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精品课时训练
展开树穴是在行道树树脚特意留出的供树根呼吸,有利于雨水下渗的方形小槽。近年来,园林部门一直尝试通过技术手段,比如栽植植物、覆盖树皮、铺设硬质透水板(树池篦子)等,解决树穴带来的环境问题。下图是树池篦子景观图。据此完成1—2题。
1.北方城市来说,树穴裸露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是
A.扬尘增加B.生态破坏C.酸雨多发D.土壤盐碱化
2.树穴铺设树池篦子后,可以
①减少降水对树穴的冲刷
②保持树木根部土壤疏松
③阻止其他植物生长
④减少水污染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读“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某地开垦荒地引起的恶性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3.该地区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人口增长过快B.不合理利用资源
C.片面追求经济增长D.工业化快速发展
4.该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在于
A.缓坡退耕,发展大牧场放牧业B.修建梯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C.全面封山育林,改善生态环境D.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立体农业
读我国北方部分地区略图,回答5—6题。
5.图中甲地的生态问题主要为
A.森林破坏B.土地荒漠化C.水土流失D.湿地萎缩
6.乙地区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可能为
A.过度放牧B.过度农垦C.过度樵采D.水资源利用不当
(2020·江苏省高二月考)读世界部分地区环境问题分布图,回答下列各题。
7.图中①②③④⑤所反映的环境问题分别是( )
A.酸雨问题、沙漠化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海域污染问题
B.酸雨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沙漠化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海域污染问题
C.沙漠化问题、酸雨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海域污染问题
D.沙漠化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酸雨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海域污染问题
8.下列污染物与图中②环境问题无关的是( )
A.工业排放废气B.建筑工业扬尘
C.汽车排放废气D.家庭炉灶排放废气
9.图中土地沙漠化面积日益扩大的自然原因是( )
A.滥伐林木,植被遭到破坏B.过度放牧,草原退化
C.沙漠边缘区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D.降水强度大,侵蚀作用强烈
“水荒”主要是由人为原因造成的,其人为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城市规模扩大,用水增多;水体污染越来越严重。读图,完成10—11题。
10.能正确反映华北地区土壤含盐量变化规律的曲线是( )
A.甲曲线 B.乙曲线
C.丙曲线 D.丁曲线
11.华北地区地下水位最低值形成的原因是( )
A.工业用水量大 B.农业生产用水量大
C.沙性土壤,渗漏严重 D.伏旱严重,降水少
(2018·揭阳模拟)下图为黄河三角洲某海岸带环境问题示意图。读图,回答12-14题。
12.图中字母A、B、C分别表示 ( )
A.海洋污染海水入侵全球变暖 B.海水入侵海洋污染全球变暖
C.全球变暖海水入侵海洋污染 D.海水入侵全球变暖海洋污染
13.该海岸带侵蚀后退的最主要原因是( )
A.过度开采利用地下水 B.入海径流、泥沙量减小
C.大面积围垦滩涂湿地 D.过量排放、倾倒废弃物
14.近年来,经过有效治理,黄河枯水期入海径流量明显增大,这对改善该海岸带环境的作用叙述错误的是( )
A.减轻了淡水变咸 B.容纳、净化污染物能力下降
C.减轻海洋污染 D.延缓海岸侵蚀后退
读近300年来全球不同类型土地面积的变化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5. 图示不同类型土地面积变化趋势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包括
A. 生态环境趋于好转B. 河流含沙量减少
C. 旱涝灾害频率降低D. 水资源短缺加剧
二、综合题
16.读甲、乙两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甲漫画反映出的全球环境状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甲漫画中的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下列选项序号填入图乙中方框的相应字母后面(每个选项限填一次)。
①提高环境质量
②人类与环境协调
③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④矛盾
⑤物质资料生产
⑥协调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F________。
(4)从以上材料判断下面关于人类的环境观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与自然界处于一种依附或顺应的关系
B.自然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C.人们不能等待大自然的恩赐,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是人们的任务
D.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人天共存”“人地归一”
17.(2020·江苏省如皋中学高二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9年4月30日,环境部对外通报重点区域2018~2019年秋冬季环境空气质量目标完成情况(如下表所示)。其中,长三角地区有29个城市完成了PM2.5浓度比上年改善和重污染天数减少的目标,但PM2.5浓度比北京高的长三角城市仍多达25个,以阜阳、淮北、徐州为最高。
材料二:2019年1月1日起,汾渭平原的6个城市持续5天以上重度污染,受弱冷空气影响,污染才有所缓解。10日至12日,受区域逆温等因素影响,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也出现重度污染,污染区域主要位于太行山山前城市群。
材料三:汾渭平原、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重污染天数”均有所增加,这意味着两地重霾的时间比上年多。雾与霾的形成与大气中的微粒(凝结核)和水汽相互作用有关(如下图所示)。
(1)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多含有重金属等有毒物质。PM2.5监测数据在全国实时发布,体现了政府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是 。
A.环境计划管理 B.环境技术管理 C.环境质量管理 D.资源环境管理
(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空气中水汽含量越高,微粒越少,越易形成霾
B.空气中微粒含量越高,水汽越少,越易形成雾
C.大风、雨雪天气会加剧城市雾、霾的污染程度
D.同等气象条件,产业结构会影响雾霾天气形成
(3)从“重点区域秋冬治霾大考成绩单”来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和汾渭平原总体未达成目标, 部分长三角城市PM2.5浓度仍很高。试分析影响这三大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的主要原因。
(4)请为减少雾霾天气提出合理化建议。
18.(2015.全国文综Ⅱ)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5示意河套平原地区。当地将黄河水通过引水渠引入区内灌溉农田,农田灌溉退水经过排水渠汇入乌梁素海。近年来,乌梁素海出现污染加重趋势。
(1) 分析近年来乌梁素海污染严重的原因。
(2) 提出治理乌梁素海污染的措施。
参考答案
【答案】1.A;2.A
【解析】1.北方城市冬春季节多大风天气,树穴裸露容易使扬尘增多。故A正确,BCD错误。2.树池篦子可以有效减少降水对树穴的冲刷,减少行人踩踏的影响,保持树木根部土壤疏松。①②正确;不能阻止其他植物生长,也不会减少水污染,③④错误,故A①②正确,BCD错误。
【答案】3.A; 4.D
【解析】3.结合图示可知,该地区环境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是扩大耕地,而该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人口增长过快,对粮食需求量增多,选A。
4.该地位于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人多地少。图示显示当地农业集中在种植业上,这就导致了围湖造田、毁林开荒,引起水土流失、旱涝加重等一系列问题,因此该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立足当地山地占比较大的实际,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立体农业,选D。
【答案】5.B; 6.B
【解析】5.甲地气候干旱,降水较少,因而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为土地荒漠化。
6.乙地的年降水量接近400毫米,位于农牧过渡地区,过度农垦易导致荒漠化的产生。
【答案】7.C 8.B 9.C
【解析】7.据图可知,①主要分布在非洲撒哈拉沙漠、阿拉伯半岛和亚欧大陆内部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应为沙漠化问题;②主要分布在欧洲西部,这里工业发达,酸雨严重;③主要分布在非洲的原始林区和横断山区,应是原始森林破坏问题;④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至云贵高原一带、两河流域,可能为水土流失导致的土壤侵蚀问题;⑤分布在沿海地区的海域,应为海域污染问题。综上所述,故选C。
8.据上题分析可知,图中②环境问题是酸雨。酸雨主要是人为的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质所造成的。酸雨主要因工业生产大量燃烧含硫量高的煤而形成的,多为硫酸雨,少为硝酸雨,此外,各种机动车排放的尾气、家庭炉灶排放废气也是形成酸雨的重要原因。酸雨与建筑工业扬尘无关。综上所述,故选B。
9.题干问的是土地沙漠化面积日益扩大的自然原因,因此排除A、B;再根据荒漠化主要分布在撒哈拉沙漠和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可知,说明沙漠边缘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风力作用强导致土地沙漠化面积日益扩大,C正确、D错误。故选C。
【点睛】
世界最严重的三大酸雨区是西北欧、北美和中国。欧洲北部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是最早发现酸雨,并引起注意的地区。在20世纪70年代,西北欧的降水pH值曾降至4.0,还向海洋和东欧方面不断扩展,北美的东部降水pH已降至4.5,中国、日本、亚非区国家降水pH值也在下降。
【答案】 10.B 11.B
【解析】10.我国的锋面雨带7、8月移至东北、华北一带,华北地区降水量丰富,土壤中含盐量较少;冬季因气温较低,土壤中的含盐量也不太大;而春季由于气温上升得快,又多大风,蒸发量大,降水量少,故土壤中含盐量最大。据此可知,华北地区土壤含盐量的变化如曲线乙所示。
11.据图可知地下水位最低值出现在5、6月份,再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华北平原春季时降水少而蒸发量大,此时又是农业生产用水量较大的时期,因此春季时,华北平原的地下水位最低。
【答案】12.D 13.B 14.B
【解析】
12.超采地下水、引用水过量,会使得地下水位下降,在内陆地区会引起地面下沉,在沿海地区会引起海水入侵;温室效应使全球变暖,进而引起海平面上升;超标排放污水等,超出海水的自净能力,会引起海洋污染。D
13.由示意图可以确定,海岸带侵蚀后退是由于入海径流、泥沙减少,海浪侵蚀加剧及近岸泥沙减少造成的。
14.根据示意图可知,入海径流量增加会减轻淡水变咸,减轻海洋污染,延缓海岸线的后退,同时使容纳、净化污染物的能力提高。
【答案】 15. D
【解析】
15.图示显示,耕地增大,森林在减少,牧场在增大,草地在减少,由此可知该种变化是在破坏地表植被的基础上进行的,会导致植被覆盖率下降,生态环境趋于恶化,河流含沙量增加,旱涝灾害频繁,水资源短缺加剧,D正确,ABC错误。据此选D。
【答案】16.(1)自然环境承受压力过大
人口增长过快
(3)④;⑥;⑤;③;①;②;
D
【解析】(1)、(2)通过观察漫画中的信息可知其主题围绕“环境承受压力过大”,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人口增长过快。(3)结合所学知识和关联图中的相互关系进行判断。(4)可持续的环境观应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答案】17.(1)C (2)D (3)气象、地形等因素影响,大气扩散条件差;阜阳、淮北、徐州等地煤炭资源丰富,高耗能产 业比重大,工业排放量大。(任答两点)
(4)①集中供热取暖;②提高汽油燃烧率,缓解交通拥堵,减少汽车尾气排放;③改善能源消费 结构;④控制工业排污,发展循环经济;⑤增加绿化,植树造林;⑥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任答三点)
【解析】【分析】本题以重点区域秋冬治霾为背景,考查雾霾的形成原因及治理措施等高中地理主干知识,总体难度适中,重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1)PM2.5数据大小反映空气质量状况,因此对PM2.5的监测和预报体现对环境质量的关注和管理。故选C。
(2)根据图中雾与霾天气形成条件,可知空气中水汽含量越高,微粒越少,越易形成雾;空气中微粒含量越高,水汽越少,越易形成霾;大风、雨雪天气会减弱城市雾、霾的污染程度;同等气象条件,城市规模大,来自于机动车尾气和工业生产排放微粒会更多些,更易形成雾、霾天气。故选D。
(3)材料三提到的影响雾霾的因素有:“受弱冷空气影响”、“区域逆温”、“太行山”,因此,环境空气质量的主要原因是气象、地形等因素影响,大气扩散条件差;阜阳、淮北、徐州等地煤炭资源丰富,以燃煤为主的高耗能企业多,燃煤会导致大气质量变差。
(4)雾霾天气产生,一是有大量的污染源,二是气象地形条件的限制,因此措施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一般的措施有:集中供热取暖;提高汽油燃烧率,缓解交通拥堵,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使用清洁能源;控制工业排污,发展循环经济;增加绿化,植树造林;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等。
【点睛】
本题解题过程中要注意雾和霾天气产生的原因大致相同,但是还是有差别之处。当空气中水汽含量较高,微粒较少,一般形成雾;当空气中微粒含量较高,水汽较少,一般形成霾。
【答案】18.(1)河套灌区的农田退水绝大部分排入该湖,化肥、农药的使用使得湖水污染加剧;当地工业与城乡生活废水排入该湖;所在区域气候干燥,降水少,湖水以水渠进入和排出,吞吐量较小,流动性差,污染物在湖中积累,污染日趋严重。
(2)①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改变种植结构,采取绿色生产;②2严格执行工业和生活废水的排放标准,控制入湖废水排放量;③3及时清淤,采用生物措施净化;④执行环保法,加大违法排污处罚力度;⑤加大环保宣传,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等。(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精品同步训练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a href="/dl/tb_c4003766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精品同步训练题</a>,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优秀课时训练: 这是一份高中<a href="/dl/tb_c4003766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优秀课时训练</a>,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优秀复习练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优秀复习练习题,文件包含同步讲义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5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讲义学生版docx、同步讲义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5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讲义教师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