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2课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多媒体教学课件ppt
展开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历史影响;重点:物种交流的主要表现;难点:农作物交流对人类命运的影响;
玉米最初传入欧洲,只是供人观赏。16世纪中叶起,玉米在南欧地区广泛种植,成为主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之一。17世纪,玉米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传遍欧洲各国
番茄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最初也是作为观赏植物18世纪中叶开始作为实用栽培。18世纪末,欧洲培育的番茄新种又传回美洲。
马铃薯最初传入欧洲,只是供人观赏。16世纪末,马铃薯作为食用食物开始在欧洲推广。甘薯引入欧洲后,传播比较缓慢
材料 考古材料证明,玉米最早是在美洲培育出的。哥伦布将这种“奇异的谷物”带回欧洲后,玉米在全世界得到迅速传播并成为世界三大谷物之一。到16世纪中叶,玉米被引入弟得角和西非,17世纪80年代在黄金海岸和达荷美之间的地区得到广泛种植,17世纪末18世纪初传入南欧地区。16世纪中叶玉米传入中国,清嘉庆年间大面积种植,到鸦片战争前已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引种并居杂粮之首。
思考:结合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回答玉米传到到世界各地历史背景。
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移民;世界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加强。
1.主要原因:新航路的开辟2.时间和路线:15世纪至16世纪初,原产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带到欧洲,后来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洲。
3.传播地区玉米:从16世纪中叶起,在南欧地区广泛种植;17世纪,传遍欧洲各国。马铃薯:16世纪末,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甘薯:引入欧洲后,传播比较缓慢番茄:18世纪中叶开始食用栽培,并进行改良教育。辣椒:15世纪传入西班牙;16世纪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
(1)西红柿在欧亚的传播你知道“狼桃”的故事吗?说说西红柿传到欧洲以后被人们接受的过程。故事:“狼桃”变美味 西红柿原来生长在秘鲁的森林里,当时叫做“狼桃”。由于它艳丽诱人,人们都怕它有毒,只欣赏其美而不敢吃它。到了16世纪,英国有一位名叫俄罗达拉里的公爵游历来到了秘鲁,非常喜欢当地这种桃,于是,他把它带回英国皇宫,作为珍贵的礼品奉献给当时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此后,西红柿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被大量地种植,但只限于观赏。 到了18世纪,法国有一位画家禁不住诱惑,决心冒死尝一尝这“狼桃”果的滋味。他勇敢地吃下一口之后,感到酸甜可口,但想到人们的警告,仍不免心惊肉跳。于是,他穿好衣服躺在床上等死。时间在焦虑、恐惧中慢慢过去,12小时后,这位冒险的画家仍好好地活着,反而食欲大增,从此他忍不住经常吃起来。这位画家不畏牺牲、勇敢地尝试西红柿的趣话在各地传播开来。到18世纪后期,意大利人开始尝试用西红柿做菜,并传至世界各地。
1532年,以弗朗西斯科皮萨罗为首的首批西班牙殖民者抵达安第斯山地区,并很快发现了这种被当地印第安人视为珍宝的这种奇异圆形块茎,因其形状与蘑菇相似,故称之为“块菌”。随着西班牙、葡萄牙殖民者对安第斯山区的征服,马铃薯被殖民者作为一种“战利品”带回了欧洲。哥伦布把它作为礼品,献给了当时的西班牙伊莎贝拉女王。但长期以来,马铃薯在西班牙并未受到重视,作为殖民者,当时的西班牙人在美洲地区的兴趣完全在金银财宝上,并且当时的欧洲人主要以面包为主食,马铃薯自然不可能进入富裕阶层。直到30多年后的1565年,西班牙人在南美的大规模掠夺基本结束,马铃薯才被大批运回西班牙,逐渐在异域他乡真正的落地生根。
提取材料信息,围绕“世界市场与社会生活”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释。(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释须史论结合)
论题:世界市场的形成推动社会生活变迁;社会生活变迁推动世界市场向纵深发展。阐释: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初具规模,推动玉米、小麦等作物在世界范围内交流,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人们的学习、生活、交往习惯等发生很大改变,中美等国的大型网络购物活动,促进了全球化市场的发展。综上所述,世界市场与社会生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
玉米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从西亚、中亚传入西北地区,从印度、缅甸传入西南地区,从菲律宾传入东南沿海地区。玉米传入中国后,先是在丘陵山地种植,后来逐渐扩展到平原地区。清朝前期玉米在全国各地多有种植。乾嘉年间,玉米得到大规模推广。鸦片战争前,玉米的种植已经遍布全国马铃薯和甘薯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
明朝万历年间,番茄被引入中国,长期被当做观赏和药用植物。清朝光绪年间,番茄开始作为食用蔬菜在菜园种植。明朝时,辣椒传入中国,被称为“番椒”
辣椒①在欧洲:15世纪末传入西班牙。16世纪,辣椒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②在中国:明朝时,辣椒传入中国,被称为“番椒”。
思考辣椒传入中国在西南和中南地区流行的原因,又是如何融入了中国文化元素。
中国西南和中南地区多为山地丘陵,气候潮湿,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干燥,湿气侵人。辣椒有驱风寒、祛风湿的功效,吃辣椒可祛湿抗潮。且当地地理气候等自然环境适宜种植。辣椒体现中华民族的审美取向;辣椒融入了中华饮食文化的主流;辣椒象征中国革命与文学艺术的巧妙联系。
材料一 中国有利于水稻和小麦种植的土地相对太缺乏了,从这个角度看,哥伦布大交换是很大的恩惠,中国迫不及待地接收了它,原来不能种植水稻和小麦的土地,可以种植甘薯等作物。甘薯、玉蜀黍、大花生、烟草、辣椒、菠萝、腰果、树薯(木薯),所有这些都流入福建、广东,并逐渐传播至中国各地。这一切都成为了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谁能想象,若没有成堆的辣椒,今天的川菜会是什么样子?——据《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这种食物交换在中国起了什么作用?
促进了中国农业的发展;使中国物种急剧增多;使中国农作物种植面积扩大;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
番薯种出海外吕宋。明万历间,闽人陈振龙贸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值闽中旱饥,振龙子经纶白于巡抚金学曾令试为种时,大有收获,可充谷食之半。自是硗确之地遍行栽播。——陈世元《金薯传习录》万历庚展,客有泛舟之安南者,公偕往。比至,酋长延礼宾馆,每宴会,辄飨土产曰薯者,味甘美。公觊其种,贿于酋奴,获之。……未几伺间遁归。……壬午复,乃抵家焉。……初,公至自安南也,以薯非等闲物,栽植花坞,冤白日,实已蕃滋,掘啖益美,念来自酋,因名“番薯”云。——《凤冈陈氏族谱》
依据上述材料,谈谈甘薯是如何传入中国的。
1.第一条途径是从吕松(今菲律宾)传入福建漳州、泉州、莆田、福州一带。明朝万历年间,福建长乐商人陈振龙到菲律宾经商时发现甘薯产量高,味道好、易于栽培,且适应性强,于是他以重金买得几枝薯藤回国,并试种成功。2.第二条途径是由安南(今越南)传入广东东莞等地。明朝万历年间,广东东莞人陈益随海到安南,回国时把番薯种带回家。
材料二 :“万历中, 闽人又得之外国。……盖渡闽海而南, 有吕宋国, ……以通商故, 闽人多贾吕宋焉。其国有朱薯, 被野连山而是。……中国人截取其蔓咫许,挟小盖中以来, 于是入闽十余年矣。” ---明 何乔远《闽书》 “近年有人在海外得此种。海外人亦禁不令出境。此人取薯藤, 绞入汲水绳中,遂得渡海。因此分种移植, 略通闽广之境也。” ---明末徐光启则在《农政全书》 甘薯在欧洲传播缓慢,不及马铃薯普及。在中国传播快且种植普遍。原因:欧洲和中国在地理环境、气候条件、饮食习惯和认识上的差异。
解读史料,说明甘薯在欧洲和中国的传播状况有何不同,分析出现这种状况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一 :1526年,甘薯被西班牙人引入,从那里传入意大利、奥地利、德国、比利时,接着传入英国。甘薯在欧洲的传播比较缓慢。一段时期内与马铃薯一样受到误解, 被认为含有催欲素。17世纪,甘薯在西班牙的种植面积有所扩大,但在整个欧洲,由于饮食习惯和地理条件,甘薯始终不如马铃薯那么普及。
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1、小麦水稻在美洲的传播
小麦由欧洲移民带到美洲,最初仅供富人享用,后来被迅速推广,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用面粉做成的食物品种繁多,风格迥异,小麦产业也随之兴盛
水稻由西班牙人带到美洲。18世纪中期,水稻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产量仅次于小麦。
欧洲移民把鸡、牛、羊、马、猪、驴等禽畜传入了美洲,极大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探究1〗 历史纵横:咖啡和咖啡馆。阅读教材P10,根据咖啡的传播和咖啡馆的普及,谈谈你对咖啡传播到世界各地所形成特有的咖啡文化的认识?
①改变了欧美等地的社会生活习惯;②人们在咖啡馆休闲聊天,咖啡馆成了社会的重要场所,形成了各地特有的咖啡文化。③咖啡豆带来的不仅是物质生活的丰富,还有利于世界文化交流融合。
链接高考(2020山东等级考19)(15分)咖啡馆的历史,既是一部经济史,也是一部社会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652年,伦敦出现了英国第一家咖啡馆。17世纪中后期,咖啡馆在英国扎下了根。在当时伦敦任何一家宾客盈门的咖啡馆里,常见的场景是:各色人等汇集于此,抽烟、读报,谈论商业和贸易,传播小道消息,争论国家大事,评判王室显贵的品行举止。18世纪中叶以后,伦敦的咖啡馆出现了新的变化。辉格党人愿意光顾“斯米纳”等咖啡馆,托利党人则经常聚会于“怀特”等咖啡馆,经纪人喜欢聚集于“乔纳森”咖啡馆,法律界人士集中于骑士团圣殿附近的咖啡馆。寻常百姓逐渐成为咖啡馆社交场所的边缘化群体。19世纪四十年代前后,满足贫穷工人需要的咖啡摊应运而生。除咖啡外,茶也是英国重要的饮品之一。1606年前后,茶第一次作为商品进口到欧洲。1658年9月23日,伦敦报纸上第一次出现了茶的广告。不久,茶逐渐走进英国咖啡馆,但直到17世纪末,饮茶在英国仍然是一个新鲜事物。18世纪英国的茶叶需求量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英国人对茶的热爱超过了其他任何主要的西方国家。在整个18世纪,咖啡馆都是提供茶饮料的主要场所。 ——摘编自【英】马克曼·艾利斯《咖啡馆的文化史》等
(2)结合英国咖啡馆的变化,说明咖啡馆的历史是一部“经济史”。(8分)
从咖啡馆的变化与世界经济发展联系的角度:随着欧洲国家海外贸易发展和对外殖民扩张,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和扩大,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和交流加强,茶叶进入英国咖啡馆并且销量不断增加,饮茶从一个新鲜事物逐渐变成了英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从咖啡馆的变化与英国国内经济发展联系的角度:随着工业革命进行,英国社会阶层出现新的分化,咖啡馆逐渐由开放的、面向各阶层的消费场所发展为专门化的、面向特定阶层或群体的消费场所。
三、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一)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是世界人口激增。1、玉米使干旱缺水的非洲有了可靠的食物来源。2、玉米丰富了中国的粮食种类,扩大了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3、马铃薯提高了欧洲抗饥荒能力,加速了欧洲人口的增长。
明朝后期,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传入中国后逐渐得到推广。番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 ——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
(二)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1、马铃薯在欧洲的种植,改变了欧洲人的食物结构。2、小麦在北美的推广,丰富了当地人的饮食种类。3、玉米、马铃薯、甘薯除了供人类食用外,还改善了家禽、家畜的营养,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为人类提供更多、更好的肉、蛋、奶,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
“ 1492年后,当欧洲船只将成千上万的物种运到大洋彼岸的新家园时,全球的生态系统开始了碰撞与融合。 克罗斯比将其称为“ 哥伦布大交换”, 正是它让意大利有了西红柿,美利坚有了橙子,瑞士有了巧克力,泰国有了辣椒。……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相信,哥伦布的远航确实引起了生态大爆炸……这是塑造现代世界的众多事件之一。 ——查尔斯·曼恩著《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如果农业和资本主义是第一次和第二次“大跨越”的话,那么或许我们应该在两者之间再增加一个阶段……这个阶段就是全球贸易,大约出现于地理大发现的时代。动植物资源和矿产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布不均衡是全球贸易的重要推动力, 它导致食糖、烟草、香料和资金在各个地区之间流动。 没有全球贸易, 就没有资本主义; 没有资本主义, 就没有工业革命—— 至少工业革命会改头换面。” ——安德鲁·玛尔.著《BBC世界史》
(三)推进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1、北美地区的水稻绝大部分用于出口,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2、在中国,玉米、马铃薯、甘薯增加了粮食供应总量,粮食盈余投入市场销售,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四)对当地环境产生影响。1、食草的马牛羊来到美洲,繁殖数量远远超出了土地的承载能力。大量种植农作物,导致原始森林被滥伐。美洲地表植被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2、明清时期引进推广玉米、甘薯等,使以前不能耕种的荒山、丘陵、滩涂、沙地得以利用,扩大了耕地面积。但过度的垦荒造田,也导致水土流失。
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果,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粪而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
三、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问题探究(二)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在全球范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结合课本所学,分析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有哪些?材料一:1500年前后,亚欧人口约为4.25亿;1700年前后,达到7.2亿;1800年前后,已突破9亿。材料二:“土芋,一名土豆,一名黄独;蔓生叶如豆,根圆如鸡卵,内白皮黄……煮食、亦可蒸食。”土豆耐寒,落地就生根,入土必出芽,饱腹感更明显。公元1679年,康熙十八年。福建松溪县发布劝农文告,点名要求当地农民大力种植“马铃薯”。在清朝,有玉米参加轮作复种的土地,比没有玉米轮作的土地增产四分之一,水稻亩产超过千斤是近几十年才实现的事,而甘薯亩产千斤在清代时就能轻松做到。 人口激增,粮食产量提高。
材料三:明嘉靖《常熟县志》(1538)和王世懋《学圃杂疏》均有明确记载。《三农记》卷12亦云:“番豆,乃落花生也。始生海外,过洋者移入百越,古因此名。初时为果,今湖田沙土遍植。”材料四:嘉庆《汉中府志》说:“数十年前,山内秋收以粟谷为大宗。粟利不及包谷,今日遍山漫谷皆包谷矣。”丰富人们的饮食种类,改变人们的饮食习惯。材料五:在北美地区,水稻仅有3%供本地消费,其余全都用于出口。玉米、番薯的上市贸易,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起到了平抑粮价的作用。促进对外贸易和商品经济发展。
材料六: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期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漠化现象凸显。材料七: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沟洫之制,水陆失宜”。物种引进对环境产生影响:乱砍滥伐,植被破坏,过度垦荒造田,水土流失草原沙漠化严重。
三、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1.积极影响:(1)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2)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深刻影响了人类的日常生活。(3)推进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2.消极影响:对当地环境产生影响,出现乱砍滥伐,过度垦荒造田,导致水土流失。
(2019年江苏高考第23题)新航路开辟之后出现了物种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被称为“哥伦布大交换”,其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在美洲被征服的过程中,大量印第安人死于屠杀和折磨。更悲惨的是,新大陆没有天花、白喉等疾病,印第安人对这些疫病毫无免疫力,欧洲人带来的这些疾病造成他们死亡的数量可能更大,有的村子因此整个灭绝。据估计原来有1000万到2500万人口的新西班牙(阿兹特克帝国),到17世纪初只剩下不到200万人,同时期印加人从约700万减少到只有约50万……随着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劳动力来源日趋紧张,于是殖民者又从非洲运来黑人,迫使他们在种植园里劳动。 ——王加丰《世界文化史导论》材料二 (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来停止,依然在进行。 ——[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1)据材料一,指出欧洲征服美洲的后果。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征服美洲的经济动因。(2)据材料二,概括“哥伦布大交换”的特点。(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哥伦布大交换”的积极影响。
(2019年江苏高考第23题)新航路开辟之后出现了物种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被称为“哥伦布大交换”,其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二 (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来停止,依然在进行。 ——[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2)据材料二,概括“哥伦布大交换”的特点。(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哥伦布大交换”的积极影响。
特点:欧洲具有主导性;内容具有丰富性;范围具有全球性;时间具有长期性;结果具有双重性。
积极影响:促进了全球物种的多样化;丰富了人类经济生活;密切了世界经济联系;有助于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美洲作物在非、亚、欧等洲生根发芽,小麦、马、猪等从欧洲来到美洲,食物供给有所增加,种植业和畜牧业发展了。天花、麻疹等在西半球等地的人群中肆虐,引发大瘟疫。15800—1800年间,最大的移民浪潮是非洲的奴隶被运往西半球,还有一些规模可观的欧洲移民浪潮,他们到美洲定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美洲文明孤立发展的历史就此结束。植物、粮食作物、动物、人口和病菌在哥伦布和其他欧洲水手的远航探险以后,在全球范围内开始传播。哥伦布交换比早先物种交流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与早先的物种交流不同,哥伦布交换涉及了很多根本不同的动植物品种与疾病。因为几千年来,东西半球与太平洋的物种都是独立的沿着各自的轨迹进化的。欧洲的航海探险在这些生物地域之间建立了联系,引发了物种的交流以及世界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的永久性变化。
历史解释——哥伦布大交换
经济上:使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等农作物传到了亚洲。我国在明清时期引进并推广种植了这些作物,使不适宜种植稻麦的贫瘠土地得以利用,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欧洲人在中国购买商品,也推动了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对外关系上:葡萄牙、荷兰等殖民者开始侵略中国,葡萄牙侵略中国澳门,荷兰侵略中国台湾,中国开始了反抗西方殖民侵略的斗争。清朝建立后,一度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阻断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落后。文化上:出现西学东渐现象。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中国传播基督教,并把西方的天文、数学、绘画、音乐等方面的著作介绍到中国。中国开明的士大夫积极引进西学,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引入了西方的《泰西水法》,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引入西洋红夷火炮铸造法等,为中国科技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
唯物史观——辩证看待新航路开辟对中国的影响
“共同”的世界:如何应对外来物种入侵?
材料一随着全球经济- -体化,国际贸易、跨国旅游业等快速发展,外来生物入侵已成为当前全球性的问题,对各国生态环境、农业发展造成了重大负面影响,被认作是21世纪五大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开展外来生物入侵的防控已是全球各国政府关注的主要环境问题和工作重心之一。一一赵彩云《中国国际贸易往来中的“外来客”》材料二近年来,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遭受生物入侵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生物入侵对我国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危害,而且还在随着气候变化、国际贸易等的发展不断加剧。一一王瑞等《重大外来入侵杂草在我国的分布危害格局与可持续治理》
结合材料,谈谈当今各国应如何应对外来物种入侵?
成立国际组织,制定国际公约、协议,成立联合管理机构;国家高度重视外来物种防控工作,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投入大量财政用于外来入侵物种的防控工作及研究;组织专家开展外来物种入侵的科学研究和防治技术攻关..
课程标准: 了解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的过程及意义;知道古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特点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重点:农业文明的起源与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难点:古代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优秀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优秀课件ppt,共60页。
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课堂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课堂教学ppt课件,共4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新航路,美洲物种的外传,粮食作物的传播,马铃薯,鸦片战争,蔬菜作物的传播,西班牙,生态环境,课后提能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课堂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课堂教学ppt课件,共3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