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2 海水“晒盐”教案
展开【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蒸发结晶是海水晒盐的基本原理;
2.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以及结晶的概念,知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3.通过对实验的分析研究,培养学生沿着“问题—实验—分析—结论”的思路,培养学生以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海水晒盐过程的学习,使学生体会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科学理念。
【教学重难点】
1.知道海水晒盐的基本原理,了解海水晒盐的基本过程;
2.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以及结晶概念;
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媒体:海水“晒盐”视频;
仪器:酒精灯,试管,试管夹,电吹风机,药匙,玻璃棒,玻璃片,滴管,玻璃棒,烧杯;
药品:食盐,硝酸钾,水。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用重结晶法提纯混有泥沙的粗盐,知道粗盐提纯的步骤。
2.了解食盐的用途和工业上精制食盐的方法。
3.通过指导学生进行粗盐提纯的实验,使学生再次熟知过滤这一分离混合物的基本操作方法。
4.能设计除去“Ca2+、Mg2+、SO42—”等可溶性杂质离子的方案。
5.通过交流讨论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体验、分享成功思考的喜悦,培养学生乐于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用结晶法提纯混有泥沙的粗盐
2.除去可溶性离子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媒体:海水“晒盐”视频。
仪器:多媒体、蒸馏水、粗盐;烧杯、玻璃棒、蒸发皿、坩埚钳、酒精灯、漏斗、药匙、铁架台(带铁圈)、滤纸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介绍电影“闪闪的红星”主人公潘冬子送盐的故事:
白匪军封山了,不让老百姓进山给红军送粮食和盐巴,山里的红军已经有很多天没有盐巴吃了。“人不吃盐就没有劲,连枪栓都拉不动”。潘冬子和老爹要给山里的红军叔叔送盐。但是白匪军把进山的路口盘查的非常严格,根本没法通过,这时就看到潘冬子提着装盐的小竹筒来到溪水边,往小竹筒里放进一些溪水将盐溶化,然后再将盐水倒到棉衣内侧,就这样顺利的通过了匪军的检查。在山上茅屋里,红红的炉火映红了正在熬盐水小主人公的脸庞,就这样潘冬子把盐巴送到山里红军叔叔手中。
师:食盐是最常用的调味品之一,学名氯化钠,是人体正常生理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那么,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食盐是如何制得的呢?
问题:海水中蕴含着丰富的食盐资源,人们是如何从海水中提取食盐的呢?
2.投影揭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师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和具体的任务,知道学习时的重点和难点。
一、海水“晒盐”的过程
播放视频:海水“晒盐”的过程。
布置自学:请同学们结合刚才影片的内容,阅读课本,了解海水“晒盐”的过程。
思考:海水中的食盐是从哪里来的?
投影:问题
1.传统海水晒盐通常采用什么生产方法?
2.传统海水晒盐的基本过程是怎样的?
投影:归纳总结
1.方法: 法,也称 法;
2.基本流程:
过渡:从流程上看,为什么要将海水引入蒸发池?为什么引入结晶池后才会有食盐析出?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实验探究1】一定温度下,食盐在一定量的水中能否无限度的溶解?
实验指导:
实验1:量取20mL水,倒入小烧杯中,称取10g食盐晶体,先取一半加入小烧杯中,充分搅拌,观察食盐是否全部溶解,再将剩余的食盐晶体加入小烧杯中,充分搅拌,观察食盐是否全部溶解。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食盐 (能/不能)在一定量的水中无限度地溶解。在一定 下,在一定量的 里, 再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就是该溶质的饱和溶液。
组织讨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的前提是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这是为什么?如果将这两个前提条件去掉行不行?
三、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实验探究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实验指导:
实验2:给盛有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和剩余硝酸钾固体的试管中缓缓加热,边加热边振荡,观察试管中剩余的硝酸钾固体有什么变化。
实验3:给盛有氯化钠的饱和溶液和剩余氯化钠固体的试管中缓缓加入少量水,边加边振荡,观察试管中剩余的氯化钠固体有什么变化。加水再振荡,直至氯化钠完全溶解。
实验结论:在 或 的情况下,原来的饱和溶液会变成不饱和溶液。
点拨:只有指明“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
问题:
投影: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饱和
溶液
不饱和溶液
四、结晶
过渡:怎样将食盐从食盐溶液中分离出来?
饱和
溶液
【活动天地】蒸发结晶
投影:
1.提出问题:有什么办法可以从不饱和食盐水中获得食盐晶体?
2.建立假设:食盐 (会/不会)在一定量水中无限度地溶解。我们可以用 法制得饱和食盐水,用 法从饱和食盐水中获得食盐晶体。
3.实验探究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或解释
取小烧杯中的上层清液少许,滴在洁净的玻璃片上。用电吹风向玻璃片上的溶液吹热风,观察现象
4.得出结论:
我们可以用 法从饱和食盐水中获得食盐晶体。固体物质从它的 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的过程叫做结晶。
师:向海水“晒盐”这样,经日晒、风吹等,使溶剂不断减少,溶质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大,直至形成饱和溶液,继而析出晶体,这便是蒸发结晶。
问题:你认为哪些自然条件有利于海水“晒盐”,为什么?
师:引导学生分析。
问题:析出食盐后的母液能不能随意处置?
问题:请同学们观察实验2中冷却后的硝酸钾溶液,试管中又有固体物质出现,这个过程也属于结晶,与食盐结晶相比,方法相同么?
点拨:分离出溶液中的可溶性物质,可采用 的方法。
投影:常见的晶体
硫酸铜晶体 硝酸钾晶体 明矾晶体
【探究升级】上述过程中,氯化钠溶液从不饱和变为饱和的途径是什么?你能够从现象上判断溶液何时饱和吗?
布置自学,我国的海盐产量以及盐场。
问题:我国较大的盐场有哪些?
聆听潘冬子冒着危险送盐的故事,体会食盐对人体的作用。
思考食盐的获取方法,从海水中提取。
明确本节课的习目标。
观看影片,了解海水晒盐的过程。
根据观看的内容,自学海水“晒盐”的过程,探究分析,合作交流。
可能的答案:陆地上的盐类物质,溶解在水中,随水流入大海,不断积聚。
结合课本,交流得出结论。
总结答案:从海水中提取食盐的方法是盐田法,也称太阳能蒸发法;
粗盐
海水 蒸发池 结晶池
母液
根据实验指导,结合实验台上的仪器和药品,完成实验,并整理、归纳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分析、总结得出实验结论,并试着说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实验现象:食盐溶解不了。
实验结论:食盐不能在一定量的水中无限度地溶解。
根据实验指导,分组完成实验,根据实验归纳得出实验结论。
现象:实验2.加热后,剩余的硝酸钾固体消失;
实验3.加入一定量的水后,剩余的氯化钠固体全部溶解。
学生总结得出结论:在升高温度或加入溶剂水的情况下,原来的饱和溶液会变成不饱和溶液。改变条件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可以相互转化。
明确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不饱和溶液通常可以通过加入溶质、减少溶剂、降低温度的方法变成饱和溶液;饱和溶液通常可以通过增加溶剂、升高温度的方法转变成不饱和溶液。
回答有关的问题。
食盐不会在一定量的水中无限度地溶解,我们可以用蒸发的方法制得饱和食盐水,用结晶法从饱和食盐水中获得食盐晶体。
动手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玻璃片上有食盐晶体析出。
解释:随着水分的蒸发,食盐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继续蒸发,食盐晶体溶解不了,结晶析出。
明确结晶是固体物质从它的饱和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的过程。
思考回答,要从海水中析出食盐晶体,首先必须形成食盐的饱和溶液,而气温高、湿度低、风力大、阳光充足、雨量少等条件有利于水分的蒸发,形成食盐的饱和溶液,故上述条件有利于海水“晒盐。”
交流讨论,析出食盐后的母液中,含有多种物质,还可以从中提取多种物质,不能任意丢弃。
根据实验现象,思考:
从硝酸钾的溶液中析出硝酸钾晶体,是降低温度的缘故,此结晶方法称为降温结晶。
知道可以采用结晶的方法分离混合物。
观看,了解晶体的种类以及有关的颜色。硫酸铜晶体是蓝色,硝酸钾和明矾晶体是无色的,晶体是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
交流讨论并得出结论。
氯化钠溶液从不饱和变为饱和的途径是蒸发水分,当溶液中含有未溶解的固体时,表明溶液是饱和的。
我们可以向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该溶质,若不能继续溶解,则表明该溶液是饱和的。
思考回答,较大的盐场有长芦盐场,莱州湾盐场。
利用影片故事,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渗透海洋资源意识,使学生意识到可以从海水中提取不同的物质。
根据投影了解目标,使学生明确本节的探究方向,目标性强。
通过影片,使学生感受工业上大规模晒盐的场景。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通过问题,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
通过实验,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改变条件,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可以相互转化。
通过强调概念的关键词,加深对概念的把握。
“母液”是一种资源,有很高的利用价值,培养学生的资源意识。
明确结晶可以有不同的方法,为下节课学习溶解度打下基础。
学会判断饱和溶液的方法。
通过对我国盐场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发现之旅:认识粗盐的成分】
出示各种不同的盐的图片:
以上得到的食盐往往还含有一些杂质,这样的食盐往往不能直接用于生活和工业生产中,必须进行处理,到底怎样将粗盐提纯呢?这节课我们共同来探究这个问题。
如果让你完成,你准备怎样做?
【问题】
1.你们知道粗盐水中含哪些杂质吗?
2.我们平常除去可溶性杂质的思路是什么?
【探究之旅1除去粗盐中的不溶性杂质】
【问题】
1.如果粗盐中只含有泥沙,应什么方法除去呢?
2.除去泥沙后,再怎样操作才能得到食盐晶体?
强调:把所得澄清滤液倒入蒸发皿,把蒸发皿放在铁架台的铁圈上,用酒精灯加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滤液,以防液滴飞溅,待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
【探究之旅2除去粗盐中的不溶性杂质】
根据大家刚才的回答,知道泥沙属于不溶性杂质,通过过滤可将其除去,而CaCl2.MgCl2.Na2SO4属于可溶性杂质,其中真正的杂质是Ca2+、Mg2+、SO42—,对于这些可溶性杂质,我们通常将它们转变成沉淀、气体或水而除去,那么怎样才能将Ca2+、Mg2+、SO42—完全除去,你们都选用了哪些试剂?各有什么作用?
为了将Ca2+、Mg2+、SO42—除干净,通常加入的试剂都是过量的,这样又给溶液引入了新的杂质,怎样能将新加入的杂质除去?
找到了除杂的试剂,最终要得到NaCl溶液,上面加入的各试剂是按照什么顺序加入的?顺序可以变化吗?为什么?
根据大家刚才的讨论回答,大家已经知道了除杂质加入的顺序,你们能设计出方案吗?
让学生写出化学方程式,找两位同学到黑板板演。
【生活之旅:了解食盐的用途】
【问题】
此时我们得到的食盐就为精盐了,说说食盐在生活中有哪些用途。
食盐是人体进行新陈代谢的必需品,是重要的调味品和食品添加剂。食盐还是制造烧碱、氯气、盐酸和纯碱等的基本原料,被广泛用于制造化学肥料、塑料、合成橡胶和染料等。
【思维碰撞,分享收获】
1.自主构建知识框架
2.提升分离混合物的一般思路
学生观看投影图片,思考。
同学之间讨论,相互交流说出各自的见解。
思考回答:泥沙、可溶性杂质等。
回顾之前的分离混合物常用的方法。
学生讨论,并进行粗盐和过滤的操作,指出过滤中的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
学生思考回答需进行蒸发操作。
进行实验操作并填写实验报告。
学生讨论,如何将可溶性杂质转化成不溶性杂质,转化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研讨、交流回答:可溶性杂质CaCl2、MgCl2、Na2SO4,选择试剂:Na2CO3、NaOH、BaCl2
学生小组讨论并回答,加入HCl和Na2CO3。
小组交流讨论不完善的地方可以进行交流补充。
学生归纳方案:
1.量取适量的水置于烧杯中,加粗盐溶解;
2.依次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过量的NaOH溶液,过量的Na2CO3溶液;
3.过滤;
4.所得滤液中逐滴加入盐酸
学生思考体会。
学生讨论,老师可根据学生的掌握适时提醒。
写出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Ba(NO3)2+Na2SO4=BaSO4↓+2NaNO3
BaCl2+Na2SO4=BaSO4↓+2NaCl
MgCl2+2NaOH=Mg(OH)2↓+2NaCl
BaCl2+Na2CO3=BaCO3↓+2NaCl
CaCl2+Na2CO3=CaCO3↓+2NaCl
学生讨论、思考、分析。
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说出食盐的用途。
体会化学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引出本节的课题——粗盐的提纯。
利用图片直观的想象出粗盐中含有泥沙。
启发学生思考,除去不溶性、可溶性杂质的方法。
回顾之前学过混合物分离的方法。
分组实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帮助学生总结出除去不溶性杂质与可溶性杂质常用的思路和方法。
启发学生思考,找到合理的方案。
让学生明确除杂质要不引入新杂质。
让学生明确加入试剂的顺序。
培养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
让学生学会总结规律,拓展知识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大量练习化学方程式书写,熟知酸碱盐的复分解反应。
通过提问调动学生及时思考。
体现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初中鲁教版 (五四制)2 海水“晒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鲁教版 (五四制)2 海水“晒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程标准,学习目标,德育融合点,评价任务设计,主问题设计,教学活动,温故知新,成果展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化学鲁教版 (五四制)九年级全册2 海水“晒盐”第一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鲁教版 (五四制)九年级全册2 海水“晒盐”第一课时教案,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程标准,学习目标,德育融合点,评价任务设计,主问题设计,教学活动,新课导入,主问题处理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鲁教版 (五四制)3 海水“制碱”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鲁教版 (五四制)3 海水“制碱”教学设计,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时安排,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第二课时,情境引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