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光2021-2022学年沪教版(上海)物理八年级第一学期(4)练习题
展开第二章光2021-2022学年沪教版(上海)物理八年级第一学期(4)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中国的诗词歌赋蕴含丰富的光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酒中明月倒影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
B.“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影子的形成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阴晴圆缺的月亮是自然光源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共赏的天上明月是平面镜所成的像
2.2021年09月28日第十三届中国航展在珠海进行,换上了“中国心”的歼﹣20以新的姿态、新的装备首次飞过珠海上空,如图甲、乙是一位军事爱好者用一架焦距不变的相机在同一位置先后两次拍到的同一架歼﹣20的画面,关于此画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拍照时歼﹣20处于相机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
B.拍摄甲画面时,歼﹣20战机和相机的距离比拍乙远
C.拍完甲之后再拍摄乙照片,此时需要将相机镜头缩短
D.拍摄画面时,相机所成的像是歼﹣20倒立缩小的虚像
3.如图所示的光学现象中,下列描述或解释正确的是( )
A.图(a)中,小孔成像成的是倒立的虚像
B.图(b)中,人配戴的凹透镜可以矫正近视眼
C.图(c)中,神十航天员王亚平太空授课情景,她面前的水球相当于凹透镜
D.图(d)中,漫反射的光线杂乱无章,所以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4.我们经常提到的像:①小孔成像②平面镜成像 ③放大镜成像 ④电影屏幕上的像 ⑤相机胶片上的像,其中( )
A.属于实像的是①④⑤ B.属于虚像的是②③⑤
C.由于反射而成的像是②③④ D.由于折射而成的像是①③④⑤
5.物体距凸透镜20cm时,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缩小的实像,若把物体向透镜方向移8cm,又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的实像,则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20cm B.10cm C.9cm D.5cm
6.光使世界绚丽多彩,人们的生活更离不开光。关于光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电视遥控器是利用红外线进行控制电视的
B.有些超市收银员用紫外线识别钞票的真伪
C.电影幕布是白色的是因为可以反射所有色光
D.看电影时,幕布上出现各种颜色是光的色散现象
7.平静的池面上映出了空中飞翔的小鸟,小明说:“快来看,鸟和鱼在水中比赛呢!”他看到的“鸟”和“鱼”实际上是( )
A.“鸟”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实像,“鱼”是光的反射形成的的虚像
B.“鸟”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鱼”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C.“鸟”和“鱼”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D.“鸟”和“鱼”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实像
8.通过显微镜和天文望远镜(天文望远镜目镜是短焦距的凸透镜,物镜是长焦距的凸透镜)观察物体时,你注意过像的正倒吗?如果还没注意过,请你通过实际观察,然后做出判断。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用显微镜观察时像是正立的,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时像是倒立的
B.用显微镜观察时像是正立的,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时像是正立的
C.用显微镜观察时像是倒立的,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时像是正立的
D.用显微镜观察时像是倒立的,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时像是倒立的
9.如图所示,平面镜M直立在水平地面上,长6cm的铅笔平放在地面上且与平面镜垂直,笔尖离平面镜10cm,现铅笔以2cm/s的速度垂直平面镜向它匀速靠近。则( )
A.铅笔的像为虚像,且尖端朝右
B.笔尖的像移动速度大于笔尾的像移动速度
C.经过3s,笔尾的像与笔尾相距20cm
D.将M逆时针转动45°,铅笔的像竖直且尖端朝上
10.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墨子就在研究小孔成像的现象。如图所示,若用蜡烛作为光源,在木板上钻一个小孔,发现光线透过小孔在墙壁上形成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经过调节,像的大小可以等于物的大小
B.木板上的小孔一定是圆形的
C.保持蜡烛和墙位置不变,将木板向靠近墙的方向移动,蜡烛在墙上的像会变大
D.蜡烛在墙上形成的像是正立的
11.下列说法中,哪种说法违反了光的反射定律( )
A.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90°,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是90°
B.入射角减小15°,反射角也减小15°
C.入射光线靠拢法线,反射光线也靠拢法线
D.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20°,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夹角是140°
12.小强同学在光具座上做“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当光屏、透镜及烛焰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由此判断,他所用凸透镜的焦距( )
A.一定大于20cm
B.一定在10cm到15cm之间
C.一定小于10cm
D.一定在15cm到20cm之间
二、填空题
13.一束光线照射到平面镜上,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20°,则反射角为______度,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______度,光的传播方向被改变了______度;如果入射角减小10°,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减小______度。
14.在水边游玩时,能看到树木在水中的“倒影”,这是 _________现象;“倒影”看起来比树木本身要暗一些,是因为有一部分光在水面发生了 ________入水中。
15.早在2400年前,我国著名思想家墨子和他的学生用“小孔成像”实验解释了光是沿______传播的。“小孔成像”所成的像是______(填“倒立”或“正立”)的。
16.超声波和人讲话的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分别为v1、v2、则v1______v2(选填“>”、“<”或“=”)。次声波在真空中传播速度为 ______m/s。晴天晒被子能杀菌是利用太阳光中的 ______;“声呐”可用于测绘海底形状,是利用了 ______波定向性好,在水中传播距离远等特点。
17.日出东方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早晨,当我们看到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时,太阳的实际位置在地平线的______(填“上方”或“下方”)。
18.如图所示,一束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图中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方向均未标出),其中折射角是_________度。
19.检查视力的时候,视力表放在被测者头部的后上方,被测者识别对面墙上镜子里的像,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_像(选填“虚”或“实”),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被测者相距_______m,若视力表的长度为0.8m,则视力表在镜中的像的长度为_______m。
20.探究光的折射特点,某实验小组用如图所示的器材探究“光由空气进入玻璃”中的情形,实验所测数据如表格一、又继续探究了“光由空气进入水”中的情形,实验所测数据如表格二。
表格一:
实验次数 | 1 | 2 | 3 | 4 |
入射角i | 0° | 30° | 45° | 60° |
玻璃中折射角r | 0° | 17° | 24° | 30° |
表格二:
实验次数 | 1 | 2 | 3 | 4 |
入射角i | 0° | 30° | 45° | 60° |
水中折射角r | 0 | 22° | 35° | 40° |
分析以上数据可得:
(1)当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中时,光的传播方向______(选填“一定”或“不一定”)发生改变。
(2)当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或水中时,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是:折射角______入射角。
(3)当光以相同的入射角由空气斜射入不同的介质中时,水和玻璃相比,______的折射本领更强。
三、实验题
21.小明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利用如图甲所示器材进行了以下操作:
(1)实验过程中蜡烛B______(选填“需要”或“不需要”)点燃。正确放置器材后移动B,发现A烛焰的像出现在B的烛身上,说明他在器材选择上存在的问题是______;
(2)如图乙是实验记录,通过分析得出像与物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玻璃板垂直.其中的不足之处是______;
(3)为了探究像的虚实,小明移去蜡烛B,将一张白卡片竖直放置在蜡烛B所在的位置,并通过观察现象得出结论: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虛像,支持该结论的实验现象是______。小明又将一块不透明挡板分别放在平面镜前后的1、2、3位置,如图丙所示,当挡板位置位于______(填位置序号)时,人眼能看到物体A的像;
(4)如图丁所示,玻璃板原来沿直线BC放置,若实验中将玻璃板保持竖直并沿顺时针方向转过一定角度()后,蜡烛A成的像移动到点A1处,已知图中方格均为边长相等的正方形,则______°。
22.大约两千四百年前,我国的学者墨翟和他的学生做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像的实验,解释了小孔成像的原因;在制作“小孔成像观察仪”的活动中,小明同学将圆筒插入易拉罐中制成如图的仪器(圆筒能在易拉罐中前后移动)。
(1)圆筒的 ___________(选填“A”或“B”)端是用半透明塑料薄膜制成的光屏;
(2)在图乙中,如果易拉罐底部小孔是三角形,则他在半透明纸上看到的像是 _________;
A.三角形光斑
B.圆形光斑
C.烛焰的正立像
D.烛焰的倒立像
(3)图乙中,下列操作中光屏上的像可能会变大的是 ___________;
A.只减小烛焰到小孔的距离
B.只增大光屏到小孔的距离
C.同时减小烛焰到小孔的距离和光屏到小孔的距离
D.同时增大烛焰到小孔的距离和光屏到小孔的距离
E.减小烛焰到小孔的距离的同时增大光屏到小孔的距离
(4)小明想到室外研究小孔成像,正午时,小明在地上铺一张白纸,将刻有边长为2cm等边三角形小孔的纸板正对着太阳(如图丙所示);用另一卡片覆盖在三角形孔上向左移动,保持纸板与白纸的距离不变,观察白纸上的光斑。当看到光斑是圆形时,继续用卡片遮挡,减小通光孔的大小,白纸上光斑大小将 ______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光斑亮度 ___________(选填“增强”、“不变”或“减弱”);
(5)小明进一步实验,分别测出烛焰的高度h1,烛焰到小孔的距离x1,像的高度h2,像到小孔的距离x2,测得多组数据后发现,它们之间满足关系:,树荫下的圆形光斑就是太阳通过树叶中间的小孔在地面上成的像,小明从网上查到太阳到地面的距离约为1.5×1011m,太阳的直径约为1.4×109m,则一个直径为3.5cm的圆形光斑到它对应的小孔间距为 ___________cm。
23.小明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利用如图甲所示器材进行了以下操作:
(1)为了观察清晰,实验应 ___________(强光/弱光)环境中进行。
(2)实验时,小明同学用右手将蜡烛A点燃,发现玻璃中的“自己”是用 ________(填“左”或“右”)手点燃蜡烛的。
(3)实验过程中蜡烛B ________(选填“需要”或“不需要”)点燃。若移动B,发现A烛焰的像出现在B“身上”,说明他在器材选择上存在的问题是 ________。
(4)如图乙是实验记录,通过分析得出像与物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玻璃板垂直。这样得出结论的不足之处是 ___________。
(5)为了探究像的虚实,小明移去棋蜡烛B,将一张白卡片竖直放置在蜡烛B所在的位置,并通过观察现象得出结论: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支持该结论的实验现象是 _________。小明又将一块不透明挡板分别放在平面镜前后的1、2、3位置,如图丙所示,当挡板位置位于 ________(填位置序号)时,人眼不能看到物体A的像。
(6)如图丁所示,玻璃板原来沿直线BC竖直放置,若实验中将玻璃板沿顺时针方向转过一定角度θ(θ<90°)后,蜡烛A成的像移动到点A1处,已知图中方格均为边长相等的正方形,则θ=__________°。
(7)小明想确定家中穿衣镜成像的反射面,他将笔尖紧贴镜面A.如图戊所示,若发现 _________,说明B是反射面。
(8)若图己中猫的头部位置保持不变把平面镜沿MN截成两半,并分别前后移一段距离(一半向前,一半向后移动),则猫的头部通过前、后两半面镜子 _________。
A.都不能成像 B.各成半个像,合起来成一个完整的像
C.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同一位置 D.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不同位置
24.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蜡烛、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甲所示。
(1)实验中,烛焰和光屏的中心应该在凸透镜的______上;
(2)小红将点燃的蜡烛放在某处,发现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中心只能看到一个大小不变的圆形光斑,你认为可能出现的原因应该是______;
(3)图甲中光屏上呈一清晰的像,该像是倒立、______(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______(选填“实”或“虚”)像;
(4)图甲中固定蜡烛位置不变,将透镜移到60cm刻度线处,要在光屏上再次看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 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
(5)实验过程中,燃烧的蜡烛变短,导致光屏上的像向______移动,可将凸透镜的高度调______(选填“上”或“下”),使像呈现在光屏中央;
(6)由实验可知,凸透镜成实像的条件是______,______是成放大的像与缩小的像的分界点。
(7)图乙是通过实验得到的凸透镜成像时像距v和物距u关系图像,由图像可知:凸透镜成缩小的像时,物体移动速度v1与像移动的速度v2的大小关系是:v1______v2;(选填“>”、“<”或“=”)
(8)实验过程中,用黑纸将凸透镜遮掉一半,像的形状______(填“变”或“不变”),但像的亮度将______(填“变亮”或“变暗”)。
参考答案
1.B
2.C
3.B
4.A
5.C
6.D
7.B
8.D
9.C
10.A
11.A
12.B
13.70 140 40 20
14.光的反射 折射
15.直线 倒立
16.= 0 紫外线 超声
17.下方
18.30
19.虚 5 0.8
20.不一定 小于 玻璃
21.不需要 蜡烛A与蜡烛B规格不同 实验次数太少,结论具有偶然性 光屏上看不到蜡烛A的像 2、3 45
22.A D ABCDE 不变 减弱 375
23.弱 左 不需要 未选择两个等大的蜡烛 未多次实验寻找普遍规律 白卡片上没有像 1 45 笔尖的像与笔尖之间有距离 D
24.主光轴 蜡烛放在了焦点处 等大 实 右 上 下 u>f 二倍焦距处 > 不变 变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