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1.2《再别康桥》教案(2)(新人教版07版必修1)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56069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语文:1.2《再别康桥》教案(2)(新人教版07版必修1)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560694/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一再别康桥教案设计
展开四川省江油市明镜中学:刘海燕
导学 目标
1.知识技能:①了解徐志摩及其诗歌创作;②初步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2.过程方法:反复咀嚼诗歌的语言,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人情美和形式“三美”。
3.情感态度:体会诗人对自然的爱,对自由的追求,对美的体悟,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活的高尚情操。
导学重难点
1②是重点;2是难点
导学方法
品读法、探究法
导学总体思路
1.诗歌是在反复品读中自悟出来的,不是靠讲出来的,可让学生在“听读—赛读—演读—评读—背读—写读”中品味诗歌精美的语言和优美的意境,把握诗人细腻而健康的情感,从而在与学生平等对话中挖掘新教材的人文内涵。
2.充分运用新课标理念的成果,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创造语文实践的机会,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营造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增加课堂教学容量和语文素养的积淀。
3.借助多种背诵提示,激活学生思维,力争当堂成诵。
课前 准备
①按照课后网址上网检索相关学习资料;②印发有关徐志摩生平和创作的简介和评论。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理念
设疑激趣
1.“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故古人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既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又有“执手相看泪眼”的悲戚。那么,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又是怎样的呢?
2. 播放歌曲《再别康桥》后问:这首优美的歌曲的歌词是谁写的的呢?他就是被林语堂先生称作“情才”和“奇才”的诗人徐志摩。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走近诗人,和诗人做一次亲密接触吧。
1.优美的诗境和乐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求知欲。
拨妙
析疑
1.出示徐志摩的照片(投影1)和剑桥的图片(投影2)时:
【旁白】瞧,他面容清瘦,气质优雅,多情的双眼略带些梦幻,料想这文弱的外表下,隐藏的必是一颗善感的而细腻的心。
瞧,这座桥,风景秀丽,遐尔闻名;这个人,风流倜傥,才华横溢;这首诗,清新空灵,载誉中华。
2.简介作者的生平和创作(投影3)后:
【解说】可惜诗人英年早逝,给诗坛带来莫大的遗憾。下面我们随着诗人的笔触,去康桥河畔走一走,领略一下那儿的秀丽风光,去触摸一下被梁启超誉为“一个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的徐志摩的心灵轨迹。
3.播放动画《再别康桥》(配诗歌原文,无朗读)
【画外音】这首诗像一首忧伤的小夜曲。诗行在参差变化中见整齐,音节跌宕起伏,旋律轻柔舒缓,叠字的运用同时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4.教师配乐范背全诗或播放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徐志摩的扮演者黄磊的朗读录音后:
【解说】刚才同学们说黄磊之所以能读得声情并茂,感人至深,主要在于他很好的把握了作者的感情而且自己的感情也很投入。现在,大家想不想挑战一下黄磊?
就这首诗歌的诵读要领与学生交流(投影4)
首先,要把握诗歌的节拍;其次,韵脚字要拖音;再次,要把握轻读和重读。
听读
↓
赛读
整体感知,把握脉络、明线索:
1.抽一朗读好的学生试读后点评。
【温馨提示】朗读要把握情感、节奏和轻重缓急。
2.男女生赛读。
①男生齐读后:
【解说】男生刚才的朗读似乎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离愁满怀的诗人,但跟古人的离愁相比又有着怎样的区别呢?你是从文中的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女生在情感的丰富和细腻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
②下面请女生齐读课文:
3.边小结如何读出韵味的要领边讨论:
①以第一节为例,师生共同划分节奏
学生演示其它几段。
②七节共用了哪些韵脚?
③文中哪些字眼应当重读或轻读?
4.齐读课文后:
①概括各节的主要内容。
②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概括诗人的情感脉络
③作者再来康桥和再别康桥时来去都有什么特点? 作者为什么这样做?
2.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优美的图景可以激活学生欣赏美进而创造美的艺术细胞。播放课文歌曲,可让学生从另一个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能营造诗一般的意境氛围。
3.“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要交给学生读书和思考的“金手指”,使之不但“想”问,而且“会”问
5.学生演读后:
【解说】很多同学感受到了康桥的一草一木都包含了诗人无限的深情。王国维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文学作品中,我们把这种凝聚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景物叫做意象。如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是用意象组合的方式渲染了一种孤独、悲凉的氛围,把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
徐志摩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中曾说:“康桥的美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它是全世界最美的一条河。”诗人正是选取了云彩、金柳、青荇、拜伦潭、星辉等一系列特有的意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演读
↓
评读
二、精读剖析,感悟旨趣、品意境:
5.男女生分别选派一名代表上讲台表演朗读后:
①男生演读课文后思考诗人告别时,哪些举动可以体现出对康桥的深情?
②女生演读课文后说说诗人除了作别云彩,还与康桥的哪些事物作别?诗人又是怎样来描写这些意象的呢?
③这些意象融入了诗人怎样的情思?诗人为什么会对康桥产生如此深刻的情感呢?
拨
妙
析疑
6.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就立意、选材、剪裁几方面提问,而不要揪住细枝末节不放。(深入到学生中,与其展开讨论)
板书学生普遍感兴趣的或弄不懂的问题(例如):
①明明是“再别康桥”,为何只说“作别西天的云彩”?
②常言“花红柳绿”,在作者笔下,河畔的柳树为何是“金”色的?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体好在哪里?
③“油油地”和“招摇”在这里分别有什么好处?体会“甘心”这个词的深刻含义?
④ 清泉一般是碧绿的,作者为何将它比做“天上的彩虹”?
⑤诗人“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时的情绪是兴奋欢快还是失意低落?何以见得?
⑥怎么理解“悄悄是别离的笙萧”一语?
⑦既然诗人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为何又说“但我不能放歌”?
【解说】刚才大家畅所欲言,甚至争得面红耳赤,不就是未了捍卫自己心中别人无法体验的康桥么?鲁迅曾说过:“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说每个人在感受事物时都会有一些自己独特的体验。
现在我们既然已经把握了作者的感情,而且也有了自己的独特体验,是不是可以挑战一下黄磊了。老师也给你们来点音乐,好不好?让我们再次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6.播放配乐课文画面(有诗文无朗读)前:
【解说】作者写尽了康桥无限景,却道不尽离别无限情。此情此景,情景交融,怎能不令人醉在心头。老师为你们的进步表示祝贺,你们不想为自己的进步鼓鼓掌吗?
7.学生分析诗歌形式“三美”时:
【解说】在诗歌的形式美赏析方面,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
绘画美:诗歌的语言多选用色彩富丽的词语;音乐美:诗歌的音节琅琅上口,错落有致;建筑美:诗歌“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想读
↓
说读
6.分小组反复自由朗读课文:
①就感兴趣的地方或不懂的地方发问,在小组内自由交流。
②每个大组选择一两个普遍性的问题合作解答,推举一人执笔写成60字以上的小研究论文在班上交流。其它组的同学补充,不同观点允许辩论。
7.学生朗读课文后,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把心中的康桥表达出来。(可以说出来,读出来,也可以唱出来,甚至可以跳出来,但要文辞优美)
①你最喜欢哪一幅画?
②就你最喜欢的诗句略作赏析。
8.学生闭上眼睛想像自己心中的康桥后:
举例说明《再别康桥》在形式上是怎样体现“新月派”诗人诗歌创作“三美”主张的?
教师重点讲析绘画美
学生讨论音乐美和建筑美,最后教师总结。
4.通过探究式合作学习,有利于形成师生、生生之间信息的立体、多向交流,形成民主、和谐、协作的学习氛围
5.“想像比知识本身更重要。”让学生自主赏析突出了其主体性,也体现了建构主义论、接受美学和多元智能等现代教育理论的理念。
反
馈
释
疑
8.背诵指导(出示三种背诵的提示:投影5~7)
9.出示古代写离情的诗句(投影8)后:
【旁白】“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诗人用自己的“才”尽情地抒写自己的“情”,把自己的“康桥情结”融汇在了这首如小夜曲一般优美的《再别康桥》里。这也许是这首诗常读常新,百读不厌的真正原因吧。难怪朱自清先生说“现代诗人应当首推徐志摩和郭沫若”。
10.出示古代诗词中写“挥手”的诗句(投影9)
11.出示改写后的《再别康桥》(投影10)后:
【解说】一首优美的诗歌就像一曲动人的旋律,令人不由的想要反复吟唱,让我们再次在音乐中品味康桥的美。
12.再现康桥美景和背景音乐,一齐背诵课文。
【画外音】胡适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
这或许才是揭开这首诗朦胧面纱的真谛吧。
背读
↓
写读
三、研读评价,揣摩韵味、得精髓:
9.学生自由背诵课文:
【温馨提示】:①提示上句,缺省下句(投影5);②关键词语:轻轻的、金柳、青荇、榆荫,寻梦、笙箫、悄悄的(投影6);
③重现康桥实景,画面联想记忆(投影7)
10.比较鉴赏:
①自古写离愁别绪的诗作可谓灿若星河,大家还记得哪些诗词?这些诗和徐志摩的这首诗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同?
柳永《雨霖铃》一词中离别的气氛带给我们的感觉和《在别康桥》带给我们的感觉有何不同?(中等生及以下回答)
②赏析徐志摩的《莎扬娜拉》(优生回答)
谈谈你的总的看法。
仔细品味这首诗所体现的“三美”的主张。
发挥想象,口头描述女郎的形象和内心活动。
11.拓展延伸(课外作业)
①摘录有关“挥手”的古代诗句。(中等及以下学生做)
②仿照《送友人》,把《再别康桥》改写成一首五言律诗。
模仿《再别康桥》,将王维的《山居秋暝》改写成一首现代诗。(优生做)
6.“温故而知新。”以学生旧有经验为起点,有助于学生知识的重构,并增加其语文素养的积淀。
7.以读促写,有助于积累语言和语感,训练其发散、求异、转移、逆向等创新思维能力
6.实行分层教学有利于解决优生“吃不饱”和差生“吃不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
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一再别康桥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一再别康桥教案,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说教材,说教学目标,重点, 说方法,说教学过程的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0-2021学年再别康桥教案: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再别康桥教案,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说教材,说教学目标,重点, 说方法,说教学过程的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一再别康桥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一再别康桥教案设计,共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前演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5b3db8a16b5d6587ba18abcf3fc66c6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