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浙江省中考科学专题练习 :光和声音(word版,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年浙江省中考科学专题练习 :光和声音(word版,含答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如图所示,小聪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烛焰在光屏上成了一个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可制成幻灯机
B.要使光屏上烛焰的像变小,只需将蜡烛靠近凸透镜
C.实验中,蜡烛越烧越短,光屏上烛焰的像向上移动
D.为了便于从不同方向观察光屏上的像,光屏应选用较光滑的玻璃板
2.下列常见的光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3.转换法是指在科学研究中常将不易直接观察或测量的量,转化为容易认识或容易测量的科学量的研究方法。下列方法中没有用到转换法的是( )
A.图甲: 用光屏显示烛焰的像
B.图乙: 用小纸屑的跳动显示鼓面在振动
C.图丙: 用弹簧的形变程度显示力的大小
D.图丁: 用U型管内液面高度差显示水内部压强的大小
4.2020年央视春晚,由6位央视主持人共同表演的情景报告《爱是桥梁》作为春晚临时增加节目,引起人们的强烈关注和高度好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表演者发出的声音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B.观众能依据音色的不同分辨出是哪位主持人在朗诵
C.后排观众听到的声音比前排小,是因为他们听到的声音音调低
D.表演者的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真空中传播
5.以下所给的数据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 )
A.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B.人体的安全电压为36V
C.初中男生1000m长跑用时约100sD.人体的正常体温约在37℃
6.如图所示的两条逐渐靠近的光线未相交前照到某光学器材上,将改变传播方向,能使这两条光线改变传播方向仍然能够相交的光学器材可能是( )
a、凸透镜 b、凹透镜 c、平面镜 d、凹面镜
A.aB.a,c,dC.a,cD.a,b,c,d
7.如图所示,F为凸透镜的两个焦点,为物体AB的像,则物体AB在( )
A.圈中Ⅰ区域,比大,箭头方向向上
B.图中Ⅱ区域,比大,箭头方向向下
C.图中Ⅲ区域,比大,箭头方向向上
D.图中Ⅳ区域,比小,箭头方向向上
8.如图所示,水槽的右壁竖直放着一面平面镜。无水时,射灯从S点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左壁上会出现一个光点P。往水槽内加水,当水面处于a、b、c、d四个位置时,左壁上分别出现、、、四个光点(不考虑水面对光的反射)。则四个光点在左壁上的排列从下往上依次为( )
A.、、、B.、、、
C.、、、D.、、、
9.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大雪过后,万籁俱寂”,是因为积雪疏松多孔,能够吸收声音
B.“响鼓也要重锤敲”,说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且重敲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C.农名伯伯拍拍西瓜知道西瓜生熟情况,是根据音色来判断的
D.有经验的养蜂人是根据蜜蜂发出声音的响度来判断蜜蜂是否是采蜜归来
10.在研究凸透镜成像实验规律时,把蜡烛放在距离凸透镜一侧,在另一侧距凸透镜中心30cm处的光屏上观察到倒立、缩小的清晰的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10cmB.15cmC.20cmD.30cm
11.如图所示,AB为一条经过透镜折射后的光线,MN为透镜的主光轴,L为透镜。由图可知( )
A.该透镜一定是凸透镜
B.该透镜可能是凹透镜
C.若该透镜是凸透镜,B点一定是透镜的焦点
D.若该透镜是凹透镜,B点一定是透镜的焦点
12.清晨,西湖的湖畔薄雾缥缈,鱼儿悠闲游着鸣叫声清脆悠扬,湖心岛上的树木与水中倒影构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下列对相关场景形成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
A.看到的树木在人眼的视网膜上成实像
B.“鸣叫声清脆”是描绘声音的响度大
C.“水中倒影”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D.看到的鱼儿实际上是鱼儿变浅的实像
13.把两块厚度不计且足够大的平面镜OM、ON垂直粘合在一起,并竖立在地面上,俯视图如图所示,当小科站立在某个位置时,他通过平面镜所成像的个数为m,看到自己完整像的个数为n,下列对小科在不同位置时,m、n值的分析,符合实际的是( )
A.在a点或者e点时,m=1,n=1
B.在b点或者f点时,m=1,n=1
C.能看到自己完整像的位置有三个
D.在c点时,m=2,n=0
14.如图所示,从长方体水槽右侧某一高度斜射一束激光,在水槽底部产生一个光斑O,下列操作可使光斑O向左移动的是( )
A.保持水面高度和射入角度不变,使激光笔向右平移
B.保持激光笔位置和射入角度不变,缓缓放出一些水
C.保持水面高度和入射点不变,使激光的入射角减小
D.保持水面高度和入射点不变,使入射光线绕入射点逆时针转动
二、填空题
15.小林利用水透镜来模拟眼球中的晶状体,比较正常眼、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焦距大小。实验中测得甲水透镜的焦距为10厘米,再将甲分别挤压成图乙、丙的形状,并分别测量焦距,如图所示。
(1)测得焦距小于10厘米的是图_________,模拟近视眼的是图_________。
(2)在同一位置,用甲、乙、丙透镜分别对着远处的某一物体,移动光屏得到清晰的像,其中像距最大的是图___________。
16.一束光线垂直入射到平面镜上,则反射角为___________,若入射光线改变20°,平面镜不变,则此时反射光线转___________度,若入射光线不变,平面镜转过20°,则此时反射光线转过___________度。
17.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就可听到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若改用更大的力拨动钢尺,能听出声音的___________发生了变化(音调、音色、响度);若逐渐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钢尺振动发出声音的音调会逐渐变___________。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却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___________。
三、探究题
18.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小衢把一个或两个相同的木块放在海绵上,进行如图实验。
(1)实验中通过观察海绵的凹陷程度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这种物理学研究方法也运用于以下______实验中。
A.用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B.用悬挂的乒乓球靠近振动的音叉,用乒乓球运动来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
C.用吸引大头针的多少来判断磁铁磁性的强弱
(2)对比______两图可得出:当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3)对比甲、丁两图,海绵凹陷程度相同,小州认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无关,请你写出小州错误的理由______;
19.小科同学用图甲所示的装置测出凸透镜的焦距,并“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当蜡烛、透镜、光屏位置如图乙时,在光屏上可成清晰的像。
(1)此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_____cm;
(2)图乙在光屏上得到了烛焰倒立、___________的实像;
(3)实验过程中,如果用不透明的硬纸板挡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则光屏上的像___________(填字母)。
A.只出现烛焰像的上半部分 B.只出现烛焰像的下半部分
C.出现烛焰完整的像,但像更小了 D.像仍然是完整的,且大小不变,只是变暗了
20.用两种不同的光学元件实现如下光路:光线AO在O点经光学元件作用后沿OB传播。
参考答案
1.C
【详解】
A.图示中的物距大于像距,此时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是照相机,故A错。
B.要使像变小,就要增大物距,同时缩小像距,故B错。
C.当蜡烛变短时,像会向上移动,故C正确。
D.光屏应选用表面粗糙的白铁板,可以发生漫反射,使不同方向的人都能看到像,故D错。
故选C。
2.C
【详解】
①海市蜃楼是光的折射现象形成的;
②日食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③筷子上折是光的折射现象形成的;
④鸭子的倒影是光的反射现象形成的。
则属于折射现象的是①③。
故选C。
3.A
【详解】
A.图甲: 用光屏显示烛焰的像,使用了直接展示法,故A符合题意。
B. 图乙: 用小纸屑的跳动显示鼓面在振动,使用了转换法,故B不合题意。
C. 图丙: 用弹簧的形变程度显示力的大小,使用了转换法,故C不合题意;。
D.图丁: 用U型管内液面高度差显示水内部压强的大小,使用了转换法,故D不合题意。
故选A。
4.B
【详解】
A.表演者发出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观众能依据音色的不同分辨出是哪位主持人在朗诵,故B正确。
C.后排观众听到的声音比前排小,是因为他们离表演者远,声音的能量有损耗,故C错误。
D.表演者的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故D正确。
故选B。
5.D
【详解】
A.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故A错误。
B.人体的安全电压为不高于36V,故B错误。
C.初中男生1000m长跑用时约为3.5min,即210s左右,故C错误。
D.人体的正常体温约为37℃,故D正确。
故选D。
6.D
【详解】
a.光线通过凸透镜,传播路线如下
。
由图知,光线通过凸透镜折射后可以相交;
b.光线通过凹透镜,传播路线如下
由图知,光线通过凹透镜折射后可以相交;
c.光线照射到平面镜上,传播路线如下
由图知,光线通过平面镜反射可以相交;
d.光线照射到凹面镜上,传播路线如下
由图知,光线通过凹面镜反射后可以相交。故选D。
7.C
【详解】
由图知道,像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根据凸透镜成像的特点,说明此时物体应在二倍焦距以外,且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所以,物体在图中Ⅲ区域,箭头向上,故C正确。
故选C。
8.A
【详解】
往水槽内加水,当水面处于a时,光线经水面发生折射,此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当折射光线射到右壁上,再发生反射,射到左壁的Pa点上(如图甲),同理,当水面处于b时,光线经水面发生折射,此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当折射光线射到右壁上,再发生反射,射到左壁的Pb点上(如图乙),当c、d两点时,先发生反射,再发生折射,射到左壁的Pc,Pd上(如图丙、丁),四个光点在左壁上的排列从下往上依次为、、、。
故选A。
9.D
【详解】
A.大雪过后,满地覆盖着厚厚的积雪,因为积雪疏松多孔,能够吸收一部分声音,所以发现周围特别宁静,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响鼓也要重锤敲”,说明了鼓面的振动产生声音,重锤敲则说明力越大,振幅越大,响度就越大;故说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且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敲击不同生熟情况的西瓜时,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所以可以通过音色辨别是否是熟的西瓜,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养蜂人根据蜜蜂飞行时发出的声音来判断蜜蜂是去采蜜还是采蜜归来,因为蜜蜂去采蜜时,蜜蜂翅膀振动频率快,音调高,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0.C
【详解】
将蜡烛放在距离凸透镜一侧,在另一侧距凸透镜中心30cm处的光屏上观察到倒立、缩小的清晰的像,则
f<v<2f
即
f<30cm<2f
解得
15cm<f<30cm
只有C符合题意。故选C。
11.B
【详解】
AB.图中只给出了折射光线,而没有入射光线,此时无法确定光线相对于原来是会聚还是发散,该透镜可能是凸透镜,可能是凹透镜,故A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C.若入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则B点为凸透镜的焦点,如果入射光线不平行于主光轴,B点不是凸透镜的焦点,故C不符合题意;
D.对于凹透镜而言,它的焦点是虚焦点,不是实际光线会聚的,没有实焦点,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2.A
【详解】
A.看到的树木在人眼的视网膜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A正确;
B.“清脆”说明鸟发出声音的音调高,故B错误;
C.“水中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故C错误;
D.看到的鱼儿实际上是鱼儿反射的光经水面折射形成的变浅的虚像;故D错误。
故选A。
13.D
【详解】
A.由图可知,在a点或e点时,各会成一个像,由于像和人的连线经过镜面的延长线,故不能看到自己完整的像,即m=1,n=0,故A错误;
B.由图可知,人在b、d点时,各会成一个像,由于像和物体的连线经过镜面,故能看到自己的像,即m=1,n=1;在f点时,在平面镜的背面,不会成像,即m=0,n=0,故B错误;
D.在c点时,c会通过两个镜面成两个虚像,由于像和物体的连线经过镜面的延长线,故不能看到自己的像,即m=2,n=0,故D正确;
C.综上分析可知,能看到自己完整像的位置有两个,故C错误。
故选D。
14.B
【详解】
A.保持水面高度和射入角度不变,激光笔向右平移时,光斑将向右移动,故A不符合题意;
B.保持激光笔位置和射入角度不变,缓缓放出一些水,此时水面下降,入射点向左移动,则光斑向左移动,故B符合题意;
C.保持水面高度和入射点不变,使激光入射角减小,此时折射角减小,光斑右移,故C不符合题意;
D.保持水面高度和入射点不变,使入射光线绕入射点逆时针转动时,激光的入射角减小,此时折射角减小,光斑右移,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5.乙 乙 丙
【详解】
(1)[1][2]凸透镜的凸度越大,聚光能力越强,焦距越短。实验中测得甲图焦距为10cm,再将甲分别挤压成乙图、丙图的形状,并分别测量焦距,由图可知,乙图的凸度比甲图大,所以测得焦距小于10cm的是图乙;因为乙的焦距比甲的焦距小,所以乙的会聚能力增强,用乙模拟近视眼。
(2)[3]由图可知,甲、乙、丙图,丙的焦距最大.在同一位置,用甲、乙、丙透镜分别对着远处的某一物体,移动光屏得到清晰的像,相对而言,丙透镜的物距最小,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像距较大的是丙图。
16.0度 20 40
【详解】
[1]当光线垂直于镜面入射时,此时的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三线合一,所以入射角为0度。
[2]若入射光线改变20°,入射角改变20°,平面镜不变,则此时反射角改变20°,反射光线转20°。
[3]若入射光线不动,平面镜转过20°,则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即入射角为20°,所以反射角也为20°,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40°,由于入射光线的方向不变,所以反射光线的传播方向改变了40°。
17.响度 低 钢尺振动的频率小于20Hz
【详解】
[1]将一把钢尺紧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就可听到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若改用更大的力拨动钢尺,钢尺的振幅变大,响度变大。
[2]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振动部分体积增大,质量增大,越来越难振动,频率越来越小,音调越来越低。
[3]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很难振动,频率小于20Hz,不在人的听觉范围之内。
18.BC 甲乙或丙丁 实验中存在压力和受力面积两个变量
【详解】
(1)实验中通过观察海绵的凹陷程度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采用了转换法:
A.在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研究平面镜成像的规律,采用了等效替代法;
B.用悬挂的乒乓球靠近震动的音叉,用乒乓球的运动来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采用了转换法;
C.用吸引大头针的多少来判断磁铁磁性的强弱,采用了转换法;
选BC。
(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时应控制压力的大小不变,对比甲乙或丙丁两图可得出,当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3)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时,要控制受力面积相同,但实验中受力面积也发生了改变,没有控制受力面积相同,实验中存在压力和受力面积两个变量。
19.10 放大 D
【详解】
(1)让一束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了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由图甲可知: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30.0cm-20.0cm=10.0cm,即凸透镜的焦距是10.0cm。
(2)图乙中,物距小于像距,所以呈放大、倒立实像。
(3)用不透明的硬纸板挡住透镜上半部分,凸透镜的下半部分仍能折射光线成像,所以光屏上所成的像是完整的,只是会聚光线比原来变少,像变暗了,D正确。
20.
【详解】
分析题意知道,使用的光学元件可能是平面镜、凸透镜和凹透镜,光路分别如下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浙江省2022年中考科学模拟题汇编-74声音、光和颜色,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年浙江省中考科学专题练习 :电与磁综合(word版,含答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探究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年浙江省中考科学专题练习 :太阳与月球(word版,含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