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5大气的组成分层受热过程及热力环流含解析新人教版
展开大气的组成、分层、受热过程及热力环流
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第1~2题。
1.最有利于飞机高空飞行的是( )
A.A层 B.B层
C.C层 D.D层
2.同一季节,下列城市上空对流层高度从高到低排序正确的是( )
①新加坡 ②北京 ③漠河 ④摩尔曼斯克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③①④
D.②④①③
答案:1.B 2.A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A为对流层,B为平流层,C、D为高层大气,有利于高空飞行的是平流层,故选B项。第2题,低纬度,近地面温度高,对流旺盛,对流层高度高,越向高纬度则越低。故选A项。
史料记载:“左公宗棠就职(注:陕甘总督)后,令民旱地铺沙,改良土地,成为特有之沙田……耕垦日广,民食渐充,白面一斤值钱十文,近更广植浙桑,此地之桑较浙江产叶大汁厚,实为宜蚕。”据此完成第3~4题。
3.左公“令民旱地铺沙”的主要目的是( )
①保持土层湿润 ②恢复土壤肥力 ③增高地底温度 ④促进根系发育
A.②④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4.“此地之桑较浙江产叶大汁厚”的优势自然条件是( )
A.降水丰沛
B.气温年较差大
C.光照充足
D.土壤肥沃
答案:3.B 4.C
解析:第3题,土壤层铺沙可以减少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水分;“铺沙”增加土壤层厚度,夜晚降温幅度小,可以提高地底温度。表层的沙子起不到促进根系发育的作用;沙子不能恢复土壤肥力。第4题,桑叶大汁厚得益于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养分积累。
湖陆风是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下图为洞庭湖某时刻测得的湖陆风垂直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第5~6题。
5.据图文材料可知,此时( )
A.①处为陆风
B.②处盛行上升气流
C.③处风力小于①处
D.④处更易形成降水
6.关于城市与湖陆风相互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城市地面硬化使湖陆风减弱
B.围湖造陆使湖陆风增强
C.湖陆风使城市昼夜温差减小
D.湖陆风使城市湿度下降
答案:5.D 6.C
解析:第5题,读图可知,①处风向是从湖水面吹向陆地,是湖风;据同一水平面大气总是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得出,湖面气压高于陆地气压,因此②处盛行下沉气流,④处盛行上升气流;气流上升容易成云致雨;③处风受到的摩擦力较近地面小,因此比①处风力大,此处还可以根据风向标图来识别风速大小,③处风向标表示风力8级,①处风向标表示风力4级。第6题,城市地面硬化,加剧了城市的热岛效应,使得湖陆风加强;湖陆风会将湿润的大气带入城市,使城市的湿度加大,缩小城市的昼夜温差;围湖造陆减小了湖面和陆地之间的温差,从而使得湖陆风减弱。
下图为某地一年中气温日变化的分布图(单位: ℃)。读图,完成第7~8题。
7.该地气温日较差最大值出现的月份和日较差最大值分别是( )
A.2月 11 ℃ B.3月 9 ℃
C.4月 6 ℃ D.12月 5 ℃
8.图中能够说明该地气候干燥时陆地吸热增温迅速的时段是( )
A.1月0—6时
B.3月7—12时
C.7月9—15时
D.10月12—18时
答案:7.C 8.B
解析:第7题,读图可知,该地区4月气温日较差大,其最低气温为24~25 ℃,最高气温为30~31 ℃,所以气温日较差为5~7 ℃。第8题,读图可知,增温快,等温线分布就密集,所以增温迅速的时段为3月的7—12时。
正压大气是一种假设的大气状态。在这种大气中,等压面和等温面在所有高度上都相重合。斜压大气更接近实际情况,指等压面和等温面出现交角的情况。下图是北半球1月某地近地面垂直方向的斜压大气示意图。据此完成第9~10题。
9.图中M地正东方向吹( )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10.根据M地附近的大气状态判断,M地可能( )
A.受西伯利亚高压控制
B.是位于华北平原的某城市
C.位于地中海沿岸
D.位于台风中心
答案:9.A 10.B
解析:第9题,M地处低压中心,根据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对地面风向的影响规律可判断M地正东方向吹东南风。第10题,M处较周边气温高,气压低,排除A项;地中海沿岸1月受西风带影响;台风多发生于夏秋季节。
读图,完成第11~12题。
11.甲地的气压值可能是( )
A.1 031 hPa B.1 017 hPa
C.1 013 hPa D.1 000 hPa
12.若甲地位于南半球,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M地为偏南风
B.N地为偏西风
C.M地为偏北风
D.N地为偏南风
答案:11.B 12.A
解析:第11题,a、b分别位于1 015 hPa、1 000 hPa等压面上,因此a、b等压线的数值分别为1 015 hPa、1 000 hPa。根据等压线的递变规律判断甲地气压为1 015 hPa<P<1 030 hPa。故选B项。第12题,根据气压高低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结合南半球向左偏的规律可判断M、N处分别为西南风和东北风。故选A项。
下图为某地区12月1日11时海平面气压(单位:hPa)分布图。前期,华北地区遭遇强降雪,融雪导致地面空气湿度接近饱和,温度降低,而同期中层大气显著回暖。据此完成第13~14题。
13.此时( )
A.①地受弱偏南风影响
B.②地气压大于③地
C.③地正值阴雨天气
D.④地云量大,气温低
14.此时,M地雪后发展起来的雾霾仍难以消散的主要原因有( )
①逆温现象的存在 ②近地面空气湿度大 ③东南风风力小
④山地阻挡了污染物扩散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13.A 14.D
解析:第13题,根据风的形成原理可知,此时①地受弱偏南风影响,故A项正确;由图中气压值可知,②地气压小于③地,故B项错误;③地受高压脊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正值晴朗天气,故C项错误;④地受高压脊控制,天气晴朗,云量较小,故D项错误。第14题,据材料知,地面温度降低,中层大气显著回暖,说明存在逆温层,大气的对流运动较弱,雾霾难以消散,故①正确;近地面空气湿度较大,雾霾长期滞留,故②正确;等压线分布稀疏,说明东南风风力较小,故③正确;M地北部受地形的影响,雾霾扩散的速度降低,故④正确。故D项正确。
15.我国东南一滨海城市的高中地理兴趣小组开展了“海陆风的现象及影响”小组课题研究。图1是学生绘制的该滨海城市的海陆气温日变化图;图2是学生绘制的该地区海陆之间气流的运动状况图;图3是该城市海陆风的天数统计图。请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图1
图2
图3
(1)海陆风是沿海地区在一天之中,由于 的差异,形成的风向以一天为周期,随昼夜更替而转换的一种 形式,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之一。
(2)图1中代表陆地的序号是 ;由图1可推断,图2中海风出现的时间约为 。
A.18时至次日7时
B.4—14时
C.16时至次日8时
D.6—18时
(3)由图3可知,一年中海陆风出现的天数,因季节而异, (季节)最少。主要原因是什么?
(4)简析海风对沿海城市大气环境的有利影响。
答案:(1)海陆热力性质 热力环流
(2)① D
(3)冬季 冬季风强盛从而掩盖了海陆风。
(4)海风从海上吹来,减缓城市“热岛效应”,增加空气湿度,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热岛强度是指中心城区比郊区气温高出的数值大小。兰州市区位于黄河河谷之中,周围群山环抱。上图是兰州市某日热岛强度变化统计图。
(1)描述兰州该日热岛效应的变化规律。
(2)说明兰州该日正午前后热岛效应特点的成因。
(3)推测兰州热岛效应季节变化的规律,并说明理由。
答案:(1)夜间强,白昼弱;子夜前后最强,正午前后最弱。
(2)正午前后,太阳辐射最强烈,城市中心地表和建筑物大量吸收太阳热量,大气对流、湍流作用增强,利于散热;城市与郊区热力环流加强,城区和郊区大气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混合作用增强,城郊温差减小;城市上空盛行上升气流利于散热,而郊区盛行下沉气流增温且不利于散热。因而引起城区气温低于郊区气温的“冷岛”效应。
(3)规律:冬季最强,夏季最弱,春秋居中。
理由:冬季受冷气团控制,天气稳定,有利于热岛的形成与发展;受山谷地形影响,冬季逆温层加厚,不利于城市散热;冬季正值供暖期,排放热量多;冬季取暖燃煤污染物排放量大,使得城区大气逆辐射增强,收入热量多。
解析:第(1)题,可用先宏观、后微观的方法描述。第(2)题,首先明确特点是气温低于郊区的“冷岛”效应。然后可结合热力环流知识,从城市散热、郊区增温角度分析。第(3)题,可从气流运动、人为放热、大气保温效应等方面分析,要注意地形的影响。
新高考天津专版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专题板块练 7大气层结构大气受热过程及热力环流: 这是一份新高考天津专版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专题板块练 7大气层结构大气受热过程及热力环流,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电闪雷鸣等天气现象发生时,①点的风向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解密03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分层训练)-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解密03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分层训练)-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全国通用),文件包含解密03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分层训练-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解密03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分层训练-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03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讲义) (含详解):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03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讲义) (含详解),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大气的受热过程,常见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