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部编版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含答案)练习题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2501366/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年部编版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含答案)练习题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2501366/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年部编版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含答案)练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2021年部编版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含答案)练习题,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一、阅读1、《北京的春节》第七自然段,回答问题:除夕真热闹。Ⅱ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xiāo),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1.用“Ⅱ”将这段话分两层。2.文中具体介绍除夕的活动分别是(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3.文中2、3、4句表明作者从(香味)、(色彩)、(声音)几方面细腻描写了人们欢庆除夕,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 4.“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从画线的词语中,可以体验到人们(很重视除夕夜的团圆饭),饱含了着(浓浓的亲情)。二、阅读1、《北京的春节》第11、12自然段,完成练习: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hǔ)传》故事。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上灯中点上烛,观者就更多。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这一天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呀!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1.请你在文段中找出4个意思一样的词语。(一律)、(清一色)、(都是)、(通通)。2.从文段中可以看出北京的正月十五有这样的风俗习惯:(张灯结彩)、(燃放鞭炮)、(吃元宵)。3.作者在写这个片段进采用了(总——分——总)的段落结构。4.从文段中的第一句话可以看出,北京的春节有(3)个高潮,一是(除夕),二是(正月初一),三是(元宵)。5.文段中作者从(数量多)和(种类多)两方面写出了元宵节灯多。6.文中画线的句子是(排比句)句,请,你也用这样的句式写一句话。 7.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高潮——(极限) 淘气——(顽皮) 美好——(美满)8.作者说“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用“ ”画出来。9.“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中的“又”字用的很好,它有什么作用?包含着什么意思? 使文章结构严谨,意味着之前已经有了一个高潮了。 三、阅读8、《匆匆》第4自然段,完成练习: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1.用直线画出文中一个比喻句,是把(过去的日子)比作(轻烟)和(薄雾)。2.“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些游丝样的痕迹呢?”“痕迹”是指(有意义的事情),“游丝样”突出作者反省自己在过去的日子里(微乎其微)的痕迹也没留下,因而深深地自责。3.“赤裸裸地来到这世界”指(出生的时候光着身子),“赤裸裸地回去”指(死去的时候一事无成)。4.最后一句表达作者什么情感?不甘虚掷光阴、力求上进的精神。5.模仿上面一段话写句子:过去的日子如(雨滴),被(骄阳蒸发了),如(树叶),被(秋风吹落了)。四、阅读8、《匆匆》第3自然段,完成练习:去的尽管去了 来的时候尽(jǐn√ jìn)管来着 去来的中间 又怎样地匆匆呢 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 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挽 碗惋)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ní níng√)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 怜怜 冷冷)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子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1.给开头画双线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2分)2.用“√”选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2分)3.在文中画“——”处划去不正确的字词。(2分)4.用直线画出文的排比句,这个排比句具体写出了( )。5.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解释说明)。6.这段最后连用(跨)(飞)(溜)(闪)四个动词,形象准确地表达了( 时间在无声无息中快速流逝)。7.仿写句子。( )的时候,日子从( )过去了。( )的时候,日子从( )过去了。8.文中大量巧用了重叠词,请照例子仿写4个这样的词。例:茫茫然 ( ) ( ) ( ) ( )9.朗读这段话的感情基调是(感慨)。(豪迈,坚定,感慨)。10.你最欣赏文章的什么语句、内容,请选择一处作简要评价。 11.由于时间是这样的来去匆匆,自古有志者都很珍惜时间,请你写一句珍惜时间的名言,送给同学。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五、阅读11、《十六年前的回忆》22自然段,完成练习: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安定(平静) 信心( 自信 ) 沉着( 镇静 )2.请你写出5个表示看的词语:(俯视 )(仰望 )(鸟瞰 )(瞥一眼)( 远眺)。3.为什么父亲脸上的表情是“非常安定,非常沉着”的?因为父亲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 4、“父亲”指(李大钊),“伟大的力量”指(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六、阅读11、《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七自然段,完成练习: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1.用“越……越……,越……越……”写句子。 天上的雨越下越大,街上的行人越来越少。 2.联系课文,想一想从哪些地方看出局势越来越严重,李大钊同志的工作越来越紧张?①每天早出晚归②烧掉书籍和文件③工友阎振三被捕④母亲和朋友劝父亲离开北京。 3.用横线画出文中的反问句,并改为陈述句。我常对你说,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4、这一自然段主要抓住李大钊的(语言)描写,从中体会到(对革命高度负责,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伟大精神)。七、阅读12、《为人民服务》第三自然段,完成练习: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⑶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1 .“精兵简政”的意思是( 缩小机构,精简人员 )。2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衡量批评正确与否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是否符合(人民利益)。接受任何人的只要是正确的批评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人民服务)。3.为什么要采用“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用文中原句回答。 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 4.文段中用了( 举例子 )的说明方法。5.这一段话中的前四句话有四层意思,分别是( ①我们欢迎批评②欢迎任何人批评③④接受任何人批评 )。八、阅读14、《两小儿辩日》,回答问题:1.两小儿辩斗时,一儿从(视觉)的角度来看,认为“日初出大如车盖”;一儿从(感觉)的角度来看,认为“日初出沧沧凉凉”。他们看太阳的角度不同,因此得出的(结论)不同。2.从短文中,你体会到孔子和两小儿有哪些美好的品质?体现了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听了两小儿的话,孔子又会说什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4.孔子不怕两小孩笑话,没有不懂装懂作出判断。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正应了一句古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九、阅读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完成作业成: 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1..这段话选自课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偶然-(经常) 真理-(缪论) 独立-(依赖)用“只要……..就…..”写一句话 5.读第二段填空。科学发现存在“偶然的机遇”,说明科学真理就存在于我们身边,它并不神秘;“只能给……”说明科学发现它并不容易,指出科学真理的发现时有条件的,那就是给那些“独立思考”“锲而不舍”“有准备”的人。因此,文章标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是:只要认真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6.“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在这句话中,“这样的事”是指怎样的事? 7.“这样的事”,除了文中已列举的事例外,请你再举两例。 十、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阅读练习:有一句著名的格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格言本身也是真理。纵观千百年采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很注重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追根溯源,终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2.第二自然段:从(司空见惯的自然)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追问),追根求源,最后把“ ?”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3.司空见惯的意思是:( 看得多了,不以为奇)。4.第2段中加点的“发现者”与“创立者”的位置不能互换,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发现问题后,不断追问,不断探索,追根求源,才能创立者。5.议论文常用的论证方法有:(A)A.例证法 B.引证法 C.对比论证法 D.比喻论证法。6.语句中“?”指发现问题,不断追问“ !” 指通过探索,解决疑问,发现了真理。句子的含义是当发现问题,只有不断追问、不断探索,才能解决问题,发现真理。读了这个片段后,你一定也有感受,请把你的感受写下来。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部编六年级下册语文 课内阅读练习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天地,阅读古诗,再按要求答题,阅读理解感悟,课内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部编版丨六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理解梳理_练习题,共8页。
这是一份(精选)部编版小学语文:六( 下)课内阅读专项(含答案)练习题,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