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练习49走向生态文明含解析新人教版
展开走向生态文明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选择题
下图是人类不同发展阶段就业结构变化图。读图,完成1、2题。
1.符合人类社会发展先后顺序的是( )
A.①④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②④ D.②①③④
2.②阶段人地关系的特点表现为( )
A.人类与自然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互进的伙伴关系
B.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
C.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很大,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很大
D.人类单纯地把自然环境看成人类活动的场所和开发的对象
1.A 2.D 解析:第1题,图①生产活动以狩猎采集为主,说明是原始社会时期;图②生产活动表现为农业比重下降,工业比重上升并成为主导,说明是工业社会时期;图③知识劳动逐步成为主导,说明为现代文明时期;图④狩猎采集下降,种植畜牧上升并成为主导,说明是农业社会时期。第2题,②阶段为工业社会时期,人地关系思想的认识表现为人类中心论。
“牧童经济”是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使人们想起牧童在放牧时,只顾放牧而不管草原的破坏。它是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K.E.博尔丁提出的一种现有的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式的经济模式,其主要特点是指把地球看作是一个取之不尽的资源宝库,并且进行无限度地索取,使自然生态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同时造成废物大量积累,使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据此完成3、4题。
3.下列经济模式不属于“牧童经济”的是( )
A.刀耕火种,毁林开荒
B.南水北调,发展生产
C.围湖造田,开荒种地
D.发展工业,任意排放
4.下列关于“牧童经济”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它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产物,而发达国家不会产生
B.低投入、高效益的模式
C.体现了传统发展模式的优点
D.体现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
3.B 4.D 解析:第3题,从材料可知,“牧童经济”的突出特征是对自然资源、自然环境的破坏。毁林开荒体现了对森林、土地资源的破坏;围湖造田体现了对湖泊资源的任意占用;发展工业,任意排放污染物体现了对环境的破坏,故A、C、D项都符合“牧童经济”。南水北调有利于调节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促进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不属于“牧童经济”,故选B项。第4题,掠夺、破坏式的经济模式与经济发展水平、发展观念相关,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可能存在,A项错误。过度掠夺、任意排放的发展模式容易造成资源、环境问题,影响区域的持续发展,从长远来看经济效益低,B项错误。“牧童经济”是一种不利于经济、自然环境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C项错误。它体现了人类经济活动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D项正确。
我国目前城市建设中出现了城市内涝、生态破坏、径流污染等诸多问题,为此正积极推进能“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工作,其中活水公园雨水收集系统是海绵城市建设的成功案例。读某活水公园雨水收集系统示意图,完成5~7题。
5.下列适合推广活水公园雨水收集系统的地区有( )
①珠江三角洲 ②塔里木盆地 ③长江中下游平原 ④柴达木盆地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6.该系统对城市环境的有利影响包括( )
①减轻城市内涝 ②防止路面结冰,影响通行
③分解水中污染物,净化水体 ④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7.图中荷花池的核心功能是( )
A.调节局地小气候 B.保护生物多样性
C.提供观赏景观 D.增加下渗量
5.B 6.B 7.D 解析:第5题,活水公园雨水收集系统主要是通过对雨水的收集,减少地表径流,从而用来缓解城市内涝问题。发生内涝的城市多分布在降水较多,且多集中性暴雨,降水的季节变化大的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都处在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多暴雨,城市易产生内涝;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不易产生内涝,故选B项。第6题,该活水公园雨水收集系统增加了城市的水面面积,调节气候的能力增强,可以降低城区的气温,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暴雨过后该系统可以储存雨水,减少地表径流,减轻城市内涝;可以通过净化处理等方式对水体降解污染,起到净化作用;但是没有防止结冰的功能,故选B项。第7题,城市建设改变了地面性质,使水体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内涝灾害多发;该系统的荷花池面积大,雨季有雨水不断收集进入,没有河流与其相连,主要排泄方式是下渗,这样不仅补给地下水,还可以起到减缓城市内涝的功能。故选D项。
“围山转”生态农业模式是依据山体高度不同因地制宜布置等高环形种植带,我国许多地区都发展了“围山转”生态农业模式。据此完成8、9题。
8.依据“围山转”生态农业模式,发展“山顶松柏戴帽,山间果竹缠腰,山下水稻鱼跃,田埂种桑放哨”,下列地区中最适宜的是( )
A.重庆 B.青海
C.上海 D.海南
9.河北丘陵山区发展“围山转”模式布局合理的是( )
A.山坡种茶种药 B.山坡竹林缠腰
C.山下养鱼放牧 D.山下瓜果梨桃
8.A 9.D 解析:第8题,由材料中的“竹”“桑”可推断,A正确。青海海拔高,气温低,不适合竹、桑的生长;上海位于平原地区,不会形成“围山转”生态农业模式;海南为热带地区,而竹子主要生长在亚热带,故排除B、C、D。第9题,河北为温带季风气候区,梨、桃为温带水果,D正确。茶、竹主要生长在亚热带,A、B错误。河北为旱作农耕区,且水资源不足,故C错误。
绿色GDP,即把资源、环境成本放入国民经济的生产核算之中,作为经济生产的成本处理,以实现对传统GDP的调整。绿色GDP指数=绿色GDP/传统GDP×100,下图为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13年传统人均GDP与绿色GDP指数分布关系图。据此完成10~12题。
10.由图可知( )
A.绿色GDP总体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
B.经济发展水平与绿色GDP指数成正比
C.传统GDP与绿色GDP差值较大的为西部地区省份
D.在资源节约、环境治理上不需关注东部地区
11.若以各省份的传统GDP与绿色CDP指数的中位数(把所有值高低排序后找出正中间的一个作为中位数)为原点,做四象限图,将图示31个省(市、自治区)划分为4类,则符合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且对资源、环境依赖程度较高,属于绿色发展高危区的省份是( )
A.北京 B.江西
C.贵州 D.辽宁
12.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且对资源、环境依赖程度较高的高危区形成的主要原因,不可能是这些地区( )
A.生态环境脆弱
B.资源禀赋条件较好
C.产业结构单一
D.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10.A 11.C 12.B 解析:第10题,由图可知,绿色GDP总体呈现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根据公式绿色GDP指数=绿色GDP/传统GDP×100,经济发展水平与绿色GDP指数近乎反比;根据图示信息,传统GDP与绿色GDP差值较大的为东部地区省份;在资源节约、环境治理上,东部地区发展快、产值高、能耗多,更应被关注,故选A。第11题,由图中数据可知,贵州传统人均GDP较低、绿色GDP指数较低,说明贵州对资源、环境依赖程度较高,且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故C正确。北京、辽宁人均GDP较高,不符合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条件;江西绿色GDP指数较高,说明对资源、环境依赖程度较低。第12题,资源禀赋条件较好,一般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生态环境脆弱区,把资源、环境成本放入国民经济的生产核算之中,作为经济生产的成本处理时,成本增加,进而导致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则排除A项;产业结构单一,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一般对资源、环境依赖程度高,多属于高危区,排除C、D两项。
二、非选择题
13.(创新培优题)(2021·东营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在干旱内陆区,往往是“以水定地”,水资源的分布格局与开发利用直接决定了绿洲的大小和规模。新疆吐鲁番市高昌区的绿洲位于天山南麓的洪积扇平原上(图1),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是典型的农业绿洲,生态环境脆弱。近30年来,高昌绿洲区降水趋势平稳,年平均气温变化不大。农业生产以河泉水、坎儿井、水渠以及机电井提取地下水等方式联合灌溉。1989年,高昌区农业绿洲的面积为400 km2,而现在绿洲规模和空间格局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图2)。绿洲东部为扩张区,以水渠、机电井联合灌溉为主,大力发展种植业,积极推进绿洲城镇化、工业化;西部为缩减区,以坎儿井灌溉为主,多发展农牧经济,弃耕撂荒、牧场迁移现象时常发生。
(1)(综合思维)据图2信息,补充完成高昌区绿洲面积变化折线图,并描述1989~2016年高昌区绿洲面积的变化趋势。(绘图时,可用2B铅笔作答)
(2)(综合思维)分析甲地农业绿洲面积缩减的原因。
(3)(人地协调观)有人提出,要进一步加强高昌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提高本区绿洲开发规模。对此,你是否赞同,并说明理由。
解析:第(1)题,1989年绿洲面积是400 km2,1989~1997年实际减少了35 km2,1997年绿洲面积为365 km2;同样推理可得,2002年绿洲面积为500 km2,2009年为673 km2,2016年为781 km2。第(2)题,甲地属于西部,农业类型以农牧经济为主,弃耕撂荒、牧场迁移现象会导致绿洲的萎缩;以坎儿井灌溉为主,根源在于水资源的短缺导致绿洲的萎缩。第(3)题,如果赞成,要强调在适当的规模和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前提下,绿洲规模的扩大会带来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如果不赞成,则强调制约当地发展的限制性条件是水资源,扩大绿洲的面积会进一步加剧水资源短缺的状况,造成生态恶化。
答案:(1)(纵坐标轴名称及单位正确、纵坐标刻度值正确,并能准确描点连线。)
变化趋势:1989~1997年绿洲面积缩减;1997~2016年绿洲面积持续扩张。
(2)甲地位于农业绿洲西部,地势较高,地下水埋藏深,水量小,地下水开采条件差,水资源供给不足;由于东部大量抽取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西部坎儿井水量补给不足。
(3)同意。该地区水资源相对充足,可以适度开发;通过改进灌溉技术、建设节水工程等,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环境承载力。
或不同意。本区为典型生态脆弱区,水资源较少,环境承载力较小;水资源开发过度,会影响该地区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任选一个观点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第一个观点计分。)
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质量评价48走向生态文明: 这是一份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质量评价48走向生态文明,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质量评价48走向生态文明: 这是一份2023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质量评价48走向生态文明,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有农社区”最主要的意义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学年第四章 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第一节 走向生态文明测试题: 这是一份2021学年第四章 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第一节 走向生态文明测试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