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统编版寒假作业(4)古代诗歌鉴赏 练习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505761/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统编版寒假作业(4)古代诗歌鉴赏 练习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505761/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统编版寒假作业(4)古代诗歌鉴赏 练习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505761/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统编版寒假作业(4)古代诗歌鉴赏
展开(4)古代诗歌鉴赏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曲江二首(其一)
杜甫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
1.下列对这首唐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该诗从春意正浓写起,所以才有见一片花落,即能体验到春天逝去的凄美。
B.由“一片花飞”到“万点”飘落,再到花“欲尽”,均寄寓诗人伤春之情。
C.借“江上小堂”和“苑边高冢”两个特写,主要表现对曾经辉煌美好的追忆。
D.“物理”在颈联的场景里,在花飞欲尽之变里,正如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2.“莫厌伤多酒入唇”在全诗结构上和情感表达上有何作用?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遣兴
杜甫
我今日夜忧,诸弟各异方。
不知死与生,何况道路长。
避寇一分散,饥寒永相望。
岂无柴门归,欲出畏虎狼。
仰看云中雁,禽鸟亦有行。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的“忧”字总领全诗,其余各句或叙事或议论,都在抒发诗人内心的忧伤。
B.本是通过抒写诗人自己在乱世中对亲情的特殊感受,侧面反映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
C.“岂无”两句表明诗人虽有家可归,但因“虎狼”当道而回家无望的无奈心情。
D.末尾两句写诗人仰观天空中飞翔的大雁,透露出让大雁为分散的兄弟捎信的愿望。
2.诗的第一句就说:“我今日夜忧。”诗人日夜忧的有哪些呢?请结合诗句作简要概括。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浣溪沙①
苏轼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②渐漫漫。
雪沫乳花③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④。人间有味是清欢。
【注】①这首词是苏轼贬谪苏州四年后再迁移汝州任团练使途中,路经泗州(今安徽泗县)时所作。②清洛,今安徽洛河。③雪沫乳花,煎茶时上浮的白色泡沫。古时烹茶,以乳色鲜白、泡沫细腻为上乘。④蓼茸:蓼菜的嫩芽。蒿笋,莴苣笋。春盘,唐代以来风俗,立春日用春饼、生菜等装盘,馈赠亲友,称春盘。
1.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上片写早春景象,下片写作者与同游者游山时品茗、野餐的情味,充满春天的气息。
B.词作第一句“细雨斜风”是描写乍暖还寒的情景,“淡烟疏柳”则渲染了自然环境的清新和美好。
C.“媚”字,运用拟人手法,写尽了淡烟和疏柳在河滩上的妩媚神态,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谄媚小人的不满之情。
D.“雪沫乳花”,状煎茶时上浮的白色泡沫,形象鲜明,显示出词人高妙的写作技艺和艺术审美。
2.“人间有味是清欢”被称作词眼,结合全词分析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4.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元日田家①
(唐)薛逢
南村晴雪北村梅,树里茅檐晓尽开。
蛮榼②出门儿妇去,乌龙③迎路女郎来。
相逢但祝新正寿,对举那愁暮景催。
长笑士林④因宦别,一官轻是十年回。
注:①本诗作于作者贬官四川之时。②蛮榼:酒器。③晋朝时,民俗以“龙”字为家犬命名。后世以乌龙泛指犬。④士林:此处指读书人。
1.下列选项中对这首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暮景”一词含义丰富,既指一日之“暮”,也指一年之“暮”,亦可指一生之“暮”。
B.第一联描写了南村和北村不同的风景,南村雪后初晴,与此不同的是,北村却梅花盛开。
C.第二联写出了当地淳朴的民风,元日大家携美酒串门,狗儿欢快地迎接客人的到来。
D.第三联写元日这一天百姓相逢之后只彼此祝福健康长寿,丝毫不觉岁月流逝、老年将至。
2.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闲望
吴融【注】
三点五点映山雨,一枝两枝临水花。
蛱蝶狂飞掠芳草,鸳鸯稳睡翘暖沙。
阙下新居成別业,江南旧隐是谁家。
东迁西去俱无计,却羡暝归林上鸦。
【注】吴融年轻时曾离开家乡越州入长安求仕,在长安建有新居。此诗即作于长安新居建成之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雨”是点点滴滴,“花”是一枝两枝,临水横斜,景致优美疏淡、色彩明丽浓艳。
B.诗歌以“狂飞”写蛱蝶对芳草的喜爱,以“稳睡”言鸳鸯的愜意,用词形象贴切。
C.诗歌前四句是望中所见,通过对周围景物细致入微的描写,着力突出一个“闲”字。
D.颈联二句由新居闲望想到旧山隐居之所,语气中充满诗人对抛离故园的懊悔伤感。
2.简要分析诗歌尾联表达的思想情感。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伤春
陈与义
庙堂无策可平戎,坐使甘泉①照夕烽。初怪上都闻战马,岂知穷海看飞龙②。
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稍喜长沙向延阁③,疲兵敢犯犬羊锋。
【注】①甘泉:秦汉行宫,在今陕西淳化县甘泉山上,此处代指宋皇宫。②飞龙:旧时以龙比天子,此处指宋高宗。③向延阁:长沙太守向子湮。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诗人借助匈奴入侵时,烽火可以直达甘泉宫的典故,直叙国事的危急。
B.由初怪到岂知,既写出了诗人感情的变化,也展现了朝廷节节败退的局面。
C.诗人白发如霜,漂泊异地,因国家动荡,虽睹烟花燃放之美景,也尽是满怀伤感。
D.在庙堂无策的局面下向子湮率军抗金,给人带来了一点欣慰,让人看到了希望。
2. 后人评价本诗“此诗已在气味上逼近杜甫之诗”,请结合作品从思想情感与结构技巧两方面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答案:1.C
2.这句诗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功用:①“伤多”是对前三句写春华由落到尽过程中诗人伤感之多的概括;②“莫厌”是一转折,诗人何以能有“酒入唇”的恬然自安,其后诗句有了充分的阐释。③这句诗表达了诗人由悲情走向超然:“伤多”是诗人第一阶段的情感体验,而后基于“何用浮荣绊此身”自觉自省,又有了品美酒的超然与洒脱。
解析:1.C.“主要表现对曾经辉煌美好的追忆”错,主要表现对人世有盛就会有衰、盛衰无常的清醒认识。
2.这句诗不论从结构上看还是从情感表达上看都是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从结构上来看,包括本句在内的前四句都是写景的,尤其是前三句都是在写景具体来说就是写花,不过这些花都是暮春时节的花。作为拥有忧国忧民情怀的杜甫看到这些花自然是伤感的,也就会情不自禁的写点什么。写点什么呢?这就是剩下的四句来完成的了。剩下的四句是抒情的,抒发了什么情感呢?那就需要回头看看作者写的景的特点,花是一片飞花而且惨淡了春的气息,让人看到此花不仅没有春的喜悦反而“正愁人”,此时此刻诗人嘴里的酒也不是正经的酒味了,“莫厌伤多酒入唇”。由此看来,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是“惆怅”与“感伤”。也就是说这首诗的前四句是写景但写的是哀景,后四句抒的情是哀情。而“莫厌伤多酒入唇”一句恰如其分起到了由写景过渡到抒情的作用。
2.答案:1.D
2.①兄弟分散,无法相见,不知死生。②饥寒交迫,度日艰难。③天下大乱,盗寇横行,无法安定地生活。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主旨及艺术特色的能力。D.“透露出让大雁为分散的兄弟捎信的愿望”理解错误,这两句其实是借空中的大雁能够相伴飞翔,和人的弟兄分散进行对比,表达弟兄离散的悲伤。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及情感的能力。首联“我今日夜优,诸弟各异方”说明忧的原因之一是诸弟分散。五、六两句“避寇一分散,饥寒永相望”表明盗寇横行,诗人兄弟离散,自己饥寒交迫。可见诗人忧兄弟分散,无法相见,不知死生,又忧饥寒交迫,度日艰难。“欲出畏虎狼”,《庄子》中写“屠羊说畏难而避寇”,《史记》也说“秦,虎狼之国也”,可知此句表明当时天下大乱,虎狼当道,使得诗人无法安定地生活,这也是诗人“日夜忧”的内容。
3.答案:1.C
2.(1)作者描写雨后初晴、阳光明媚的初春美景,抒发了对春天由衷的喜爱之情。
(2)作者与朋友把盏闲话,享清淡新鲜饮食,表达了对平静简朴生活的热爱之情。
(3)也表达了作者经历仕途坎坷后的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
解析:1.C.有误,并非对小人的不满,而是写出了雨后初晴,阳光明媚的初春美景,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声。
2.首先要理解词句的含义,“清欢”是关键词,意思是清淡的欢愉,该句意思是说人间真正有味道的还是清淡的欢愉。理解全词,词人所说的清淡的欢愉所指内涵,辐射在前面的三句写景画面中。前三句描写的画面内容是:细雨斜风天气微寒。淡淡的烟雾,滩边稀疏的柳树似乎在向刚放晴后的沙滩献媚。眼前入淮清洛,亦仿佛渐流渐见广远无际。乳色鲜白的好茶伴着新鲜的野菜。表现了词人虽遭贬谪,却不改旷达的情怀、闲雅的审美趣味、热爱生活的态度。同时流露出一种喜欢淡雅朴素生活的情怀。
4.答案:1.B; 2.①过节的愉悦之情:“但祝”“那愁”表现出元日这天诗人、百姓欢度佳节的景象。
②对宦游生活的厌倦之情:“长笑士林因宦别”,读书人为了做官,不得不去乡别亲,多么的可笑。
③对回乡的渴望之情:“一官轻是十年回”,外出做官,至少十年才能回到家乡,可见回乡之情是多么的迫切。
④对田园生活的羡慕之情:“树里茅檐”“蛮榼出门”“乌龙迎路”“但祝”“那愁”表现当地民风淳朴,流露出作者的羡慕之情。
解析: 1.“南村晴雪北村梅”互文见义,所以不同的风景错误。
2.本诗写于作者被贬四川之时,但全诗并未有愁怨之情。首联写南村北村雪后初晴、红梅映雪的美景。清晨,家家户户打开家门欢度元日,一派祥和之景,表现出过节时的愉悦之情。颔联写少男少女携带了美酒去串门,狗儿欢快地迎接客人的到来。颈联写人们相遇之后只相互问好,祝愿长寿,酒桌上人们相互举杯,丝毫不觉岁月流逝、老年将至。尾联写作者在感受了农家淳朴的民风、欢乐的节日之后,流露出对宦游生活的厌倦,继而表达了对回家的渴望。
5.答案:1.A
2.(1)“东迁西去俱无计”表达了奔走求仕的酸楚与无所获得的失望、悲哀。(2)“却羡暝归林上鸦”则表达了渴望归隐山林,而又难以割舍仕途、理想的无可奈何。
解析:1.诗句纯用白描,“色彩浓艳明丽”错,没有“浓艳”表现。
6.答案:1.C
2.(一)思想情感方面体现出“沉郁”之风:①反对朝廷消极苟安政策。诗人对南宋朝廷采取的不抵抗政策,一味退却逃跑的行为,表现出极大的不满,此情与杜甫之诗中经常表现出的忧患意识极为相近;②歌颂抗金志士爱国壮举。诗人对向子湮等爱国人士纷起抗战的爱国壮举,进行了高度热情地讴歌,此情与杜甫之诗中经常表现出的家国情怀极为相近。
(二)结构技巧方面体现“顿挫”之美:本诗首联感叹朝廷无策抗金,此为首顿;颔联流露出诗人对高宗的失望之情,再次跌宕;尾联写向子湮率军抗金使人看到了一线希望,诗情上扬。
解析:1.C项,“虽睹烟花燃放之美景”表述错误,结合语境,颈联中的“烟花”,是指“春天艳丽的景物”,而不是“烟花燃放之美景”。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及分析诗歌结构技巧的能力。题干中说“此诗已在气味上逼近杜甫之诗”,结合作品从思想情感与结构技巧两方面简要分析。考生要知道杜甫诗歌风格是“沉郁顿挫”,在思想上内容方面,杜甫诗歌常常表现为爱国忧民的情怀;在结构方面表现为节奏的跌宕起伏。可从思想情感角度分析本诗的“沉郁”之风,从结构技巧角度分析其“顿挫”之美。首联,上句“庙堂无策可平戎”是说朝廷对于金兵的侵略不能也不敢抵抗,下句“坐使甘泉照夕烽”是以汉代匈奴入侵、晚间烽火一直照到甘泉宫,来表示由于南宋统治集团的不抵抗,使得金兵长驱直入、从边境到达内地。这两句感叹朝廷无策抗金,直将矛头指向皇帝。颔联,承上直写南宋小朝廷狼狈逃奔的可悲行径,把“坐使甘泉照夕烽”具体化。对这种敌人步步进逼、朝廷节节败退的局面,诗人忧心如焚,春回大地,万象更新,而国势却如此危急,就更增加了诗人的伤感,流露了诗人对高宗的失望之情。颈联,借用李白和杜甫的名句,直接抒发感慨,扣着题目写“伤春”。由“每岁烟花一万重”的春,引起“孤臣霜发三千丈”的伤。作者用“孤臣”自指,一是表示流落无依,二是表示失去了皇帝,表现了诗人伤时忧国的感情。
尾联,诗人认为向子湮以疲惫、力弱的部队,敢于冒犯野兽一般的金国侵略军的锋锐之气,是具有爱国精神和牺牲精神的。“疲兵敢犯犬羊锋”,不仅笔调苍凉悲壮,而且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向子湮卫国精神的无限崇敬之情。“敢犯”二字,气势凌云。在“庙堂无策可平戎”的局面下,还有向子湮的“疲兵敢犯犬羊锋”,使人看到了—线希望,在忧伤之中带来了一点欣慰。可见从思想内容上看,本诗表现出的对朝廷不抵抗的不满和对向子湮爱国壮举的赞赏与杜甫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极为相近,体现出“沉郁”之风。从结构技巧方面,本诗也体现出“顿挫”之美。根据对诗句的理解,本诗首联感叹朝廷无策抗金,此为首顿;颔联流露出诗人对高宗的失望之情,再次跌宕;尾联写向子湮率军抗金使人看到了一线希望,诗情上扬。
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寒假作业(5)古代诗歌鉴赏: 这是一份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寒假作业(5)古代诗歌鉴赏,共10页。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统编版寒假作业(8)写作: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统编版寒假作业(8)写作,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寒假作业(6)语段综合: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寒假作业(6)语段综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表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5b3db8a16b5d6587ba18abcf3fc66c6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