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导学案及答案
展开1.引导学生研习文本,感悟三次落日不同的美,感受壮美的审美特征,理解想像和联想在文中的作用。
2.训练学生学会观察和发现自然景物的特点,尝试用恰当的形式和情感描写出来。
3.帮助学生学会热爱自然,亲近自然,感受和欣赏自然美的习惯,提升审美品位。
二、【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研习文本,感悟三次落日不同的美,感受壮美的审美特征,理解想像和联想在文中的作用。
2.训练学生学会观察和发现自然景物的特点,尝试用恰当的形式和情感描写出来。
【学法建议】
1.自主学习,反复阅读,加强与文本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
2.思维与训练,与文本直接对话,加以评点,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大自然的美丽。
四、【资料链接】
展示“日出”图片,仔细观察,进行片断描写,并交流。
五、【自主学习】
文本研习,感受“壮美”。
(一)赏析第一次日落:
〔1〕第一次日落有什么样的背景?细读描写落日的段落,揣摩这次落日有什么特点,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明确:背景:在苍茫的远方,弧状的群山之巅。特点:是一种雄伟的具有历史内涵的形象,同时又是亲切可人、慈爱的形象。修辞手法:比喻、拟人。
〔2〕启发思考:为什么作者写得那么真切细腻,把落日写得那么温情款款,让我们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好?
提示:这里就不能不了解一下本文的作者(幻灯片显示):高建群。20年前,当代著名作家路遥曾经说过“我劝你们注意高建群,这是一个很大的谜、一个很大的未知数”。高建群,陕西西安临潼人,是中国西部最重要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家,其代表作《最后一个匈奴》是新时期长篇小说领域重要收获之一,被誉为“陕北史诗”,其亦因此自号“长安匈奴”,高建群被认为是浪漫派文学的代表人物,中国文坛罕见的具有崇高感、古典精神和理想主义色彩的作家,被文坛誉为“浪漫派文学的最后的骑士”。
在他的创作题材中,始终激情高唱着生命的赞歌,营造一种生命中最为壮丽的风景,同时也融入了作家对生活,对生命的思考。高建群认为,作家必须要体验生活,而体验生活准确的说是体验生命。正因为如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作家向往西部生活,总是对西地平线的那块土地情有独钟,是的,正因为那里充满了对生命的考验,他钟爱这个地方,就像钟爱他的生命一样,因而他能够发现那里的美,因为那里的景物都充满了生命,处处洋溢着感动因子。
课文中有没有相关的信息呢?
提示:第一部分“我每年去一趟新疆”一句的作用。
①写去的次数多,使得观察落日机会多、欣赏三次落日的体验才显得真实可信。②去的次数多,就不同于那种“上车就睡觉,下车就撒尿,到了景点就拍照,一问什么都不知道”的一般的旅游观光。③去的次数多,说明他爱大西北,对大西北的体验才够深刻。这样落日与其它景物相比才有可能,“世间有大美”才有所依附。
加之,高建群又是一位善于用感情写作的人,他经常会写自己留下眼泪,其实,不经意中,读者也会为此感动,正符合诗人艾青的名诗《我爱这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为什么他能够将大自然景物想象得如此充满活力,正因为他是一位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爱,让他能够感受到万物的勃勃生机,万物同样带有人的感情,正如文中所描述的“它继续依恋地慈爱地注视着人间,好像有些贪恋,不愿离去,或者说不愿离去正在注视它的我们”。
(二)赏析第二次日落:
⑴第二次日落的背景观察的地点与第一次有什么不同?
明确:这一次是在有“死亡之海”之称的罗布泊观察落日的,那是一个没有山的一望无际的荒原上的日落。
⑵这次落日作者是从中午开始写起的,在最初的时候是怎样的,后来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发现落日的辉煌景象时是一种什么情形?
明确:开始像一枚灰白色的硬币,甚至于被我们遗忘了,后来到了黄昏,在我们不经意的一次回头中发现在空旷的西地平线上一轮血红的落日停滞在那里。
⑶同样的一次日出,为什么又提到罗曼罗兰对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塑造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了解一下同学们对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知晓情况,哪个同学来说说?
提示(幻灯片显示):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一位英雄式的人物,音乐家,剧作家,名满欧洲,经历了多重灾难。小说想通过这个形象表现:“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正如光明:“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
特别提示(幻灯片显示):小说在描述约翰·克利斯朵夫弥留之际的心理安慰时这样说:“我曾经奋斗,曾经痛苦,曾经流浪,曾经创造。让我在你的怀抱中歇歇吧。有一天,我将为新的战斗而再生!”
大家参照我们了解的这些内容,共同读一下课文第14段,思考一下作者引用的意图。
学生齐读,要有感情,教师评价,酌情重读。
提示:作者想表达太阳给伟人以思想,是人智慧、灵感的源泉;太阳有生的启示,与人类精神息息相关。
我们从约翰·克利斯朵夫弥留之际的话中,分明感觉到了他和太阳一样的性格与精神,他产生于日出,却已包含了落日的大悲情怀。作者用约翰·克利斯朵夫这个具有太阳精神的人来旁衬落日,也使得落日具有了英雄的感情。落日的即将逝去,是为了再生!生生不息,是人间永恒不变的真理!
小结:罗曼、罗兰在构思他心中的约翰·克里斯朵夫形象时,看见一轮太阳正在喷薄而出时“热泪盈眶”的感受和自己此时看到落日的感受作对比,从而指出它们一样都是大自然的杰作,而且较之日出,落日景象则更庄严、神圣和具有悲剧感。
⑷写音乐,对于写落日有什么作用?
大家一定看过电影《泰坦尼克号》并为其主题曲《我心永恒》所打动。哪位同学说说这首曲子给你的感受?
提示:“令人感伤又觉非常悲壮!”
悲剧的东西往往是美的,它能打动人心。爱情本身的美的,再加上是悲剧式的爱情,自然荡气回肠,弥久难忘。但《泰坦尼克号》所反映出来的,让世人推崇备至的,不止是悲剧式的爱情,而是对生命的伟大赞颂。这才是主题歌要唱的,所以它题为《我心永恒》。请同学们想一想,作者在文中为什么两次提到这支曲子?
提示:第一次是为表现苍白的气氛,用到歌曲里死亡的气息与“死亡之海罗布泊”照应。第二次便转为悲壮了,这是日出给我们带来的感受。
小结:萨克斯音乐声响彻在一片“死亡之海”上,悲凉之情油然而声,看到这种落日时再配以悲凉的音乐更增添了落日悲壮的色彩。
(三)赏析第三次落日:
⑴提问这次对落日描写同上两次相比有什么不同,火烧云有什么特点?
明确:这次不但背景上不同,而是自始至终没有直接描绘落日,描写了落日映红的火烧云。
火烧云灿烂地、热烈地、夸张地烧红了西边半个天空,烧红大地上的一切——概括为惊世骇俗。
⑵看到这样雄伟的惊世骇俗的落日,作者想到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明确:想到的是匈奴铁骑早晨或黄昏时向西地平线绝尘而去,想到的是成吉思汗率领蒙古铁骑横扫欧洲大陆,直至多瑙河,如入无人之境,二者给人都是一种雄壮的、阔大的感觉,在这种独特的时空感受中,落日的背影显得分外雄壮,历史的幻想和现实景象的辉映使作者感受到了一种渺小和平庸,落日所具有的丰厚的美学蕴涵也得到了最大程度表现。
小结:三次落日,都有侧面的烘托,但我们并没有感到一丝的枯燥,原因是每次都有变化,而且体现出了一种由“旁观”到“向红光走去”的变化,这是落日对人的感染。三次落日,一次比一次热烈,一次比一次壮阔,由静态美到动态美,由“恍若梦境”的一瞬到“挥舞魔杖”让人倍感平庸的“惊世骇俗”,作者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又一幅奇幻的画面。
3.思考:作者是如何来描写这三次落日的?三次描写有什么不同?
提示:①直接描写;②欲扬先抑;③间接描写(虚写)。
六、【合作探究】
学生自由选择景写,教师提醒作者写景时能抓住特征,注意顺序,融入自己情感体验,运用联想和想像的写作方法。学生交流,师适当点评。
七、【巩固练习】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完成黄金讲义有关练习。
语文必修二我与地坛(节选)导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二我与地坛(节选)导学案及答案,共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课前预习】1,【自主学习】 1,【合作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金岳霖先生导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金岳霖先生导学案及答案,共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巩固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语文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案及答案,共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教学重点】,【学法建议】,【资料链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巩固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