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获得教养的途径(问题探讨)经典的力量获得教养的途径随堂练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获得教养的途径(问题探讨)经典的力量获得教养的途径随堂练习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字词,文学常识,课文内容,句子理解,翻译下列句子,写作材料梳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字词
1、读准下列加点的字。
跋涉(bá shè) 闲暇(xiá) 斑斓(lán) 狭隘(ài) 慰藉(jiè) 麻痹(bì)
钥(yà)匙 戕害(qiāng) 符箓(lù) 时髦(má) 恢(huī)宏 木直中(zhòng)绳
槁暴(pù) 参省(xǐng)骐骥(qí jì) 须臾(yú) 跬(kuǐ)步 舟楫(jí)
锲(qiè)而不舍 契(qì)约强弩(nǔ) 君子生(xìng)非异也 镂(lòu)
句读(dòu) 官盛则近谀(yú) 郯子(tán)老聃(dān) 蟠(pán)
以贻(yí)之 苌弘(cháng hóng) 真知灼(zhuó)见卓(zhuó)越
出类拔萃(cuì) 炽(chì)热 疑窦(dòu) 器皿(mǐn) 谄(chǎn)媚
焚膏继晷(guǐ) 熟稔(rěn) 心无旁骛(wù) 城垣(yuán)
2、解释下列词语。
跋涉:爬山趟水,形容长途奔波。 慰藉:安慰。戕害:伤害。
沉溺:陷入不良的境地,不能自拔。 气象万千: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
举一反三:比喻懂得一件事就可以类推出其他许多同类的事。
3、文言文字词。
(1)通假字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再一次;"暴"通"曝",晒干。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輮使之然也:"輮"通"煣",火烤。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天赋,资质。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
(2)古今异义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广博地学习,一般指学问广博精深
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藏身,通常指托付或者把理想、感情、希望放在某人或者某事物
金石可镂:金属制品,黄金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表结果的连词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一般的人,大众
古之学者必有师:求学的人,读书人有专门学问的人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不一定用不着,不需要
吾从而师之:跟从并且,表结果、目的的连词
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要学习,学制的初级阶段
(3)一词多义
绝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终止)
以为妙绝(到了极点)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断)
佛印绝类弥勒(非常)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2)强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有力的弓)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大)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有余)
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勉强)
3)假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凭借)
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假如)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装)
4)望
吾跂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向远处看)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
先达德隆望尊(名望)
适冬之望日前后(农历每月十五)
5)闻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听见)
博闻强志(见闻、知识)
不能称前时之闻(声誉、名声)
6)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乐师;学习)
犹且从师而问焉(老师)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老师)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从师)
7)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之)
于其身业,则耻师焉(句末语气词)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末语气词)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句末语气词)
8)乎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在";介词,"比"。)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反诘语气。)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与"嗟"组成固定结构,表示感叹。)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
9)其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代词,代指"中人")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句中语气词,表揣测)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代词,他/他们)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代词,代"书")
其可怪也欤(指示代词,"这")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代词,指前文的"君子"即"士大夫")
10)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从;比)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丛)
……而耻学于师(向)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对于)
师不必贤于弟子(比)
不拘于时(被)
其皆出于此乎(在)
11)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啊"或不译。)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用于一般陈述句或语气轻微的感叹句句末,表示认定,"啊"。)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用于句末,与疑问代词"何"呼应,表示反问,"呢"。)
12)则
于其身业,则耻师焉(连词,表转折,"却"。)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连词,表条件与结果的关系,"就"。)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副词,用在谓语前面,帮助表示判断,"就是"。)
13)所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
圣人之所以为圣(……的原因,"以"作"因"讲。)
14)者
假舟楫者(……的人)
此数者用兵之患,而操皆冒行之(代词,……的情况)
子瑜者,亮兄谨也(表判断)
15)而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转折)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并列)
锲而舍之(表承接)知明而行无过矣(表并列)
吾尝终日而思矣(表修饰)臂非加长也,而见者也(表转折)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因果)登高而招(表承接)
16)故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所以)
明知故犯(故意)
温故而知新(原来的东西)
(4)词类活用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泳。)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日。)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5)特殊句式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宾语前置句)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宾短语后置句)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介宾短语后置句)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
二、文学常识
1、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十分灵活,可以叙事,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讲究文采,和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
2、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是这次运动的倡导者,他们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持摈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3、作家作品
(1)赫尔曼·黑塞,诗人、小说家。生于德国,后入籍瑞士。代表作《在轮下》《荒原狼》《纳尔齐斯与哥尔德蒙》《玻璃球游戏》等。黑塞被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这说明他在艺术上深受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他热爱大自然,厌倦都市文明,作品多采用象征手法,文笔优美细腻;由于受精神分析影响,他的作品着重在精神领域里进行挖掘探索,无畏而诚实地剖析内心,因此他的小说具有心理的深度。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2)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3)韩愈(768-824),字退之,祖籍昌黎(今辽宁省凌源县),韩愈在文中多次自称"昌黎韩愈",人们也称他韩昌黎。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提倡三代两汉散文,主张"文以载道",强调文章内容的重要性;在文学形式上力主创新,对后世散文影响深远。他的诗歌,题材广泛,风格险怪,讲究用奇字,造奇句,人们评为"以文为诗"。与孟郊、贾岛等人自成一派,史称"韩孟诗派"。诗文被门人辑为《昌黎先生集》。
三、课文内容
(一)中心、结构、技巧
1、《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讲的是学习的基本道理,从修正立德的角度出发,谈的更多的是个人的学习。本文第1段第一句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进行论述。第一段从学习的意义论述"学不可以已";第二段以学习的作用来论述"学不可以已";第三段从学习方法和态度的角度来论述"学不可以已"。在第三段中共用了十个比喻来论述学习是不断积累的过程,不能停止,这一段分为三个层次。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善成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难以实现远大目标。然后分两层说明如何积累。先说积累要坚持不懈,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用"骐骥"、"驽马":"骐骥"素质好,但是如果只跳一次,还达不到十步,而劣马能力虽差,只是不停地走,也能跑得远。这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成功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接着用"锲而舍之"、"锲而不舍"对照,学习是否成功,差别在于"舍"和"不舍"。这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最后再说用心专一。用蚓的"用心一"和蟹的"用心躁"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有效的学习还要靠专心致志。本文阐述道理,以常见的事情或现象设喻,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也有感染力。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灵活有变。如以提取靛青色的方法、水寒成冰和车轮制作的方法为喻说明"学不可以已"的道理。设喻说理紧密结合,形式多样:有的寓道理于比喻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等;有的反复设喻,说明道理,如连用"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五个比喻,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设喻方式富于变化,把道理说的更加具体明白;有的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等;有的正反设喻,如"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蚓"和"蟹"等。
2、《师说》讲的是从师而学,就是"说说关于从师的事"。第一段揭示全文总话题,说"说"。起句便说"古之学者必有师",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道,"必有师"三字很有力度,把古代学者之所以有成就、有专长归结为从师学习的结果。这句话概括了要论及的话题范围,成为文章的中心论点。接着论述"师"的作用,指出是"传道受业解惑",惑则必然从师而学,从师即学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推进有力,一气呵成。第二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三组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以"嗟呼!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一句话提示全段内容,以下用三组对比来论证。先用"古之圣人"和"今之圣人"对比。圣人"从师而问",而众人"耻学于师",结果是"圣益圣,愚益愚",然后以出于爱面子的目的"择师而教之",和自己却"耻师"做对比,这就比出了一个"小学而大遗"的荒唐结果。在这两组对比的基础上,作者批判的锋芒直指士大夫之族,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不耻相师",猛烈抨击"士大夫之族"的"耻学于师",画出了士大夫之族的庸俗相。作者挖出了士大夫以从师学习为耻的思想根源,这就是"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腐朽思想,而作者的主张--"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正与之针锋相对!--士大夫之族的选择实在是"惑",行为实在是"可怪"!第三段是在第二段"破"的基础上的"立",以备受尊崇的圣人孔子的无可辩驳的言论和实践为例,正面论述"圣人无常师",说服力极强。全文气势通畅,"破"得彻底,立论正确严密,表达富于变化。环环相扣,前后照应。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替运用,错落自如。为论述从师而学的必要性,文章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从三个方面作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先以"古之圣人"的"从师而学"与"今之众人"的"耻学于师"作对比,再以人们为子"择师而教之"与自身"则耻师"作对比,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的"群聚而笑之"作对比。三组比较形成鲜明对照,彰显不从师而学的荒谬,对不良风气作了有力的批判。
3、《获得教养的途径》是瑞士作家赫尔曼·黑塞有关读书的一篇随笔。文章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阐述读书是获得教养的途径,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作者以亲身体验说明,许多论述充溢着对读书的感情。本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简说什么是"真正的修养",第二部分(2-5)论述阅读杰作的作用,第三部分(6、7)进一步阐述通过阅读经典作品获得教养的必要性。本文作者指出文章紧扣中心话题,多角度论证。如把不同的阅读品位作对比,以人成长的不同追求作对比等。文章用的是谈话方式,亲切自然,语言富有哲理和诗意。
四、句子理解
1、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同时既是完成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都与宇宙共振,生存于永恒之中。(在这句话中,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以"体育"为喻,把抽象的道理阐述得很形象,指出"真正的修养"的呈现形式是"永远都在半道上",也就是说,它是一种努力的过程,是动态呈现的。"完成又是激励"是说完成了一个目标,又有下一个目标,上一个目标是下一个目标的激励。"真正的修养"是"宇宙共振,生存于永恒之中的",与大地同在,与日月共存,永远也不会消失,也永远也不会停止。因此,人应当具有终身学习的追求。)
2、对思想家或作家的每一部杰出的深入理解,却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思想家或作家的每一部杰作本身就具有很高的人文和文学价值,如果深入理解,一定会在思想、思维方面得到有价值的提示。)
3、读书决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作者连续用两个"不是要……倒是要……""不是要……而是正好相反,要……"论述读书的必要性,强调读书是为了要我们集中心智,完善自我,是为了使我们的人生充实、高尚,有意义,不是"散心消遣",也不是"虚伪的慰藉",增强了语言的严密性和不可质疑的说服力。)
4、杰作常常不象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因为杰作有巨大的思想价值和文化价值,如果仅仅肤浅地浏览,是不可能理解其精髓的,需要认真读,反复读并深入思考;而时髦读物往往用一些低俗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迎合读者,作者认为阅读杰作能提升人的修养,为此是需要花力气、下功夫的。)
5、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指在阅读杰作时需要有追求文明文化的态度,只有怀着敬重之情阅读,才有可能获得教养。)
五、翻译下列句子: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广博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验反省,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的天赋不是和一般人不同,是他们善于借助客观条件啊。)
3、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我曾经整天地思考,不如片刻学习的收获大。)
4、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外;不汇聚细流,就没有办法成为江海。)
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雕刻一下就放下不刻,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雕刻而不停止,金属和石头也能雕刻。)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是因为用心专一。)
7、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
8、吾师道业,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计较他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
9、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因此,不论地位高贵还是地位低贱,不论年长还是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也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10、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那些教育儿童的老师,教孩子们读书,让他们学会停顿断句的,并非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释疑难的老师。)
1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断句停顿不理解,向老师学习,疑惑不能解决,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地方学习,而大的方面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是明白事理的。)
1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高明,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罢了。)
六、写作材料梳理
模块二:获得教养的途径(学习的方法——学习的载体)
模块
主题
材料
延伸
获得教养的途径
学
习
的
方
法
、
方
式
荀子《劝学》: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为学》)
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类,不知然后,犹目盲、耳聋、鼻痈者。(王充)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而明。(《说苑》)
《师说》老师的作用、师生关系
斯文有传,学者有师。(苏轼)
除我之外皆师也。(吉川英治)
程门立雪
学
习
的
载
体
★黑塞呼吁人们去认识认识经典的价值,以及如何读懂经典:他们儿时便在课本里发现了诗和故事。但在学会阅读技巧之后并不背弃它们,而是继续深入书的世界,一步一步地去发现这个世界是何等广大恢宏,何等气象万千和令人幸福神往!最初,他们把这个世界当成一所小小的美丽幼儿园,园内有种着郁金香的花坛和金鱼池;后来,幼儿园变成了城里的大公园,变成了城市和国家。变成了一个洲乃至全世界,变成了天上的乐园和地上的象牙海岸,永远以新的魅力吸引着他们,永远放射着异彩。昨天的花园、公园或原始密林,今天或明天将变为一座庙堂,一座有着无数的殿宇和院落的庙堂;一切民族和时代的精神都聚集其中,都等待着新的召唤和复苏,都时刻准备着将它那万千声音和形式掩盖下的同一性体验。对于每一位真正的阅读者来说,这无尽的书籍世界都会是不同的样子,每一个人还将在其中寻觅并且体验到他自己。这个从童话和印地安人故事出发,继续摸索着走向莎士比亚和但丁;那个从课本里第一篇描写星空的短文开始,走向开普勒或者爱因斯坦……(第42页)
南齐江泌映月读书;西汉匡蘅凿壁偷光;5岁神童仲永不读书,20岁与常人无异。
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程颐)
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刘向)
不好的书不仅无益,而且有害。应当首先竭力阅读和了解各个时代和各个民族的最优秀作家的书。(列夫·托尔斯泰)
在我浏览过的书的太阳系里,学校里的书像地球,而校外读的书则是太阳。(泰戈尔)
我扑在书籍上,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高尔基)
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蒲松龄《阿宝》)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一获得教养的途径课后作业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字词,文学常识,课文内容,句子理解,翻译下列句子,写作材料梳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获得教养的途径(问题探讨)经典的力量获得教养的途径当堂检测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文字运用,文言文阅读,古诗鉴赏,课文名句默写,文学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获得教养的途径课时作业,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文字运用,文言文阅读,古诗鉴赏,名句名篇默写,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