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学案专题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3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第16章第1讲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我国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和江苏省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3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第16章第1讲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我国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和江苏省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学案,共16页。
第1讲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和江苏省的工业化与城市化)细化课标探究线索核心素养1.了解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过程,识记其动力。2.理解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地区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及原因。3.掌握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措施,理解区域核心城市的辐射功能。1.综合思维:结合区域环境要素,综合分析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区位条件及发展特点。2.地理实践力:分析所在区域的工业、城市发展特点,总结产业结构的变化特点,提出合理化建议。3.人地协调观:正确理解经济发展与环保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1.对外开放的前沿(1)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方面表现结果产业结构变化第二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外迁工业结构变化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比重不断上升(2)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2.有利的地理条件(1)良好的区位。→→→(2)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3.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1)工业化进程:两个阶段。项目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时间1979-1990年1990年以后劣势原有工业基础薄弱,矿产资源贫乏政策优势已不明显(全国对外开放范围不断扩大),劳动力成本优势丧失(经济发展带动工资提高)优势劳动力资源丰富,政策优势,侨乡优势,发达国家与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实力大为增强,恰逢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和发达国家与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主导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生活消费品加工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如电子信息产业特点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较慢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较快原因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外商出于风险考虑,投资规模相对较小;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低外商不再担心风险,投资规模扩大;高新技术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高(2)城市化进程。4.问题与对策(1)问题产生的原因。①受地区产业基础和市场腹地等条件的限制,对外资的吸引力正在下降。②缺乏合理的规划与管理。(2)问题与对策。问题对策产业升级面临困境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推动产业升级城市建设相对落后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加强规划与管理江苏省的工业化与城市化1.江苏省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过程(1)江苏省概况。①位置:位于长江、淮河下游,黄海之滨。②社会经济特征:城市众多,人口密集,经济发达。(2)工业化与城市化现状。①工业化:总体上处于工业化中级阶段,工业化水平较高,进程明显加快。②城市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但城市化水平仍低于发达国家和世界的平均水平。2.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措施(1)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①对城市化的内涵认识不够全面。②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产生了环境问题。③城市化质量有待提高。④城乡统筹发展思路有待进一步完善。⑤城镇体系结构有待进一步改善。(2)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主要措施。①调整行政区划,加大城市的聚集力和辐射力。②“组团式”地发展城市群,建设三大“城市圈”。③以工业发展促进小城镇建设。④进城农民的利益得到体制和政策保证,农村城市化有了稳固的基础。⑤广泛吸纳社会资金,盘活城市存量土地,将土地推向市场以得到增值。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过程 (2020·北京新高考)某国1998年和2018年社会经济主要数据如表所示,与1998年相比,2018年该国( )①第一产业产值上升 ②劳动密集型工业比重下降③服务业就业人数增加 ④大量人口从城市向农村迁移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思维流程] 第一步:提取信息表格中显示的是1998年和2018年该国的社会经济主要数据的变化对比。第二步:调用知识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往往第一产业比重较低,第二、第三产业比重较高。第三步:综合判断读表可知,根据国内生产总值与产值比重可知,与1998年相比,2018年该国第一产业产值下降(从0.3降到0.28),①错;根据就业人口数据与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信息可知,与1998年相比,2018年在第二产业中就业人口数量下降,表明劳动密集型工业比重下降,②正确;同理可知,与1998年相比,2018年服务业就业人数增加(根据表格数据可计算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数量:用1998年和2018年的就业人口分别乘以1998年与2018年的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即为各自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数量),③正确;自1998-2018年,该国城镇化率提高,大量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④错。[尝试解答] C (2019·全国卷Ⅰ)20世纪80年代开始,长江三角洲地区某县村办企业涌现,形成“村村冒烟”现象❶。2016年该县开始实施村集体经济“抱团飞地”发展模式❷:由县、镇统筹,整合腾退的村办企业建设用地指标和补贴资金,各村以股份合作形式(抱团)在发展条件优越的城镇(飞地)联合建设创新创业中心❸,并建立保证各村收益的机制。据此完成(1)~(3)题。(1)“村村冒烟”主要指的是当时该县村办企业( )A.燃料来源分散 B.空间布局分散C.原料来源分散 D.产品市场分散(2)实施“抱团飞地”发展模式,可以( )①弥补劳动力不足 ②缓解建设用地紧张 ③提升基础教育水平 ④壮大集体经济实力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3)“抱团飞地”发展模式,主要体现了( )A.城乡统筹创新 B.生活方式创新C.农业发展创新 D.科学技术创新[思维流程] 第一步:提取信息❶村办企业涌现,形成“村村冒烟”现象。❷“抱团飞地”发展模式。❸由县、镇统筹,在发展条件优越的城镇(飞地)联合建设创新创业中心。第二步:调用知识一般而言,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影响工业化,“抱团飞地”发展模式是城市化的一种表现。第三步:综合判断第(1)题,由信息❶可知,村村有企业,企业分散在各个村中,说明企业空间布局分散。第(2)题,由信息❷❸可知,县、镇统筹,在发展条件优越的城镇(飞地)联合建设创新创业中,可缓解建设用地紧张、壮大经济实力。第(3)题,该模式由乡村各自发展到县、镇统筹发展,体现了城乡统筹创新。[尝试解答] (1)B (2)D (3)A1.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条件的分析方法分析一个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条件,一般可从国家政策、资源条件、交通运输条件、劳动力条件、技术条件等方面进行。2.区域工业化的分析思路(1)三大产业比重变化统计图的分析。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反映区域内工业化的发展;工业生产数据的变化直接反映区域工业化的发展特点。(2)根据外来务工人员分析区域工业化特点。一般来讲,区域内外来务工人员增加,可直接反映出区域内工业化的发展。务工人员的素质可以反映出区域内主要的工业类型:若务工人员以低学历为主,则区域内的工业一般是传统工业或劳动密集型产业;若务工人员以高学历为主,则区域内的产业多是高新技术产业。(3)根据资源状况分析区域工业化。资源是一个区域工业发展的基础,一般来说,资源丰富区的工业主要是采掘工业或资源加工业,因此多形成以传统工业为主的工业区。3.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促进工业化。[知识拓展] 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 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资源配置的变化和人均收入的差异,劳动力表现出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的趋势。在此过程中,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时期产业结构变化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格局早期农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最大一、三、二或一、二、三中期随着工业化的加速推进,工业比重迅速上升,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大二、一、三或二、三、一后期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逐渐超过第二产业三、二、一 考向一 结合城市化发展研究,考查区域城市化的推进过程(2020·山东新高考)同城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城市紧密联系、协调发展、共享发展成果的现象。公路客流能够反映城市间的日常人口流动方向和强度,是分析判断城市间关系的重要指标。下图示意安徽省2011年8月行政区划调整前的中心城市间公路客流状况。滁州的首位客运流向为南京,次位客运流向为合肥,两个方向的客流量相差很小。据此完成1~2题。1.下列城市组合中,最适宜推进同城化的是( )A.安庆—池州 B.合肥—巢湖C.亳州—阜阳 D.芜湖—铜陵2.合肥虽为滁州的次位客运流向,但滁州发往合肥的客流量与发往南京的相差很小,其主要原因是( )A.南京经济发展水平高B.滁州与南京距离更近C.滁州与合肥行政联系密切D.合肥与南京均为省会城市[答案] 1.B 2.C考向二 结合区域产业发展,考查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过程(2020·湖北省4月线上调研)江苏省昆山市是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昆山开发区附近群益社区的乡村居民,由务农为主转变为渐进式亦工亦农。2000年,昆山开发区征收全部农用地,并给失地农民土地补偿金和住房安置,使乡村居民骤变为完全从事非农产业、由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人口,实现了人口的城市化。下图示意群益社区就业圈重组。据此完成3~5题。3.20世纪80年代,群益社区的乡村居民由务农为主转变为渐进式亦工亦农的根本原因是( )A.地理位置优越 B.国家政策的倾斜C.土地被全部征收 D.第二产业的发展4.2000年以来,群益社区一代居民主要从事的职业可能是( )A.房屋出租 B.餐饮服务C.经营便利店 D.安保绿化5.2000年之后,与群益社区一代居民相比,其二代居民职业的选择更自主的原因是( )①享受的物质基础好 ②产业结构多样化 ③受教育水平高 ④城市化水平高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答案] 3.B 4.A 5.C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2019·江苏高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2018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呼包鄂榆城市群发展规划》,旨在将其培育发展成为中西部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地处我国半干旱半湿润地区,面积17.5万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 138.4万人,城市化率达69.3%❶,目前已拥有呼和浩特、包头两座大城市和鄂尔多斯、榆林两座中等城市,有世界最大的稀土矿床以及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石墨、铁矿等矿产资源❷。材料二 图a为呼包鄂榆城市群概况图,图b为呼包鄂榆城市群演化示意图。图a❸图b❹(1)改革开放以来该地区城市化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依据当地资源条件,指出呼包鄂榆城市群可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3)指出呼包鄂榆城市群发展过程中应协同应对的生态和环境问题。(4)简述呼包鄂榆城市群建设对国内其他城市群及对外开放的作用。[思维流程] 第一步:提取信息❶呼包鄂榆城市群地处我国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城市化率较高。❷呼包鄂榆城市群所在区域矿产资源、能源丰富。❸图a中显示呼包鄂榆城市群面积广大,主要工业部门众多,以重工业为主。❹图b中显示出该城市群随时间推移,城市数量增多,用地规模扩大,交通线路密度增大。第二步:调用知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区域城市数量增多,用地规模扩大,城市化快速推进,同时带动工业化发展,反过来工业化发展又推动城市化进一步发展。第三步:综合判断第(1)题,由信息❹可看出,该地区城市数量增多,用地规模扩大,交通线路密度增大;结合信息❶可知,该地区城市化率较高,由此可总结其城市化表现。第(2)题,由信息❷可知,该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依据这些资源分析可发展的优势产业即可。第(3)题,由信息❶❸可知,该地区存在荒漠化、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结合信息❷可推知,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会带来环境污染。第(4)题,由信息❸中可以看出呼包鄂榆城市群的地理位置,由此可分析其发挥的主要作用。[尝试解答] (1)城市数量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城市间联系加强。(2)能源;重化工;冶金;纺织;农畜产品加工。(3)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环境污染。(4)合理布局城市群;加强产业分工协作;促进中西部地区发展;促进西部大开发;促进边境贸易;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1.区域工业化发展方向分析类型地区发展方向根据区域资源禀赋及区位优势合理布局能源资源丰富区区域能源基地建设,能源的综合利用教育发达地区高新科技工业劳动力密集区劳动密集型产业、轻工业有色金属资源丰富区金属冶炼天然气丰富区发展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化工业区际协作发达地区发展高科技产业,或处于发展和增长阶段的产业,进行产品的设计和组织营销欠发达地区发展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发展处于成熟期或衰退阶段的产业,从事产品加工业2.工业化与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及对策工业化、城市化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如资源短缺、能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挤等。因此,各区域应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从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布局、积极发展科技、努力改善交通等基础设施、美化环境等方面入手,促使该区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具体做法如下:(1)做好区域规划和调整,合理布局城镇,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发展模式。(2)搞好城镇规划,防止城市过度膨胀,使人口、生产规模与当地环境承载力相适应。(3)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优化产业结构,尤其要淘汰能耗大、成本高、污染重的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立生态工业园区。举例:下面是珠江三角洲和江苏省城市化问题与对策的对比。项目珠江三角洲江苏省问题产业升级面临困境,城市建设相对落后,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对城市化的内涵认识不够全面,出现了环境问题,城市化质量有待提高措施调整产业结构,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加强规划与管理调整行政区划,加大城市的聚集力和辐射力,“组团式”地发展城市群,建设三大“城市圈”(徐州、南京、苏锡常),以工业发展促进小城镇建设 考向一 聚焦城市发展问题,考查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的问题及影响(2020·长沙市雅礼中学模拟)城市收缩是城市人口、社会经济发展遇到问题,失去增长动能的综合表现。世界范围内,在一些城市不断发展的同时,也有一部分城市面临城市收缩问题。影响城市收缩的常见因素有资源状况、产业活动、地理位置等。我国长三角、京津冀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均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城市收缩。据此完成1~3题。1.导致长三角地区上海周围城市发生收缩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 )A.自然资源短缺 B.承接产业转移C.地理位置偏远 D.产业结构不当2.城市收缩易导致的结果是( )①人口减少 ②环境退化 ③空间收缩 ④交通拥堵 ⑤经济衰退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③④⑤ D.②③④3.对城市收缩可起到较好抵御作用的是( )A.高校、大型交通枢纽 B.商场、汽车修配厂C.大型影院、批发市场 D.三甲医院、小学校[答案] 1.D 2.B 3.A考向二 关注区域发展特点,考查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措施浙江小商品生产曾经是推动工业化、城市化的重要动力。近年来国内外市场变化、劳动力成本上升、环境压力增大等困扰着小商品生产的发展。2014年浙江启动“特色小镇”建设,推动新一轮的产业升级和城市化进程。下图是杭州特色小镇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4~5题。4.从杭州特色小镇发展中可以看到,这里产业发展的方向是( )A.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 B.新兴工业与第三产业C.第一产业比重增加 D.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5.该地产业升级的有利条件是( )①有大量廉价劳动力 ②有一定的产业基础 ③科技发达、交通便利 ④资源丰富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 4.B 5.B 城市的辐射功能1.城市的基本功能城市功能是城市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社会经济生活中所能发挥的作用,主要有生产、服务、管理、集散、创新等功能。有些城市功能比较单一,例如,青海省格尔木市集散功能突出,是青藏地区的交通枢纽之一;福建省武夷山市旅游服务功能突出,是著名的旅游城市。有些城市则具备多种功能,是综合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如省会城市。2.城市的辐射功能(1)含义:城市的辐射功能是指城市各项功能对其所在区域的综合影响力和发展带动力。(2)影响城市辐射功能的因素。 影响因素影 响表 现地理位置地理位置优越,如位于沿海,对外联系密切,辐射范围大;地处内陆或地形不利的地区,辐射范围小优越的地理位置能极大地提高城市规模等级,扩大辐射范围资源条件位于资源丰富地区的城市,能够获得支撑城市进一步发展的资源条件为城市发展提供物质、劳动力和城镇用地等交通条件位于交通枢纽的城市,通过便利的交通为更远的城镇提供服务,使其服务范围扩大铁路枢纽城市、公路枢纽城市、港口城市等人口条件城市为服务范围内的居民提供货物和服务,服务范围大小和人口数量多少有关位于人口稠密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小;位于人口稀疏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大政策因素可以带动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及经济的发展为城市发展做出规划(3)城市辐射功能的强弱主要通过城市的腹地范围来体现。城市腹地范围越大→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市发展规模和潜力越大→城市辐射功能越强。3.城市的发展与腹地特征的关系(1)城市的发展往往受腹地经济特征的影响。腹地农业发达,农产品商品率高,有利于城市发展轻工业;腹地矿产资源得到开发,有助于城市发展重工业。(2)城市的辐射功能因腹地条件而异。腹地中具有工业发展优势的城镇,有可能承接中心城市产业链的某部分而发展为工业中心;离中心城市较近,且交通较便利的城镇,也有机会发展为中心城市的“卧城”。4.城市体系(1)形成:城市之间通过人流、物流、资本流和信息流等,将区域内各种活动和联系围绕城市组织起来,形成分工明确、联系紧密的关联网络。(2)影响城市在城市体系中地位高低的因素。城市规模越大,交通运输网络越密,联通效率越高,联系强度越大,辐射范围越大,其在区域城市体系中地位越高。考向一 结合城市化过程的交通建设,考查城市的辐射功能(2020·浙江7月选考)市郊铁路是连接核心城市与外围城镇的快速、便捷、公交化铁路。下图为我国某地市郊铁路与市内地铁分布模式图。读图,完成1~2题。1.与市内地铁相比,市郊铁路通常( )A.修建在地上 B.日客运总量大C.发车频次高 D.站点间距离小2.市郊铁路的建设,使核心城市( )A.与外围城镇间经济分工弱化B.与外围城镇间空间距离缩短C.以扩散为主转向以集聚为主D.高等级商业的服务范围扩大[答案] 1.A 2.D考向二 结合实例分析,考查城市的辐射功能“波士华城市群”是美国经济核心地带,是美国最大商业贸易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也是世界最大的国际金融中心。据此完成3~4题。3.“波士华城市群”的形成条件是( )①地处大西洋沿岸,多优良港口,交通便利 ②地形平坦广阔 ③气候温和湿润,海洋性特征显著 ④农业发达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4.关于纽约的城市辐射功能,说法正确的是( )①带动了周边许多中小城市的发展 ②与各城市分工协作 ③成为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城市,但影响主要在美国国内 ④成为国际政治、经济、金融、文化中心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 3.A 4.C考向三 联系我国的城市群建设,考查城市的辐射功能(2020·江苏高考)城市群在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支撑全国经济增长,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已建设19个国家级城市群。下图为我国城市群空间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5.我国城市群空间分布的主要特点是( )A.成熟型城市群分布于东部沿海B.成长型城市群分布于中部地区C.培育型城市群分布于西部地区D.主要分布于胡焕庸线以东地区6.符合天山北坡城市群发展定位的是( )A.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引擎B.“一带一路”重要的综合性枢纽C.联系各大城市群的重要节点D.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先行高地[答案] 5.D 6.B长江经济带上的中游城市群发展长江中游城市群位于我国中部地区,以长江中游为广阔发展腹地,是以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国土面积约31.7万平方千米,201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万亿元,年末总人口1.21亿人,分别约占全国的3.3%、8.8%、8.8%。长江中游城市群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全方位深化改革开放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区域,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下图为长江中游城市群位置图。长江中游城市群具有发展成为跨区域特大型城市群的深厚基础。该城市群临江达海,经济腹地广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优势明显,工业门类较为齐全,形成了以装备制造、汽车及交通运输设备制造、航空、冶金、石油化工、家电等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发展迅速;城镇化基础良好,以武汉、长沙、南昌为中心的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发展迅速,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生态环境容量较大,城乡区域发展趋于协调,2014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55%。2015年4月5日,国务院批复《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以湖北武汉城市圈、湖南长株潭城市圈、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称为“中三角”。该区域前期产业相似度超过了70%,同类相争较为激烈。根据《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的目标,今后长江中游城市群应依托产业基础,发挥比较优势,强化分工协作,联合开展科技创新,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淘汰落后过剩产能,共同承接产业转移,不断提升产业和产品竞争力,打造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基地,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重点有:联手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壮大现代农业基地;推进跨区域产业转移与承接;建立产业协同发展机制。探究线索一 有什么?1.简述长江中游城市群中经济增长极的分布特点。[提示] 沿江、沿湖、沿铁路线分布。2.说出形成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优势条件。[提示] 交通便捷,水运连接东西,陆运贯通南北;水、矿产、生物等资源丰富;工农业基础较好;城市密集,市场广阔;以长江流域为经济腹地;国家政策支持等。探究线索二 现如何?3.湖南是著名的“有色金属之乡”和“非金属矿之乡”,在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中,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功不可没。试分析湖南发展有色冶金工业的优势区位条件。其大规模发展可能带来的主要环境问题是什么?[提示] 有色金属资源丰富;能源充足;水源充足;水陆交通便利;劳动力充足;政策优惠。带来的环境问题有环境污染(或大气污染、水污染等)和生态破坏(或水土流失等)。4.《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后对该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有哪些?[提示] 促进区域间紧密协作,协调发展;实现产业合理分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避免区域内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等。探究线索三 怎么办?5.分析大力发展现代工业对强力推动长江中游城市化水平的意义。[提示] 大力发展现代工业可大幅度提高区域工业化水平,能加速非农产业向城市的集中,加速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加速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6.简述中三角承接珠三角和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提示] 劳动力资源丰富;地价低廉;有优惠政策的引导和扶持;基础设施好;水陆交通便利;农业基础好等。长江经济带战略作为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转型实施新区域开放开发的战略,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其中加快促进中游城市群的发展十分重要。城市群的发展离不开区域工业化的支撑,各城市的产业协调发展、优势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区域三大产业结构的优化是区域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分析时应抓住区域的环境特征,从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分析出发,看区域城市群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合理的解决措施。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3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第16章第3讲产业转移东亚地区和我国的产业转移学案,共10页。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3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第16章第2讲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我国的西气东输与南水北调学案,共13页。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3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第15章第1讲区域能源资源的开发我国的山西省与德国的鲁尔区学案,共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