
4.答题步骤 第一步,进行客观描述; 第二步,得出观点和结论。
注意:在表达中不能出现语病。特别是反映事物变化和规律时,选用词语要准确。
例如:下图是“儿童在不同场地的时间分配”,根据该图提供的信息,将儿童在不同场地休息和运动时间分配的情况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概括准确,不超过80字。
答案 (示例)女孩在五种场地原地休息的时间均多于进行运动的时间,而男孩只有在硬场地和天然场地原地休息的时间多于进行运动的时间。女孩在五种场地原地休息的时间均多于男孩。
解析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图文转换题是语言表达题的一类常见题型。要正确作答这类试题,必须全面理解图文信息。就本题而言,既要分别指出男孩女孩在不同场地原地休息和进行运动的时间的差别;也要指出在时间分配上男孩女孩之间的差异。
徽标类题答题技巧:
1.认真审题,整体看图。
2.注意细节,图中数字、字母、文字的变形之处往往是作者想要着力表现的内容,也是答题要点所在。
3.描述徽标构成要素,概括画面内容要全面。
4.揭示深层寓意,比如变形之处想要强调的内容,徽标体现的地域性特色等。
例如:下面是中国邮政为保护地球水环境发行的邮票中的主体图形,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
答案 (示例)该图由地球、清流、鱼、手和浊流构成。地球上各种鱼在清澈的水流里游动,人类之手正在阻挡排向清流中的污水,整个图形表达了人类保护水环境、拒绝水污染的决心。
解析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一是“构图要素”,二是“寓意”。再结合题干中的“保护地球水环境”这一背景,寓意就应该容易理解了。在回答时除了“鱼”“手”“清流”和“污水”外,还要看到“手”挡住了“污水”,这点集中体现了这一图画的寓意,也就是保护水环境、拒绝水污染。
漫画类题得分要点:
1.细察漫画,抓住矛盾 看标题,看画面,看画中文字,看夸张之处
2.分析细节,揣摩夸张之处的寓意。
3.注意提示,抓住关键。
4.联系现实,展开想象,揣摩画外音 看画面指向,对应相关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多个角度思考创作动机,选择最佳的答题切入点。
5.答题格式 第一步,概括说明画面:画面上有……(抓住空间关系如左右、上下、背景与主体等) 第二步,揭示寓意:漫画讽刺了(揭露/表现)了……,警示了……,歌颂(赞扬)了…… 掌握了这些答题技巧,加上平时注意凝练语言,多练笔,就能轻松搞定图文转换题。
例如:阅读下面漫画,按要求答题。
(1)给漫画拟出标题。要求:切合漫画含意,不得用“无题”作标题。
(2)用一句话说明漫画给你的启示。要求:与标题有内在联系,不超过15个字。
答案 (1)(示例1)以假乱真。
(示例2)看我有多像
(2)(示例1)刻意模仿,再像也是假的。
(示例2)不要为了像别人而改变自己。
解析 首先要读懂漫画的画面内容和寓意。一只猫看见了伞,以为自己也应该是这个样子,努力地把自己的影子拗成了伞的形状。寓意是在说那些为了像别人而刻意改变自己的人,即使再像也是假的,也不是真实的自己。解题时注意题目中的字数要求,以及启示与标题的内在联系。
(四)、仿写句子
步骤:
1、 看清要求,写出相应的对偶句、对应句、排比句等
2、 正确运用各种修辞手法。
例如: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示例:诸子争鸣、造纸印刷、筑长城开运河,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创造精神。
材料:奋斗 团结 梦想
建强国谋复兴 御外侮卫家国 脱贫困奔小康
垦田拓海 开天辟地 守望相助 抗灾治水 逐日奔月 同舟共济
答案 垦田拓海、抗灾治水、脱贫困奔小康,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奋斗精神。
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御外侮卫家国,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团结精神。
开天辟地、逐日奔月、建强国谋复兴,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梦想精神。
解析 本题考查句子仿写的能力。仿写的句子涉及内容主题、句式、衔接,要特别注意所给关键词语之间的关系。仿写时,需从所给材料中提取三个能共同体现或“奋斗”或“团结”或“梦想”代表中国精神的词语(短语),然后按照给定的句式,写出完整的句子即可。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