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4.2 *扬州慢(淮左名都)教课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4.2 *扬州慢(淮左名都)教课课件ppt,共3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瘦西湖的五亭桥,二十四桥,写作时间,胡马窥江去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扬州地当要冲,多富商大贾。 《旧唐书·地理志》
扬州富庶甲天下。 《资治通鉴》
扬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至今已有2480余年的历史。扬州地处江淮要冲,早在东汉时便是政治军事基地,也是重要港口 。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之说。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也牵动了帝王的情怀和游兴,隋炀帝三下扬州看琼花,给扬州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古迹。
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重抒情,一般都比较长。姜夔精通音律,“扬州慢”是他自创词调和乐曲之一。扬州慢是词牌,也是题目。朗诵技巧:语速慢而舒缓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生卒年不详。南宋中期向后期过渡时期的代表词人,一生未入仕途,以布衣出入于公卿之门,善书法、精音乐、能自度曲。诗词俱工,词尤负盛名。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词多纪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亦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
在南宋时,金兵频频南侵,扬州屡遭兵火,如今映入作者视野的却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词人顿生山河破碎之感。作者写本词时,宋金隆兴和议已达12年之久。南宋朝廷苟安半壁,朝纲废弛。词人目睹当年经强敌侵凌后扬州城的累累伤痕和苦难频仍的现实,岂能无动于衷?因而追怀丧乱,感慨今昔,写下了这首词,抒发了《黍离》之悲。
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黍离周幽王残暴无道,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周平王东迁洛邑,是为东周。东周初年,有王朝大夫到镐京去,看到宗庙宫殿均已毁坏,长了庄稼,不胜感慨,因作此诗。
“黍离之悲”表示国家残破、山河破碎之痛。国家沦亡的悲痛,后代指故国之思。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上一片有哪个词可以来概括今日的扬州城特点?
昔日的扬州城是怎么样的呢?请用红笔画出来。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荠麦青青废池乔木二十四桥冷月无声桥边红药
小结:“名都”——“空城”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
虚实相生,化用诗句,对比鲜明,借景抒情。
南宋王朝南渡后,金人屡次渡淮,扬州变得残破不堪。绍兴三十一年 (公元1161年),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破坏极其惨重。虽已时隔十五年了,但作者经过扬州时依然“荠麦青青”,疮痍满目,不禁追忆丧乱,“感慨今昔”。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曾经在杜牧笔下流淌过无数赞美扬州诗文,可是面对今日的扬州,杜牧极度的惊讶,再有才华也难赋深情的诗文来了。
词人以“豆蔻词”“青楼梦”这些象征扬州繁华的艳句,在设想杜牧“重到须惊”“难赋深情”的衬托下,使劫后扬州的荒凉更加突出,当然说它带有自况的意味也未尝不可。衬托,有时比直抒胸臆感时伤乱,更为含蓄有致。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春风十里”是从杜牧《赠别》中“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诗句化出,杜牧诗句极言扬州之美。所以词人化用来作了一个对比:听说扬州繁华富丽、但一路之上,触目之处,却尽是青青的野生荞麦,一片荒凉景象。反衬如今的荒凉破败。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废池、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它们“犹厌言兵”,更何况当地的人民呢?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暮色降临后,军营中传出阵阵凄厉的号角声,在空城的上空回荡。唐朝,扬州有内城和外城,商业繁华、景致优美,杜牧曾赞美道:“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天碧台阁丽,风凉歌管清”,而今仅剩一座空城,满目疮痍,军号凄厉,不由人不生感慨。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月亮本“无声”,也无冷暖之别,但作者却借助“通感”手法,用触觉感受之“冷”与听觉感受之“无声”来展示视觉所见之“月”,移人情于物象,似乎明月也有情,为昔盛今衰之扬州伤感沉默。作者借月这一意象营造凄清、感伤气氛,寄托悲怆之情。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有“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句,因相传古代有二十四个美人吹萧于桥上,所以有此句。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作者面对清冷的景色,看到桥边依然盛开的红花,不禁悲从中来,向芍药发问:你们寂寞地开在这里,无人来观赏,你们为谁而开呢?这里将无情的花儿赋予了情感,意蕴至深、悲痛已极。花且如此,人何以堪。
二十四桥因桥边盛产红芍药花,故又称红药桥。
红药,也称为芍药,芍药花作为一种意象符号,最早见于《诗经》:“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古代男女交往,以芍药相赠表达结情之约或惜别之情。魏晋南北朝可以说是芍药文学意象的另一个源起,以拟人化的手法,将芍药喻作风情万种的美人,以致后人用“芍药笼烟”来形容美人的娇媚。又因为芍药开于暮春时节,当它开始绽放时,百花已开始凋谢,有寂寞之情。因此往往又成为落寞、凄凉之境的反衬,令人感慨昔日美好时光的不再。
①表崇拜之情②形象更加鲜明,增加了文采 。③又以昔日的繁华,反衬了今日的荒凉,反而使词更沉郁,内容更丰厚。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伤。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题扬州禅智寺》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起珠帘总不如。 ——《赠别》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赠别》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遣怀》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 ——《寄扬州韩绰判官》
1.情景交融 2.对比、拟人3.使用典故、以动衬静
上阕写眼前实景,纪行写景,以对比起笔,概写劫后扬州的荒凉、萧条景象。作者怀念故国,憎恨战争的爱国之情从中自然流露出来。
下阙伤今怀古,运用联想。以杜牧当年扬州诗之胜况,反衬现在扬州之冷清萧条。令人产生“物是人非”的怅惘之情。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4.2 *扬州慢(淮左名都)课前预习ppt课件,共1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扬州慢,学习目标,学生自学独立思考,自学指导,精讲点播,主旨小结,当堂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4.2 *扬州慢(淮左名都)课文内容ppt课件,共2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扬州慢,题扬州禅智寺,赠别二首其一,寄扬州韩绰判官,虚实结合想象,《黍离》之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4.2 *扬州慢(淮左名都)教学课件ppt,共2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杜牧心中的扬州,姜夔心中的扬州,作者简介,略读小序提要素,情为悲情予怀怆然,旨为悲旨黍离之悲,再读词作梳文意,名句赏析,归纳总结学有所获,他人心中的扬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