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人教部编版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习题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习题ppt课件,文件包含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pptx、《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后习题参考答案doc、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海拔五千四百米的冰雪世界wmv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37页, 欢迎下载使用。
各拉丹冬雪山位于中国青海格尔木市与西藏安多县交汇处,为唐古拉山脉最高的一组雪山峰,主峰海拔6621米。
今天我们学习马丽华的游记散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揭开各拉丹冬神性的面纱,感受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细腻而丰富的情感。
1.了解有关长江源头的知识;欣赏作者笔下的各种景物,感受其雄伟、圣洁、瑰奇的特点。 2.把握课文的写景顺序和角度,品味文中精巧的语言,体会本文把对景物的描写与内心体验、邈远思绪融为一体的写法。。 3.理解作者对自然的敬畏与礼赞,激发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怀。
马丽华(1953—),山东济南人,一级作家、编审,现任中国藏学出版社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著有长篇报告文学《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五十年》,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西藏之旅》,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走过西藏》等。 作者在1976年进藏,在西藏工作和生活了27年,被誉为“西藏的歌者和行者”。
黧( )黑: 棱( )角 砾( )石骤( )然: 恭顺:
虔( )诚:蠕( )动:凄( )凉:腈( )纶:懈( )怠( ): 敦实:蜿( )蜒( ):消长( ):
恭敬而有诚意(多指宗教信仰)。
像蚯蚓爬行那样运动。
寂寞冷落(多用来形容环境或景物)。
合成纤维的一种,用来纺织成毛线、布料等。
比喻(山脉、河流、道路等)曲折延伸。
衰竭( ):漫溢( ): 演绎( ):安营扎寨:风云变幻:接踵( )而至:历历在目:川流不息:漫不经心:
由于疾病严重而生理机能极度减弱。
现指部队、团体在一个地方驻扎安顿下来。
风云变化不定。比喻变幻动荡的局势或事物复杂、变化迅速。
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
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
(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 )扑棱( )棱镜( )穆棱(地名)
( )新鲜( )鲜为人知
【巧记多音字】这片丛林常年盛放着数不清的鲜(xiān)花,却鲜(xiǎn)有人迹。
【词语辨析小贴士】考察:表示实地观察了解。考查:带有考核、检查的意思,常用于上级对下级、老师对学生等。
1.利用工具书、对照文下注释,结合语境,扫清阅读障碍。 2.熟知文章内容,划分结构层次。 3.在朗读中初步体会各拉丹冬雪山的壮美。
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从文中找出关于时间、地点转换的词语、句子。
东南阳坡—草坝子—冰河砾石—从砾石堆上走下来,沿冰河接近冰山—从狭小的冰洞里爬过去—冰塔林—此地海拔已超过六千米—第二天—冰河—砾石滩。
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来组织材料,(也是以“我”的游踪为线索组织材料的)。叙述了“我”游览各拉丹冬雪山的所见所感。
第三部分(7-13):写“我”受伤后在各拉丹冬的经历。 第四部分(14-15):揭示各拉丹冬是长江的源头,孕育了长江,滋养了人类。
第一部分(1-3):交代作者到达各拉丹冬的时间并介绍当地的地貌、海拔、气候条件,说明对“我”来说,这将是一次艰苦的旅行。 第二部分(4-6):介绍冰塔林的景色和“我”摔跤的遭遇。
一、各拉丹冬的地貌和气候特征是什么样的?
地貌:西北阴坡尽是冰雪;东南阳坡是形态多样高峻的大山。 气候:多严寒,总是云遮雾障。
二、作者在各拉丹冬考察时遇到哪些困难?
面对这样的恶劣环境,你会想什么呢?你知道作者有什么感想吗?请找出相关描写。
这样的身体状况真是大煞风景。但愿它不要影响我的心态,各拉丹冬值得你历尽艰辛去走上一遭。
困难无处不在,热情始终不减。
三、文中最主要描写的景观是什么?一共写了几次?找出相关段落,朗读并体会。
冰塔林,一共写了3次。
1.从文中找出第一次描写各拉丹冬雪景的句子,看看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绘的?从中作者有何感受?
远处全景: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近景(沿冰河接近冰山):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冰塔林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作者是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总写雪景。
感受: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
2.从文中找出第二次描写各拉丹冬雪景的句子,思考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描写景物,抓住了景物什么特点,从中作者有何感受?
声音大(呼啸);不停息(川流不息);威力大(扫荡)
漂亮、千姿百态(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熠熠烁烁,光彩夺目。
是琼瑶仙境;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3.作者分两次集中描写雪山,这两次描写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在写第二次之前,还要写第一次来观看雪山的感受?
5-6段是从低处观赏描写,10-11段是从高处近观细致描绘,这样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各拉丹冬雪山的神韵。 两次写观赏雪山的感受,表现了作者对雪山认识逐渐加深,对雪山的情感步步增强。也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4.作者第二天再去冰塔林,写了什么内容? 从中感悟到雪山有什么特点?
对冰塔林的景观不再着笔,只写了在砾石滩上寻找贝壳、植物之类的化石,或者古人类活动的痕迹和坚冰下的流水。 感悟:坚冰之下的流水一刻不停,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5.结尾一段有什么含义?
这个句子中,作者用“活”而不用“生活”,说明各拉丹冬不再是生命的禁区,这里不仅孕育了长江,也孕育了生命,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深化了主题。
四、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在描写各拉丹冬景观的时候,也融进了自己的情感。结合语境,体会下列句子中表达的情感。
1.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运用比喻,把各拉丹冬比作披白色披风的巨人,赋予雪山以生命,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各拉丹冬的高大雄壮,表达了作者的崇敬之情。“变化多端”一词,又写出了这里自然环境严酷,天气恶劣。
2.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的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
运用比喻,把身体不适应高山气候比作“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比作小震,“连夜高烧”比作大震;把“缓慢的动作”比作“太空步”,写出了各拉丹冬雪山海拔高,气候条件严酷。
3.我双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
“行了跪拜大礼”,这一动作描写,传神地写出了“我”的虔诚及对各拉丹冬雪山的崇敬。
4.杰巴、安托、开大车的大胡子师傅,……蠕动在巨大的冰谷里。
“蠕动”一词运用拟物的修辞,把人当作蠕动的虫子来写,突出了在冰谷中行走的艰难,也照应了第一部分中对各拉丹冬恶劣环境的描写。
5.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各拉丹冬比作白色的金字塔,生动形象;“统领”一词则将各拉丹冬人格化,富有表现力,表现出了作者的敬畏之情。“眩晕”的是多变的气候、恶劣的环境、糟糕的身体,更有陶醉、享受在冰塔林奇特的美景之中;“卖弄”贬词褒用,形象地写出大自然任性创造的情态。表达了作者被眼前各拉丹冬壮美的景色所震撼,也慨叹于大自然创造的伟力。
6.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
妙用夸张,极言风没有方向、肆意狂啸、昼夜不停。“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表现了风的亘古存在,冰窟的历史悠久。
7.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
运用比喻,把阳光和风比作刻刀;“切割”“雕凿”运用拟人,尽显阳光和风的威力巨大、动作精巧,热情地赞美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8.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
运用比喻,将“徐徐垂挂的冰的流苏”比作“长发披肩”,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冰流苏的美丽,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9.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作者采用联想和想象的手法描写冰山上的波形纹,记载着时间、空间的变换,仿佛是时空的年轮,引发人们思考生命的存在和意义。
10.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运用拟人,赋予水以人的能量和情感,生动地写出了各拉丹冬的冰化成水后,翻越千山,流经万里,汇成浩浩荡荡的长江,抒写跌宕起伏、悲欢离合的动人故事。表达了作者的敬佩和自豪。 “演绎”是“铺陈;发挥”的意思,这里是说坚冰之下的流水,是圣洁的,是长江的生命源头,从这里开启了长江的生命之旅,长江从此开启了孕育生命、造福人类之旅,这流水,也是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源,中华民族的历史也同长江一样源远流长。 这个句子起到了点题的作用。
1.作者多次写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恶心,甚至觉得“要死了”,这些内容与文中的写景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从文章写法的角度来看,作者反复叙写自己在各拉丹冬的身体状况,一方面,使读者在阅读“所见”的同时也能读到“见者”,体会到作者身上的乐观与坚强,使人感到亲切、真实、可信;另一方面,从侧面写出了各拉丹冬自然环境的艰险,突出了本文“所至”“所见”的独特性。 从文章整体审美特征的角度来看,作者在展现各拉丹冬大美的同时,呈现大量痛苦的身体感受,使文章染上了苦难美和悲壮美的色彩,显得真切而动人。 此外,作者反复叙写身体上的痛苦,传达出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2.读完这篇文章后,你在心中生发怎样的情感?
①和作者一样为各拉丹冬的奇异壮美景色折服,为祖国有如此的大好河山而骄傲。 ②长江之所以波浪滔滔,长流不息,是因为有各拉丹冬这些巨大的冰体。它们是长江水之源,也是长江两岸生命之源。 ③各拉丹冬是长江源头,景色壮美,生态完好,我们要加强对长江的保护措施,使长江这条母亲河能永葆青春的容颜。
1.移步换景巧观察,避免平铺直叙。本文采用“移步换景”的方式来描写景物,如“在它的脚下安营扎寨”“在各拉丹冬以东”“草坝子”“我们把车停在冰河上”“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等,移步换景,思路清晰。
2.写景优美,融情于景。作者观察细致,尤其是对冰塔林的描绘,运用比喻等修辞,再渗入自己的情感,让人如临其境。如“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一句,就是很好的体现。
3.议论抒情写感受,给读者以强烈共鸣。如“巨大的冰谷里,一列小小身影”,感叹人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
本文以作者跟随摄制组 在各拉丹冬游览的行踪为线索,从不同的角度,抓住景物特点,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描绘了长江源头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展现了大自然伟大的神力,表达了作者对雪山的崇敬和赞美之情,抒发了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赞美。
概括介绍各拉丹冬的地貌和气候特征
壮美景色神奇伟力崇敬赞美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优秀说课ppt课件,文件包含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pptx、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导学案doc、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说课稿doc、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PPT配套教案doc、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mp3、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海拔五千四百米的冰雪世界mp4等6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评优课课件ppt,文件包含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pptx、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docx、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docx、《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后习题参考答案doc、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mp3、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海拔五千四百米的冰雪世界wmv等6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3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下册马说习题ppt课件,文件包含23马说pptx、《马说》课后习题答案docx、23马说mp3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