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2021学年5 大自然的语言一课一练
展开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②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③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④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消声匿迹。⑤再过两个月,燕子piān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⑥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⑦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⑧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簌簌( ) 萌发( ) piān( )然
(2)语段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 ”,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 ”。
(3)“载”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下面四个义项,请你为“风雪载途”中的“载”选择恰当的义项( )
A.装载 B.充满
C.记载;刊登D.年
(4)语段的顺序已被打乱,请你重新排列,使之连贯。正确的语序应为: 。(填序号)
2.阅读下面的语段,找出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芒种为五月季。“芒”是指稻麦,麦子到此时为始熟,田野里开始弥漫着新麦的清香,水稻此时则不可种,稻田里也已一片新绿,令人心旷神怡。此时草厚螳螂生,螳螂飞捷如马,故又称“飞马”,它是捕蝉高手,却总意识不到黄雀在后。螳螂两足如斧,故又称“斧虫”,这斧令它自以为螳臂能挡车,这实在是有些可笑。
A.加点词语“弥漫”“意识”“挡”均为动词。
B.“一片新绿”“飞捷如马”“捕蝉高手”“有些可笑”四个短语的结构类型相同。
C.诗句“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与语段所写的节气相吻合。
D.结尾画线句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介绍螳螂两足的形状,生动形象。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语意完整连贯,每处不超过15字。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农业非常发达的国家,① ,所以古代劳动人民从长期的农业劳动实践中,积累了有关农时与季节变化关系的丰富经验。为了方便记忆,②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由于综合了气象学以及农作物生长特点等多方面知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一年中的自然力特征,所以在普遍使用公元纪年的现代社会,它仍能在农业生产中起到重要作用。
①
②
4.农忙季节到来,人们需要依据天气时令安排生产,请你观察下面的图片,完成题目。
(1)[关注时令] 上面前三幅图片呈现的是某地区的一组物候现象,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把它们描述出来。
(2)[心系农事] 晓华家种有数亩农田,父母利用农闲去了邻近城市务工。根据从上图中了解到的物候现象和本地区天气预报信息,请你以晓华的身份给他的父母发送一条提醒短信。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山寺桃花为何四月开?
张 弛
春末夏初,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庐山游玩,在大林寺意外发现了一片盛开的桃花,欣喜之余写下了《大林寺桃花》一诗,展现了诗人从愁绪满怀到惊喜的复杂心境转换。在诗的前两句中,诗人通过“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感慨山上和山下的景致竟然如此不同。那么,为何四月时山下的芳菲已尽,山寺的桃花才盛开呢?
简单来说,这是山上和山下的温差造成的,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据估算,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就会下降约0.6℃。大林寺位于海拔1 000米左右的地方,这样的话,大林寺的气温至少比山脚下低了6℃。
可能有人会觉得奇怪,按照常理来说,海拔越高,接收到的太阳辐射不是应该越多吗?事实并非如此。地球的低空大气几乎不能直接从太阳辐射中获得热量来使气温上升,而是要通过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热量并升温之后,再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空气,来使气温升高。不管是地面还是高山都能反射太阳辐射,但是相比之下,海拔越高的地方,大气越稀薄,高海拔地区从地面辐射中获得热量的能力比低海拔地区的弱;再者,大气稀薄也使大气分子拥有更多的运动空间,这导致分子之间的碰撞减少,因此高海拔地区的气温较低。
桃花通常在气温为10℃~15℃时盛开,三月时庐山下正好处于这样的气温,到了四月,气温渐渐升高,山下的桃花开始凋谢。而此时,山上的气温逐渐回暖,气温正好适合桃花盛开。也正在这时,白居易目睹了山下的桃花凋谢,因春光匆匆不驻而失望,却在山上惊喜地看到了开得正艳的桃花。
(选自《大科技·百科新说》)
5.本文以白居易写《大林寺桃花》这一典故开篇,有何好处?(3分)
6.下列选项中,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
A.“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原因是山下温度高。
B.同一地区,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C.海拔越高,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越多。
D.大林寺的气温比山脚下低6℃。
7.本文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请简要分析。(3分)
8.“桃花通常在气温为10℃~15℃时盛开,三月时庐山下正好处于这样的气温,到了四月,气温渐渐升高,山下的桃花开始凋谢”一句中,“通常”能不能删去?为什么?(3分)
1.(1)sù méng 翩
(2)消声匿迹 销声匿迹
(3)B
(4)①③⑤⑥②④⑧⑦
2. B “飞捷如马”为补充短语,“一片新绿”“捕蝉高手”“有些可笑”均为偏正短语。
3.
①农业和气象之间关系密切
②人们把二十四节气编成了歌诀
4.(1) 夏季时,布谷声声,小麦成熟,丰收过后便又要插秧。
(2)
爸爸妈妈,家里小麦已经成熟,近三天天气不错(三天后天气有变),适合收割,你们能回来吗?
5.本文以白居易写《大林寺桃花》这一典故开篇,引出本文的说明内容:为什么山上的桃花盛开得比山下的晚。同时,引用典故和诗句,使文章富有趣味,更有文采,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6. B A项,“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是由山上和山下的温差造成的,并不只是因为山下温度高;C项,由“海拔越高的地方,大气越稀薄,高海拔地区从地面辐射中获得热量的能力比低海拔地区的弱”可知,表述有误;D项,原文是“这样的话,大林寺的气温至少比山脚下低了6℃”,选项中缺少“至少”,说法过于绝对。
7.逻辑顺序。本文首先由白居易写《大林寺桃花》这一典故引出说明内容:为什么“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然后说明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山上山下的温度差异。接着说明山上山下温差大的原因。最后说明适合桃花盛开的温度,桃花盛开在山上山下是有时间差异的。
8.
不能。“通常”表示正常情况下的状态,删去的话,原句就变成了“桃花在气温为10℃~15℃时盛开”,说法过于绝对,与实际不符。“通常”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大自然的语言课时练习: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大自然的语言课时练习,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语言表达,综合性学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大自然的语言课后测评: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大自然的语言课后测评,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语言表达,综合性学习,现代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大自然的语言综合训练题: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大自然的语言综合训练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下列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