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24唐诗三首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24唐诗三首课件第1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24唐诗三首课件第2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24唐诗三首课件第3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24唐诗三首课件第4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24唐诗三首课件第5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24唐诗三首课件第6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24唐诗三首课件第7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24唐诗三首课件第8页
    还剩5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24唐诗三首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24唐诗三首课件,共60页。
    唐诗三首八 年 级(下)唐诗三首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石壕吏石壕吏杜 甫学习目的1、了解与诗人有关的文学常识,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重点)2、感受古体诗在句式、用韵方面的特点,品味叙事诗语言的特点。(难点)3、感受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培养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意识。(重点)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他被誉为“诗圣”。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史之乱”,唐将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二十万围攻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所占的邺郡(今河南安阳县),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今河南省孟西县),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 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自己目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古体诗 也叫古诗或古风,唐代以来指区别于近体诗(律诗、绝句)的一种诗体。照古人诗体的分类,汉魏以后的五七言歌谣、乐府古辞、拟题乐府、歌行诗、新乐府和其他五、七言古诗,都属于古体诗。古体诗的句数没有限制,可多可少,可奇可偶,少的只有二、三、四句,多的可达百句以上。每句字数也无严格限制,一般是五、七言,也有四言、六言、八言、九言、杂言。古体诗也要求押韵,但比较自由、灵活,对字词的平仄没有严格要求。它的语言自由,可俗可雅,对对仗也没有什么要求。正字石壕( )  逾墙( )邺城( ) 戍( )老妪( ) 幽咽( )háoyèyùyúshùyè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傍晚投宿差役抓壮丁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喊,叫嚷多么哭悲苦,凄苦越过跑,逃跑傍晚我投宿在石壕村,正碰上有差役在趁夜抓壮丁。老翁吓的翻墙逃跑了,老妇赶忙出门察看。差役的叫嚷的多么暴怒!老妇哭的又是多么悲苦!疏通文意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上前儿子防守捎信回来新近,刚刚幸存的,活着的苟且活着永远的完结只听见老妇上前对差役说话:“我三个儿子都到邺城防守了,一个儿子托人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最近战死了。幸存的暂且苟且活着,死去的人就永远的完结了。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指男人没有完整的衣服。裙,这里泛指衣服。老妇跟从应征兵役还能够因为“有孙”,所以“母未去”家里实在没有能打仗的男人了,只有一个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可怜)她进进出出连件完整的衣服都没有。我虽然年老力衰,但请您让我跟您连夜归营,赶快去应征河阳的兵役,还能来得及给军营准备早饭呢。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到了深夜,说话的声音没有了,我好像听到有人低声的哭泣。天亮登程赶路的时候,只同那个老翁告了别。(老妇已被差役抓去服役了。)指夜深好像低声的哭泣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指向前赶路发展结局高潮把握文章结构第一段:投石壕村开端第二段:老妇苦述第三段:老妇应役第四段:作别老翁解读诗歌 1、读第1段,说说头两句交代了哪些内容?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有吏夜捉人”是总领句。 “有吏夜捉人”,不说征兵,而说“捉人”,可见当时兵役之苦、人民处境之艰难凶险。2、“老翁逾墙走”一句有什么作用? “逾墙走”,写出了差役夜捉壮丁,百姓惶恐不安的景象,渲染了紧张的气氛。3、怎样理解“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这一句? “呼”与“怒”,“啼”与“苦”,一方如虎似狼,一方哀婉可怜,对比鲜明地指出了阶级压迫的严重,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差役如虎似狼的蛮横气势。 4、为什么第3段都是老妇的述说?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语言描写:这是老妇的血泪之诉,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当时民不聊生的真实情况。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语言描写:再诉家境,孙儿幼小,媳妇衣不蔽体,表明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语言描写:老妇为了保护家人,自己站出来应役,从中可以体会到老妇人心中是多么悲苦、无助和无奈以及差役的无情、残暴。5、“独与老翁别”的“独”字暗示了什么? “独”字暗示了老妇已被带走,老翁已回到家中。仅一个“独”字,凄苦、悲愤尽在不言中。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丧子之苦------困窘之苦------应征之苦老妇之苦 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象吏与老妇对话的情景。酷吏之怒对话中的特色藏问于答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手法,也叫寓问于答,最通俗的解释应该是省去问话,问从答知。石壕吏:汝家有男丁否? 老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尚有他人否?老妪:室中更无人。石壕吏:内室是何人?老妪:惟有乳下孙。石壕吏:一定还有人!老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石壕吏:还有他人否?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思考:1、诗中的老妇人是个什么样的人?①聪明机智。提出要自己和差吏去军营,避免了孙子、儿媳、老翁受到伤害;②勇于献身。不让老翁去,而是自己前往。 总之,这位老妇人是中国古代劳动妇女的一个缩影,她身上具有聪慧、善良、无私的宝贵品质。2、官吏又是怎样形象? 凶狠、蛮横无理、没有同情心。3、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怎样? 对战争的厌恶,对劳动人民的深切的同情。写作特色1、语言精练,言简意深;“其事何其长,其言何其简!”2、藏问于答的写作手法;3、把诗人的爱憎寄寓在叙事之中。(没有发表抒情和议论)古今异义老翁逾墙走(古义:跑 今义:行走)出入无完裙(古义:泛指衣服 今义:专指裙子)听妇前致词( 古义:对……说话今义:在举行某种仪式时说勉励、感谢、祝贺、悼念之类的话) 文言积累文章结构石壕吏开端——投石壕村发展——老妇哭诉高潮——老妇应役结局——作别老翁揭露封建统治反映深重灾难同情劳动人民文章主旨 诗人通过记叙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1、了解 “歌” 的体裁。2、理解诗歌内容,感悟诗中所包含的感情。3、品读诗歌准确、精炼的语言。4、背诵诗歌。教学目标 杜甫生于士大夫家庭,怀有“致君尧舜上”的理想,却因奸臣李林甫当道,屡试不第,756年才得一小官,“安史之乱”时被俘,757年逃出虎口,投奔肃宗,任左拾遗。759年,关内大饥,遂弃官西行至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盖一间茅屋栖身。后遇大风吹破此屋,乃作此歌。时代背景“歌行体”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怒 号 挂 罥 长 林 梢 庇 护 突兀 布衾 三 重 茅 沉塘坳飘 转zhuǎn俄 顷厦shàqǐngxiànsāng丧 乱见 此屋háojuànchángbìwùchóngqīnào生字词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下者飘转沉塘坳。(秋深)(怒吼)(虚数,泛指多)(江边的地方)(高高的树梢)(茅草飞得低的)(沉到∕飘落)(纷纷下坠,散落)(挂) 八月,秋已深了,狂风怒吼,把我草屋上的几层茅草都卷走了。茅草飘飞,飞过江去,散落在江边上,其中飞得高的茅草,挂在高高的枝头,飞得低的茅草,飘飘悠悠,落在深塘的水边。译文思考:这节诗使你想像到了怎样的情景?哪些词语渲染了风的威力?明确:秋风肆虐之中,诗人茅屋的屋顶茅草被风卷走的惨状。 卷、飞、渡、洒、挂、罥、飘转、沉等一系列的动词写出风吹茅草的情状。第一节赏析:1、作者用哪个词语来描写秋风?怒号2、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或是“凶猛”等词语呢? “怒号”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同时,它运用了拟人的手法。3、“卷”和“吹”相比较,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哪个词更好?“卷”字好。即形象又有力度。4、后面的动词还有哪些?其用法有什么好处?还有:“飞”——“洒”——“挂”——“飘转”——“沉”等动词。刻画了茅草飞扬的动感场面。5、请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秋风卷茅这一段的叙述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内心情感? 诗人对茅草的关注,透露着对现实的焦虑,侧面反映着诗人处境的艰难窘迫。根根茅草的动向都牵动着诗人的视线,拨动使人痛苦的心弦。 心苦痛惜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竟然忍心这样)(动词,做)(公开,与”对面”呼应)(呼喊也没有结果)(跑进竹林)(诗人投诉无门的困窘)(拄着拐杖 ,突出诗人衰老的形态)翻译 南村边上的一群顽童,欺负我年老体弱,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公开地抱着散落在地的茅草,溜进竹林里去。我喊得唇焦口干也没有效果,只好回来靠着手杖独自叹息。思考:这节诗表现了怎样的情形?诗人此 时的心情怎样?明确:一群顽皮孩童当面将茅草抱走,诗人喊得口干舌燥也无济于事,只能回来倚着拐杖独自叹息。表现了诗人焦急而又无可奈何的痛苦心情。第二节赏析: 1、落在地上的茅草拾回来还是可以修理茅屋的。可是被一群顽童抱跑了,诗人着急了。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可是当时杜甫写作此诗的时候才49岁啊,为什么用了一个“老”字呢?是不是用得不正确呢? 诗人饱经战乱之苦,是未老先衰、心力憔悴啊。3、“归来倚仗自叹息”,他叹息什么?一叹自己命苦,茅屋被风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的穷苦人; 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4、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群童抱茅 2、群童为何抱茅? 本身也是苦孩子,用茅草盖屋或拿回家当柴烧,也许是调皮。也许还有更深层的原因-----譬如:社会现实,杜甫与其说是生孩子的气,到不如说是生社会的气,动乱的社会造成人民的贫困、灾难。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一会儿)(像墨一样黑)(qīn,被子)(睡相不好)(被里)(雨点细密,像下垂的麻线)(睡得很少)( “由何”,如何)(到天亮)(停)(阴沉灰暗)(渐近)(泛指整个屋子 )翻译 一会儿,风停了,乌云像墨一样黑,秋天的天空乌云密布,天也渐近黄昏,黑了下来。盖了多年的被子,又硬又冷,像铁一样,娇惯的儿子因为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破了。因为屋漏,床上没有一块干燥的地方,而雨水还像麻线一样不断流。自从安史之乱之后,自己睡眠就不好,漫漫长夜浑身沾湿,如何才能捱到天亮呢?思考:这节写出了诗人怎样的生活状态?你觉得哪些词语运用得较为传神?明确:表现了诗人屋漏又遭连夜雨,长夜沾湿难入眠的痛苦生活。如:“麻”字形象地说明雨点的密集;“铁”字道出了被子的陈旧、脏硬、量少等,说明了杜甫生活的困窘。第三节赏析: 1、茅屋被风吹破之后,最怕什么?下雨 2、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秋宵屋漏3、文中的哪两个句子表现了作者的这种痛苦难眠的心情?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怎么)(全部庇护)(所有的贫苦人)(安稳得像山一样)(同”现”,出现)(小屋)(高耸,此处形容广厦)(宽敞的大屋)翻译哪里能得到千万间高大的房屋,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都喜笑颜开,而高大的房屋在狂风暴雨中也不会倾倒,安稳得像山一样。啊!什么时候,我的眼前能一下子出现这样高大的房屋,我自己即使茅屋被狂风吹破,被冻死了也心满意足!思考:无法入眠的杜甫在想些什么?表现了诗人怎样情怀? 明确:诗人没有对自身的遭遇叫苦连天,而是推己及人,由眼前个人的不幸想到了普天下所有的“寒士”,希望他们能拥有千万间避风雨的“广厦”。 胸怀天下,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第四节赏析:1、漫漫长夜,作者无法入眠,他在想什么?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受冻死亦足 2、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祈求广厦 3、由此可见杜甫是一个怎样的人?忧国忧民 或:广厦万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诗人推己及人,希冀“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第一节:秋风破屋 心苦痛惜第二节:群童抱茅 无奈痛心第三节:破屋漏雨 忧思痛苦课文赏析第四节:祈求广厦 忧国忧民1、给每一小节拟一个小标题。感受作者感情的变化。秋风破屋 心情苦痛群童抢茅无可奈何长夜沾湿忧思不绝现实风雨白天黑夜屋外屋内事人自己 理想天下寒士关心民生忧国忧民推己及人水到渠成理清思路广厦千万间2、本诗有两个突出的语言特色,一是用词生动,形象鲜明;二是结构严谨,层次井然。那么哪些字词使你特别留意的?为什么?例如:怒号----用拟人写出风的猛烈无情,形象有力度。3、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在这首诗中他却一反常态,只写自己的个人遭遇?谈谈你的理解。 诗人以小见大,推己及人,希冀“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 全诗描写作者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并由己及人,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感。4、这首诗先叙事,后抒情,主旨是什么?卖炭翁白居易学习目标1、复习巩固有关白居易的文学常识;2、积累重点字词及品析诗句;3、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分析卖炭翁和“宫使”两种人物形象;4、感受卖炭翁可怜的遭遇,体会作者对他的深切同情;5、背诵、默写诗歌。 白居易,字乐天,唐著名诗人,自号香山居士,唐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改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白居易留给后人的诗近三千首,著作有《白氏长庆集》。《卖炭翁》就选自其中。走进作者 这首诗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题下自注:“苦宫市也”,说明了诗的主旨:一是指百姓苦于宫市的巧取豪夺;二是指宦官的恶行,败坏了宫市之名,毁了皇家的声誉。既为民生叫屈,又为皇上担忧。“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自唐德宗贞元末年起,宫中日用所需,不再经官府承办,由太监直接向民间“采购”,谓之“宫市”,又称“白望”。太监常率爪牙在长安东市、西市和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百姓深受其害。韩愈《顺宗实录》一语道破:“名为宫市,其实夺之。”写作背景鬓 辗 辙骑 敕 叱 将 系chìbìnjìchìjìzhéniǎnjiāng字词积累诗词鉴赏卖炭翁, 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伐:砍伐。薪:柴。南山:城南之山。 烟火色:烟熏色的脸。苍苍:灰白色,形容鬓发花白。 何所营:做什么用。营,经营,这里指需求。 得:得到。单:单薄愿:希望。 贱:价格低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晓:天亮。辗(niǎn):同“碾”,压困:困倦,疲乏。 市南门:集市南门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翩翩:轻快洒脱的样子骑(jì):骑马的人。黄衣使者,指皇宫内的太监。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把:拿。敕: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回:调转。叱:喝斥。驱将:赶着走。绡、绫:指丝织品系(jì):挂直:通“值”,指价格。 解题:乐府诗叙事诗讽喻诗原作题下有小序——“苦宫市也”什么是“宫市”呢? 所谓“宫市”,就是宫廷派宦官到市上去购买物品,任意勒索、掠夺。名为“宫市”,实际上是一种公开的掠夺,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剥削方式。烧炭——运炭——抢炭 卖炭翁 宫使卖炭翁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从多角度加以分析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肖像描写烧炭艰辛、生活困苦 年岁已老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心理描写 矛盾的心理:生活困苦、艰辛肖像描写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动作描写运炭的艰难路远、车重、雪厚、人苦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心理描写 炭被掠夺,虽然舍不得,但无可奈何。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肖像描写趾高气扬、得意忘形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动作描写仗势凌人、蛮不讲理 自主探究:1、诗歌出现了哪些人物?2、诗歌主要讲了什么故事?3、围绕炭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卖炭翁和黄衣使者白衫儿(宫使)一个卖炭翁辛苦烧的一车炭最终被宫使用半匹红绡一丈绫掠夺一空烧炭——运炭——被夺炭赏析名句 1、请赏析“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他满脸灰尘,完全是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花白,十个指头就如乌炭一样黑。诗人用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人物外貌,抓住三个部位(脸、鬓、手)、三种颜色(脸是焦黄色,鬓发是灰白,十指是乌黑),形象地描绘出卖炭翁的生存状态:一是劳动的艰辛,一是年岁已老。后一句中,“苍苍”与“黑”形成鲜明对照,更显出其年老与劳苦。2、请赏析“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卖了炭得到一点钱,拿来做什么用呢?只不过是为了身上的衣裳和口中的饭食。这两句一问一答,将老翁的命运与他所烧所卖的炭紧紧联系在一起,让文章不显呆板,文势跌宕起伏。其贫困悲惨的境遇已经说明了生活的不幸,然而不幸还不止这些。因此,这又为下文作了铺垫。 3、请赏析“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可怜他身上的衣服破旧又单薄,但他却担心炭价太低,只盼望天气更加寒冷。“衣正单”,本该希望天暖,然而却“愿天寒”,只因为他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卖炭得钱”上。这两句写出了主人公艰难的处境和复杂矛盾的内心活动。“可怜”二字,倾注着诗人深深的同情,不平之感,自在不言之中。 诗词探究1、“翩翩两骑来是谁”中的“翩翩”一词表现了宫使怎样的形象? “翩翩“本意是形容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表现了宫使得意忘形,骄横无理的样子,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的个人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2、“宫使驱将惜不得”中的“惜不得”说明了卖炭翁怎样的心理。 说明卖炭翁虽万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的心理。 3、全诗反映了封建社会怎样的情况? 反映了封建统治者的横暴掠夺,反映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不幸。 4、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诗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宫市的揭露抨击。 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请分别找出,并说说各自的作用。 “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一丈绫”对比,写出了宫使掠夺的残酷;“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比,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劳动者的艰辛,宫使的得意忘形、骄横无理;“衣正单”与“愿天寒”对比,写出卖炭翁买衣食的迫切心情及艰难处境。卖炭翁 宫使烧炭艰辛运炭艰难炭被掠夺生活困苦艰辛夺炭(肖像、心理、动作描写)对比(肖像、动作描写)仗势凌人蛮横冷酷文章结构文章主旨 通过记叙一个卖炭老翁辛苦劳动所得最终被宫使掠夺一空遭遇,揭露了宫市的罪恶和统治阶级的残暴,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