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下载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新冀教版冀人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教案(全册教学设计)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新冀教版冀人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教案(全册教学设计)01
    新冀教版冀人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教案(全册教学设计)02
    新冀教版冀人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教案(全册教学设计)03
    还剩4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新冀教版冀人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教案(全册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新冀教版冀人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教案(全册教学设计),共51页。

    第1课 位 置 和 运 动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举例说明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需要依靠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变化来确定。
    2.能说出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需要参照物、相对于参照物的方向和距离。
    科学探究
    1.能从生活中各种运动与静止的现象中提出探究性的问题。
    2.能通过观察、比较等方式获取有关物体位置与运动状态的科学事实。
    3.能运用科学语言、记录表等记录整理信息。
    4.能用分析、比较等方法得出活动结论。
    5.能对探究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做出评价。
    科学态度
    1.能对判断物体的运动与静止表现出探究的兴趣。
    2.能与他人合作完成探究任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能说出确定运动物体的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孩子荡秋千、人们乘坐热气球观光的图片或视频,公共汽车行驶、飞机在空中加油、地球同步卫星、航天飞船与国际空间站对接等视频。
    学生准备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
    课时安排:建议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及 “应用与拓展”。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孩子荡秋千、人们乘坐热气球观光的图片或视频。
    2.引导:荡秋千和乘坐热气球的情景大家可能都体验或见到过,你能判断
    坐在秋千或热气球上的人是静止还是运动的吗?
    3.提问:怎样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二)观察比较,获取事实
    1.出示:操场上学生们踢足球的两幅图片。
    2.引导:观察图片,判断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说一说判断的理由。
    3.讲解:判断一个物体运动或静止时,总要选取另一个物体作为参照物。如果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改变,那么它就是运动的,否则就是静止的。比如,我们以球门作为参照物,房屋和树木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我们说它们是静止的;同学们和足球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我们说这些物体是运动的。
    4.判断:学生观察判断图中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并将判断结果记录在《科学学
    生活动手册》第1页中。
    (三)汇报交流,形成知识
    1.汇报:指定小组代表汇报判断结果,并说明判断的理由。
    2.小结:以球门为参照物,学生、足球与球门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我们说这些物体是运动的。房屋、树木与球门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我们说它们是静止的。
    3.引导:刚才我们是以球门为参照物来判断学生、足球、房屋和树木的运动状态,如果我们换一个参照物,它们的运动状态还一样吗?
    学生分组交流。
    4.总结:判断一个物体运动或静止时,总要选取另一个物体作为参照物;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随时间发生改变时,物体是运动的;位置随时间没有发生改变时,物体是静止的;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相对的。
    (四)运用知识,拓展延伸
    1.引导:教室内有很多物体,吊扇、黑板、桌椅等,判断它们中哪些是运动的,哪些是静止的,说说判断的理由。
    学生分组讨论。
    2.播放:电视剧《西游记》中孙悟空腾云驾雾的视频。
    3.讨论:孙悟空腾云驾雾的视频是如何拍摄出来的?
    4.小结:物体的运动状态具有相对性。我们坐在教室里,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我们也是在运动的。世界是运动的,静止是相对的。
    第二课时
    (一)提出问题
    1.引导:我们在二年级的学习中,知道了描述静止物体的位置需要参照物、方向和距离三要素。如果我们要描述运动物体的位置也需要这三要素吗?
    2.提问:如何描述运动物体的位置?
    (二)描述位置
    1.引导:(出示小明发课本的图片)小明在发课本的时候,他是运动的。
    我们该如何描述他在某一时刻的位置呢?描述他的位置需要哪些条件呢?如果小明从讲台出发给同学们发课本,讲台距离第1排课桌约3米,每排课桌之间的距离约2米,选取讲台或课桌等物体做参照物,请你用参照物、方向和距离描述小明在不同时刻的位置。
    2.判断:以小组的形式,模拟发作业本的活动。
    判断不同时刻发作业本同学的位置,并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页中。
    3.汇报:指定学生汇报
    活动结果。(可以用文字描述、数据描述、绘图描述等方法。)
    4.小结:描述运动物体的位置,需要用参照物、方向和距离来确定。
    (三)运用知识
    1.引导:在公共汽车行驶的过程中,对于站台上的人来说,汽车里乘客的
    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乘客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对于汽车司机来说,乘客的
    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乘客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2.判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判断,将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
    1页中。
    3.讲述: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运动是绝对的。我们平常说的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另一个物体(参照物)而言的,所以,对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请你根据本课所学的知识,课下通过查阅资料或询问家长和老师等方式,解释电视剧《西游记》中孙悟空腾云驾雾的视频是如何拍摄出来的。

    2 运动的方式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举例说明生活中物体的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
    2.能举例说明常见的运动方式及其特征。
    3.能举例说出某种物体的运动包含几种运动方式。
    科学探究
    1.能从观察到的运动现象中提出探究性问题。
    2.能观察各种物体的运动形式及其特征。
    3.能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4.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果进行反思与评价。
    科学态度
    1.能对物体运动的方式和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
    2.能与同学分工合作完成探究任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能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运动现象。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物体运动方式的视频、小车、苹果、纸风车、秋千模型、弹簧玩具、皮球、乒乓球、竹蜻蜓、轮胎等。
    学生准备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建议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及
    “应用与拓展”。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人在跳,车在行,鸟在飞……我们生活在运动的世界中。(出示人、动物、各种物体运动的图片或视频。)观察一下有哪些物体在运动。
    2.提问:常见的运动有什么特点?它们有哪些运动方式?
    (二)探究发现,形成知识
    1.观察物体的直线运动。
    (1)引导:(出示平直轨道上行驶的火车、百米运动员比赛、苹果自由落体的视频)火车、运动员、苹果的运动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通过活动来探
    究吧!
    (2)观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仔细观察他(它)们的运动路线,画出物体运动的轨迹。(建议用小车模拟火车沿平直轨道行驶;学生沿过道行走模拟百米运动员比赛;让苹果从手中自由落地,观察苹果的运动轨迹。)
    (3)讨论:比较三种物体的运动有什么相同点。
    (4)小结:通过大家的画图和描述,我们发现平直轨道上行驶的火车、
    百米赛跑的运动员、从树上落下的苹果都在做直线运动。
    2.观察物体的曲线运动。
    (1)引导:除了直线运动,物体还有哪些运动方式?(出示转弯的火车、转动的风车、荡秋千的小孩、投出的铅球、颠簸的木马等图片。)这些物体是怎样运动的?有什么特点?让我们通过活动进一步探究和发现吧!
    (2)观察:
    ①观察方法。
    A.让轨道上的小火车(玩具车)、风车、秋千模型、弹簧玩具运动起来,观察它们的运动有什么特点,画出它们运动的路线。
    B.用手向外抛小球,观察它是怎样运动的,画出它的运动路线。
    ②温馨提示。
    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活动中注意安全、安静。
    ③学生观察,画出各种物体的运动路线,并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页中。
    (3)交流:指定小组代表展示物体运动的路线图,说说各种物体是怎样运动的。
    (4)讨论:比较几种物体的运动有什么相同点。(曲线运动)
    (5)总结:物体的运动方式多种多样,根据运动路线的不同,物体的运动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1.讨论:请你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2.汇报:指定学生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3.评价:对本课学生的活动情况进行评价。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物体的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认识了转动、摆动、振动等主要的运动方式。其实很多物体的运动不单单是一种运动方式,往往包含着几种不同的运动方式。
    2.提问:推轮胎的比赛中,沿跑道前进的轮胎有几种运动方式?
    (二)获取事实,形成知识
    1.观察轮胎的运动。
    (1)引导:推轮胎比赛是一项非常有趣的竞赛活动,你知道前进的轮胎有几种运动方式吗?
    (2)观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推轮胎比赛,观察轮胎是怎样运动的。
    (3)讨论:轮胎在运动过程中有几种运动方式。
    (4)小结:轮胎的运动包含转动和直线运动等运动方式。
    2.判断其他物体的运动方式。
    (1)引导:(出示图片)运动员的脚、比赛中的乒乓球、直升飞机的螺旋桨,这些物体的运动又包含几种运动方式呢?
    (2)观察:播放物体运动的视频。让学生观察运动员的脚、直升飞机的螺旋桨、比赛中的乒乓球是怎样运动的。
    (3)讨论:分析脚的运动、乒乓球的运动、螺旋桨的运动包含几种运动方式。
    学生讨论,将讨论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页中。
    (4)小结:运动员的
    脚的运动方式包含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等;直升飞机的螺旋桨既有转动又有随
    飞行路线进行的直线运动或曲线运动等;乒乓球的运动方式有转动、向前的曲
    线运动等。
    (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1.引导:我们在操场上进行的跑步、跳远、踢毽子等体育运动,它们各包含着几种运动方式呢?
    2.观察:(播放操场上学生运动的视频)学生观察运动现象,判断各种体育活动包含的运动方式。
    3.汇报:指定小组代表汇报自己的判断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4.总结:各种体育活动中分别包含着一种或几种不同的运动方式。
    第3课 运 动 的 快 慢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用速度的大小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2.能说出自行车、火车、飞机等常见交通工具的速度范围。
    科学探究
    1.能从具体的运动现象中提出探究性问题。
    2.能通过计算等方法获取列车运动快慢的科学事实。
    3.能用图表等方式记录物体运动经过的路程和时间的数据。
    4.能运用分析、比较、判断等方法分析活动结果,得出活动结论。
    5.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与评价。
    科学态度
    1.能如实记录测量所获得的相关数据。
    2.能与他人分工合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乐意与同学分享彼此的想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能体会到交通工具运行速度的提高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雨燕、猎豹、人运动的图片或视频、秒表、显示交通工具速度数据的图片或课件等。
    学生准备
    有关交通工具速度的资料、《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建议安排1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雨燕、猎豹、人运动的图片或视频。
    2.引导:如果要进行一场200米的比赛,雨燕用4秒钟可以到达终点,猎豹需要8秒钟,短跑运动员需要20秒左右,而一只蜗牛最少要用20个小时。你知道谁跑得快吗?
    3.提问: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二)探究发现,形成知识
    1.比较运动的快慢。
    (1)引导:我们班要选拔短跑运动员,谁跑得最快?用什么方法比较呢?
    (2)讨论:有几种方法可以比较两个同学跑步的快慢?
    (3)讲解:判断学生跑得快慢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大家都跑10秒钟,看谁跑得远。第二种方法是大家都跑100米,看谁用的时间短。
    (4)比赛:布置学生课前进行,学生分组测量、记录。教师要强调观察记录的客观性和准确性,要求各小组把测量的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3页中。
    (5)讲解:我们通过各组的数据可以看出来,跑完相同的路程,所用的时间越短,跑得越快;在相同时间内,跑过的路程越长,跑得越快。如果两位同学跑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都不同时,怎样比较谁快谁慢?我们可以用物体的运动速度进行比较,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数据越大,说明单位时间内经过的路程越长,速度就越快。计算公式是“速度=路程÷时间”。
    请计算小组内各位同学跑步的速度,比一比谁最快。
    (6)计算:根据记录表计算各位同学的跑步速度,并把计算的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3页中。
    (7)小结:物体运动的快慢可以通过速度来表示。单位时间内经过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快,物体运动得也就越快。
    2.了解交通工具的速度。
    (1)引导:我们出行时,会根据需求乘坐不同的交通工具,你都知道哪些交通工具和它们的行驶速度呢?下面我们通过调查来获取不同交通工具的行驶速度。
    (2)要求:
    ①调查时,可以了解同一时间内不同交通工具行驶的路程;也可以调查不同交通工具行驶完成同一路程时所用的时间。
    ②根据调查结果,计算出各种交通工具的速度。
    ③绘制出不同交通工具的运行速度条形图。
    (3)学生调查、记录数据。
    (4)计算:根据速度的计算公式,计算自行车、汽车、高铁等行驶的速度,并将数据绘制成条形图,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3页中。
    (5)汇报:指定学生汇报计算的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评价。
    (6)小结:交通工具为我们的出行带来很大的方便,通常情况下,我们根据路程的远近、速度的快慢等因素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随着生活水平和科技水平的提升,我们可选择的交通工具也越来越多。
    (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1.引导:根据列车时刻表,如果选择7点左右从北京西站出发到达石家庄站的列车,你觉得选择哪趟列车比较合适呢?你能计算出每趟列车的平均速度吗?
    2.计算:出示列车时刻表以及北京到石家庄的列车行驶路程共281千米,让学生进行计算。
    3.讨论:哪个车次的列车行驶速度最快?高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
    4.小结:火车是我们出行时比较便捷的交通工具之一,我国的高铁是国家名片,高铁运行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安全、快速、舒适的出行体验,更带动了周边的经济发展。
    第4课 运 动 和 力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说出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
    2.能归纳出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启动,可以使运动的物体停止。
    科学探究
    1.能设计出多种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方案。
    2.能根据方案进行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3.能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整理结果,得出活动结论。
    4.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果。
    科学态度
    1.能对探究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产生兴趣。
    2.能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种方法设计多种让静止的物体动起来的方案。
    3.能与同学分工合作完成探究任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能意识到利用力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小车、磁铁、塑料尺、绳子、毛巾、棉布、木板等。
    学生准备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建议安排1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播放赛车比赛视频)汽车在行进中时常需要停止、启动、加速、减速……这些都是汽车不同的运动状态。
    2.提问:物体的运动状态经常变化,怎样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呢?
    (二)探究发现,形成知识
    1.让静止的小车动起来。
    (1)引导:你有几种方法能让静止的小车动起来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吧!
    (2)设计:根据生活经验,设计一些方法可以让小车动起来,并将设计的方法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4页中。
    (3)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四个实验:①使用绳子向前拉小车,让小车动起来;②把塑料尺掰弯,紧挨小车,松手后靠尺子的弹力让小车动起来;③在小车上绑一块磁铁,用另一块磁铁吸引,让小车运动起来;④用手向前推小车,让小车动起来。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4)汇报:指定小组代表汇报实验现象,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5)小结:我们可以使用拉力、弹力、磁力、推力等让静止的小车动起来。
    2.让运动小车的状态发生改变。
    (1)引导:我们通过实验知道了让小车由静止到运动需要施加外力。如
    何让运动小车加速、转弯和停止运动呢?下面我们比一比,看谁想出的方法
    多。
    (2)设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改变小车运动状态的方法,并将设计
    的方案记录下来。
    (3)汇报:指定学生代表汇报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相互
    评价与补充,形成统一的实验方法。
    (4)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进行观察,教师巡回指导。
    (5)讨论:在改变运动小车的状态时,用到了哪些方法?它们有什么共
    同点?
    (6)小结:在小车的行进中,我们给它施加外力,可以改变小车运动的
    速度、方向,也可以使小车停止运动。
    3.研究摩擦力如何改变小车的运动状态。
    (1)提出问题。
    引导: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自由滑下,之后在毛巾、棉布、木板上水
    平滑动,小车在哪种材质水平面上滑过的距离会更长一些?为什么?
    (2)实验观察。
    ①掌握方法。
    A.将一条毛巾放在桌面上,在毛巾上放一斜面,使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
    度自由滑下,用刻度尺测量小车在毛巾上的滑动距离。
    B.将毛巾换成棉布,重复以上步骤。
    C.将棉布换成木板,重复以上步骤。
    ②学生实验。
    学生实验,并将实验现象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4页中。教师巡
    回指导。
    (3)得出结论。
    ①汇报:请小组代表说一说实验是怎样做的,观测到什么数据,说明了什②推测:想一想,如果水平面没有摩擦力,小车将会怎样运动?它的运动
    状态还会改变吗?(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
    态或静止状态,直到外力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为止。)请将推测到的现象记录
    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4页中。
    ③总结:给物体施加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也可以使物体启动或停止。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提出问题:自行车是我们常用的出行工具,自行车的设计包含了哪些
    科学技术和原理?在力的作用下,它是如何启动、改变速度或停止的呢?
    2.掌握方法:用手慢慢转动车蹬,观察后轮如何由静止变为运动。再改变车
    蹬转动的快慢,观察后轮转动有什么变化。然后捏紧车闸,观察刹车系统是怎样让后轮停下来的。最后推动自行车,并捏紧车闸,观察刹车系统对前轮的制动。
    3.观察现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并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学
    生活动手册》第4页中。
    4.得出结论:给脚蹬施加力,脚蹬的转动带动大轮盘转动,通过链条带动后轮转动;自行车刹车系统能够增大摩擦力,能够使自行车快速停下来,其科学原理是物体间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第5课 运 动 物 体 的 能 量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识别日常生活中的能量。
    2.能说出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3.能归纳出运动物体的能量跟质量和速度有关。
    科学探究
    1.能通过观察生活现象提出探究性问题。
    2.能对运动物体能量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的问题进行假设。
    3.能通过实验等方式获取证据。
    4.能用图表的形式记录和整理实验数据。
    5.能运用分析、比较、推理的方法得出实验结论。
    科学态度
    1.能对运动物体的能量产生探究兴趣。
    2.能用多种方法、多种材料设计探究运动物体能量大小与什么有关的实验。
    3.能与同学分工合作完成探究任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能说出快速运动的物体具有很大的能量,没有安全措施的情况下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保龄球运动视频、小车、积木、薄纸、气球、木板、木块、砝码等。
    学生准备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建议安排1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播放保龄球运动视频)保龄球是大家喜欢的一种室内运动,说一说你从视频中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运动的保龄球可以击倒前方的球瓶。)
    2.提问:保龄球为什么能击倒球瓶呢?
    (二)探究发现,形成知识
    1.碰撞实验。
    (1)提出问题。
    提问:运动的小车撞到不同的物体时会发生哪些现象呢?
    (2)掌握方法。
    出示图片或视频,讲解实验方法:
    ①在小车前面分别放上积木、薄纸、气球。
    ②推动小车快速运动起来,分别撞击积木、薄纸、气球。实验各做3次,观察
    有什么现象。
    (3)实验观察。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将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第5页中。教师巡回指导。
    (4)汇报交流。
    ①汇报:实验中,小车撞到物体时出现了哪些现象?
    ②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静止的小车接触这些物体时会有这些现
    象吗?
    (5)得出结论。
    小结: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能够对其他物体产生影响。运动的保龄球能击倒球瓶,说明它具有能量。
    2.运动小车能量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
    (1)提出问题。
    提问:运动小车能量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2)作出假设。
    假设:猜一猜运动物体能量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
    (运动小车的能量可能和小车质量有关,质量越大,可能能量越大;运动小车的能量可能和小车速度有关,速度越大,可能能量越大。)
    (3)实验设计。
    ①讲解:这是两组对比实验,如果要研究小车质量对能量大小的影响,可变的条件是小车的质量,不变的条件是小车的运动速度。如果要研究小车运动速度对能量大小的影响,可变的条件是小车的运动速度,不变的条件是小车的质量。
    ②思考:A.怎样让两个小车保持同样的速度运动?怎样让小车运动的速度变快或变慢?
    B.用什么方法能够观察到运动小车具有的能量的大小呢?(可以参考活动1的方法)
    ③设计:学生分组设计实验。
    ④汇报:指定小组代表汇报设计结果,提示其他学生进行补充与评价。
    ⑤总结:归纳出科学且可行的几种实验方法。
    实验(一):让小车从斜坡滑下撞击木块,记录木块移动的距离。保持小车的起始高度和木块摆放的位置不变,每次在小车上增加一个砝码来改变小车的质量,记录木块被撞击后移动的距离有什么变化。
    实验(二):让小车从较低的斜坡滑下撞击木块,记录木块移动的距离。
    保持小车质量不变、木块摆放的位置不变,每次让斜坡的高度增加2厘米(斜面长度不变),让小车从斜坡上滑下,记录木块被撞击后移动的距离有什么变化。
    (4)实验观察。
    学生实验,将观测到的实验数据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5页中。教师
    巡回指导。
    (5)得出结论。
    ①汇报:请小组代表说一说实验是怎样做的,观测到什么数据,说明了什么。
    ②讨论:
    A.速度一定时,运动小车的能量与小车的质量有什么关系?
    B.质量一定时,运动小车的能量与小车的运动速度有什么关系?
    ③小结:运动物体的能量跟质量和速度有关,速度一定,质量越大,能量就越大;质量相同,速度越大,能量越大。
    (6)知识拓展。
    ①讲述:行驶中的汽车、疾速下落的物体,它们具有很大的能量,没有安全措施的情况下可能会对人造成伤害。我们应该如何避免运动物体带来的伤害呢?
    ②交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教师出示正确做法,提示学生要遵守交通规则,注意安全。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引导:运动的物体具有的能量,我们称它为动能。除了动能之外,生活中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能量。想一想,你还知道哪些能量呢?
    2.出示:航行的帆船、太阳能热水器、用炉火做饭、给汽车加油等图片或视频。
    3.交流:小组交流,列举生活中的各种能量形式的实例。
    4.汇报:指定学生汇报交流结果,其他学生相互补充与评价。
    5.小结:在生活中,存在着声能、光能、热能、电能、磁能、化学能等各种能量形式,能量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第六课声音的产生
    科学知识
    1. 能说出让物体发出声音的方法。
    2. 2.能归纳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科学探究
    1. 能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各种声音现象提出探究性问题。
    2.能从生活经验出发对声音的产生作出假设,并设计出简单的实验方案。
    3.能用记录表等方法记录和整理实验现象。
    4.能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得出实验结论。
    科学态度
    1. 能利用多种材料、多种方法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2. 能与他人分工合作进行探究学习。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能举例说明声音与生活的联系。
    教师准备
    音叉、橡皮锤、水槽、小鼓、水、纸屑、人唱歌、蟋蟀鸣叫、扬声器播放,音乐的视频等
    学生准备
    钢板尺、皮筋、《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
    教学建议,课时安排:建议安排1课时。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 引导:同学们,你们是怎么知道要上课的呢?对,是铃声响了。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每天能听到许多不同的声音。(播放各种各样的,声音)你都听到了哪些声音呢?关于声音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2. 提问: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二) 寻找声音,初步感知
    1. 寻找声音。
    (1) 引导:声音无处不在。比如我们在学校里,就可以听到上下课的铃,声;在教室里,可以听到钟,表发出的“滴答”声。谁来,说一说:你在哪里?听到了,哪些物体发出了怎样的声,音
    (2) 交流:学生进行,小组交流、相互补充,并把,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7页中。
    2. 制造声音。
    (1) 引导:同学们都是善于留心观察的孩子,找到了这么多声音。那你,能用身边的一些物体制造声音吗?
    (2) 实验:学生利用多种方法让身边各种物体发出声音。
    (3) 小结:我们可以用敲击、拍打、吹气等多种方法使不同的物体发出,声音。那声音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进一步探究。
    (三) 实验探究,构建知识
    1. 实验探究,获取信息。
    (1) 讲解:(出示幻灯片)讲解实验方法。
    ①用橡皮锤敲击音叉的叉股,仔细倾听音叉发出的声音,观察叉股有什么,变化,用手摸一摸叉股,看看有什么感觉。用发声音叉接触平静的水面,观察,水面出现的现象。
    ②在小鼓上撒一些纸,屑,轻轻地敲击鼓面,观察,纸屑出现的现象。
    ③把钢板尺的一端用手,固定在桌边,用另一只手的,手指压钢板尺的另一端,之,后松开手,使它发出声音,,观察钢板尺会有什么变化。
    (2) 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现象,并把实验现象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7页中。
    (3) 汇报:实验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手摸音叉的时候感觉有些,麻,音叉放在水里会溅起水花;鼓面上的纸屑跳动起来;钢板尺来回运动。
    2. 分析信息,形成知识。
    3. (1)讨论:
    ①在以上实验中,发声的物体相同吗?发出的声音相同吗?
    ②这些物体发声时有什么相同的现象?,③由此推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3) 小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四) 运用知识,拓展延伸
    1.使物体停止发声。
    (1)引导:怎样使正在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声呢?请同学们利用音叉和小,鼓再试一试。
    (2)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2.寻找发声物体的振动部位。
    (1)提问:人、蟋蟀、扬声器分别是用什么部位振动发声的?
    (2)出示:人唱歌,蟋蟀鸣叫、扬声器播放音乐,的视频(特写发声部位)。
    (3)交流: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并把交流的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7页中。
    3.课堂总结。
    教师对表现好的小组或个人进行表扬。
    第七课声音的传播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 能说出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空气中向各个方向传播。
    2. 能举例说明不同材质的物体传播声音的能力不同。
    科学探究
    1. 能从传声现象中提出探究性问题,并对问题作出假设。
    2.能根据实验方法进行实验,能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记录下来。
    3.能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4.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与评价。
    科学态度
    1. 能对声音的传播产生探究兴趣。
    2.能尝试利用多种材料、多种方法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3.能与同学分工合作完成探究学习,乐于分享彼此的想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能举例说明人类的需求促进了人工传声物品的发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玻璃钟罩、抽气筒、闹钟(或空气传声实验视频)、音叉、橡皮锤、水,槽、石块、铁棍、细绳、气球、尼龙线、棉线、软管、牙签等。
    学生准备
    纸杯、《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建议安排1课时。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 引导:(播放两个人分别在山上和山下对唱山歌的视频或课件)同学们,为什么人在山上唱歌,山下的人能听到呢
    2. 提问: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二) 探究发现,形成知识
    1. 探究空气能否传声。
    (1) 掌握方法。
    ①把小闹钟放在玻璃罩内,听一听闹钟的声音
    ②用抽气筒慢慢抽岀玻璃,罩内的空气,听一听闹钟声音有什么变化;
    ③取下抽气筒,让空气重新进入玻,璃罩,观察闹钟声音有什么变化。
    (2) 实验观察。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然后把实验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8页中。
    (3) 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①汇报:指定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②引导:实验中,随着玻璃罩内空气越来越少,闹钟的声音也越来越小,最后就几乎听不到了;当空气重新进入玻璃罩时,声音又逐渐变大。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③小结:声音可以依靠空气向各个方向传播。
    2. 探究固体、液体能否传声。
    (1) 提出问题。
    引导:声音能够通过空气传播,那声音能不能通过固体或液体传播呢?
    (2) 掌握方法。
    讲解:固体、液体传声的实验方法及注意事项。
    ①固体传声的实验。
    A. 把音叉立在桌子中央,用橡皮锤敲击音叉使其发出声音,把耳朵贴在,桌面边缘,听一听是否能听到音叉的声音。
    B. 在音叉的叉股上系上一根细绳,另一端系在铁棍的一端,把细绳拉,直,把耳朵贴在铁棍另外一端。轻轻敲击音叉,听一听,看看是否能听到音叉的声音。
    注意事项:轻轻敲击音叉,使音叉发出的声音小一些,尽量使旁边的人听,不到声音。
    ②液体传声的实验。,A.把两个石块放在水中,互相轻轻敲击。听一听,看看是否能听到声音。
    C. 把长气球装满水放在桌面上,把连接音叉的细绳系在气球一端,把细,绳拉直,把耳朵贴在气球另外一端。轻轻敲击音叉,听一听,看看是否能听到,音叉的声音
    注意事项:轻轻敲击石,块,尽量不溅出水花,保持,实验环境整洁。
    (3) 实验观察。
    学生分组实验,并把实,验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8页中。
    (4) 得出结论。
    ①汇报:指定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②讨论:以上四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③小结: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中向不同方向传播。
    3. 综合概括,形成结论。
    ①引导:通过活动1和活动2的探究,我们能够得出什么结论呢?
    ②总结:声音可以在空气、固体和液体中向不同的方向传播。
    (三) 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1. 制作土电话。
    引导:我们利用声音传播的知识可以设计制作一些传声小装置,比如土电话。
    (1) 掌握制作方法。
    ①讲解:准备两个纸杯,将纸杯底各打一个小孔,分别将棉线两端塞入杯,中,在棉线两端绑上牙签,用来固定。试着用这个土电话和其他同学通话。
    ②注意事项:棉线要拉直,要与杯底垂直;说话的学生声音要小,避免其,他学生通过外界直接听到声音。
    (2) 制作土电话。
    学生分组制作土电话,并尝试进行通话。
    (3) 探究土电话。
    ①引导:如果我们把棉线换成其他的材料,比如尼龙线、塑料软管等等,听一听,通话效果是否有变化?
    ②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进行探究。
    (4) 得出结论。
    小结:声音可以通过棉线、尼龙线、软管里的空气传播,不同物体传播声,音的能力不同。
    2. 月球上的交流方式。
    (1) 引导:月球表面没有空气,航天员怎样互相传递信息呢?
    (2) 播放:航天员在月球表面利用无线电装置交流的视频或图片。
    (3)小结:月球表面没有空气,声音无法传播。航天员要借助于电子通信设备,将声音转换成无线电波进行通话。
    第八课声音的高低强弱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 能举例说明声音有高低和强弱之分。
    2. 能说出声音的高低、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
    科学探究
    1. 能从对声音的观察中提出可探究的问题,并作出假设。
    2. 能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选择合适的材料和方法进行实验。
    3.能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4.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与评价。
    科学态度
    1. 能对探究声音的高低和强弱产生兴趣。
    2. 能认真观察,实事求是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3. 愿意与同学分工合作进行探究学习。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能体会声音的高低、强弱给人们带来的丰富感受,以及科学技术对声音研,究的影响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音叉、橡皮锤、铝板琴、小鼓、钢板尺、系有泡沫小球的细绳、纸屑少,许、长方形硬纸片、齿轮组、粗细相同的皮筋6根、长尾夹6个、相同的玻璃杯,7个、水槽、胶带、抹布等。
    学生准备
    硬板纸小纸盒、剪刀、笔2根、《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建议本课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活动3和“应用与拓展”。
    第一课时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 引导: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不同的,物体产生的声音是不同的,但即使同一个物体,也会发出不同的声音。(播放,高低、强弱不同声音的音频。)刚才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2. 提问:声音的强弱、高低与什么有关呢?
    (二) 感知声音,作出假设
    1. 演示:先轻轻敲击音叉,再用力敲击音叉,反复3次,倾听音叉发出的声音。
    2. 讲解: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音量大表示声音强,音量小表,示声音弱。
    3. 假设:你认为声音的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声音的强弱可能与物,体振动幅度的大小有关。物体振动幅度大,发出的声音就强;物体振动幅度,小,发出的声音就弱。)
    (三) 实验观察,获取事实
    1、 掌握方法。
    出示:实验方法的幻灯片,要求学生理解、记忆。
    (1) 音叉发声强弱的实验方法。
    ①把系有泡沫小球的细绳用胶带固定在音叉叉股顶端。
    ②用橡皮锤轻轻敲击另一个叉股,观察泡沫小球振动的幅度及音叉发声的,大小。
    ③用橡皮锤使劲敲击叉股,观察泡沫小球振动的幅度及音叉发声的大小。
    ④实验反复进行3次,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2) 小鼓发声强弱的实验方法。
    ①在小鼓鼓面上放一些纸屑。
    ②轻轻敲击鼓面,观察纸屑跳动的高度及鼓声的大小。
    ③用力敲击鼓面,观察纸屑跳动的高度及鼓声的大小。
    ④反复实验3次,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3) 钢板尺发声强弱的实验方法。
    ①用手将钢板尺按在桌,边,让尺子伸出桌外15厘米。
    ②用手指轻轻向下拨动,钢板尺,观察尺子振动的幅,度及发出声音的大小。
    ③用手指用力向下拨动,钢板尺,观察尺子振动的幅度及钢板尺发声的大小。
    ④实验反复进行3次,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2.实验观察。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观察,并把观察的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9页中。
    (四) 分析事实,得出结论
    1. 汇报:你是怎样实验的?观察到什么现象?
    2. 讨论:音叉、小鼓和钢板尺发出较强或较弱的声音时,它们振动的幅度,有什么相同点?
    3. 结论:声音的强弱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五) 活动总结,拓展延伸
    总结:通过这节课的探究我们知道了物体振动的幅度大小决定声音的强,弱。高低不同的声音又是怎样产生的?我们下节课继续研究。
    第二课时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 演示:敲击铝板琴上不同的琴板,让学生观察它们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2. 讲解:当敲击不同的琴板时,发出声音的高低不同。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调来表示,有的音调高,声音比较尖锐,叫做高音;有的音调低,听上去,比较低沉,叫做低音。
    3. 提问:声音的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二) 实验观察,记录现象,掌握方法。,出示:实验方法的幻灯片,指导学生理解、记忆。
    (1)钢板尺发声高低的实验方法。
    ①将钢板尺按在桌边,让尺子伸出桌外15厘米。
    ②用手指向下拨动钢板尺,辨别音调高低,观察尺子的振动
    ③调整钢板尺的位置,使其伸出桌外的长度缩短为5厘米。
    ④用相同的力拨动钢板尺,辨别音调高低,观察尺子的振动。
    ⑤实验反复进行3次,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2) 橡皮筋发声高低的实验方法。
    ①把长度相同、粗细不同的两根橡皮筋分别套在长度相同的塑料尺上,用,铅笔把橡皮筋支起来。
    ②用手指轻轻拨动细橡皮筋,辨别音调高低,观察橡皮筋的振动。
    ③用相同的力拨动粗橡皮筋,辨别音调高低,观察橡皮筋的振动。
    ④实验反复进行3次,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3) 纸片发声高低的实验方法。
    ①用手拿住纸片的一端,把另一端搭在齿轮组的大齿轮上。
    ②转动手柄,使大齿轮转动并拨动纸片,辨别音调高低,观察纸片的振动
    ③用相同的速度转动手柄,使小齿轮转动并拨动纸片,辨别音调高低,观察纸片的振动
    ④实验反复进行3次,,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3. 实验观察。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观察,并把实验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9页中。
    (三) 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1. 交流:你是怎样进行实验的?观察到什么现象?
    2. 讨论: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由此得出什么结论?
    3.结论:声音的高低是由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的:物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髙;物体振动越慢,音调越低。
    (四) 设计制作,巩固运用
    1. 明确任务。
    引导:(播放音乐会视频)人们弹奏各种乐器就是利用声音高低强弱的变,化来演奏出动听的音乐。我们也做一个“六弦琴”或其他小乐器,来体会其中的奥秘吧!
    2. 设计方案。
    (1) 出示:六弦琴、吉他、排箫等乐器实物或图片。
    (2) 讨论:这些乐器由几部分组成?各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3) 要求:可以设计一种或几种小乐器,把设计的方案用图和文字呈现出来。
    (4) 设计:学生分组设计。
    (5) 汇报:引导学生按种类分别展示小乐器方案,并相互补充与评价,,形成几种统一的制作方案。
    3. 制作乐器。
    出示“六弦琴”等小乐,器的制作方法。学生根据制,作方法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弦琴”或其他小乐,并将制作好的乐器的照片贴,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9页中。
    4. 展示评价。
    组织学生展示各自的作,品,并从结构合理、造型美观、音调高低区别明显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五) 拓展延伸,深化认识
    1. 引导:我们刚才在实验中观察到了物体振动的幅度和快慢会影响声音的,强弱和高低。计算机音频软件在播放声音时,则可以把声音转换成波形图来直,观表现。
    2. 播放:计算机音频软件播放声音时呈现的波形图。
    3.讲解:波形图纵向的高度代表振动的幅度,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波形图横向的疏密代表振动的快慢,声波越,密说明振动得越快,音调越髙;声波越稀疏说明振动得越慢,音调越低。
    第九课怎样听到声音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 能说出耳朵的构造及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2.能举例说出保护听力的方法。
    科学探究
    1. 能根据生活经验提出探究性问题。
    2. 能通过观察、实验、阅读等方式获取信息。
    3. 能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分析活动结果,得出活动结论。
    4. 能认真倾听他人意见并积极与之交流。
    科学态度
    1. 能对耳是如何听到声音的过程产生兴趣。
    2. 能听取他人的意见,分工协作完成探究活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能体会到科技手段可以帮助我们听到多种声音。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人耳结构模型、硬纸筒、漏斗、气球皮、系有细绳的泡沫小球、乳胶管,(约20厘米)、笔管尾塞、胶带、救护车鸣笛、上下课铃声、打雷声等音频及,课件等。
    学生准备
    搜集到的保护听力的方法及超声波和次声波的资料、《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建议安排1课时。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 引导: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以及声音,的高低强弱等知识。请大家认真倾听下面的声音,想一想这些声音能告诉你什,么信息。(播放救护车鸣笛、上下课铃声、打雷声等音频。)声音是生活中传,递信息的方法之一,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周围的世界。物体振动产生声音,再通,过空气传到我们的耳朵里。
    2. 提问:我们的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
    (二) 实验探究,构建知识
    1. 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1) 引导:耳是人体重要的听觉器官,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人耳模型,分,析我们的耳由哪些部分组成。
    (2) 观察:学生分组观察人耳模型。
    (3) 讲解:人耳从外,到内由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和听神经,组成,鼓膜是位于外耳道末,端的半透明薄膜。
    (4) 讨论:声音在人,耳中传播的路径是怎样的?并将讨论的结果画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0页中
    2. 声音引起鼓膜振动。
    (1) 提问:声音进入,外耳道,能使鼓膜发生什么变化?
    (2) 出示:实验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记忆。
    ①把一块气球皮绷紧在硬纸筒的一端,用胶带固定。
    ②把系着泡沫塑料小球的细绳用胶带粘在纸筒上面,使泡沫小球悬挂在气,球皮中心。
    ③从另一端向纸筒内说话,观察泡沫小球有什么现象。
    (3) 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4) 汇报:说说你是怎样做的,观察到什么现象。
    (5) 讨论:根据实验现象,推想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6) 小结:当声音通过外耳道传到鼓膜时,鼓膜就像纸筒上的气球皮,样振动起来,把声音信号传递到听小骨,听小骨把信号通过耳蜗传给听神经,最后听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我们就听到声音了。
    3. 怎样保护听力?
    (1) 引导:耳是人体重要的听觉器官,如果耳朵受到伤害可能会引起听力下降,甚至丧失听觉。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做法可能会影响到耳的健康吗?,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听力?请同学们结合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以小组为单位,写一份保护听力的倡议书
    (2) 阅读:学生分组阅读、整理资料并完成倡议书,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0页中。
    (3) 总结:保护听力,我们应做到:①不用力,扭耳廓;②不用尖锐的工具,拘耳屎;③尽量避开噪声,,听到巨大的声音(例如雷,声、炮声)时要张口,避免,震破鼓膜;④不让污水进入,外耳道,洗澡、游泳后要把,外耳道内的水擦干净,以免,引起中耳炎;⑤预防鼻炎、,咽炎。鼻、咽与中耳相通,如果鼻、咽发炎,病菌有可能侵入中耳,引起中耳炎,损伤听小骨或使鼓膜穿,孔等。
    (三) 制作模型,加深理解
    1. 引导:人们经常借助一些工具倾听微弱的声音,比如听诊器是医生常用,的诊断用具,它可以收集和放大从心肺部或其他脏器发出的声音。我们一起来,制作,简易听诊器,体会其中的奥妙吧。
    2. 讲述:听诊器主要由拾音部分(胸件)、传导部分(胶管)及听音部,分(耳件)组成。胸件一般由金属探头制成,覆有膜片。
    3. 出示:制作听诊器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记忆。
    (1) 用漏斗代替听诊探头,把气球皮绷紧在漏斗上,用胶带固定。
    (2) 把乳胶管一端套在漏斗颈口,另一端用笔管尾塞堵住,做成耳塞。,(如果找不到中间有孔的笔管尾塞也可以省略。)
    4. 制作:学生分组制作听诊器,教师巡回指导。
    5. 观察:二人为一小组进行,把乳胶管听筒一端塞入耳内,把漏斗上的,皮膜放在另一个同学胸口,观察能否听到心跳的声音。
    6. 讨论:听诊器的原理是什么?还有哪些工具也可以帮助人们听见声音
    7. 讲解:听诊器胸件上的膜片就和鼓膜一样,心跳声会引起膜片振动,继,而引起听诊器内密封的空气振动,再通过耳塞进入人耳,我们就听见心跳声了。
    (四) 运用知识,拓展延伸
    1. 引导:除了微小的声音不容易被我们发觉外,还有一些声音是人耳听不到的,比如次声波和超声波,它们超出了人耳的听觉范围,所以我们听不到这两种声音次声波和超声波有什么作用?对人体的健康又有什么危害?请同学,们结合自己搜集到的材料进行分析整理。
    2. 交流:先让学生在组内交流并整理资料,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3.总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人耳的构造,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还有保,护听力的方法。关于声音的传播还有很多有趣的知识,同学们课下可以继续研究。


    第十课噪声污染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 能举例说出生活中常见的噪声及其对生活的影响。
    2. 能举例说明消减噪声的方法。
    科学探究
    1. 能从生活经验出发对噪声提出探究性问题。
    2. 能利用噪声计测量噪声,并判断噪声的来源。
    3. 能通过实验获取消减噪声的方法。
    4. 能运用分析、综合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5. 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果进行反思与评价。
    科学态度
    1. 能对噪声的危害、防治噪声等表现出浓厚的探究兴趣。
    2. 能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种方法设计无噪声教室。
    3. 能与同学分工合作进行探究学习,并与同学分享自己的活动结果。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1. 能从正反两方面客观分析声音对生活的影响。
    2. 能树立环保意识,体会科学技术对消减噪声的帮助。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音乐和噪声的录音、噪声计、380毫升的矿泉水瓶、黃豆、报纸、耳塞,毛巾、大纸筒等。
    学生准备
    收集有关噪声危害的资料、《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建议安排1课时。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 引导:(播放优美动听的音乐声和刺耳的噪声的录音)听了刚才的录音,你有什么感受?我们周围有很多声音,优美的声音令人心情舒畅;但有些,声音却使人心烦意乱,形成噪声污染,干扰我们的工作、学习和休息,甚至影,响人体的健康。
    2. 提问:哪些声音会危害我们的健康呢?
    (二) 探究发现,建构新知
    1. 认识什么是噪声。
    (1) 引导:在学校里有各种各样的声音,这些声音有大有小、有强有,弱,我们一起来用噪声计检测这些声音的强弱吧。噪声计是用来测量声音强弱,的仪器,声音越强显示的数值越高。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对教室、操场等区域进行音量测定,同时认真感,受哪些声音过大会影响正常,的学习。
    (2) 观测:学生分组,测量校园内不同区域的声,音,并将测量的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1页中。
    (3) 讨论:哪些声音让我们感到不舒服?这些声音的数值是多少分贝?
    (4) 小结: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都属于噪声。比如,尖锐的哨声、同学们的打闹声或者音乐课上的乐曲声过大,都会影响到我们的学习
    2. 认识噪声来源及噪声的危害。
    (1) 认识噪声的来源。
    ①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活动会产生噪声?
    ②汇报:指定学生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③讲解:噪声的主要来,源包括交通工具、工业机器,和建筑机械,这些设备在工,作和运行的时候经常会产生大量的噪声。另外,人们在,一些社会活动中,比如集,会、体育比赛或娱乐场所产,生的喧闹声也是噪声。家用,电器在工作时也会发出强弱,不同的噪声。
    (2)认识噪声强弱。
    ①播放:录音(音量逐渐增大)。
    ②测量:学生先用噪声计测量音量数值,然后对应教材中第29页的图表,,判断听到声音的强弱。
    ③讨论:你听到不同强弱的声音时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④小结:0分贝是我们刚刚能听到的最弱的声音;10分贝相当于微风吹动,树叶的沙沙声;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房间里的声音在20--40分贝左右,是比较,理想的安静环境;讨论交谈的声音约为40--60分贝;大声唱歌约为60--80分,贝;重型卡车行驶的声音约为80--90分贝;风镐的工作声约为90--110分贝;,飞机起飞或降落时的声音约为110--130分贝。
    (2) 认识噪声的危害。
    ①讨论:噪声会对我们的工作、学习和休息产生哪些危害?,学生分组讨论,并将讨论的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1页中。
    ②小结:声音超过50分贝就会影响人们的睡眠和休息;70分贝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分贝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严重影响听,力,引起神经衰弱、头疼、血压升高等疾病;超过130分贝的声音甚至会引起,鼓膜破裂而导致听力丧失。因此我们在生活中要注意控制和消减噪声。
    3. 消减噪声。
    (1) 引导:把10粒黄,豆放入塑料瓶里,摇动瓶子,的时候会发出响亮的声音。,有什么办法可以减弱瓶子发,出的声音?
    (2) 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将实验的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1页中。
    (3) 交流:你用怎样的方法减弱瓶子发出的声音?
    (4) 小结:轻轻摇动瓶子可以减小声音,这是从声源处控制噪声;利用报纸包住瓶子可以减弱噪声,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用手捂住耳朵或佩戴耳塞可以减弱噪声,这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我们可以从噪声的产生、传播,及接收三个环节入手,采用不同的材料、装置或方式来消减噪声。
    (5) 分析生活实例。
    ①讨论:在生活中,人们怎样利用这些方法消减噪声?
    ②小结:在室内装修时人们一般利用密封性好的双层门窗,或者采用软装,饰比如铺地毯、安装胶垫等方法减少噪声。在剧院、演奏厅、音乐教室内壁安,装多孔性(或纤维性)材料制成的吸音板,表面比较粗糙,可以有效地吸声降噪。高架桥上的隔音板、汽车排气筒上的消音器也是采用了多层、多孔结构;,街道上茂密的树冠,耳塞外面的海绵套都可以有效地降低噪声。
    (三) 实践运用,设计方案
    1. 明确任务。
    引导:利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设计一个无噪声教室,使教室内的音量保持在40分贝以下。
    2. 设计指导。
    (1) 设计思路:①怎样减少周围噪声的产生;②怎样阻碍周围噪声的传播;③用什么材料和设施来控制噪声的接收
    (2) 设计方法:先小组讨论,围绕每个问题想出尽可能多的方法并用思,维导图记录下来,再利用组合法构建多个无噪声教室的方案;最后从科学性、实用性和操作性等方面筛选出可行的方案,并画出简图。
    3. 设计方案。
    学生分组设计,并用图和文字记录下来。
    4. 展示交流。
    利用多媒体将各自设计的方案呈现出来,进行交流与评价。
    5. 活动总结。
    无噪声教室除了要避开周围环境的噪声、改进教室的结构和材料来减少噪声传播进来以外,还需要教室里面的同学也要注意轻声低语,不大声喧哗,减少室内噪声的强度,以营造安静的学习环境。

    第十一课电在我家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 能列举三个以上的实例,说明电的重要用途。
    2. 能举例说出停电会影响人们的生活
    3. 能举例说明三种以上发电的方式,说出电的来源。
    4能简单描述电的输送过程。
    科学探究
    1. 能从电发明前后人们的生活对比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2. 能通过观察、体验等方式获取信息。
    3. 能运用分析、比较、综合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4. 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方法、结果进行反思与评价。
    科学态度
    1. 能对电的用途表现出浓厚的探究兴趣
    2. 能与同学分工合作,进行探究学习,乐于分享彼此的想法
    3.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1. 能说出电的产生和发展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
    2能认识到节约用电的重要性,树立节约用电的意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手摇发电机、电的用途、古代人生活的图片、各种发电方式的图片或视频等
    学生准备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建议安排1课时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二) 1.引导:(出示古代人生活的图片)同学们,我们生活在有电的时代,古时候没有电,人们是怎样生活的呢?
    2. 提问:电给我们带来了哪些便利?它是怎样来到我们家中的?
    (三) 探究发现,形成知识
    1. 了解电的用途。
    (1) 提问:你知道哪些电器?说说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2) 交流:学生分组交流,并将交流的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3页中。
    (3) 汇报:指定学生进行汇报。要求汇报时表述要全面、准确,其他学,生要认真倾听,然后进行补充和评价。
    (4) 小结:电可应用,在照明、制冷、做饭、洗,衣、取暖、交通、工农业生,产等很多方面。电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促进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同时,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2. 体验停电。
    (1) 引导:夜幕已经降临,一家人正在各自忙碌着。孩子正在台灯下写作业,爷爷正在看报纸,爸爸,在电脑前查阅信息,妈妈在,厨房里做饭…突然一片漆黑,停电了!停电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怎样的影响
    (2) 交流: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停电会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造成的影响。
    (3) 小结:没有了电,电器会全部停止工作,部分工农业会停产,大部分交通工具会停止运行,互联网也将没有信号,通信中断,电梯停止运行,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会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
    3. 电从哪里来。
    (1) 提问:手摇发电机由哪几部分组成?试一试它是怎样发电的。
    (2) 实验:学生分组实验,感受发电机发电。
    (3) 讲解:手摇发电机是由摇把、皮带、永久磁体、线圈、换向器、导,线组成的,人们通过转动摇把进行发电。除了手摇发电机,你还知道哪些发电,的方式呢?
    (4) 播放:不同发电方式的视频,让学生观看、思考。
    (5) 小结:除了手摇发电机发电之外,常见的发电方式主要有火力发,风力发电、水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
    4. 认识电的传输方式。
    (1) 提问:家里的电是怎么来到我们生活中的?
    (2) 阅读:学生阅读,教材,认识电的传输过程。
    (3) 讲解:从发电厂,发出电,经过高压输送、变电站降压和低压输送,最后到达用电场所。
    (四) 实践运用,节约用电
    1. 提问:我们为什么要,节约用电?怎样节约用电?
    2交流:学生分组交流,将交流的结果以倡议书的形式呈现出来,并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3页中
    3.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节约用电倡议书进行评价。

    第十二课让灯泡亮起来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 能说出电池、导线、灯泡和开关的结构与作用。
    2. 能说出形成闭合回路时,电流通过灯丝,于是灯泡发光。
    科学探究
    1. 能从观察电灯的亮与灭现象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2. 能设计使灯泡发光的完整电路,并利用简图呈现出来。
    3. 能利用电池盒、灯座、开关等电子元件组装电路,控制电灯的亮与灭
    4. 能运用分析、归纳等方法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5. 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科学态度
    1. 能对连接完整的电路可以让小灯泡发光产生兴趣。
    2. 能利用多种方法组装电路使灯泡发光,体会创新的乐趣。
    3. 能与同学合作探究,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能参与回收废旧电池,保护环境的活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电池、灯泡、导线、电池盒、灯座、开关、课件、电池盒、灯座、开关结,构图等。
    学生准备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建议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第二课时完成活动和应用与拓展”。
    第一课时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这是一个电灯泡(出示一个带有磁性开关的灯泡,电池、磁性开,关在灯泡内部),你能让它亮起来吗?(教师演示,让铁制品接触磁性开关,,灯泡发光)
    2.提问:灯泡是怎么亮起来的呢
    (二)观察材料,认识结构
    1.提问:要让灯泡亮起来需要什么材料(电池、灯泡及导线)电池和灯泡是什么样的?由几部分构成?
    2.观察:学生分组观察,比较多种电池或灯泡有什么相同点
    3.汇报:指定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教师出示灯泡姐泡面帮助学生理解灯泡的结构
    4.小结:电池的铜帽(或写有“+”的一端)是电池的正极,另一端的锌,片(或写有“-”的一端)是电池的负极;灯泡由玻璃泡、灯丝、金属架、螺,纹构成,灯泡的螺纹部分与灯丝的引线的一端相连,螺纹底部的锡点与灯丝的,线的另一端相连,)
    (三)组装电路,自主探究
    1.任务:用导线将电池的两个点(正、负极)与灯泡的两个点(金属螺,纹、锡点)分别连起来,试一试有几种方法能使灯泡发光。
    2.提示:(1)比比哪个组连接的方法多,(2)不要用一根导线直接,连接电池的正、负极
    3.实验:学生分组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将能,使灯泡发光的连接方式画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4页中。
    (四)总结归纳,形成知识
    1展示交流。
    (1) 展示:将各小组的能使灯泡发光的连接图分区域贴在黑板上,教师,评价学生的连接情况。
    (2) 比较:能使灯泡亮起来的连接方法有什么相同点。(说明电池的两,个点与灯泡的两个点分别是怎样连接的。
    2得出结论
    (1) 讲解:像这样用导线将灯泡的两个点与电池的两个点分别相连就形,成了闭合回路。
    (2) 思考:形成闭合回路时,灯泡为什么会亮呢?
    (3) 演示:有电流通过灯丝时,灯泡发光的动态课件。
    (4) 总结:小灯泡、导线和电池连接后形成闭合回路时,灯丝中有电流,通过,小灯泡就会发光。,(五)课堂小结,反思评价
    1. 解释:带有磁性开关的灯泡发光的原理。
    2. 评价:学生对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与评价;教师对小组或,学生个人的学习行为进行评价。
    3提问:我们知道了怎样连接电路才能使灯泡发光,那么怎样控制灯泡,的亮与灭呢?下节课我们继续探究。
    第二课时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引导:为了使用起来更安全、方便,通常在实验中要把电池放入电池盒,,小灯泡放入灯座,并用开关控制灯泡的亮与灭。但是怎样把这些元件连接成电,路呢?
    (二) 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1. 认识电池盒、灯座和开关。
    (1) 观察:学生分组观察电池盒、灯座和开关的结构。(提示学生重点观察电池的正、负极与电池盒的哪部分相连,灯泡的两个,金属点分别与灯座的哪部分相连。)
    (2) 讲解:(出示电池盒、灯座、开关的结构图)教师进行讲解,帮助,学生了解它们的结构。
    2. 连接电路,控制灯泡的亮与灭。
    (1) 出示,连接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记
    ①在电池盒的两端各连接一根导线,把电池安装到电池盒里。
    ②把小灯泡安装在灯座上。
    ③用导线把电池盒、灯座、开关连接起来。
    ④闭合开关,观察小灯泡的亮与灭的情况,并适当调试。
    (2) 提示:①先把开关的闸刀扳起,电路连接完毕,经检查无误后,再按下开关闸刀;②灯泡接入灯座时,一定要使灯泡的尾部和灯座下的金属片相,接触;③把电池接入电池盒,时,应先将电池的尾部(负,极)压在电池盒内的弹簧片上,再把电池的正极压入电池盒内。
    (3) 实验:学生组装电路,用开关控制灯泡的亮与灭,并将组装图画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4页中。
    (4) 汇报:指定小组代表展示、讲述连接方法及连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其他学生帮助分析原因。
    (三) 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 让多盏灯亮起来
    (1) 引导:怎样让多盏灯亮起来呢?请你利用前,面的电路知识设计一个使多,盏灯亮起来的电路。
    (2) 设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设计,并将设计结果画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4页中。
    (3) 实验:根据设计图,用电路元件连接电路,观察实验效果。
    (4) 汇报:指定小组代表展示自己的设计方案,说明实际连接的效果以及出现的问题,其他小组提出合理的建议。
    (教学中建议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连接出多种不同的电路,如利,用多个开关、多节电池、多个灯泡进行连接,真正体现学生在探究中的自主性。)
    2制作简易开关。
    (1) 引导:请你模仿实验室开关的构造,用身边的材料做一个简易开,关,并把它连接到电路中,检验开关的作用。
    (2) 制作:学生分组进行设计、制作。
    (3)评价:指定学生代表展示自己设计制作的开关,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第十三课导体和绝缘体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 能说出什么是导体和绝缘体。
    2. 能说出人体是导体,容易导电。
    科学探究
    1. 能按照实验方法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2. 能利用图表等方式记录和整理实验现象。
    3. 能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4. 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与评价。
    科学态度
    1. 能对身边物体能否导电产生探究兴趣。
    2. 能尝试运用多种材料进行实验,体会创新的乐趣。
    3. 能与同学合作探究,乐于分享彼此的想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能说出导体、绝缘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电动汽车玩具、电池、灯泡、验电球、开关、导线、曲别针、塑料尺、铁,钉、铜线、气球、干木条、玻璃片、橡皮、铝片、陶瓷片、课件、插座剖面图等。
    学生准备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建议安排1课时。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 引导:(出示电动汽车玩具)老师买了一个电动汽车玩具,因为不小心,玩具里面的一根导线断了,选用什么材料将电路接通呢?(铜丝、铁丝,铝片等)看来同学们的方法真多。
    2. 提问:什么样的物体能导电呢?
    (二) 探究发现,形成知识
    1. 探究哪些物体能导电。
    (1) 提问:如果把曲别针、塑料尺、铁钉等物品分别接入简单电路,哪些物体能够使灯泡发光?
    (2) 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将各种物体依次连接在电路中观察灯泡能否,发光,并将实验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5页中。教师巡回指导。
    (3) 汇报:指定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4) 小结:能使灯泡发光的物体可以导电,不能使灯泡发光的物体极不易导电
    (5) 讨论:哪些材料制成的物体能够导电?哪些材料制成的物体不容易导电
    (6) 总结:金属钥,匙、曲别针等能导电的物体是导体;木头梳子、塑料直尺等极不易导电的物体是绝缘体
    2. 认识人体能否导电。
    (1) 提问:人体能导电吗
    (2) 讲解:用验电球检验电流非常灵敏,验电球内部是由电源和灯组成的电路,可以检测人体是否导电。用两只手分别接触验电球的金属部分观察灯是否会亮。如果灯变亮,说明能导电;如果灯不亮,说明不能导电。
    (3) 实验:学生分组用验电球检测人体和水的导电性。
    (4) 小结:通过实验证明人体和水也是导体
    (5) 讨论:如果人体和水都能导电,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注意什么?
    (三) 运用知识,拓展延伸
    1. 提问: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导体?哪些地方用到了绝缘体?
    2. 交流:学生分组交流,将交流的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5页中
    3. 讨论:(出示插座,剖面图)插座的哪些部分是用导体制成的?哪些部分是用绝缘材料制成的?为什么会这样选择材料?
    4.总结:导体、绝缘体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是如果使用不当也会造成触电事故,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安全用电。

    第十四课安全用电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 能够说出生活中意外触电的案例。
    2. 能说出安全用电、预防雷电事故的正确做法。
    科学探究
    1. 能从用电事故案例中提出探究性问题。
    2. 能通过阅读资料的方式获取有关安全用电和预防雷电事故的常识。
    3. 能利用分析、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结论。
    4. 能利用资料卡、手抄报等方式呈现自己的探究结果,并与他人交流。
    科学态度
    1. 能表现出对安全用电方法的探究兴趣。
    2. 能与同学合作探究,分享彼此的想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能说出电既可以给人们带来便利,也会给人身安全带来危害。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安全用电图片、预防雷电事故图片或课件、视频等。
    学生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建议安排1课时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 引导:发电厂输送的高压电和生活中的交流电电压远远超过了人体的安全电压,使用不当或电器老化等都会引发用电事故。(出示发生用电事故的图,片)这些事故是由于什么原因引起的?会有什么后果?
    2. 提问:怎样预防触电和用电事故?
    (二) 探究发现,形成知识
    1. 提问:哪些做法容易引起用电事故?
    (1) 引导:我们家中使用的电的电压是220伏,人体安全电压在干燥情况下为36伏,在潮湿的情况下为12伏,20伏远远大于人体能承受的安全电压。如果人不小心触到220伏的电,容易致残或死亡。(出示教材第39页的四幅图,片)请判断这些做法是否安全,说说自己的理由。
    (2) 交流:学生分小组交流判断结果,并试着说明理由。
    (3) 小结:这四种做法很容易触电,生活中一定要避免这些做法
    2. 安全用电。
    (1) 引导:要避免用,电事故,就要养成安全用电的好习惯。
    (2) 讨论:怎样才能,做到安全用电。
    (3) 制定:根据讨,论结果制定“安全用电守则”,并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6页中。
    (4) 汇报:指定学生,进行汇报,要求汇报者的表达要全面、准确,其他学生要认真倾听,然后进行补充和评价。
    3. 预防雷电事故。
    (1) 引导:雷电是伴有闪电和雷鸣的一种放电现象。在室外遇到雷电天气时,我们应该怎么做?
    (2) 阅读: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阅读有关资料,并进行整理概括。把预防雷电,的正确做法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6页中。
    (3) 制作:根据整理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制作预防雷电事故手抄报
    (4) 评价: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手抄报,引导学生进行互相评价
    (三) 实践运用,应急避险
    1. 引导:如果发现有人触电了或家用电器着了火,我们该怎么做呢?
    2. 阅读:学生阅读教材内容,了解出现用电事故时急救的方法
    3.小结:如果我们发现有人触电了或家用电器着了火,应立即切断电源,然后向家中大人求救,并视情况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或119火警电话。


    第十五课认识岩石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能说出花岗岩、砂岩、大理岩的表面特征
    科学探究
    1能从观察岩石特征的角度提出可探究的间题。
    2能制订简单的观察岩石的计划。
    3能运用感官和工具观察岩石的基本特征。
    4. 能运用分析、比较等方法概括岩石的特征,并进行有依据的分类。
    5.能对探究过程和结果作出评价。
    科学态度
    1. 能对岩石的表面特征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
    2. 能与同学分工合作进行探究学习。
    3.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4. 能举例说出岩石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岩石标本、放大镜、小刀、岩石有关资料、课件等。
    学生准备
    收集各种岩石、纸板、硬纸盒、剪刀、棉花或海绵、胶水、资料卡、《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建议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和活动2。第二课时完成活动3和“应用与拓展”。
    第一课时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 出示:我国风景名山的精美图片。
    (2) 讲述:它们的主体都是由岩石构成的,这些岩石种类多样,形态各异
    (3) 提问:你知道哪些种类的岩石?不同种类的岩石有哪些特点?
    (二) 探究发现,建构知识
    1. 观察岩石。
    (1) 引导:课前我们收集了各种各样的岩石,下面我们来观察这些岩石有什么特点。
    (2) 要求:①每组先给采集到的岩石编号,例如1、2、3等;②观察岩石,在硬度、纹理、光泽、颜色上各有什么特点。
    (3) 观察:学生分组观察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4) 分类:学生分组,对岩石进行比较和分类,将,结果填写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8页中。教师巡回指导。
    (5) 汇报:指定学生,汇报自己组分类的结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6) 小结:不同岩石具有不同的表面特征,不同的分类标准也可能将一块岩石划分到不同的类别中。课下同学们可以选择更多的标准继续给岩石分类。
    2. 认识花岗岩、砂岩和大理岩。
    (1) 引导:同学们想不想用多样的方法更深入地观察和了解岩石呢?下面我们就具体地从硬度、颜色、表面花纹、颗粒结构等多个角度观察具有代表,性的花岗岩、砂岩和大理岩。
    (2) 播放:体现观察岩石特征的方法的视频,引导学生理解并记忆。
    ①用肉眼或借助放大镜观察岩石的表面花纹。
    ②由于岩石表面一般都被风化了,不容易观察准确,可以通过将岩石敲碎、观察岩石新的断裂面来了解岩石的颜色、颗粒等特征。
    ③对照岩石硬度级别相关资料,用以小刀或指甲刻划岩石的方法判断岩石的硬度
    (3) 观察:学生分组观察,将观察到的结果记录,在《科学生活动手册)第18页中。教师巡回指导。
    (4) 汇报:指定学生,汇报观察结果,其他学生补,充与评价
    (4) 讲解:岩石的特征和成因有着密切的关系,按照岩石的成因,地质学家将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花岗岩是一种岩浆岩,砂岩,属于沉积岩,大理岩属于变质岩。由于岩石的成分和成因不同,形成了不同形,态和性质的各种岩石
    (三) 课堂总结,反思评价
    1. 提问: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2. 评价:总结小组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评价。
    第二课时
    (一) 明确任务
    引导:上节课我们以花岗岩、砂岩和大理岩为代表学习了如何观察岩石,并在课下将采集到的岩石进行了辨别和分类。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制作一个岩石标本盒
    (二) 掌握方法
    1. 提问:岩石标本盒向制作吧?请同学们小组为单位读教材,交流制作方法
    2. 播放:制作岩石标本盒的方法视频,引导学生理解并记忆。
    (1) 制作标本盒。选择高3-4厘米左右的塑料盒或纸盒,用硬纸板把部分隔成大小不同的小隔室。
    (2) 放入岩石标本。在每个小隔室的底部放入棉花或海绵,把自已收集到的岩石分类后放入小隔室内。
    (3) 制作资料卡。给每块岩石制作一张资料卡片,记录岩石的名称、特点、采集人、采集时间和采集地点。将制作好的资料卡片贴在对应岩石的小隔室内。
    (三)动手制作,学生制作标本盒,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如果在岩石的辨别和归类方面遇到问题,教师要进行指导,保证其正确性。如遇到无法辨别的岩石,可以上网查询。)
    (四)展示交流
    (1)交流:指定学生展示,本组制作的作品,要求其他学生认真倾听,提出意见或,建议,客观地对作品进行评价
    2.改进:根据其他同学的建议,课下对自己的标本,盒进行改进和完善,将制作,好的标本盒拍照,贴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8页中,并将资料卡填写完整。
    (五)拓展应用
    1.引导:通过学习,我们认识了很多岩石,学会了观察岩石的方法,认识了岩石的特点。用岩石制作的物品经常会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例如华表、石狮、石制茶几面、石制建材等(出不图片)。你还见过哪些岩石制品呢?
    2.交流:学生小组交流,列举生活中的岩石制品。
    3.总结:(播放岩石制品图片或视频)古代人和现代人都喜欢选择使用,岩石做雕塑和建筑材料,是因为岩石取材方便、种类繁多、特点各异,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和加工岩石制品。


    第十六课矿物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 能说出常见岩石是由云母、石英、长石等矿物组成的。
    2. 能够说出3--5种矿物的特征。
    科学探究
    1. 能在比较不同岩石制品的过程中提出探究性问题。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建议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和“应用与拓展”。
    第一课时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 出示:不同颜色的花岩材质的石桌、石凳的图片或视频。
    2. 引导:我们经常看到用花岗岩制成的石桌和石凳,有的是黑色,有的是灰色,也有的是粉黄色。
    3. 提问:为什么花岗岩的颜色不同呢?
    (二) 明确任务,观察记录
    1. 提问:花岗岩表面有几种颜色不同的颗粒?它们分别是什么物质呢?(分发花岗岩、矿物标,本、放大镜,出示常见矿物,图片。)
    2. 观察: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到花岗岩表面有几种,颜色不同的颗粒,与图片资,料或实物对照,判断它们是什么物质,并将观察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9页中。
    (三) 讨论交流,形成知识
    1. 讨论:花岗岩表面有几种颜色不同的颗粒?它们分别是什么物质?这说明什么?
    2. 汇报: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3. 小结:花岗岩主要是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组成。岩石是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
    (四) 深化认识,应用知识
    1. 引导:我们知道了花岗岩主要由三种不同的矿物组成,其他岩石又是由几种矿物组成的呢?下面我们来观察砂岩和大理岩,看看它们是由什么矿物组成的。
    2. 观察:学生分组观察砂岩和大理岩。
    3. 汇报:指定学生汇报观察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4. 评价:对团结协作、观察细致的小组提出表扬。
    第二课时
    (一) 提出问题
    1. 引导: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岩石是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那么矿物又是什么样的呢?
    2. 提问:矿物有哪些特征?
    (二) 掌握方法
    1. 讲述:矿物的特征有很多,下面我们从矿物的形状、颜色、光泽、硬,度、条痕等方面进行观察。
    2. 出示:观察矿物方法的视频,学生观看后理解并记忆。
    3. 要求:(1)观察前,小组要进行分工,明确各自的任务,保证每个同学都有动手的机会,并确定观察的三种矿物;(2)观察时,将三种矿物放,在一起,按顺序依次观察,操作的同学要戴上手套,使用工具要注意安全;(3)实事求是地记录观察的结果。
    (三) 观察记录,小组合作观察石英、长,石、云母的特征,把观察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9页中。教师巡回指导
    (四) 得出结论
    1. 汇报:指定学生代表,汇报观察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2. 综合:根据各组的观察结果,综合得出观察结论。
    (五) 应用拓展
    1. 讲述:矿物的用途十分广泛,例如,水晶常被用来制作装饰品;从矿,物中提炼黄金制作首饰;食盐作为一种矿物还可以食用等。你还知道哪些矿物的用途
    2. 交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并做好记录。
    3. 播放:关于矿物用途的视频,学生观看。(视频内容:黑云母,用于,建材行业、消防行业、生产电焊条等;超细云母,用于生产塑料、涂料、油,漆、橡胶等;方解石,用于化工、水泥等行业,在冶金工业上用作熔剂,在建,筑工业方面用来生产水泥、石灰,在食品中用作添加剂;滑石,最柔软,是制,作玻璃的原料。)
    4.评价: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探究结果进行评价。


    第十七课金属的来历
    数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描述铁、铜等金属的冶炼过程
    2.能说出常见金属矿物的名称。
    3能举例说明矿产是人类工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
    科学探究
    1. 能制订简单的调查金属来历和开采一个“金属矿”的计划。
    2. 能通过阅读、实验模拟等方法获取金属冶炼过程的信息
    3.能用分析、比较、推理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4.能将本组的开采“金属矿”的方法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
    5.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作出评价
    科学态度
    1. 能对金属的来历表现出探究兴趣
    2. 能以事实为依据,修正与完善自己的观点
    3. 能与他人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EST)
    能树立珍惜并节约使用金属的意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金属制品图片、合金制品图片、金属矿物标本图片、有关铁、铜或其他金,属的冶炼过程中的视频或图片、矿物2种、天平、信封、熟石膏、锤子、泡沫,塑料杯、水等
    学生准备
    收集的有关铁、铜等金属的冶炼过程的资料或图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建议安排1课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出示几种生活中常见的金属制品图片)图片中展示的物品都是金属制品,它们被广泛应用于我们的生活中
    2.提问:金属是从哪里来的呢?
    (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
    1.探究金属的来历。
    (1)引导:我们知道包含有用矿物并具有开采价值的岩石叫矿石,有的,矿石中包含丰富的金属矿物(出示铜矿石、铁矿石、铝矿石等金属矿物标本的,图片)。两千多年前,我国人民就已经知道从矿物中提炼铜和铁,铸造铜器和铁器。你们知道铜和铁是如何从矿石中被提炼出来的吗?课前我们搜集了有关铜和铁的来历的资料,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阅读与整理。
    (2)阅读:学生在小组内阅读、整理资料,并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0页中。
    (3)播放:冶炼金属的视频或动画。
    (4)讲述:除了铜和,铁,还有很多金属的获取都,需要经历复杂的冶炼过程,耗费大量人力和资源,所以我们要珍惜金属物品。
    2.探究金属矿产的开采过程。
    (1)明确任务。
    讲述:矿产资源一般都被埋藏在地层里,开采矿产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让我们通过实验模拟开采金属矿产的过程。
    (2) 掌握方法。
    ①出示:实验方法的图片或视频,引领学生理解并记忆。
    A. 每个小组组建一个“矿业公司”去开采金属矿产,给“矿业公司”起,个名字。
    B. 选取两种不同的矿物,分别称量后将矿物名称和质量记录在纸条上,将纸条放入写有“矿业公司”名称的信封,交给老师。
    C. 用水将熟石膏和好,在泡沫塑料杯里倒入一层熟石膏,加入矿物1,再加一层熟石膏,在熟石膏上再加矿物2,矿物2上面再加一层熟石膏,做成“矿石体”,D.把“矿石体”放置24小时,使它坚固,并从杯中取出。把不同“公司”开采的“矿石体”混放在一起,再随机分给各小组,让学生想办法把“矿,物”开采出来,称量其质量并做好记录。
    ②提问:实验中的泡沫塑料杯和熟石膏分别模拟的是什么?
    (3) 实验观察。
    ①讨论:怎样花最少的时间、最经济地把矿物从,“矿石体”中开采出来
    ②提示:在活动中要戴,护目镜,使用工具时要注意安全
    ③实验:学生做实验并将实验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0页中。
    (4) 交流展示
    ①交流:A.我们“公司”开采的金属矿物的名称和开采方法。
    B. 信封中记录的和开采出的矿物质量各是多少?
    C. 在制作和开采过程中有什么发现?
    ②讲述:当“矿物”被从“矿石体”中开采出来后,剩下的废弃物质就是矿渣”,矿渣会对环境造成危害。想一想,该怎样处理矿渣?
    ③交流: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交流,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三) 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1. 讲述:(出示几种合金制品图片)有些金属制品是由两种或者多种金,属混合在一起制成的,古代的青铜和现代的不锈钢等都是合金。
    2. 讨论: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合金?合金产品,有哪些优点,学生分组讨论,将讨论,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0页中。
    3. 汇报:指定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4.总结: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总结和补充。(可以补充钢铁、铝合金、铜合金等。)


    第十八课保护矿产资源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 能说出矿产资源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 能举例说出我国矿产资源的危机。
    3. 能提出三条保护矿产资源的建议。
    科学探究
    1、 能根据我国的矿产资源情况提出要探究的问题。
    2. 能通过调查等活动搜集有关矿产资源的信息。
    3. 能运用比较科学的词汇、资料卡等方式记录和整理信息。
    4. 能运用分析、概括等方法得出结论
    5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与评价。
    科学态度
    1. 能对探究矿产资源的现状和作用表现出浓厚的探究兴趣。
    2. 在小组合作时,愿意与他人沟通交流,形成集体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EST)
    能说出矿产资源与人们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树立节约、保护矿产资源,的意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有关矿产资源短缺或面临枯竭的视频或图片、幻灯片等。
    学生准备
    收集有关矿产资源的作用及矿产资源被浪费或破坏的资料《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建议安排1课时。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 引导:我们知道金属制品和大理石等都来自于矿产,矿产资源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出示我国矿产资源情况统计表)从数据中你发现了什么?我们国家地大物博,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但是人均占有量较低,,而且有些矿产资源还面临着枯竭的危险。
    2.
    3. 2.提问:矿产资源有哪些用途?我们应该怎样保护矿产资源呢?
    (二) 探究发现,形成新知
    1.了解为什么要保护矿产资源。
    (1)引导:人类的衣食住行离不开矿产资源,生活中有哪些物品来自于矿产资源呢?同学们课前通过上网查询、询问他人、实地考察以及参观博物馆等方式获取了大量的资料,下面让我们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并利用资料卡片的方式将整理结果呈现出来。
    (2)制作:学生将搜集的资料整理后,制作成资料卡片粘贴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1页中
    (3)汇报:指定学生,代表汇报活动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评价。
    (4)小结:矿产资源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非常广泛。按用途可以分为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能源矿产。矿产资源的形成和再生过程非常缓慢。
    2.写一份“保护矿产资源倡议书”
    (1)提问:我国是一个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但是有些矿产资源仍然面,临着枯竭的危险,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2)交流:学生围绕上述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特别要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体会保护矿产资源的重要性。
    (3)引导:矿产资源的紧缺和我们人类的行为密不可分,针对我们发现的问题,你能提出一些宝贵建议吗?为了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保护矿产资源的行动中,来,把你的建议写成倡议书
    (4)写作:学生分组,撰写倡议书,并把倡议书写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1页中。
    (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1.讲述:我们家乡的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它们的现状是什么?在开发和利用矿产资源方面又存在哪些问题呢?同学们可以在课下分小组进行调查。
    2.调查:学生课后进行调查,并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1页中。
    3.交流:教师根据时间安排学生进行交流与展示。


    第十九课太阳与影子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 能描述形成影子的原因和条件。
    2. 能归纳出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能简单描述用日晷观测时的方法。
    科学探究
    1. 能根据影子的变化提出探究性问题。
    2. 能通过实验发现影子形成的条件。
    3. 能利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记录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
    4. 能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5. 能按要求制作简易日晷并用日晷观测时间。
    科学态度
    1. 能对影子的产生和日影的变化规律表现出探究兴趣。
    2. 能利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种方法探究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
    3. 能与他人分工合作进行探究学习;乐于为完成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EST)
    能说出人类为满足对天文观测的需求发明了日晷,并不断对其进行改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素描纸、笔杆、手电筒、硬纸板、长吸管、记录表、课件等。
    学生准备
    直尺、直角三角尺、量角器、圆规、《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建议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和活动2。第二课时完成活动3及“应用与拓展”。
    第一课时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 引导:阳光下我们会看到物体的影子。(出示小华上学和放学时的图片)请你观察图中小华的影子有什么不同点
    2. 提问:影子是怎样产生的?它又是如何变化的?
    (二) 观察探究,形成知识
    1. 探究影子形成的条件。
    (1) 引导:请同学们参考下面的方法进行实验,观察是否有影子形成,想一想,影子的变化与什么有关?
    (2) 讲解实验方法:①打开手电筒,观察没有挡光的手时是否有影子。②打开手电筒,用手挡住光,观察是否有影子。③变换各种手势,观察手影怎样变化。
    (3) 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将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4) 汇报:指定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与评价
    (5) 讨论:影子的形成与什么有关?
    (6) 小结:行进中的光被阻挡时,就形成了阻挡物的影子。太阳是一颗能够发光发热的恒星,在太阳光的照射下,人和物都会产生影子。
    2. 探究日影变化规律。
    (1) 引导:在不同的时间,同一物体在阳光下的影子是不一样的。让我们先制作一个观察影子的模型,再用模型观察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是如何变化的。
    (2) 讲解制作模型的方法:,①在素描纸上用直尺和直角三角板画两条垂直相交的线。
    ②在图上标出东、西、,南、北四个方位。
    ③将水笔笔杆用胶水固,定在交点的位置上。
    (3) 制作:学生分组,制作观察影子的模型。
    (4) (4)出示实验方法:
    ①将做好的模型放在太阳光可以照射到的平面上。
    ②按照方位摆放模型。
    ③分别在10点、11点、12点、13点、14点和15点时,描绘出笔杆影子的位置和长度。
    (5) 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将实验现象记录和绘制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3页中。(该实验可以利用手电筒模拟太阳进行。)
    (6) 汇报:指定小组代表汇报实验结果。
    (7) 讨论:影子的长短和方向跟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8) 总结:一天中,阳光下同一物体的影子的变化跟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有关。
    (三) 联系生活,拓展应用
    1. 引导:在阳光下观察自己的影子,动动身体,观察并描述影子的变化。想一想,太阳位置的变化引起的影子的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2. 出示:表现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课件,学生观看并思考
    3. 讲解:古代人们就是利用这一规律发明了一种计时工具—日晷。(教师出示日晷图片)课下请大家查阅资料,了解日晷的用途、原理和类型。
    第二课时
    (一) 提出任务
    1. 出示:日晷的图片。
    2. 讲解:日晷是我国古代重要的计时工具,也是人类在天文计时领域的重大发明。日晷中的“日”指“太阳”,“晷”表示“影子”,日晷的意思为“太阳的影子”。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时刻的装置,被称为日晷。日晷,由晷针和晷盘组成,晷盘上有时间刻度,晷针安装在晷盘中央与盘面垂直,通,过晷针投影在盘面上的方向就能测定时间。
    3. 布置任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做一个简易的赤道日晷。
    (二) 掌握方法
    1. 讲解:(出示赤道式日晷图片)日晷包括底座、晷面、晷针。
    2观察:晷面上的刻度是如何刻画的?晷面和晷针的方向如何?(晷面上的刻度是均匀的,且圆周被平均分为24份。晷面与地面成一定角,度,晷面与竖直面的夹角与本地的纬度相同。晷针穿过晷面,与晷面垂直。)
    3.讨论:(1)如何将晷面上的圆分为24等份呢?(利用量角器,从0刻度开始,每,15度画一个刻度。该环节应让学生充分思考,选择自己认为简单的方法。)
    (2) 如何使晷面与竖直面的夹角与本地的地球纬度相同?(用90度减去,当地的纬度数即为晷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度数。利用量角器,让晷面与水平面的,夹角等于该度数即可。)
    4. 讲解:制作简易日晷的方法
    (1) 在硬纸板上用圆规画大小适当的圆,标出圆心。
    (2)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将圆平均分为24等份,标上刻度。
    (3) 将晷面固定在水平底座上,调整晷面角度,使其与水平面的夹角等于本地纬度。
    (4) 将晷针(长吸管或筷子等)插入晷面中心即圆心位置。
    (5) 将日晷摆放好调整晷针方向指向北方。
    (三) 制作展示
    1. 制作: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2. 展示:组织学生进行展示,并互相评价。(评价标准:(1)晷面刻度清晰,分布平均;晷面安放角度精确,晷针,穿过晷面中心,与晷面垂直;底座牢固,稳定。(2)精美,有创意。(3)选,材环保。)
    (四) 实地观察
    1. 观察:学生将制作的日晷放到室外阳光下,读出影子指示的时间,并与现代钟表读出的时间进行对比。
    2. 思考:利用日晷判断时间的原理是什么?
    (五) 应用拓展
    1. 讲解:利用影子我们发明了很多东西,如古代计时工具日晷、皮影,、手影游戏等,给人类带来了便利和快乐。但是,影子有时候也会给人类带,来不便。比如,医生在做手术的时候,灯下形成的影子就会覆盖手术部位,给,医生的操作带来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们发明了一种灯,叫做无影灯。根据自己课前查阅的资料,小组内互相说一说你对无影灯的认识。
    2. 交流:学生分组交流自己搜集到的资料。
    3. 讨论:无影灯下,影子真的消失了吗?(无影灯设计的原理是利用多点光源效应,当一个物体被多个光源照射,时,其中有些光源的光线被物体遮挡而产生阴影,但其他光源的光线能够从另,个角度照射到这个阴影区域,这个区域的阴影就能够被减弱或消除,最终形成无影区。)
    4.作业:请同学们自己制作一个无影灯,并试一试效果。


    第二十课地球的形状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 能说出地球是一个球体,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2. 能说出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
    3. 能说出地球仪的结构。
    4. 能说出在地球仪上找到某个国家的方法。
    科学探究
    1. 能通过阅读、观察等方式获取有关地球形状的科学事实。
    2. 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记录表等方式记录和整理信息,表述结果。
    3. 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作出反思与评价。
    科学态度
    1. 能对地球的形状表现出探究兴趣。
    2. 能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EST)
    能说出科技进步对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影响。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关于地球形状的阅读资料、地球仪、课件等。
    学生准备
    搜集有关地球形状的资料、自制模型、《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建议安排1课时。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 引导: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母亲”,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可以看到蔚,蓝的天空和一望无际的大海,还可以领略山川广布的丘陵和平原(课件出示图片)。那同学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
    2. 提问: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哪些阶段?有哪些假说?
    (二) 探究发现,形成新知
    1.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
    (1) 讲述:关于地球的形状,古人提出了“盖天说”“浑天说”“宣夜说”等宇宙思想,但这些都仅仅停留在直觉或猜想的层面。除了以上假说,人,们自古以来为探索地球的形状做出了很多努力。阅读你手中的资料,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
    (2) 出示阅读方法:先根据阅读目的来选择有用的资料;再快速阅读,找到关键词句后用笔勾画出来,做上标记。
    (3) 阅读: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阅读、整理资料。
    (4) 汇报:指定学生代表汇报阅读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5) 总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可以总结为:从直觉(“盖天,说”、天圆地方)到猜想(“浑天说”“宣夜说”),从猜想到验证(麦哲伦,环球航行)再到确认(地球卫星照片),最终得出结论:地球是一个球体。
    (6) 思考:生活中有没有证明地球形状的事例?(在海边看离岸的船只,先是船身隐没,然后才是桅杆,说明海平面并不,是真正的平面;远观高塔时,看不到塔身的全部等。)
    2. 观察地球仪。
    (1) 讲述:我们生活的地球实在是太大了,尽管我们的脑海里有地球的,模样,但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是很难轻易看到它的全貌的,为了认识和研究地,球,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按照比例缩小后,制成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让我们一起来观察和认识地球仪吧!
    (2) 出示观察方法:①观察地球仪的外形由哪几部分组成。②观察球体表面的颜色及线条。
    (3) 观察:学生分组观察地球仪。
    (4) 汇报:指定学生汇报观察到的内容。
    (5) 讲解①地球仪绕“地轴”运动。地轴是一根假想的轴,“地轴”与地球仪有两个交点,即南极和北极。“地轴”和球体通过固定架固定在底座上。
    ②在地球仪上,有一条将“地球”平均分成南北两个半球的圆周线,即赤道。与赤道平行的圆周线叫纬线,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③在地球仪上,还有许多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半圆弧线,叫经线,经线指示南北方向。,④经线和纬线构成了经纬网,利用经纬网能够确定,地球上任何地点的位置。
    ⑤地球仪上还有图例,表示陆地、海洋、国家位置、洲界等。
    (6) 运用:①请同学们在地球仪上,找一下我们祖国的位置。
    ②在地球仪上找到麦哲伦环球探险航行的航线,画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4页中。
    ③在地球仪上找到并标,出麦哲伦的出发点与经过的主要地点的位置。
    ④设计一条你自己喜欢的环球旅行航线,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4页中。
    (三) 应用知识,拓展延伸
    1. 讲述: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地球形状的测量和描绘越来越准确。阅读相关资料,小组内互相说一说你所了解到的有关地球真实形状的知识。
    2.总结:由于地球表面有高山、盆地、河流、湖泊和海洋等,因此地球表面是一个极不规则的曲面,但相对于整个地球而言,这些高低起伏的变化是微小的。在现代测量技术的帮助下,科学家们发现,地球是一个接近正圆的,表面凹凸不平的椭球体。


    第二十一课海陆分布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 能说出七个大洲、四个大洋的名称。
    2. 能说出七个大洲、四个大洋的形状及大小。
    科学探究
    1. 能根据地球表面的颜色提出要探究的问题
    2. 能基于所学知识,制订简单的探究海陆分布情况的计划。
    3能通过观察、描摹等方法搜集关于七大洲、四大洋的外部形态特征的信息。
    3. 能运用分析、比较等方法,得出海陆分布的特点。
    科学态度
    1. 能对大洲和大洋的分布表现出探究兴趣。
    2. 能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种方法完成地球模型的制作,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EST),能说出科技发展促进了人类对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认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地球仪、透明薄纸、课件等。
    学生准备
    旧报纸、胶水、黏土、颜料、《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建议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活动2。第二课时完成“应用与拓展”。
    第一课时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 出示:从太空中看到的地球表面图片。
    3. 引导:地球表面的不同区域颜色是不同的,蓝色的是海洋,绿色和浅黄色的是陆地。关于地球表面你还想知道什么?
    4. 提问:地球上海陆是怎样分布的?
    (二) 观察临摹,形成事实
    1. 认识地球的海陆组成。
    (1) 引导:请在地球仪上找出陆地及海洋,观察后说明它们是什么样的,各自的名称是什么。
    (2) 观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在地球仪上找出各个陆地及海洋的名称。
    (3) 小结:地球上的陆地主要分为七部分,也称作七大洲、分别是亚洲、欧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海洋主要分为四部分,也就是四大洋,分别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2. 认识四大洋的大小和形状。
    (1) 提问:四大洋各是什么形状的?
    (2) 观察:学生观察地球仪上各大洋的形状,分析各大洋的大小,并按,大小给各大洋排序
    (3) 汇报:指定学生用语言形象地描述各大洋的形状及大小,并排序。
    (4) 结论:各大洋从大到小依次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3. 描摹地球仪上的大陆形状。
    (1) 引导:刚才我们观察、比较了四大洋的形状和大小,现在我们通过描摹来认识各大洲的形状与大小
    (2) 出示:活动注意,事项。
    ①小组同学要分工合作。两个同学用手扶住地球仪及透明薄纸,第三个学生进行描摹,第四个学生检查,描摹的轮廓与地球仪上大洲,的形状大小是否吻合。
    ②按照一定顺序依次描,摹出所有的大块陆地。
    (3) 临摹:学生分组临摹地球仪上的陆地形状。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提醒学生将描摹的图纸贴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5页中。
    (三) 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四) 1.汇报:指定小组代表汇报描摹各大洲轮廓的过程,展示描摹各大洲形状的图纸,描述各大洲的形状,其他学生进行补充与评价。
    3. 小结:本节课我们认识了大洲和大洋的形状及大小,其中陆地面积约占29%,海洋面积约占71%。课后将再次描摹好的各大洲沿轮廓剪下来,观察后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第二课时
    (一)提出问题,明确任务
    引导:我们已经认识了地球的形状,了解了地球上的海陆分布情况,这节课我们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制作地球模型。
    (二) 作品引领,掌握方法
    1. 出示:课前制作的地球模型或地球模型图片。
    2. 思考:制作地球模型需要什么材料?主要的制作方法是什么
    3. 播放:制作地球模型方法的视频,提示学生理解并记忆。
    4. 提示:(1)海陆分布位置要准确;(2)造型要美观;(3)使用剪刀时要注意安全;(4)保持室内环境卫生
    (三) 小组合作,制作模型,学生分组制作地球模型。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四) 展示评价,改进模型
    1. 展示:将作品以小组为单位放在展示台上进行展示。各组选择一名讲解员,按照一定的顺序介绍本组的地球模型。
    2. 评价:组织学生对各组作品进行评比
    (评价标准:科学、美观、新颖。科学”是指模型中地球表面各部分的,比例、形状、大小等比较合理;“美观”是指结构合理,造型逼真,绘图精美;“新颖”是指制作的模型有自己的独创之处。)
    3,改进;将制作的地球模型与地球仪进行对比,,结合同学们提出的建议,制定改进计划并进行改进


    第二十二课美丽的月球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描述月相变化的规律。
    2.能描述月球表面的概况
    3.能说出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科学探究
    1.能根据月相的变化现象,提出要探究的问题。
    2.能通过观察等方式获取月相变化的规律及月球表面的信息。
    3.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等方式记录和整理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
    4.能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分析观察结果,得出结论。
    科学态度
    1.能持续观察月相变化,感受天体星球的奇妙运动。
    2.能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种方法完成模拟月球“发光”的实验。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EST)
    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兴趣和爱好是影响相关科学技术发展的因素。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手电筒、地球仪、泡沫小球、箔纸、与本课有关的月相资料和视频等。
    学生准备
    提前一个月观察月相变化、观察记录表、月相资料、《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建议安排1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真切地描述了农历初三时月亮的形状。想一想,你还知道哪些月亮的形状?(指定学生回答,教师出示部分月相图片。)
    2.提问:月相变化有什么规律呢?
    (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
    1.观察月相变化的规律。
    (1)掌握方法。
    ①讲解: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是月球,我们看到它有时是一轮圆月,有时是道细细的银边。那么月亮的形状是如何随时间变化的呢?让我们按照下面的方法来观察发现吧!
    A选择一个开阔的地方,如广场等,每大晚上在一个位置观察月相。
    B.上半月日落时,下半月日出时,观察月相在天空中的位置、月相的形状、月亮明亮的部分向着哪个方向。
    ②提示:夜晚观察时一定要在成人的陪伴下进行,要注意安全。
    (2)观察记录。
    学生分组观察月相,并将观察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6页中。(建议该任务可以在一个月前布置让学生完成。)
    (3)分析现象。
    ①汇报:指定学生汇报观察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②讨论:
    A.月相是怎样变化的?
    B.两次相同月相出现相隔大约多少天?
    (4)得出结论。
    总结:月相的变化周期大约是29天。(记忆小口诀:“上上西西,下下东东”即“上弦月出现在上半夜的西半天,亮面朝西。下弦月出现在下半夜的东半天,亮面朝东”。)
    2.观察月球表面。
    (1)提问:在观察中,你还发现月球的表面有什么特点?
    (2)出示:有关查阅资料方法的课件,指导学生理解并记忆。
    ①筛选。筛选与月球相关的书籍,并在目录中查找与月球表面知识相关的章节。或打开百度网页,在搜索条中输入与“月球表面”相关的关键词,筛选与月球表面相关的网页。
    ②浏览。快速阅读相关内容。
    ③勾画。勾画出与月球表面相关的中心词语。
    ④解释。试着用勾画的中心词语解释月球表面的样子。
    ⑤整理。将搜集的图片、文字等资料用某种方式进行整理。
    (3)阅读:学生查阅资料,将整理的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6页中。教师巡回指导。
    (4)汇报:指定学生
    汇报阅读资料的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5)小结:我们看到月亮上比较亮的地方是山脉和高山,比较暗的地方是平原和盆地,月亮上的山脉都是环形山。
    (三)实践运用,解释现象
    1.引导:通过查阅资料我们知道月球本身并不发光,那么月球到底是怎样发光”的呢?让我们通过模拟实验来探究吧!
    2.讲解:(出示实验装置图)用手电筒模拟太阳、地球仪模拟地球,用箔纸包起来的小球模拟月球,使月球绕地球转动,观察现象。
    3.提示:将教室里的光线尽量调暗,使现象更加明显。
    4.实验: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小结:月球本身不能发光,明亮的月光是它反射的太阳的光。


    第二十三课科学擂台(一)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说出交通信号灯模型的工作原理。
    2.能说出设计、制作交通信号灯模型的方法。
    科学探究
    1.能从生活实际出发确定设计、制作交通信号灯模型的任务。
    2.能设计交通信号灯模型电路和外观的制作方案。
    3.能制作交通信号灯模型,并与其他同学交流。
    科学态度
    1.能对设计和制作交通信号灯模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2.能采用多种思路、多种方法,完成交通信号灯模型的设计与制作。
    3.能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反思、调整设计和制作方案。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能意识到交通信号灯的发展和应用提高了路口的车辆通行能力,保障路口的畅通和安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教学课件、制作模型材料(硬纸板、LED灯泡、导线、开关、电池、电池盒、吸管、胶带)、制作工具(尺子、铅笔、剪刀、小刀、钳子)等。
    学生准备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绘图工具等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建议用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任务”和“设计”。第二课时完成“制作”和“展示”。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明确任务
    1.引导:我们经常听到一首儿歌“红灯停,绿灯行,路口的交通信号灯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交通设施,在有信号灯的路口我们才能更安全地通过
    2.提问:路口的交通信号灯是怎样工作的?(需要有电源以及不同颜色的灯光和控制灯光亮与灭的装置等。)
    (二)小组讨论,明确问题
    1.讲述:我们已经学过电路方面的知识,知道了只有形成了回路灯泡才能亮起来。交通信号灯模型内部也需要形成一个回路,灯泡才能亮起来。
    2.讨论:制作交通信号
    灯模型需要解决哪些问题?怎样解决?小组讨论,将讨论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8页中。
    3.汇报: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三)小组设计,绘制方案
    1.讲述:模型制作的关键是设计,而交通信号灯模型设计的重点是内部电路的连接方式和外观的设计。
    2.出示:交通信号灯模型、滑动开关图片、并联电路的连接方法,引导学生了解模型和开关的结构。
    3.要求:先围绕主要问题想出多种解决的方法,再从科学性、独特性、操作性的角度找出最具特色的1—2种方法。
    4.设计: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设计,将设计的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8页中。
    5.交流:指定小组代表展示自己设计的方案,引领其他学生提出修改建议。
    6.改进:根据大家的建议,参照其他组的优点,改进自己的方案。
    (四)课堂小结,
    布置任务
    1.评价:根据学生的活动情况,进行课堂评价。
    2.作业:课下根据自已的设计方案准备有关的材料和工具,并把所需要的器材和工具及解决方案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9页中。
    第二课时
    (一)掌握方法
    1.播放:制作方法课件或视频,提示学生注意制作中的技术关键。
    2.出示制作方法:
    (1)制作底座。①在底座上剪出略大于立柱吸管和开关的洞;②放入吸管和开关。
    (2)插接灯板。①将灯泡金属丝插入纸板并固定好;②在灯泡上套入三种颜色的吸管。
    (3)组装成型。①将6根导线穿进作为立柱的吸管;②用双面胶固定支柱和灯板。
    (4)连接电路。①对导线长度进行裁剪;②按照连接图纸将导线接在接线柱上
    3.讲解注意事项:可用LED灯泡代替钨丝小灯泡但要注意LED灯泡的正负极,LED灯泡长引脚线一般为正极。
    (二)制作模型
    1.制作:小组要分工合作,不同学生制作不同内容,做到人人都参与。
    2.测试:小组完成模型的制作后可以在组内测试是否可以通过开关来控制交通信号灯模型。
    3.改进:根据测试结果,发现需要修改的地方,并进行修改。将改进的作品进行拍照,粘贴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9页中。
    (三)展示交流
    1.讲解;评价标准和展示评价要求。
    (1)评价标准:利用开关成功控制、连接结实、造型美观。
    (2)小组成员制作展示交通信号灯模型的幻灯片。
    (3)小组成员进行分工:确定讲解员、记录员、评价员、拍照员等。
    2.展示:以小组为单位将作品放置在展示台上进行展示,利用幻灯片对模型进行介绍。其他小组进行评价、记录和拍照。
    3.评价:综合评比结果,确定获奖名次。
    (四)改进模型
    1.记录:将教师和其他同学提出的修改建议进行整理,确定本组改进的方法,并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9页中。
    2.改进:根据修改建议,改进自己的交通信号灯模型
    3.总结:教师进行活动总结。

    第二十四课科学擂台(二)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结合具体的任务说出编程的过程和方法。
    2.能对自己和他人制作的交通信号灯模型说出改进的建议或方法。
    3.能说出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调整和测试的方法。
    科学探究
    1.能利用编程的方法解决交通信号灯智能控制的问题。
    2.能设计控制交通信号灯亮与灭的时间流程图。
    3.能对自己或他人制作的智能信号灯模型提出改进建议,并吸取他人的优点改进自己的信号灯模型。
    4.能对自己制作智能交通信号灯模型的方法和结果进行反思,作出自我评价。
    科学态度
    1.能对交通信号灯智能化控制感兴趣。
    2能与小组同学分工合作完成改进交通信号灯模型的任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能意识到人工智能促进了交通信号灯技术的发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智能交通信号灯模型插件、组装工具、电脑、图形化编程软件等。
    学生准备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建议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改进”中的提出改进意向、实现自动控制和程序1。第二课时完成“改进”中的程序2、“测试”和“成果”。
    第一课时
    (一)明确任务
    1.引导: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完成了简易交通信号灯模型的设计和制作,并可以通过开关手动控制交通信号灯模型的亮和灭。下面我们观看学校附近十字路口的人、车通行情况的视频,试着提出改进智能控制开关的方法。
    2.出示:十字路口的人、车通行情况视频。学生观看视频,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对智能控制开关改进的方法,并填写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30页中。
    3.引导:我们针对路口交通信号灯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改进方法。下面我们制作一个可以自动控制的智能交通信号灯模型,来体现我们改进的方法
    (二)组装模型
    1.布置任务:我们利用可编程交通信号灯模型插件来完成路口单一方向智能信号灯模型的搭建。
    2.讲解:组装工具和智能信号灯插件,并介绍组装方法和与电脑连接的步骤。
    (1)组装支架。
    (2)组装信号灯。
    (3)用杜邦线(导线)连接单片机和LED信号灯。
    (4)安装电池,用USB数据线与电脑连接。
    (5)打开编程软件,准备进行编程。
    3.组装:学生分组组装交通信号灯模型。教师巡回指导,提示学生正确连接LED灯与单片机的方法。
    (三)绘制流程
    1.讲述:一般路口的某一个信号灯亮与灭的顺序:绿灯亮25秒,黄灯亮3秒,红灯亮28秒,绿灯亮25秒……重复此顺序,我们可以根据此现象绘制出流程图。
    2.讲解:流程图各图形、符号的功能。
    3.绘制:学生绘制实现单一的方向交通信号灯亮与灭自动控制的流程图,并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30页中。
    (四)编程上载
    1.讲解:根据流程图在电脑上编写程序的方法。
    2.提示:端口1对应绿色LED灯;端口2对应黄色LED灯;端口3对应红色LED灯
    3.编程:学生分组在电脑上编程。教师巡回指导。
    4.上载:学生把电脑上编好的程序上载至单片机中,连接电源,检查线路,打开电源开关测试信号灯是否能正常工作。学生与教师共同总结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原因。
    (五)实践应用
    1.讲述:根据我们编写的路口单一方向的交通信号灯自动控制程序,请你设计同一路口两个方向的交通信号灯自动控制程序。也就是当一个方向绿灯亮起时,另外一个方向红灯同时亮起。
    2.设计:学生设计多方向交通信号灯模型自动控制程序。教师指导学生上载至单片机。
    3.测试:学生测试运行程序的结果,并交流展示成果。
    第二课时
    (一)明确任务
    1.引导:上节课我们编写了交通信号灯模型自动控制的程序,实现了使我们的交通信号灯模型从手动控制到自动控制的转变。接下来,我们要利用开源硬件控制板的强大智能运算与判断能力来实现从自动控制到智能控制的转变。
    2.讲解:(出示红外线检测元件)我们可以在路口的后方一定距离处放置红外线检测器件,让单片机判断哪一个路口红外线有感应,就可以让该路口的绿灯时间延长20秒,以达到缓解堵车情况的作用。
    (二)设计编程
    1.讲解:流程图中的判断图形。
    2.绘制:学生根据要求,设计根据机动车流量智能控制交通信号灯亮与灭的流程图,并绘制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30页中。
    3.讲解:程序中用到了条件判断语句“如果……那”以及逻辑“且要求满足红外线传感器1有感应同时红外线传感器2无感应时则执行下面的程序如果不满足则跳过。
    此段程序中应当包括四个“如果…那么句,条件包括:两个传感器都有感应;两个传感器都无感应;传感器1有感应,传感器2无感应;传感器1无感应,传感器2有感应。每一个“如果…那么”句后执行相应的两个方向交通信号灯的延时语句。
    4.编程:学生根据编程要求和方法,自主在电脑上编程。教师巡回指导。
    (三)测试结果
    1.引导:同学们,我们已经分别制作了可自动控制和智能控制的交通信号灯模型。具体效果怎么样,我们将用玩具小车代替车流来测试一下。
    2.测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分别测试不同的交通信号灯模型的效果
    (四)实践应用
    1.讲述:我们已经完成了智能控制交通信号灯模型的设计、制作、编程、测试任务。同学们可以调研学校附近十字路口的交通信号灯的时间变化规律,观察不同时段的车流人流情况,根据调研情况来编写合适的自动控制程序,并制成模型,形成报告,提交给相关部门。
    2.学生课下调研路口交通情况,独立思考,形成作品模型和报告。
    3.交流:与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活动体会,并进行相互评价。
    (五)拓展延伸
    讲述:我们已经实现了使交通信号灯模型从手动控制到自动控制,再从自动控制到智能控制的转变。如果我们能在此基础上加上行人闯红灯时的报警功能,就能使我们的交通信号灯模型更加完善。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下完成并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31页中,也可以自己编写程序上载至单片机。

    相关教案

    冀人版 (2017)12 火山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冀人版 (2017)12 火山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科学冀人版 (2017)五年级上册11 地震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冀人版 (2017)五年级上册11 地震教学设计,共4页。

    五年级上册5 刺激与反应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五年级上册5 刺激与反应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研究人体对环境刺激的反应,刺激与反应的作用,倾听感官的“诉说”,保护我们的感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