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复习专题训练 文言文阅读(一)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含答案)
展开[乙] 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间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鸣犬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 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洵(xún):确实。④浣:洗。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仿佛若有光( ) ②悉如外人( )
③其丈夫方担粪灌园( ) ④自恨不如远甚也( )
2.下列选项中,加下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屋舍俨然 见四野禾油油然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余顾而慕之
C.其中往来种作 其丈夫方担粪灌园
D.不足为外人道也 以为此家之中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只需停顿一次)
①其中往来种作
②其丈夫方担粪灌园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5.[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社会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
二.《桃花源记》
[甲]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桃花源记》)
[乙]遂至渤海界,移书敕属县:“悉罢逐捕盗贼吏,诸持锄、钩、田器者皆为良民,吏毋得问;持兵者乃为贼。”郡中翕然[注],盗贼亦皆罢。遂乃开仓廪假贫民,选用良吏。
遂见齐俗奢侈,不田作,乃躬率以俭约,劝民务农桑。数年之后,郡中皆有蓄积,狱讼止息。
(节选自《龚遂为渤海太守》)
[注] 翕(xī)然:一下子平静下来。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便要还家 ②遂乃开仓廪假贫民
2.翻译下列句子。
①遂与外人间隔。
②乃躬率以俭约,劝民务农桑。
3.请写出“世外桃源”有哪些吸引你的地方。
三.《小石潭记》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
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雨中上韬光庵①,雾树相引,风烟披薄,木末飞流,江悬海挂。稍倦,时踞石而坐,时倚竹而息。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②得水而活,惟韬光道中能全有之。初到灵隐,求所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者,竟无所有。至韬光,了了在吾目中矣。白太傅碑可读,雨中泉可听,恨僧少可语耳。枕上沸波,终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益信声无哀乐也。
(节选自明代萧士玮《韬光庵小记》)
【注】①韬光庵,寺名,在杭州西湖。②营卫:原指由饮食中吸收的营养物质,这里指精气。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心乐之 乐:________ (2)佁然不动 佁然:________
(3)恨僧少可语耳 恨:________ (4)益信声无哀乐也 益:________
2.下列加下划线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时踞石而坐 学而不思则罔
B.以其境过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山之营卫得水而活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D.其岸势犬牙差互 其如土石何
3.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得水而活
4.翻译下面句子。
(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枕上沸波,终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
5.【甲】文最后柳宗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从中传达出了作者____________的心情。【乙】文从“恨僧少可语耳”中流露了作者____________的情绪。
四.《桃花源记》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
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明日,过桃源县,至绿萝山下。诸峰累累,极为瘦削。至白马雪涛处,上有怪石,登舟皆踞①坐。泊水溪,与诸人步入桃花源,至桃花洞口。桃可千余树,夹道如锦幄,花蕊藉地寸余,流泉汩汩。溯源而上,屡陟弥②高,石为泉啮,皆若灵壁。
(选自袁中道《再游桃花源》)
【注释】①踞:蹲坐。②弥:更加。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
(1)屋舍俨然( ) (2)便要还家( )
(3)处处志之( ) (4)过桃源县(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乙文对桃花源的描写,与甲文的描写,有极为相似之处,请在下面提示下,填出《桃花源记》中与之相近的句子。
(1)“桃可千余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花蕊藉地寸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溯源而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两文中的桃花源都令人向往,但作者借此表达的情感是不一样的,请分别概括【甲】【乙】两文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核舟记》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 )径寸之木,为( )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
石,罔不因( )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 )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高可( )二黍许。中轩敞者为( )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 ),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 )来,水波不兴( )”,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 )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 )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 )弥勒,袒胸露乳,矫( )首昂视,神情与( )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 )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 )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 )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 ),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
通 计( )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而( )计其长 曾( )不 盈( )寸。盖 简( )桃核 修狭( )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1.解释文中加下划线的字词,填写在括号内。
2.《核舟记》选自_______代________编辑的《________》。《核舟记》的作者是______朝________。《赤壁赋》《后赤壁赋》的作者是宋代大文学家________。“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__________》中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_________》中的句子。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4核舟的主题是___________,课文在介绍核舟时先用________一词(原文中词)总括,结尾再用__________一句话相照应,高度评价了王叔远高超的技艺。
5根据文中表数量的形式,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古汉语表数量的用法。
6.【甲】【乙】两段文字分别摘自苏轼的《赤壁赋》和《后赤壁赋》,阅读后,完成文后问题。
【甲】壬戌①之秋,七月既望②,苏子③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④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纵一苇⑤之所如⑥,凌⑦万顷之茫然。
【乙】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反⑧而登舟,放乎中流⑨,听其所止而休焉。
【注释】①壬戌:年号。②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③苏子:苏轼。④属:劝酒。⑤一苇:比喻小船。⑥如:往。⑦凌:越过。⑧反:同“返”。⑨中流:水流当中。
(1)【甲】【乙】两段文字中各有一句话与《核舟记》第④段意思相符,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2)从核舟雕刻的内容和节选的两段文字看,苏轼泛舟赤壁有着怎样的情怀?
六.《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
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请用原文语句填空,梳理文章结构。
①提出问题:
②分析问题:
A千里马的命运:
B千里马的遭遇:
③得出结论:
2.文中的“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是什么句式?其作用是什么?
4.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七.《小石潭记》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
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①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②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③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崖④有巨人迹⑤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⑥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馀甘⑦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选自《东坡志林》)
【注】①幼子过:苏轼的三儿子苏过。②殆:大概。③缒石五丈:用五丈长的绳子系石投入水中,是测水深的方法。④崖:边。⑤巨人迹:巨大的脚印。⑥掬(jū):捧。⑦馀甘:橄榄。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水尤清冽 尤:________ (2)以其境过清 清:________
(3)度数谷 度:________ (4)顾影颓然 顾:________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为坻,为屿 不足为外人道也 B.乃记之而去 停数日,辞去
C.其源殆可熟物 高可二黍许 D.书以付过 家书十二卷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4.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5.【甲】【乙】两文都作于作者被贬谪之后,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八.《桃花源记》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
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水益涩①,曳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
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②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桑畦麦陇③,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④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⑤“雪窦山”字。
(节选自邓牧《雪窦游志》)
【注】①涩:不通畅。②白蛇: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③陇:通“垄”。④牧竖:牧童。⑤髹(xiū)书:用赤黑色的漆写。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便要还家 要:__________
(2)阡陌交通 交通:________
(3)曳舟不得进 曳:__________
(4)遂缘小溪 遂:__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渔人甚异之 使内外异法也B.便舍船 屋舍俨然
C.遂缘小溪 缘溪行D.不足为外人道也 伐竹取道
4.【甲】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5.根据【甲】【乙】两文的内容,分条概括雪窦山与桃花源的相似之处。
九.《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本文有“意同字不同”和“字同意不同”的现象。请依照示例,任选一种现象,从文中举例并解释。
(示例)意同字不同:“缘溪行”的“缘”和“便扶向路”的“扶”,都有“沿着、顺着”的意思。
字同意不同:“忘路之远近”“闻之,欣然规往”中的“之”,前者是助词“的”;后者是代词,代“发现桃花源一事”。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3.出自本文的成语较多,请选择两个写出来。
4.从本文看,作者追求怎样的社会理想?
5.有人说,“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一句没有写人,却处处见人。请作简要分析。
十.《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弗食,不知其旨也 ( )(2)教然后知困 (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3.《虽有嘉肴》一文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4.文章多运用对偶句,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从文中举一例分析。
5.你怎样理解文中所说的“教学相长”的观点。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十一.《大道之行也》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乙】令既具,未布①,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於②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③下令。
於时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④也,不可施刑,刑⑤其傅⑥公子虔,黥⑦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节选自《〈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第八》)
【注】①布:颁布,公布。②於:同“于”。③卒:终于。④嗣:继承。⑤刑:处罚。⑥傅:老师。⑦黥:即墨刑。用刀在面额上刺字,再涂以墨。
1.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的意思。
①秦民大说( ) ②有一人徙之( )
2.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B.故/外户/而不闭
C.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 D.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3.翻译下面的句子。
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4.【乙】文卫鞅(商鞅)在实施新法令之前,作了“立木南门,徙者奖励”这件事。他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甲】文中的“________”二字也能体现这一点。
5.有同学读完【乙】文后得出“秦国已进入甲文所说的‘大同’社会”的结论,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十二.《虽有佳肴》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
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乙】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①决焉?
(选自刘开《问说》)
【注】①奚:怎么。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知其善也 善:好B.教学相长也 长:促进
C.非问无以广识 广:广大D.而或不达于事 或:有时
2.用“/”为文中两个画横线的句子标出停顿。(每句标一处)
(1)教然后知困
(2)君子之学必好问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4.根据选文【甲】和【乙】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
选文【甲】论述了①_________________的关系,选文【乙】论述了②_________________的关系。两篇选文的论述,对你的学习分别有什么启发?
选文【甲】: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文【乙】: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三.《〈庄子〉二则》
【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
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选自《〈庄子〉二则》)
【乙】楚庄王欲伐越,庄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庄子曰:“臣患①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②。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③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
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④。”
(选自《韩非子·喻老》)
【注】①患:担忧。②睫:眼毛。③庄蹻:楚国的大盗,实为人民起义领袖,与楚王不同时,系寓言假托。④明:眼睛明亮,引申为明智。
1.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2处)
庄蹻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
2.解释下列句子中下划线点的词语。
(1)怒而飞 怒: (2)志怪者也 志:
(3)楚庄王欲伐越 伐: (4)王乃止 乃:
3.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化而为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 B.安知鱼之乐/王之伐越,何也
C.去以六月息者也/不以千里称也 D.不知其几千里也/安求其能千里也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5.从课文的节选部分来看,庄子笔下的“鹏”是个什么样的形象?写出一个与“鹏”有关的文学形象或一句诗词名句或一个成语。
十四.《大道之行也》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
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节选自《礼记正义》
【乙】令既具,未布①,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於②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③下令。
於时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④也,不可施刑⑤,刑其傅⑥公子虔,黥⑦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节选自《〈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第八》)
【注】①布:颁布,公布。②於:同“于”。③卒:终于。④嗣:继承人。⑤刑:处罚。⑥傅:老师。⑦黥:即墨刑。用刀在面额上刺字,再涂以墨。
1.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的意思。
(1)选贤与能 与: (2)是谓大同 是:
(3)秦民大说 说: (4)有一人徙之 之:
2.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B.故/外户/而不闭
C.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 D.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4.【乙】文卫鞅(商鞅)在实施新法令之前,作了“立木南门,徙者奖励”这件事。他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甲文中的“____________”二字也能体现这一点。
有同学读完【乙】文后得出“秦国已进入【甲】文所说的‘大同’社会”的结论,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八下语文期末专题训练 文言文阅读(一)答案
一.《桃花源记》【答案】
(1)①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②全,都 ③正,正在 ④遗憾
(2)A
(3)①其中/往来种作 ②其丈夫/方担粪灌园
(4)①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②男女老幼一起在田间耕耘种作。
(5)和谐安宁,自得其乐。(围绕“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民生活富足安定”回答即可)
二.《桃花源记》【答案】
1.①同“邀”,邀请 ②授,给予
2.①于是就同外界人隔绝了。②就亲自带头勤俭节约,鼓励百姓从事耕作和养蚕种桑的工作。
3.(示例)自然环境优美,人们生活幸福和谐,民风淳朴谦和……
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可知桃花源民风淳朴谦和。这些都是吸引人的地方。
三.《小石潭记》答案
1.(1)以……为乐 (2)静止不动的样子 (3)遗憾 (4)更加
2.B
3.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得水而活
4.(1)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身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一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2)到了晚上,睡在枕上仍能听到水声不断,在幽深而人迹罕至的环境中,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传入耳中,愈发显出环境的幽静。
5.贬谪的悲凉(孤寂凄凉) 知音难觅的惆怅
四.《桃花源记》答案
1.(1)整齐的样子 (2)同“邀”,邀请 (3)做记号 (4)经过
2.(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可以互相听到。
(2)(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晋朝了。
3.(1)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2)落英缤纷 (3)缘溪行
4.【甲】抒发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生活的不满,对和平自由生活的向往;【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游览时的喜悦之情。
五.《核舟记》答案
1.用 雕刻 顺着、就着 赠 零数、余数 大
约 是代词,指代“舱”代“窗”慢慢地 起 高 说话 靠近 像 举 和 相类似 同“屈”,弯曲靠着 同“横”平 清楚明白 朱红 合计 但是 竟然 满 挑选 长而窄
2.清 张潮 虞初新志 明 魏学洢 苏轼 后赤壁赋 赤壁赋
3.(1)(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还有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2)佛印极像弥勒佛,袒着胸脯,露出乳头,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鲁直不相类似。
(3)大概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嘻,技艺也真神奇啊!
4.大苏泛赤壁 奇巧 技亦灵怪
5.古汉语中无专门的量词,常用数词加名词表示数量。
6.(1)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
(2)寄情山水、恬然自适的旷达情怀。
六.《马说》答案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其真不知马也。
2.“伯乐”喻指善于识别、发现、任用人才的人;“千里马”喻指有才华、有才能的人;“食马者”喻指愚妄浅薄、昏庸无能的封建统治者。
3.反问;加强语气,表达了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不平之意及愤懑之情。
4.怀才不遇之情;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控诉之情。
七.《小石潭记》答案
1.(1)格外 (2)凄清 (3)越过 (4)回头看
2.B
3.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4.①写出了鱼的大约数目,游动的形神姿态。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鱼在水中游动比作在空中游动,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水的清澈;③侧面衬托出水的清澈,无一字写水却处处写水。
5.【甲】文主要表达了作者的孤凄悲凉之情;【乙】文主要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之情。
八.《桃花源记》答案
1.(1)同“邀”,邀请 (2)交错相通 (3)牵、拉 (4)于是,就
2.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不要)说魏晋了。
3.C
4.寄托了作者对没有战乱、宁静淳朴、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
5.①山阻水隔,很难进入。②自然环境优美,田园风光如画。③人们生活安宁和乐。④基本与世隔绝,民风淳朴。
《桃花源记》 答案
1.(示例)意同字不同:“悉如外人”的“悉”和“咸来问讯”中的“咸”意思相同,均为“全、都”。“便要还家”中的“要”,同“邀”,邀请;“各复延至其家”中的“延”,邀请。
字同意不同:“寻向所志”中的“寻”意思是“寻找”;“寻病终”的“寻”意思是“随即,不久”。“遂迷,不复得路”“遂与外人间隔”中的“遂”,前者是“最终,终于”的意思,后者是“于是,就”的意思。
2.(他们的祖先)率领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再从这里出去过。
3.世外桃源 落英缤纷 鸡犬相闻 黄发垂髫 怡然自乐 无人问津
4.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安宁和乐,自由平等,丰衣足食等。
5.文章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表现出桃花源内井然有序、和睦安定的社会生活状态,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之情。
十.《虽有嘉肴》 答案
1.(1)味美 (2)困惑
2.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3.类比论证。先以“嘉肴”和“至道”作类比,再举“学”与“教”所产生的“知不足”和“知困”两种情境,将论述引向深入,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最后引用《尚书》中的话印证观点。全文语言精练,逻辑严密。
4.示例一:用“虽有……,弗……,不知……”的句式类比论证,引出议题;
示例二:用两个“……然后知”的句式,构成对比,说明“学”与“教”的两种情境;
示例三:用两个“知……然后能……”的句式,进一步论述“学”与“教”的情境。
这种句式,两相对举,结构相同,用词相对,语气一致,明快有力,连用铺排,强化了比喻说理的效果。
5.课文所讲的“教学相长”是一个人学习成长的过程:一方面,“学然后知不足”,而后“自反”;另一方面,“教然后知困”,而后“自强”。在同一个主体身上,学与教互相促进。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能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教和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的正确性。
十一.《大道之行也》答案
1.(1)通“悦”,愉快 (2)代词,指“木”,木头
2.A
3.招募能搬(木头)放置(到)北门的百姓赏给十金。
4.取信于民(表明不欺骗百姓) 讲信
5.不同意。
示例一:因为太子当继承人不符合“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特征;
示例二:太子老师代罚不符合“修睦”(成员间建立良好关系)的特征。
《虽有佳肴》答案
1.C
2.(1)教/然后知困 (2)君子之学/必好问
3.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4.①教与学 ②问与学 ③实践出真知 ④学习要勤学善问
十三.《〈庄子〉二则》答案
1.庄蹻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
2.(1)振奋,这里指振动翅膀 (2)记载 (3)攻打 (4)于是
3.D
4.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5.作者笔下的大鹏是一个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的形象。
诗词: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的《上李邕》
成语典故:鹏抟九天 万里鹏程 鹏路翱翔 鹏霄万里 鹏举鸿飞
十四.《大道之行也》答案
1.(1)同“举” (2)这 (3)同“悦”,愉快 (4)代词,指“木”,木头
2.A
3.因此人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4.取信于民(表明不欺骗百姓)“讲信”
5.不同意。(示例一)因为太子当继承人不符合“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特征。
(示例二)太子老师代罚不符合“修睦”(成员间建立良好关系)的特征。
期末复习专题训练:句子的排序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这是一份期末复习专题训练:句子的排序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下列句子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下列语段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复习专题说明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复习专题说明文阅读训练(含答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6时,我们就称其为酸雾,68倍,5℃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6 文言文阅读-2020-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部编版): 这是一份专题06 文言文阅读-2020-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部编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阅读《马说》,回答问题,阅读下文,回答问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