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案设计
展开《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基本信息 | |||||||
执教者 | 林妍 | 课例名称 |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 ||||
课型 | 科学概念 | 教材版本 |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物质的变化》单元第二课 | ||||
年级 | 六年级 | ||||||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课是“构建科学概念”课型,这类课型的主要特征:(一)解读科学知识与科学概念,明晰联系与区别;(二)是围绕核心概念,设计并开展探究活动;(三)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概括,形成原理性概念。 “构建科学概念”课型实施的流程:(一)情境中产生问题——引出概念;(二)设计并动手实践——操作概念;(三)实验后分析概括——形成概念;(四)形成后巩固应用——深化概念 同时本课也渗透了“5E教学模式”,包含了参与、探究、解释、应用、评价者五个过程,这一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实验、观察的方法解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和观察分析能力,促进学生对科学概念和知识建构。 | |||||||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物质的变化,学生需要认识到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本单元主要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从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中寻找化学变化的本质,即产生了新物质,而哪些现象能帮助我们去判断是否产生新物质?这就要求学生通过本单元的的学习,学会寻找足够多的证据,来作为判断新物质产生的依据。 本课内容是继前一课《我们身边的物质》之后,更深入更科学地继续研究物质发生怎样的变化,认识到物质的变化划分为两类,初步建立物理变化的概念和化学变化的概念,知道两者之间的区别。 | |||||||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六年级的学生,通过几年来对科学课的学习,学生已经逐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六年级的学生对于本课的前概念知识只停留在物质会发生变化的现象上,但到底发生怎样的变化?学生还是模糊的,同时,对于变化是否产生新物质,学生没有相关的先备知识和生活经验。因此本课的学习就是通过实验,有目的地细致观察,初步认识物质变化的过程,进一步帮助学生梳理认识物质变化的类型,知道化学变化会产生新物质,能根据一些事实判断初步判断物质变化的类型。 | |||||||
教学调整: 本课原教材安排了两个探究活动,观察沙和豆混合探究活动,观察白糖加热探究活动来建立物理变化概念和化学变化概念。但纵观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从第3-8课都是通过物质之间混合实验来深化化学变化的概念,知道一些现象能帮助学生去判断是否发生化学变化。“观察白糖的变化”主要是研究物质自身受热产生的变化,但教材的3-8课内容都是研究物质混合后产生的化学变化;“混合沙和豆子”实验是研究两种物质混合后的物质变化,意图让学生从没有明显变化的现象中去建立物理变化的概念,但容易误导学生认为没有明显变化就是物理变化,基于以上分析,顺应本单元教学的完整性,从学生的科学思维发展出发,对教学内容进行修改并整合。 (1)改变探究材料:将薯片和麦片混合实验取替沙和豆混合实验,由于薯片和麦片混合后,发生了形态大小的改变,现象比较明显。 (2)整合教材内容,替换探究活动。从探究逻辑性的角度出发,将第4课的“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实验替代白糖加热变化的实验,使本课的探究活动都是围绕着“物质之间相互混合,会发生变化吗?”这一问题展开。 | |||||||
教学思路: 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观察物质混合后发生变化的过程,判断是否产生新物质,初步建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如何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呢?这是本课的难点。 本课教学设计导入部分,先从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之间的混合例子导入,根据生活经验猜测一些物质之间的混合可能会产生的变化来进行初步分类,激发学生探究物质变化的欲望。接着做薯片和麦片的混合和小苏打白醋的混合实验,观察和解释物质之间混合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然后对两个实验产生的现象变化,进行比较,知道薯片和麦片混合没有产生新物质,小苏打和白醋混合有产生新物质,然后分析橙汁饮料、维C泡腾片和水的混合的物质变化情况与之前的实验哪个更相似,通过实验和分析例子来建立物理变化概念和化学变化概念,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最后,判断生活中一些物质混合所发生的变化类型和列举生活中物质变化的类型,使学生对两个概念的建构和认识将更加深入和完善。 | |||||||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1)知道物质的变化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大类,物理变化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化学变化会产生新 的物质。 (2)能判断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变化应属于哪种变化。 2、过程与方法:(1)尝试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过程,能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 (2)尝试寻找证据证明有没有产生新的物质,知道证据越多结论也就越可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到物质的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 |||||||
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并解释小苏打和白醋混合的物质变化情况。 难点: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过程,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是否产生新物质。 | |||||||
教学准备: 薯片和麦片混合实验:薯片、麦片、盒子、留样杯子 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实验:小苏打、白醋、留样瓶子、玻璃瓶 | |||||||
教学过程 | |||||||
教学阶段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参与 | 生活例子引入 | 1、 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地变化。 副板书:压扁易拉罐、水结冰、水变水蒸汽、铁 丝折弯、火柴燃烧、蜡烛燃烧、折纸 铁钉生锈 2、 PPT(例子) 生活中,经常要混合一些物质,如做橙汁饮料,橙汁和水要混合;感冒了,冲维C泡腾片,维C和水混合,薯片和麦片的混合,小苏打和醋的混合等等,这些物质混合后会发生变化吗? 3、 如果根据混合后物质发生的变化情况,把这些混合物分两类,你会怎样划分呢?说说理由 4、 究竟是否跟你们的猜测一样? 下面我们就拿其中的两种混合来探究一下,物质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 激发兴趣
思考
| 把上一节的实例用副板书贴出,课中主要是研究混合的变化,把自身受外界因素影响发生的变化补充上去,目的是把这些例子归类到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这样会有比较全面认识。
从生活例子中引入,直入主题,调查学生对物质混合后会产生怎样的变化的前概念,激发学生探究物质变化的欲望。 | |||
探究 | 观察薯片和麦片混合后的变化 | 1、 PPT薯片和麦片混合后会发生变化吗?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板书:薯片和麦片混合 2、 PPT (探究活动要点) (1) 为了更好地比较混合前和混合后发生的变化,混合前要先留样,并仔细观察混合前麦片和薯片的特征,记录下来。 (为什么要留样?) (2) 接着取一部分薯片和麦片,分别到进空瓶 子里面,盒上盖子,用力左右摇晃30秒,使两种物质充分混合。 (3) 最后,与混合前的进行对比观察,记录薯片和麦片混合后发生的变化。 3、 薯片和麦片混合后发生变化了吗?发生怎样的变化? 板书:(改变了形态) | 猜测
明确实验要求
实验、观察
交流、汇报
| 薯片和麦片的混合是比较简单的实验,选择这两种材料的目的是容易观察到它们混合后发生形态大小的改变,让学生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混合后是否发生变化,发生怎样的变化。为建立物理变化概念提供依据。
| |||
探究 | 观察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 | 1、 薯片和麦片混合发生了变化,改变了形态和大小,那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呢?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板书:小苏打和白醋 混合 2、 PPT (探究活动要点) (1) 留样,观察记录混合前小苏打和白醋的特征。 (2) 将小苏打倒入装有白醋的瓶子内,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把混合前和混合后的做比较,记录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发生的变化。 3、 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发生变化了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引导:混合后,还能看到小苏打吗?混合后液体的颜色?) 板书:冒气泡 (产生气体)…… 4、 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大量的气体,这是什么气体? 5、 将燃烧的细木条,分别伸进混合前的瓶子与混合后的瓶子内,观察到什么现象?情况一样吗? PPT(视频)请看一个演示实验 6、 从现象中,我们能推理出这种气体具有什么特点? 7、 虽然我们的实验证据还不足以判断产生的是什么气体,科学家经过大量研究,已经确定这种气体是二氧化碳。 | 猜测 思考
明确实验要求
观察产生现象
实验记录
交流、汇报
推测产生气体的特点
|
混合前进行预测能激起学生对推测进行探究验证的欲望。
深入观察小苏打和白醋混合的变化过程,要求学生理性描述、对比物质在变化前后的物理特性,来判断物质变化过程有没有产生新物质 为建立化学变化概念提供证据。
利用小视频,演示检测气体实验,让学生清晰地观察到现象,并节省课堂时间 | |||
解释 | 建立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概念 | 1、 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与薯片和麦片的混合产生的变化情况一样吗?有哪些不同?(比较本质) 2、 两个探究活动中,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板书: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板书:有产生新物质 没有产生新物质 3、 橙汁和水混合,泡腾片和水混合,你认为哪种情况与薯片和麦片混合的变化比较相似?哪种情况与小苏打和白醋混合的变化比较相似?说说理由 4、 科学上,我们根据有无产生新物质,把物质的变化分为两类。只改变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板书: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5、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是什么? 6、 因此我们可以表述,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发生了?(化学变化)薯片和麦片的混合发生了?(物理变化)
| 比较不同
归类
定义
找区别
准确描述 | 回顾实验中产生的现象,分析对比实验中各种物质变化特质,将一些物质变化情况与之前的两个实验进行比较归类, 逐步建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 |||
迁移 | 判断生活中物质变化的类型 | 1、 通过实验我们知道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两类,现在你能判断生活中这些物质混合所发生的变化属于哪一类变化?为什么? 水果沙拉——物理变化 酱油拌饭——物理变化 柠檬汽水——化学变化 米饭变甜——化学变化 水和油混合——物理变化 2、 上节课,我们还研究了很多物质变化的例子?这些物质的变化又属于哪一类的变化?(判断:压扁易拉罐,水结冰,水变水蒸汽、铁丝折弯,折纸、火柴燃烧、蜡烛燃烧、铁钉生锈) 3、 物质的变化存在我们生活中,举例说说身边物质变化属于哪些属于物理变化?哪些属于化学变化? 4、 刚才同学们举了很多的例子,有些例子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我们有疑惑,到底产生哪些现象能帮助我们去判断是否产生新物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们会深入研究。 |
判断,解释
判断
举例,判断
|
利用已经学习到的科学概念尝试解释试验中的现象发生了哪些变化,用概念来判断解释。
本课主要研究物质的变化,对上一节课的实例归类到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把自身受外界因素影响发生的变化补充上去,这样会让学生会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物质变化的类型使学生对两个概念的建构和认识将更加深入和完善。并且激发学生对新物质判断产生的矛盾,为之后的学习埋下伏 笔。 | |||
评价 |
| 教师评价学生回答问题 | 生生之间互动评价 |
| |||
板书设计: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薯片和麦片 (改变形态)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产生 橙汁饮料 水果沙拉 酱油拌饭 物质变化
小苏打和白醋 (产生气体) 化学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维C泡腾片和水 柠檬汽水 米饭变甜 | |||||||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复习引入,糖的加热实验,认识化学变化中常伴随物理变化,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案: 这是一份教科版六年级下册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复习引入,观察混合后的沙子和豆子的变化,观察加热白糖的变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科学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案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