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寒假作业(15)寒假提前学:鸿门宴
展开(15)寒假提前学:鸿门宴
一、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公与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于是以鞅为大良造。居五年,秦人富强。孝公使卫鞅将而伐魏。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而魏遂去安邑,徙都大梁,惠王曰:“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B.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C.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D.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2.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在位期间任用贤臣,使国力趋强,称霸西戎。
B.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
C.变法是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做出重大变革,商鞅变法为秦国富强奠定了基础。
D.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罚之中较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商鞅投奔秦国,受到孝公赏识。他本是卫国公子,恰遇秦孝公招揽贤才,于是通过景监见到孝公,说之以强国之术,孝公与他交谈,数日不觉厌烦。
B.商鞅旁征博引,说服孝公变法。他初步站稳脚跟后,又借历史兴亡来证明改革的必要,劝说孝公变法,最终孝公赐予他官职,又下达了变法的命令。
C.商鞅厉行法治,秦国太平富强。他铁面无私,不徇私情,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国人受此震慑,全都遵守法令,治安状况改善,民众家给人足。
D.魏国被迫迁都,惠王深表懊悔。魏国战事失利,无奈割让河西之地献给秦国以求和,并迁都至大梁,惠王感慨说,遗憾的是没有听从公叔座的劝告。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二、选择题
2.下列句子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③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④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⑤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⑥不足为外人道也
⑦若属皆且为所虏
⑧如今人方为刀俎
A.①/②④③⑧⑤⑥/⑦ B.①⑤/②④③⑧⑥⑦
C.①/②④/③⑧/⑤/⑥/⑦ D.①⑤②④③⑧⑥/⑦
3.下列加粗词的意思与“不如因善遇之”中的“因”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B.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C.取与之必因于时也
D.余因得遍观群书
4.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距关,毋内诸侯
B.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C.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D.张良出,要项伯
5.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为”字的用法和意义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③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④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⑤约为婚姻
⑥军中无以为乐
⑦若属皆且为所虏
⑧我为鱼肉,何辞为
A.①⑤/②③④⑧/⑥/⑦
B.①⑤/②④/③⑧/⑥/⑦
C.①/②④/③/⑤⑥/⑦/⑧
D.①/②④/③⑧/⑤/⑥/⑦
6.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邦带领一百多人马到鸿门向项羽谢罪,说明自己不居功,两人有了隔阂是因为有小人从中作梗,讨好项羽的同时还除了内患,突出了刘邦老谋深算、随机应变的特点。
B.“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由此既可看出范、项两人的意见不统一,也可看出宴会气氛渐趋紧张。
C.樊哙闯帐,意在与项王拼命,但项王不但不惩罚樊哙的无礼,反而一赏再赏,直至“赐座”,表面上看是“英雄相惜”,实际上是畏惧樊哙过人的武力,担心他在宴会上会对自己行刺。
D.项羽刚愎自用、拙于应变的性格,给了刘邦可乘之机,并最终使刘邦得以逃脱,同时也使局势发生了变化。
三、诗歌鉴赏
7.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
垓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大风歌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两首诗的体裁相同,都是楚辞体,这类作品的基本特征是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气息,句子参差不齐,形式自由,句中多用“兮”字。
B.两首诗的题材相同,都是以楚汉之争为背景,都是抒写重大历史变革时期重要历史人物的人生际遇及其在某个历史瞬间的复杂情怀。
C.两首诗的表现手法有相同之处,首句都运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以个人为切入点,渲染了自己的英雄形象。
D.两首诗的抒情方式有相同之处,都是缘事生情,因情放歌,无意为诗而成绝唱,发自肺腑的英雄心曲,尽收时代风云于诗中。
2.这两首诗表达了两位盖世英雄的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四、默写题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鸿门宴》中说明大丈夫应不拘小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鸿门宴》中比喻说话或行动虽然表面上另有名目,其真实意图却在于对某人某事进行威胁或攻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鸿门宴》中形容己方处于危险境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表达
9.某班文学爱好者有感于《荆轲刺秦王》中荆轲的事迹,撰写了上联,请你根据《鸿门宴》中樊哙的事迹为其写出恰当的下联。
上联:易水悲歌,荆轲提剑入宫刺秦王显侠客风貌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古文是没有标点的,后人为古文所加的每一处标点都凝聚了推敲锤炼的苦心。试比较山东版和人教版语文教材中对《鸿门宴》的标点符号的不同运用,说说你赞同哪个版本的标注法,并简述理由。
【山东版】“……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人教版】“……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参考答案
1.答案:1.B;2.B;3.C
4.(1)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不必遵循旧制。
(2)法令在民间实行一年,秦国百姓到国都诉说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
解析:1.“有”的宾语是“奇才”,不能断开,排除A项。“不听用鞅”结构完整,即“不能任用商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举国”修饰“听之”,二者之间不可断开,排除D项。
2.“汤武”中的“武”不是孙武,而是周武王。历史上的孙武不是“王”。
3.“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说法错误,由原文中“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可知,太子犯法,并未对其本人施以刑罚。
4.(1)苟:如果。法:效法。固:旧的事务,这里指陈规,循:遵守。强国:使国家强盛。“可以(之)强国”“可以(之)利民”都是省略句。(2)期年:满一年。之:到。“令行于民”是介词短语后置句。
【文言文大意】
商君是卫国公室的庶出公子,名鞅,姓公孙,他的祖先原本姓姬。公孙鞅年少时喜好刑名之学,侍奉魏国相国公叔座。公叔座知道他有才干,还没有来得及向魏王举荐。适遇公叔座病重,魏惠王亲自前往探望病情。公叔座说:“公孙鞅年纪虽轻,却身怀奇才,希望大王把全部国政交付给他。大王如果不起用公孙鞅,就一定要杀掉他,别让他出国境。”公叔座死后,公孙鞅听说秦孝公下令在国中寻求贤才,准备重建秦穆公的霸业,向东要收复被侵占的土地,于是就西行进入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来求见秦孝公。秦孝公与他交谈,好几天还不满足。景监说:“你用什么说中我国君的心意?我的国君高兴得很啊。”卫鞅说:“我就用强国之术向国君陈述,国君大为高兴。”秦孝公立即任用卫鞅,卫鞅准备变法,但秦孝公担心天下非议自己。卫鞅说:“行动迟疑不决就不会成功,做事犹豫不定就不会有效果。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不必遵循旧制。”秦孝公说:“好。”“治理国家的方法不止一种,有利国家就不必效法古代。所以商汤、周武王不循古道而缔造王业,夏桀、商纣不改礼制而亡国。违反古道的不可以否定,而因循旧礼的不值得赞美。”秦孝公说:“好。”任命卫鞅为左庶长,终于下达了变法的命令。法令在民间实行一年,秦国百姓到国都诉说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在这时,太子触犯了法令。卫鞅说:“法令不能实行,是由于上面的人触犯法令。”准备依法惩处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加刑罚,便对太子傅公子虔行刑,并对太子师公孙贾处以黥刑。第二天,秦国百姓都服从法令了。实行新法十年,秦国百姓皆大欢喜,路上没有人捡拾他人丢失的东西占为己有,山中没有蟊贼强盗,家家富裕,人人满足。于是秦孝公任命卫鞅为大良造。经过五年,秦国富裕强大。秦孝公派遣卫鞅领兵攻伐魏国。卫鞅事先埋伏穿戴盔甲的武士袭击俘虏了魏公子卬,乘势攻击他的军队,全部打垮魏军之后返回秦国。魏惠王因军队屡次败于齐国、秦国,国内十分空虚,日益衰落,非常恐慌,于是派遣使者割让河西之地奉送给秦国以求和解。而后魏惠王就离开安邑,迁都到大梁。魏惠王说:“我后悔当初不听公叔座的话啊。”卫鞅击败魏军归来,秦孝公封给他於、商等十五个邑,封号是商君。
2.答案:C
解析:①动词,担任;②④介词,替、给;③⑧表示判断,相当于“是”;⑤动词,治理;⑥介词,向、跟;⑦与“所”连用,表被动。
3.答案:B
解析:B项和例句中的“因”都是“趁着(机会)”的意思。A.依靠。C.按照。D.于是。
4.答案:C
解析:A.“距”同“拒”;“内”同“纳”。B.“蚤”同“早”。D.“要”同“邀”。
5.答案:C
解析:①当,担任。②④替,给。③算是。⑤⑥作为。⑦跟“所”字合用,表示被动。⑧句末语气词。
6.答案:C
解析:“实际上是畏惧樊哙过人的武力,担心他在宴会上会对自己行刺”分析错误。项羽刚愎自用,盲目自大,缺乏深谋远虑,虽然心态复杂,但绝无“畏惧”之意。
7.答案:1.C;
2.①《垓下歌》首句洋溢着无与伦比的豪气,显示出罕见的自信;第二、三句既有对天时不利的幽怨,也有对穷途末路的无可奈何;第四句表达了对心爱美人命运的深沉忧虑。
②《大风歌》首句借对风起云涌的壮丽景色的描绘,表现了对平叛战争的回顾和歌颂;第二句表现了平叛争胜利后的自豪之情;第三句表达了渴望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和保卫国家统一的迫切愿望和焦灼之情。
解析:1.“首句都运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以个人为切入点”错,刘诗首句以风起云涌的壮丽景色为切入点,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借渲染大自然的壮阔来衬托自己的英雄形象。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首先要读懂这两首诗,然后抓住重要词语或句子对项羽和刘邦的思想感情做准确分析,最后用精确的语言分别概括出这两人的感情。
8.答案:1.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2.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9.答案:示例:鸿门豪饮,樊哙携盾闯帐救沛公展壮士精神
解析:首先,恰当选用《鸿门宴》中的相关情节进行概括;其次,注意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平仄相对等特点。
10.答案:“令将军与臣有郤”后,山东版教材用省略号,人教版教材用句号。我赞同山东版使用省略号。理由:①表明语言中断的省略,说明刘邦话还没有说完,项羽就迫不及待地打断他,脱口说出己方间谍曹无伤,更好地表现出项羽胸无城府,甚至头脑简单的特点;②通过省略号造成的空白能表达许多未言明的内容,更易激起读者的想象力。相比之下,用句号的包孕性较少。(如赞同用句号,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指出两个版本中标点符号的不同运用,然后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再结合具体内容说明理由,如对项羽人物形象的塑造,对主题的表达等有什么作用。若认为用省略号好,则可从省略号可以表现项羽头脑简单,并且能够激发读者的想象等方面作答。若赞同用句号,言之成理亦可。
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寒假作业(15)寒假提前学:鸿门宴: 这是一份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寒假作业(15)寒假提前学:鸿门宴,共6页。
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寒假作业(14)寒假提前学:烛之武退秦师: 这是一份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寒假作业(14)寒假提前学:烛之武退秦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下列加粗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统编版寒假作业(12)寒假提前学:离骚: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统编版寒假作业(12)寒假提前学:离骚,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言文阅读,选择题,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