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必修一劝学(节选)教学演示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苏教版必修一劝学(节选)教学演示课件ppt,共51页。
先秦唯物主义的集大成者——荀子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时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当时人们尊称他“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两度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游学,曾任齐国祭酒(学宫领袖),还到过秦国,拜见秦昭王,后来到楚国,任兰陵令。公元前238年失官,家居逝世,葬在兰陵。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先秦唯物主义的集大成者。提出“性恶论”“天行有常”和“人定胜天”的朴素唯物论,影响深远。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本文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理论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其中阐述的关于学习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同时,本文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全文分三段。 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作者用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第2段,论述学习的作用。作者用六个比喻,论证了学习能够弥补不足。 第3段,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作者用十个比喻,论证了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心致志。
主题1:理解作品“学不可以已”的观点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释自己观点的?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荀子从三个方面来论述中心论点。 (1)从学习的意义方面论述。作者用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人要改造成“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学习的意义是重大的,所以“学不可以已”。
(2)从学习的作用方面论述。作者用六个比喻,论证了学习能够弥补不足,并得出结论: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而君子之所以能成为君子,是因为君子善于利用学习的帮助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因而“学不可以已”。 (3)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方面论证。作者用十个比喻,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心致志,因而“学不可以已”。
主题2:学习、分析比喻与对比论证的方法1.本文通篇设喻,使得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请探究本文运用比喻的特点。明确:(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 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成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2)设喻方式多样: 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 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②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③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 ①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②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二段,作者先连用六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③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三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2.课文是怎样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明确:课文中正反对比论证主要集中在最后一段,而且这些对比都隐含在一连串的比喻运用中。课文末段作了以下四组正反对照: (1) (2)骐骥一跃 驽马十驾 (3)锲而舍之 锲而不舍 (4)蚓 蟹 通过对比,作者形象鲜明、深刻透彻地阐明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从而论证了“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①,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②,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③,君子不近,庶人不服④。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注】①苕:芦苇的花穗。②涅:可作黑色染料的矾石。③其渐之滫:其,如果;渐(jiān),漫渍:滫(xiǔ),臭水。④服:佩带。
1.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本节文字的主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析文中对比论证方法的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1.客观环境对人有巨大影响。要做一个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就必须择善而从,防止不良环境对自己的熏染。(主要意思答对即可)2.蒙鸠鸟将窝系在嫩芦苇上,风一吹苇折窝落,鸟蛋全部摔烂,与四寸高的射干草生长在高山之巅能俯临百仞的深渊对比,突出了环境的重要性,告诉人们要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就必须择善而从之,说理形象透彻。
南方有一种叫“蒙鸠”的鸟,用羽毛编织做窝,系在嫩芦苇上,风一吹芦苇折了,鸟蛋全部摔烂,孩子也都摔死。不是窝没编好,而是不该编系在芦苇上面。西方有种叫“射干”的草,只有四寸高,生长在高山上,能俯临百仞的深渊,不是草能长高,而是因为它长在了高山之巅。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直;白沙混进了黑色矾石里,就和它一起变黑了。兰槐的根叫香艾,如果浸入臭水里,君子就不喜欢,平常的人也不佩戴它。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交友要选择有道德的人,才能够防微杜渐保其中庸正直。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荀子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你怎么认识这两位大师的不同说法?
观点交流:两位儒学大师的观点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相悖。“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的是学习需要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学与思要结合起来。荀子并没有否定思考。他反对的是单靠坐在房间里苦思冥想的学习方法。他主张利用外界事物,向实际学习。“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以亲身的体验,通过“终日思”与“须臾学”的对比,雄辩地证明了空想不如“善假于物”的学习。君子之所以能超过一般人的才德,就是因为他们善于利用外物好好学习。推论起来,人如果善于利用外物好好学习,也就可以成为有才德的君子。荀子把“所学”和“善假于物”联系起来,这意味着学习的目的是要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知识去改造客观世界。
【解析】选C。A.“ ”同“煣”;B.“有”同“又”,“暴”同“曝”;C.“知”同“智”,“生”同“性”;D.均不含通假字。
【解析】选D。均是名词作状语。A.而: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并列;B.焉:句末语气词/兼词,相当于“于之”,在那里;C.一:数词作形容词,专一/数词,一。
3.下面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检验)B.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洪亮)C.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借助)D.用心躁也 (运用)【解析】选D。用:因为。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斗折蛇行 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C.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解析】选C。C项为名词作动词。A、B、D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学不可以已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C.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D.用心一也【解析】选A。可以,古今义相同。B.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贬义);C.寄托,古义:藏身;今义:托付;D.用心,古义:两个词,因为,心思;今义:集中注意力,多用心力;怀着的某种念头。
6.选出与“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句式相同的一项(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C.木直中绳, 以为轮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解析】选D。D项与例句均为判断句。A.定语后置句。B.状语后置句。C.省略句。
7.下列叙述不符合全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有才能的人并不完全是因为天赋条件好,而是因为他善于借助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B.作者认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提高自己,改变自己,而思考则可有可无。C.作者在最后一段论述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强调了学贵积累、学贵坚持以及用心专一的道理。D.本文善于运用比喻,“比喻代议”“寓议于喻”是本文的突出特点。【解析】选B。作者并没有否定思考的重要性,且文中所说的“日参省乎己”本身就是强调应思考。
二、名句默写(5分)8.默写下列各句。(1)青,___________;冰, ___________ 。(2)吾尝终日而思矣, ________________ ;吾尝跂而望矣,_________________。(3)故不积跬步,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无以成江海。(4)锲而舍之,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金石可镂。(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圣心备焉。
答案:(1)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水为之而寒于水(2)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3)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4)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5)积善成德 而神明自得
9.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孰与昧行乎 (暗,昏暗)B.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坟墓)C.男则堕于修德 (通“惰”,懈怠)D.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 (从师学习)【解析】选B。庐:简陋的房子。
【解析】选D。D项均为连词,表修饰。A.助词,的/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B.连词,表目的,用来/介词,因为,由于;C.介词,跟,同/介词,比。
11.下列各句分为四组,都与“劝学”有关的一项是(3分)( )①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②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③静以修身,俭以养德④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⑤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⑥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④⑤ D.①③④【解析】选C。①是晋平公的话,与“劝学”无关。③是说“静”“俭”的重要性。⑥是说“学习”的结果。
12.下列对上述三段文意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文字,通过晋平公与师旷的对话,阐述师旷对学习的见解,告诫人们学无止境,这正应合了《劝学》中所说的“学不可以已”。B.第(二)段文字,诸葛亮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需要静,学习需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C.第(三)段文字,孟母教诲孟子的主要道理是学习要取得成就,必须要有恒心,坚持不懈。
D.在表达方式上,第(一)段运用比喻说理,第(二)段运用对比说理,第(三)段运用的也是比喻说理的论证方法。【解析】选D。第(三)段运用的是类比说理,拿“学习知识”和“纺线织布”进行类比。
1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6分)(1)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少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日出时的阳光;壮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太阳在中午时的光明;老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点亮蜡烛的光亮。点亮了蜡烛的光亮,和黑暗中行走哪个更好呢?(2)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
四、语言表达(6分)14.用“儒学”作开头,重组下面的句子,不得改变原意。(3分) 中国人民在国际事务中主张国家之间不分大小、强弱一律平等,互相尊重,这与深受儒学“和为贵”思想的影响,形成一贯爱好和平的民族传统是分不开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深受儒学‘和为贵’思想的影响”是因,“形成一贯爱好和平的民族传统”是果;这果,又是“中国人民在国际事务中主张国家之间不分大小、强弱一律平等,互相尊重”的原因之一。
答案:儒学“和为贵”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人民,是形成我们一贯爱好和平的民族传统的重要原因;也因此中国人民在国际事务中主张国家之间不分大小、强弱一律平等,互相尊重。
15.本漫画的标题是“失业的大学毕业生”,请概括漫画的寓意,并对这种现状提出建议。(3分)寓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寓意:大学毕业生大都眼盯着高层岗位,而对基层岗位却几乎无视,这直接造成了大学毕业即相当于失业的社会问题。建议:大学生既要在大学里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和技能,更要在就业时摆正心态,一步步从基层做起。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劝学(节选)多媒体教学ppt课件,共3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古今异义古今,课堂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劝学(节选)教课课件ppt,共2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找出通假字,自学提示,课文分析,论证过程,外物加工结果,日参省乎己,知明而行无过,学习的结果,学不可以已,学习方法态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劝学(节选)图片课件ppt,共2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找出通假字,自学提示,课文分析,论证过程,外物加工结果,日参省乎己,知明而行无过,学习的结果,学不可以已,学习方法态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