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高考生物二轮课件:策略二 理清审答关键掌握单选技巧

    高考生物二轮课件:策略二 理清审答关键掌握单选技巧第1页
    高考生物二轮课件:策略二 理清审答关键掌握单选技巧第2页
    高考生物二轮课件:策略二 理清审答关键掌握单选技巧第3页
    高考生物二轮课件:策略二 理清审答关键掌握单选技巧第4页
    高考生物二轮课件:策略二 理清审答关键掌握单选技巧第5页
    高考生物二轮课件:策略二 理清审答关键掌握单选技巧第6页
    高考生物二轮课件:策略二 理清审答关键掌握单选技巧第7页
    高考生物二轮课件:策略二 理清审答关键掌握单选技巧第8页
    还剩1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考生物二轮课件:策略二 理清审答关键掌握单选技巧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二轮课件:策略二 理清审答关键掌握单选技巧,共2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2-,-3-,-4-,-5-,-6-,-7-,-8-,-9-,-10-,-11-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的审答关键1.提倡“两遍读题”第一遍,快速阅读,抓关键词;第二遍,放慢速度,缩小范围。有些选择题表述、逻辑等方面稍微复杂一点,读第一遍一般不太明白题意。如果我们采取两遍读题,通过抓关键词,从题干的主语、条件、要求、特征等方面进行限定,再结合答案选项,就能比较准确地明确试题所要考查的知识点,就能准确地选出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例题.(2014课标Ⅰ卷, 6)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 C.病毒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D.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
    本题所给的材料某种植物病毒V、稻飞虱、水稻和青蛙之间的关系,学生是陌生的,在快速阅读一遍后,可大致明白这个题目表述的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第二遍阅读,可将知识范围缩小在群落的种间关系中,抓住关键词:“植物病毒”、稻飞虱传播植物病毒,“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植物病毒V与水稻是寄生关系,所以C、D两项错误;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说明青蛙和稻飞虱是捕食关系,水稻与青蛙之间不能构成竞争关系,A项正确,B项错误。
    2.掌握“错误原理”“知识错误”排第一,“逻辑错误”排第二,“表述错误”排第三,“与题干要求不吻合”排第四。在近几年的高考生物试题中,这类“正确的是”“不正确的是”“错误的是”试题占选择题的一半以上。其实,对这类试题来说,只要我们掌握“错误原理”,明确“知识错误”是不可原谅的错误,“逻辑错误”“表述错误”的迷惑性较大,有些答案选项是正确的,但是与题干要求无关,也就能轻松作答了。
    例题.(2015广东理综,3)关于DNA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A.用兔的成熟红细胞可提取DNAB.PCR的每个循环一般依次经历变性-延伸-复性三步C.DNA溶液与二苯胺试剂混合,沸水浴后生成蓝色产物D.用甲基绿对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染色,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本题考查有关DNA实验的知识。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兔为哺乳动物,故不能从兔的成熟的红细胞中提取DNA,A项属于知识性错误;PCR的每个循环依次经历变性、复性、延伸,B项属于逻辑错误;用甲基绿对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染色,细胞核呈绿色,D选项属于表述错误。正确答案是C。
    3.启用“对比思维”采取先对比、后排除思维,表格、图表以及选择题的四个选项常常存在对比关系,通过对比后,一般都可以排除某个选项。如果出现一些未知的知识或者选项,可先对比分析已知的知识,推导出未知的知识或者选项是正确还是错误的。图表类,特别是表格和坐标图类选择题,常常需要我们启用“对比思维”,注意横向对比、纵向对比,甚至多方向对比,进而找出合适的选项。
    例1.(2015安徽理综,2)右图为大豆叶片光合作用暗反应阶段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CO2的固定实质上是将ATP中的化学能转变为C3中的化学能 B.CO2可直接被[H]还原,再经过一系列的变化形成糖类 C.被还原的C3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可再形成C5 D.光照强度由强变弱时,短时间内C5含量会升高
    本题采用选项和示意图对比的方法可得出符合题意的选项。A项、B项和示意图对比,CO2的固定不需要ATP, CO2不能被[H]直接还原,A、B两项错;D项和示意图对比,光照强度由强变弱时,光反应生成的ATP和[H]减少,C3的还原减慢,C5生成减慢,短时间内C5含量会降低,D项错误,C项正确。
    例2.某城市的一块荒地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被改造成另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改造前后的一些变化见下表。据此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改造增加了该区域的湿地面积B.改造后该区域的植物多样性增加C.改造后该区域的小气候得到改善D.改造的主要目的是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生产和生活物质
    本题启用“对比思维”,对已知的表格进行纵向对比,从而推导未知。改造后植物种类增多,可推知该区域的植物多样性增加;植被覆盖率增加,可知该区域的小气候会得到改善;菖蒲、芦苇、睡莲属于湿地生态系统中的典型植物,可知改造后增加了该区域的湿地面积,A、B、C三项正确。城市生态系统改造是为了改善生态、生活环境,并不是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生产和生活物质,D项错误。
    4.注意学科“潜规则”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学科特点,都有一些特有的“潜规则”。当然,生物学科也有一些特有的“潜规则”。比如,验证性实验试题的结论、检测探究性实验产物的方法和微生物的计数方法一般要求与教材上的知识一致;但探究性实验的结论不要求与教材上的知识一致; 课本上出现过的遗传性状(遗传病)要依据课本书写和推导;“遗传类型”没有特别指明的情况下指的是“表现型”;遗传系谱图推导中没有说明“有病”指的就是“正常”等等。在解答一些特殊选择题时,我们除了掌握相关知识外,还要注意一些学科特有的或者某些知识点特有的“潜规则”。只有在考虑了这些“潜规则”和知识陷阱的前提下选择出来的答案才能不被某些选项迷惑。
    例题.(2015四川理综,3)下列是以酵母菌为材料进行的实验,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可用溴麝香草酚蓝检测产生的CO2B.用酵母菌发酵酿制果酒,选择酸性重铬酸钾检测产生的酒精 C.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应设空白对照排除无关变量干扰 D.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培养计数,应选择有30~300菌落数的平板 本题的A、B、D三项均与课本知识一致,是正确的,C选项由于培养条件、营养物质的不断变化,不能设计空白对照,而在实验过程中进行前后对照,C项错误。
    二、选择题的解题策略1.“题眼”突破法所谓题眼,就是题目考查的重点或方向或切入点,所以它往往是题目的考查对象或限定条件,找准了题眼就是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能使学生少走弯路,为理清解题思路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解答选择题时务必认真读题,找准题眼,如题目中告知“豌豆自然繁殖”,应定位为“自交”,而玉米自然繁殖应定位为“自由交配”。
    例1.(2014江苏单科,14) 下列生命活动中不需要ATP 提供能量的是(  )A.叶肉细胞合成的糖运输到果实B.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的过程C.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为葡萄糖D.细胞中由氨基酸合成新的肽链本题只要抓住“淀粉水解”这个题眼,问题就解决了。有机物水解是不需要能量的。
    例2.(2016全国甲卷,4)关于高等植物叶绿体中色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叶绿体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乙醇中B.构成叶绿素的镁可以由植物的根从土壤中吸收C.通常,红外光和紫外光可被叶绿体中的色素吸收用于光合作用D.黑暗中生长的植物幼苗叶片呈黄色是由于叶绿素合成受阻引起的本题抓住“红外光和紫外光”这个题眼,问题就解决了,因为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只能利用可见光,红外光和紫外光不属于可见光。
    2.逆向分析法逆向分析法常用于解答条件分析类选择题,这类试题的题干信息中往往给出一些特殊结果,让学生分析该结果产生的原因、条件等。解决这类试题,采用逆向分析法能够实现快速、准确解题,可以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明了。逆向分析法具有打破常规思维顺序的特点,即一般从选项给出的条件出发,分析每一个选项可能产生的结果,然后根据信息,找出与题干相符的选项。
    例题.(2016全国丙卷,2)在前人进行的下列研究中,采用的核心技术相同(或相似)的一组是(  )①证明光合作用所释放的氧气来自于水②用紫外线等处理青霉菌选育高产青霉素菌株③用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④用甲基绿和吡罗红对细胞染色,观察核酸的分布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本题是从选项中寻找与题干相对应的答案。①③都采用了同位素标记示踪法,采用的核心技术相同;②是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④用的是染色法,原理是颜色反应。
    3.“陷阱”排除法陷阱”是选择题选项常用设置伎俩,答题时务必敏锐洞察,谨防上当,尤其对细菌、蓝藻等原核生物、病毒类生物及根尖细胞(无叶绿体)等应高度警惕,切记原核生物不具备核膜及核糖体除外的细胞器,无生物膜系统;病毒则不具备细胞结构,它不具独立代谢功能,只能营寄生生活;根尖细胞无叶绿体;动物细胞无氧呼吸不生成CO2等。例题.(2016全国乙卷,1)下列与细胞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核糖体、溶酶体都是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 B.酵母菌的细胞核内含有DNA和RNA两类核酸 C.蓝藻细胞的能量来源于其线粒体有氧呼吸过程 D.在叶绿体中可进行CO2的固定但不能合成ATP本题的“核糖体”“蓝藻”是设置的陷阱。核糖体是无膜结构的细胞器,蓝藻是原核生物,其细胞中无线粒体。
    4.就“熟”避“生”法就熟避生法常用于解答新信息、新情境类试题。近年来高考试题的材料都非常新颖,往往会与前沿科学相联系,介绍一些新技术、新名词,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给学生造成迷惑。其实这类试题往往是外表华丽,背后却仅仅考查一些基础知识,学生要学会应用“就熟避生法”,从熟悉的知识入手,避开生疏知识和名词,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从而达到快速解题的目的。
    例题.(2015课标Ⅰ卷,5)人或动物PrP基因编码一种蛋白(PrPC),该蛋白无致病性。 PrPC的空间结构改变后成为PrPSC(朊粒),就具有了致病性。PrPSC可以诱导更多的 PrPC转变为PrPSC,实现朊粒的增殖,可以引起疯牛病。据此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朊粒侵入机体后可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B.朊粒的增殖方式与肺炎双球菌的增殖方式相同C.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改变可以使其功能发生变化D. PrPC转变为PrPSC的过程属于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 本题为新信息、新情景的试题,PrPSC(朊粒)、朊粒的增殖方式对学生来说都是比较生疏的问题,但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改变可以使其功能发生变化,是学生熟知的,因此正确答案也就一目了然了。
    5.思维定势排除法试题给予学生新情境,考查学生灵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及思维变通能力是近年高考的“热衷”题型,思维定势、死搬硬套是错答此类问题的主要成因,防止出错的最佳途径是“仔细审题、明察秋毫、务必跟着题干信息走新路,防止走熟路、走老路,力避思维定势”。
    例题.(2015江苏单科,24改编)下图为苹果酒的发酵装置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发酵过程中酒精的产生速率越来越快B.集气管中的气体是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 CO2C.发酵过程中酵母种群呈“J”型增长D.若发酵液表面出现菌膜,最可能原因是发酵瓶漏气
    本题的苹果酒的发酵装置不同于教材,属于新情景,但酒精发酵依赖于酵母菌的无氧呼吸是学生熟知的,因此有很多同学错选B项作为答案。出现这种错误的原因,是在审题时由于思维定势,原封不动地套用了酒精发酵依赖酵母菌的无氧呼吸,酵母菌的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而确定出的答案。如果在审题时认真一些,可以发现发酵瓶中的酵母菌最初是进行有氧呼吸的,所以集气瓶中的 CO2不完全来自酵母菌的无氧呼吸,B项错误。发酵过程中随着酒精的积累,反应底物的减少,酒精产生的速率越来越慢,A项错误;在有限的条件下,酵母菌呈“S”型增长,C项错误;发酵过程中,发酵液表面出现菌膜,可能是发酵瓶漏气,使好氧微生物繁殖形成的,D项正确。也可用排除法可得正确答案。
    6.隐藏、迷惑条件发现法“找出隐藏条件”是指在解答有些试题时,既要注意发现题干中列出的显而无用的迷惑条件,予以排除;又要善于发掘出藏于题干之中未显露出来的必要条件的一种审题方法。需要用“找出隐藏条件”审题的试题与需要用“排除迷惑条件”审题的试题的区别。

    相关课件

    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考前增分策略疫苗课件: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考前增分策略疫苗课件,共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命题切入点2疫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考前增分策略生物与科技课件: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考前增分策略生物与科技课件,共1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热点3生物与科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考前增分策略模式生物课件: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考前增分策略模式生物课件,共1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命题切入点5模式生物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