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1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综合与测试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本章中,我们要学习描述运动的基本物理量:位移、速度、加速度等,要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了解和体会物理学研究问题的一些方法如理想模型和数学方法(图象、图表、公式),以及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等,这些都是今后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注意学习和领会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思想和方法,这对今后的学习是十分重要和有益的。
本章可分为3个单元
一、质点等相关概念
二、运动及相关“快慢’的描述量(速度和加速度)
三、使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新课标要求】
本章为必修模块物理1的第一部分。
1、通过本章学习,认识如何建立运动中的相关概念,并体会用概念去描述相关质点运动的方法。了解质点、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的意义。
2、通过史实初步了解近代实验科学的产生背景,认识实验对物理学发展的推动作用,并学会用计时器测质点的速度和加速度。
3、通过学习思考及对质点的认识,了解物理学中模型和工具的特点,体会其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重要作用。如质点的抽象、参考系的选择、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等。
4、体会物理学中,相关条件的特征及作用,科学的方法在物理学中的意义,如瞬时速度、图象等。
1.1 质点 参考系和坐标系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质点的概念及条件。
2、知道参考系概念及作用。
3、掌握坐标系的简单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体验质点的条件及意义,初步掌握科学抽象这种研究方法。
2、体验不同参考系中运动的相对性,促使学生形成勤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3、体会用坐标方法,描述物体位置的优越性,可用不同的方法设计实验并体会比较。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并力求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心科技发展、勇于探索的精神。
2、不同的参考系中现象不同,帮助学生建立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教学重点】
理解质点概念以及初步建立质点概念所采用的抽象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
将一个实际的物体抽象为质点的条件。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用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快速阅读教材第一段,并粗看这节课的黑体字标题,提出问题:要描述物体的机械运动,本节课将从哪几个方面去描述?
学生活动:通过阅读、思考,对本节涉及的概念有个总体印象,知道这些概念都是为了进一步描述物体的运而引入的,要研究物体的运动首先从学好这些基本概念入手。
(二)进行新课
1、对质点概念的学习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物体和质点”一部分,同时提出问题:
1、为什么在某些情况下要把物体转化为质点?
2、什么情况下才可以把物体转化为质点?
3、把物体转化为质点是一种怎样的研究方法?
学生活动:首先留出时间让学生阅读教材,然后每四人一组展开讨论,每组选出代表发表见解,提出疑问;
教师活动:教师帮助学生总结,回答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进行点评。
学生活动:思考P11“问题与练习”第1小题,讨论后作出解答。
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
2、对参考系概念的学习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仔细观察插图1.1-3和图1.1-4,并思考图中所提出的问题,想一想为什么要选参考系?应怎样选择参考系?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在阅读中自己寻求答案。
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见解作点评,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学生活动:思考P12 “问题与练习”第2小题,讨论后作出解答。
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
3、对坐标系概念的学习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若物体在只一条直线上运动,如何描述位置变化?若在某平面(操场)上呢?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在阅读中自己寻求答案。
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见解作点评,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学生活动:完成以下问题:从A到B位置变化了多少?你是如何得到的?
学生活动:就“说一说”栏目所提问题展开讨论,并发表见解,
对于在平面上运动的物体,例如冰场上的花样滑冰运动员,要描述他们的位置,你认为应该怎样建立坐标系?
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
(三)课堂小结
1、质点――理想模型
质点是一种科学抽象,是在研究物体运动时,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对实际物体的近似,是一个理想化模型。
一个物体能否视为质点,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例如:一列火车从北京开往上海,在计算运行时间时,可以忽略列车的长短,把它视为质点;但是,同样这列火车,要计算它通过黄河铁路大桥所需时间时,必须考虑列车的长度,不可把列车视为质点。
一个物体能否看作质点,主要取决于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在所研究的问题中是否属于次要的、可以忽略的因素,而不是仅仅取决于物体的大小。地球虽然很大,但在研究地球绕太阳的公转时,地球的大小相对它到太阳的距离可以忽略,故可视为质点;乒乓球虽然小,在研究它的旋转对运动的影响时,却不能看成质点。
2、实际物体在下列三种情况下都可简化为质点:
(1)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研究问题的影响可忽略不计。
(2)物体上的各点的运动情况都是相同的,所以研究它上面某“点”的运动规律就可以代表它的整体运动情况了,故此物体也可当质点处理。
(3)有转动、但相对平动而言可以忽略时,也可以把物体视为质点。
如汽车在运行时,虽然车轮有转动,但我们关心的是车辆整体运动的快慢,故汽车可以看成质点。
(四)课堂练习
1、下列哪些现象是机械运动
A.神舟5号飞船绕着地球运转
B.西昌卫星中心发射的运载火箭在上升过程中
C.钟表各指针的运动
D.煤燃烧的过程
2、在研究下列哪些运动时,指定的物体可以看作质点 ( )
A.从广州到北京运行中的火车 B.研究车轮自转情况时的车轮.
C.研究地球绕太阳运动时的地球 D.研究地球自转运动时的地球
3、下列关于质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体积很小的物体都可看成质点
B.质量很小的物体都可看成质点
C.不论物体的质量多大,只要物体的尺寸跟物体间距离相比甚小时,就可以看成质点
D.只有低速运动的物体才可看成质点,高速运动的物体不可看做质点
4、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000 m高空飞行时,发现脸旁有一个 小东西,他以为是一只小昆虫,敏捷地把它一把抓过来,令他吃惊的是,抓到的竟是一颗子弹。飞行员能抓到子弹,是因为( )
A.飞行员的反应快
B.子弹相对于飞行员是静止的
C.子弹已经飞得没有劲了,快要落在地上了
D.飞行员的手有劲
5、 质点由西向东运动,从A点出发到达C点再返回B点静止。如图,若AC=100m,BC=30m,以B点为原点,向东为正方向建立直线坐标,则:出发点的位置为 m,B点位置是 m,C点位置为 m,A到B位置变化是 m,方向 。C到B位置变化为 m,方向 .
【布置作业】
书面完成P12 “问题与练习”第3题。
【教后记】
本节学习的质点等概念是运动学乃至整个力学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一方面,这些概念的运用贯穿于力学中的各个章节,另一方面还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思维方法:解决问题时,首先把实际问题抽象成物理模型,然后用数学方法描述这个模型,并寻求解决的办法。
学习质点的概念时,重在让学生理解体会质点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是对实际物体的近似,是一种科学抽象,其含义:自然界中任何一种事物及其运动变化,都是比较复杂的,研究问题,要突出问题的主要方面,忽略次要因素。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通过对多个实例的讨论分析,逐渐领会这种科学思维方法,学会独立分析,切忌机械记忆。
【板书设计】
1.1 质点、参考系与坐标系
1.物体和质点
(1)质点的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叫做质点。
(2)质点是人们为了使实际问题简化而引入的理想化模型。
(3)物体看成质点的条件:一个物体能否看成抽象成质点,并不是取决于物体的形状和体积大小,这要看具体情况而定。
2.参考系
(1)要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就必须选择另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来作为标准的另外的物体就叫做参考系。
(2)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的运动,观察的结果可能会有所不同。
(3)在运动学中,参考系的选取是任意的,但在实际选择参考系时应以运动的描述尽可能简单为原则。
3.坐标系
为了定量地描述物体的位置及位置的变化,需要在参考系上建立适当的坐标系。
(1)一维坐标:描述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即物体做一维运动时,可以以这条直线为x轴,在直线上规定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建立直线坐标系。
(2)二维坐标:平面直角坐标,描述物体在一平面内运动,即二维运动时,需采用两个坐标确定它的位置,
(3)三维坐标:立体坐标系,描述物体在空间的运动。
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1 质点 参考系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1 质点 参考系教案,文件包含新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第1节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1教案doc、新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第1节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5教案doc、新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第1节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2教案doc、新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第1节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3教案doc、新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第1节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4教案doc等5份教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教案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物理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1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综合与测试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物理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1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综合与测试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物理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1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综合与测试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物理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1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综合与测试教学设计,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