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三语文课时作业本 第767练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609666/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届高三语文课时作业本 第767练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609666/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届高三语文课时作业本 第767练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609666/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届高三语文课时作业本 第767练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届高三语文课时作业本 第767练,共7页。
【基础训练】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黄鼠狼这 的家伙在民间故事里做了几千年坏蛋,不过三十多年前它就被认为已从平原上消失了。近几年,它在人们惊诧的目光中悄悄潜回了村庄。村里那些 了四十年以上的老树见证了它的离去与回归。黄鼠狼是倾听着血管里流淌的祖先叮嘱的声音回到村庄的,这里的星光闪烁也是它记忆中的故乡。它 地选择与村民比邻而居。它准确找到了村庄里那些无人居住的老屋旧宅。那些屋宅主人去了大的城镇长居,高挂的铁锁阻断了墙外的世界,里面的小天地成了黄鼠狼家族的 _。夜幕降临,黄鼠狼们从墙洞钻出来偷鸡、捕鼠。月圆时刻,它们在月光下起舞,诡异的嬉戏声被墙外路过的醉汉听到。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罪行累累 伫立 明目张胆 世外桃源
B.恶贯满盈 矗立 光明正大 洞天福地
C.恶贯满盈 伫立 明目张胆 洞天福地
D.罪行累累 矗立 光明正大 世外桃源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黄鼠狼是聆听着血管里流淌的祖先叮嘱的声音回到村庄的,这里的星光闪烁也是它记忆中的故乡。
B.黄鼠狼是倾听着血管里流淌的祖先叮嘱的声音回到这里的,星光闪烁的村庄也是它记忆中的故乡。
C.黄鼠狼是聆听着血管里流淌的祖先叮嘱回到这里的,星光闪烁的村庄也是它记忆中的故乡。
D.黄鼠狼是倾听着血管里流淌的祖先叮嘱回到村庄的,这里的星光闪烁也是它记忆中的故乡。
3.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经研究团队鉴定,从海昏侯刘贺主墓粮库中提取的植物遗存种类为稻、粟、麻、甜瓜和梅。这为追溯西汉先民的农业活动与植物利用提供了丰富的实物佐证。先秦与两汉文献较多记录了我国先民对植物的认识和利用,但人们常说的“五谷”具体指的是哪五谷, ① 。专家认为,考古发掘所获植物遗存可与古文献记载交叉印证,为研究汉代先民的植物利用和农业活动情况提供直接证据。海昏侯主墓粮库中发现了稻、粟、麻三种植物遗存,证明这三种谷物早在汉代就成了重要的栽培作物,也是江南地区“五谷”的重要成员。从考古发现来看, ② 。南方的海昏侯墓与马王堆汉墓的粮食作物以稻为主,和北方汉墓无(或少)稻而多粟、黍或麦的情况形成了鲜明对比。按照汉代人“事死如事生”的观念,汉墓中 ③ 。海昏侯墓发现的五类可食用植物或与刘贺生前饮食习惯密切相关。结合考古人员2015年底在刘贺遗骸腹部位置发现的甜瓜子,粮库新发现的甜瓜种子印证了这位侯爷的一大饮食习惯——爱吃甜瓜瓤,但不爱吐籽。
4.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一个矮小而结实的日本中年人——内山老板走了过来。
B.每年——特别是水灾、旱灾的时候,这些在日本厂里有门路的带工……
C. “画得真好。——你为什么这样勇敢,不怕他?”
D. “顺——山——倒——”林子里传出我们伐木连小伙子的叫喊声。
5.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6分)
二、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6-7题
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
王维
渭水自萦秦塞曲,黄山旧绕汉宫斜。
銮舆迥出千门柳,阁道回看上苑花。
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
为乘阳气行时令,不是宸游玩物华。
[注]①蓬莱:即唐大明宫。②兴庆:兴庆宫,唐玄宗为诸王时以旧宅改建。唐代宫城位于长安东北,而大明宫又位于宫城东北,兴庆宫在宫城东南角。③阁道:谓大明宫入曲江芙蓉园的复道。④应制:应皇,帝之命而作。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写了渭水流经秦地,黄山盘绕汉宫的开阔之景。其中,因为有了“泰”“汉”这样的词语,画而带上了一层浓厚的历史色彩。
B.颈联中低回缭绕的云雾、高耸入云的凤阙、茫茫的春雨、无数株春树等意象互相映衬,营造出了雨中长安的萧瑟、凄清的氛围。
C.尾联中的“时令”是古代按季节规定关于农事的政令,表明此次天子出游是顺天道而行时令,而非游玩,是具有政治意义的活动。
D.作者王维紧紧扣住题目中的“望”字展开构思,勾勒出了一幅完整的雨中春望的画面,彰显出了王维善于取景布局的创作特点。
7.《唐贤三味集笺注》中评论这首诗歌,认为“颔联入画,然却是盛唐入语,故妙”,请对这一观点作简要分析。
三、古诗词情景默写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蜀道难》中描写飞端的流水和崖石的声音的句子是“ , ”。
(2)李商隐有着“朦胧、象征"的诗美追求,善用典故是其创作的一大特点,如《锦瑟》中“ , ”两句就化用了“鲛人泣珠”和“良玉生烟”的典故。
(3)苏轼《赤壁赋》中“ , ”两句形容小船像一片叶子任意飘摇在宽阔浩淼的江面上。
【综合训练】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何先生
刘立勤
何先生是倒流河私塾的先生,教古文也教西学,他的私塾远近闻名,不说是镇安城,就连五百里之外的商州也有人把孩子送到他的门下。何先生虽然博古通今,可思想却极其守旧,别的不说,单就学生入学,他必让学生行三拜九叩大礼。凡不行跪拜之大礼者,概不录取。而将军是个例外。
将军是十岁那年被他父亲用藤条捆了送到何先生门下的。何先生那时只四十多岁,四十多岁的何先生端坐在私塾堂前,给将军上了第一课:行三拜九叩之礼。十岁的将军倔强地站在先生面前,任凭他父亲磨烂嘴皮,打烂他的皮肉,威武不屈决不跪下。何先生从未见过如此桀骜不驯的学生,就紧紧地盯着那双聪慧不屈的眼睛,而他也充满敌意地久久地和先生对视着。何先生终于被那双眼睛盯得疼了怕了,也盯出了几分欣慰几分欢喜,何先生才开口问了一句话:“你为何不肯下跪?”“大丈夫岂可屈膝!”
稚嫩的声音砸在先生的心头,生出一种异样的感觉,何先生就留下了年幼的将军。何先生未曾见过如此倔强的孩子,虽然他也极喜欢男孩子不屈的个性,但何先生还是发誓要他跪下拜谢恩师。何先生想,自己教过的学生没有不给自己跪拜行礼的,留下他就要让他跪得心悦诚服,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出自己的能力和威严。
遗憾的是何先生的希望是一厢情愿。少时的将军虽然倔强,却也很聪明,他的学习始终是第一,而且还会提出许多稀奇古怪的问题,使先生的满腹经纶得以展示,何先生十分喜爱他。在学习上也就没有让他下跪的理由,幸好少时的将军刁钻顽皮不说,还有一腔侠肝义胆,常常会招来许多的麻烦,先生也有了处罚他下跪的理由和机会。虽然先生一再调教,任凭先生苦口婆心或是打烂他的手心,他决不屈膝,望着他直直的腰板、绷直的腿,何先生不服,心中生出难得的一份欣喜。虽则如此,何先生仍然不肯放弃任何一个让他下跪的机会。他想,唯有这样,倔强的男孩给他下跪了,才说明自己是一个称职的教师;只有他跪下了,才说明自己的教育是成功的。
自此,何先生在精心辅导他的同时,也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让他跪下的机会。机会真的很多,而他始终没有跪下,直到他五年后打瞎了横行乡里的镇长公子的眼睛,被迫离开私塾,他也没有跪下。何先生看着即将离开学校的他,几近哀求地说:“你还欠我一个礼呢!不行礼是不能算作我的学生的。”他看了看先生,泪水唰地流了出来,可他终于没有跪下,挺着腰板转身离去。何先生见了,眼窝一热,从学生册上除掉了他的名字。
名册上虽然删除了他的名字,心底却牵挂他的事情。知道他离开自己又考入西安的学校上了几年中学,后来到广州考上黄埔军校,经过多年的枪林弹雨,昔日的学生如今已成了少将师长,何先生仍然不承认他是自己的学生。无论是将军亲自投递的帖子,抑或托人捎来的礼品,他概不受理。何先生内心常常以将军为荣,嘴里却仍不把将军当作自己的学生。他说,将军还欠他一个三拜九叩之大礼。
在将军离开私塾二十五年后的春天,将军又回到了倒流河镇,将军对外界说是向何先生还那个欠了二十五年的大礼的。何先生听了虽然深感疑惑,甚至还有一点恐惧,但他仍然按照老规矩焚香沐浴之后端坐在学校大堂之中,将军走进校门他没有起步迎接,将军走进大堂,他来曾欠欠身子,将军恭恭敬敬喊了一声“先生”,他也没有笑一声。将军知道,何先生是等待他还那个欠了二十五年的三拜九叩之大礼。
将军恭敬地站在何先生面前紧紧地盯着何先生,何先生一脸的威严和庄重,静静地盯着将军。
将军说:“先生,我今天本来是给您还礼的,可是我真的跪不下了,我只能给您鞠一个躬。”将军说罢,给先生深深地鞠了一躬,而何先生仍然一丝不动。
将军又说:“先生,我明天就要北上抗日,我担心我今天跪下,明天我就会站不起来。如若学生有生还之日,我一定会还上欠给先生的大礼。”
将军说罢,挺着腰板转身离去了。将军离去的时候,人们看见将军如铁的脸土流下了滚烫的泪水。
将军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在与鬼子的一场激战后,弹尽粮绝的将军被叛徒出卖而被俘。鬼子捉住将军后要将军给他们跪下就放一条生路,将军不跪,鬼子用木棒抽打将军的腿,将军腿断而不折,直立而亡。
将军战死的消息传到倒流河镇后,何先生失声痛哭泪雨滂沱、何先生在倒流河小学段灵堂悼念将军,何先生亲率全校学生行三拜九叩之大礼,何先生献给将军的花圈上亲笔写着:痛悼李忠烈将军,学生何思源叩首。何先生从此不许学生再行三拜九叩之大礼。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篇的“倒流河私塾”在结尾变成了“倒流河小学”,首尾遥相呼应,学校称呼的变化暗示了时代变迁。
B.将军打瞎了横行乡里的镇长公子的眼睛,被迫离开私塾,这一情节为后文将军北上抗日宁死不跪埋下了伏笔。
C,将军两度挺着腰板泪别何先生,表现了临别之际将军对何先生的不舍以及他不能被何先生认可为学生的委屈。
D.将军被俘后遭受鬼子抽打,腿断而不折,最后直立而亡,这是将军不屈个性的表现,更是他民族气节的表达。
2.何先生开始一再让将军下跪,到后来自己给将军下跪,如何理解这一矛盾行为?请简要分析。(6分)
3.这篇小说讲述了何先生和将军间的故事,作者为何将标题定为“何先生”而非“将军”?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6分)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林甫柔佞多狡数,深结宜官及妃嫔家,伺候上动静,无不知之,由是每奏对常称旨,上悦之。初,上欲以李林甫为相,问于中书令张九龄,九龄对曰"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上不从。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息于政事。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李林甫欲蔽塞人主视听,自专大权,明召诸谏官谓曰"今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之不暇,乌用多言。诸君不见立仗马乎?食三品料,一鸣辄斥去,悔之何及?"补阙杜琎尝上书言事,明日,黜为下邽令。自是谏争路绝矣。牛仙客既为林甫所引进,专给唯诺而已。二人皆谨守格式百官迁除各有常度虽奇才异行不免终老常调其以巧谄邪险自进者则超腾不次自有他蹊矣。二十七年,以牛仙客为兵部尚书兼侍中,以李林甫为吏部尚书兼中书令,总文武选事。李林甫为相,凡才望功业出已右、为上所厚、势位将遇己者,必百计去之。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初,上自东都还,李林甫知上厌巡幸,乃与牛仙客谋增近道粟赋及和籴以实关中,数年,蓄积稍丰。上从容谓高力士曰;"朕不出长安近十年,天下无事,朕欲高居无为,悉以政事委林甫,何如?"对曰;"天子巡狩,古之制也。且天下大柄,不可假人。"上不悦。力士顿首自陈"臣狂疾发,妄言,罪当死。"故事,宰相午后六刻乃出,林甫奏今太平无事,已时即还第。军国机务皆决于私家。凡在相位十九年,养成天下之乱,而上不之寤也。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李林甫专权》)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二人皆谨守/格式百官迁除/各有常度/虽奇才异行/不免终老常调/其以巧谄邪险/自进者则超腾不次/自有他蹊矣/
B.二人皆谨守格式/百官迁除/各有常度/虽奇才异行/不免终老常调/其以巧谄邪险/自进者则超腾不次/ 自有他蹊矣/
C.二人皆谨守/格式百官迁除/各有常度/虽奇才异行/不免终老常调/其以巧谄邪险自进者/则超腾不次/自有他蹊矣/
D.二人皆谨守格式/百官迁除/各有常度/虽奇才异行/不免终老常调/其以巧谄邪险自进者/则超腾不次/自有他蹊矣/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书令,古代官职名。隋唐时中书令与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俱为宰相。
B..巡幸,本指帝王巡视各地,此处指唐玄宗带领中央政府移驾洛阳处理政务。
C.顿首,作排点头,古代的一种交际礼仪,也用于书信、表奏的首尾以示恭敬。
D.我国古代擅一昼夜分为干二时辰,对应十二地支,已时是上午9时至 11时。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李林甫奸诈狡猾,善于迎合玄宗的心意;最奏获得重用;张九龄认为宰相身系社稷安危,担忧李林甫为相会成为国家之患,玄宗不听。
B.李林甫假意鼓励众谏官言事,而随后杜琎因言事被贬,诤谏的言路就此断绝}他在私宅决断军政要务,长期独揽大权,导致天下混乱。
C.李林甫举荐了牛仙客,牛仙客因此对他唯唯诺诺,诸事顺从;他为相却嫉贤妒能,对可能危及他权势和地位的人总是想方设法除掉。
D.李林甫用增加粟赋、和乘等办法使关中的粮食充实起来,玄宗非常赏识他,意欲把国家政事都托付给他,并对高力士的劝阻表示不满。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
(2)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
2022届高三语文课时作业本答案与解析
(第767练)
【基础训练】
1.A【解析】罪行累累指人犯罪的行为多得无法计算。恶贯满盈罪恶极多,像用绳子穿钱一样,已穿满了一根绳子。矗立;高耸地立着,一般指某一建筑物在某一位置高耸地直立。伫立;长时间地站着,一般用于刻画人物或事物的形象。光明正大;形容襟怀坦白,行为正派。明目张胆意思是睁开眼睛放开胆量做事。原意指有胆识,敢做敢为,后演变为无所顾忌,胆大妄为。世外桃源;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洞天福地多比喻风景优美的地方。故选A。
2.C【解析】句子有两处语病,第一句"叮嘱"本身就是"声音",不能赘言;第二句提取句子主干为"村庄是故乡",而非"星光闪烁是故乡"。故选C。
3.拟人,(1分)把黄鼠狼当作人来描写,将黄鼠狼的四处活动看作跳舞,将其于夜里发出的声响当做诡异的嬉戏声,(2分)作者用一种审美的眼光来写黄鼠狼的行径,使句子生动形象,趣味盎然。(2分)(答出修辞手法1分,结合文本分析2分,作用效果2分。共5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4.A(A项和文中的破折号都是解释说明。B项,表示意思的递进。C项,表示突然转变话题。D项,表示声音的延长)
5.①从古至今一直没有定论 ②“五谷”的具体组合还受地域影响③会陪葬墓主生前使用或喜爱的东西
(每处2分,意思答对即可,字数不符酌情扣分)
6.B.“营造出了雨中长安的萧瑟、凄清的氛围”错,不是“萧瑟、凄清”,应该为“阔大、壮观、昌盛”的景象。这是一幅带着立体感的春雨长安图。由于云遮雾绕,其他的建筑,在视野内变得模糊了,只有凤阙更显得突出,更具有飞动感;由于春雨,满城在由雨帘构成的背景下,春树、人家和宫阙,相互映衬,更显出帝城的阔大、壮观和昌盛。
7.①颔联以春天作为背景,将“花”“柳”入画,展现出了一幅繁盛美好的春景图。②颔联写皇帝居高临下回看宫苑和长安,具有阔大壮丽的特点,有盛唐之气。③颔联透露出作者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盛唐时代的赞美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銮舆迥出千门柳,阁道回看上苑花”,皇辇远出千重宫门夹道杨柳,阁道回看上林百花恰似锦绣。这里用一个“花”字渲杂繁盛气氛,“花”和“柳”又点出了春天,展现出了一的春景图。
因为阁道架设在空中,所以阁道上的皇帝车驾,也就高出了宫门柳树之上。皇帝居高临下回看宫苑和长安。有盛唐之气。
本诗是唐代大诗人王维写唐玄宗阁道出游的一首应制诗。从广阔的空间展现长安宫阙的形胜之要,颔联写唐玄宗出游盛况:车驾穿过垂柳夹道的重重宫门,进入专用复道,车中观赏宫苑中的百花等,尽显唐朝的盛大气象。这次天子出游,本是因为阳气畅达,顺天道而行时令,并非为了赏玩景物。王维善于抓住眼前的实际景物进行渲染,如用春天作为背景,让帝城自然地染上一层春色。透露出作者对盛唐时代的赞美之情。
8.(1)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2)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3)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综合训练】
1.C
【评分说明】选C给3分,其他选项不给分,两个选项及以上不给分。
【解析】“不能被何先生认可为学生的委屈“理解有误。将军第二次离开没有不被先生认可为学生的委屈。
2.①何先生一开始执着于让将军下跪,是为了显示出自己的能力和威严。②何先生给将军下跪,是表达自己对将军壮烈殉国的沉重哀悼和对其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的崇高敬意。③何先生这矛盾的行为,展现了一个教书先生的个性与境界,使这一形象更加丰满。
【解析】本题考查对“何先生开始一再让将军下跪,到后来自己给将军下跪”这一矛盾行为的理解,考查了对人物心理和性格的分析,学生做题时需要结合相关情节去分析人物行为背后体现出的人物心理,第①点从文中能够直接找到答案,第②点需要结合将军不屈殉国这一情节,分析何先生对于将军这一行为的情感态度一沉重哀悼和崇高敬意,第③点则需要考生联系何先生前后的心理变化并结合小说主题综合分析得出答案,何先生由执着于让将军下跪到反过来给将军下跪,表现出了教书先生有个性更有胸怀和境界。
3.①小说主要从何先生的角度讲述何先生与将军的故事,小说情节也主要是围绕何先生让将军下跪而展开,以“何先生”为题,能使情节完整紧凑。②何先生是小说的主人公,小说以“将军”的故事展现了“何先生"思想行为的变化,以“将军”为标题,则不能很好突出“何先生"这一主人公正形象。③小说的主题重在表现“何先生"这位传统教书先生的个性与境界,“将军”在表现这一主题中处于陪衬地位,以“将军”为标题,与这篇小说所要表达的主题不够吻合。
4.(3分)D(正确标点为:二人皆谨守格式,百官迁除,各有常度,虽奇才异行,不免终老常调;其以巧谄邪险自进者,则超腾不次,自有他蹊矣。)
5.(3分)C(顿首,叩头,以头叩地而拜,古代“九拜”之一。)
6.(3分)B(“假意鼓励”理解有误。原文是公然恐吓谏官,要他们像不言不动的“立仗马”一样保全禄位。)
7.(10分)
(1)而张九龄遇事无论大小都极力争辩,李林甫却狡猾地窥探皇上的意图,天天琢磨用来诬蔑张九龄的办法。[5分;“伺”(窥探、刺探、探查、揣测)、“所以”(用来……的办法)两处各1分,大意3分。]
(2)(李林甫)尤其憎恨擅长诗文学术的大臣,或者表面上与他们友善,用好听的话来引诱他们,暗地里却陷害他们。[5分;“阳”(表面上,假装)、“啖”(利诱,引诱)、“陷”(陷害,诬陷)三处各1分,大意2分。]
注意:“关键词”与“大意”不重复扣分;“关键词”译成近义词也可;“关键词”翻译从严,“大意”翻译从宽。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李林甫伪善谄媚,擅长狡诈的权术,与宦官及妃嫔的家人结交密切,打探皇上的一举一动,对皇上的情况无不知晓,因此每次向皇上进言或回答皇上的问题,往往能符合皇上的心意,皇上对他非常满意。当初,皇上想任命李林甫为宰相,向中书令张九龄征询意见,张九龄回答道:“宰相关系到国家的安危,陛下如果任命李林甫为宰相,我恐怕他将来会成为国家的祸患。”皇上没有采纳张九龄的意见。当时张九龄正凭借诗文学术之才被皇上看重。李林甫虽然心里痛恨张九龄,但仍然违背自己的真实意愿去侍奉他。这时,皇上在位的时间已经很长了,渐渐放纵自己奢侈的欲望,对政事懈怠。而张九龄遇事无论大小都极力争辩,李林甫却狡猾地窥探皇上的意图,天天琢磨用来诬蔑张九龄的办法。李林甫想蒙蔽皇上耳目,以便自己独揽大权,就公开召集众谏官,对他们说:“现在有英明的君主在上,诸位大臣顺从他都来不及,怎么用得着多提意见呢?诸位不见作仪仗的马吗?虽然给它们喂的是三品食料,但是它们一旦鸣叫就会被废弃,后悔怎么来得及?”补阙杜璡曾经向皇上上书论及国事,第二天,被贬为下邽令。从此向皇上直言进谏的道路断绝了。牛仙客在被李林甫引荐之后,对李林甫的行事都表示卑恭顺从。李林甫、牛仙客二人都严格遵守官吏处事的规则,所有官吏的调动任命,各有固定的规则法度,即使是有出众才华、优异品行的人,仍然不免到老都陷于官员的常规迁选之中;那些凭借敲诈逢迎、歪门邪道自谋升迁的人,却能不按次序越级提拔,自有其他的门路。开元二十七年,玄宗任命牛仙客为兵部尚书兼侍中,李林甫为吏部尚书兼中书令,二人总管国家文官和武官的选拔之事。李林甫担任宰相,对凡是才能、威望、功劳、业绩高于自己的人,被皇上器重的,权势、地位即将逼近自己的人,必定用各种办法除掉他们。尤其憎恨擅长诗文学术的大臣,或者表面上与他们友善,用好听的话来引诱他们,暗地里却陷害他们。当初,皇上从东都洛阳返回西京长安,李林甫知道皇上厌倦在两京之间来回移动处理政事,于是与牛仙客谋划多征收长安邻近诸道的粟赋和用和籴之法来充实关中,几年之后,中央政府的粮食储蓄逐渐丰足。玄宗从容地对高力士说:“我不出长安城已经将近十年了,天下没有什么事,我想居住在宫中,什么事都不管,把政事完全委托给李林甫,怎么样?”高力士回答说:“天子到各地巡行,是自古以来的制度。况且管理天下大事的权力,不能给予他人。”皇上不高兴。高力士就向玄宗叩头,自己陈述道:“我疯癫病发作,胡言乱语,该当死罪。”按以往的先例,宰相在官署办理公务,午后六刻才出去,而李林甫却向皇帝说现在天下太平,没有什么事,他在巳时就从官署回到自己的住宅了。军政方面的机要事务都由李林甫在自己家中决断。他居宰相之位共十九年,酿成天下混乱的局面,而皇上对此昏然不知。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届高三语文课时作业本(第773练),共7页。
这是一份2022届高三语文课时作业本 第778练,共7页。
这是一份2022届高三语文课时作业本(第763练),共7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