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思品人教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社会历史的发展练习
展开第五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第2课时:社会历史的发展
一、单选题
1.个人破产制度来了!我国首部个人破产法规《深圳经济特区个人破产条例》于2020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有人担心,该制度会成为“老赖”的避风港。也有人认为,通过个人破产机制,一方面最大范围实现债权人的权益,另一方面也保护诚实守信的债务人,让其落人债务危机后有机会解脱出来,从而鼓励创新。下列关于个人破产制度的看法,合理的是( )
A.对个人破产制度的不同认识是促进其调整与完善的源泉和动力
B.市场经济的复杂性决定了对个人破产制度的认识没有客观标准
C.在鼓励创新和防范风险之间进行平衡,推动市场经济有序发展
D.个人破产制度是通过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2.某班同学在学习“我国的制度优势”时,围绕“充分发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作用”开展探究,提出了以下观点,其中正确的是( )
A.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突破生产力的束缚
B.变革基本经济制度,适应上层建筑的要求
C.把基本经济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
D.消除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3.“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出自《管子牧民》)的意思是百姓粮仓充实,丰衣足食,才能顾及到礼仪荣誉和耻辱。这说明( )
A.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B.生产资料是创造精神财富的条件
C.只要生产发展,人类文化水平就必然提高
D.人类社会的全部内容是物质资料生产
4.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广大党员干部要真正树立起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仰信念,牢记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和全体党员的终身课题。对这一信念理解正确的是( )
①深刻把握了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②是体现时代特点的先进的上层建筑
③体现出人民群众是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
④作为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推动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实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明确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下列对社会主义改革理解正确的是
①改革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变革
②改革是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方式的改变
③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④改革需要树立革命精神,创新引领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下列选项能正确反映上图内涵的是
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推动国家形态演变的根本动力
②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国家政体形式的变化发展
③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最终要通过阶级斗争来实现
④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当前,在大力推动乡村振兴和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大背景下,深化土地市场化改革是必然趋势,也是保证农民财产权利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这表明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社会存在决定于社会意识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D.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8.2018年3月12日,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根据该方案,改革后,国务院正部级机构减少8个,副部级机构减少7个,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设置组成部门26个。此次国务院机构改革的哲学依据是
①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③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④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2000多年前,韩非子就提出“奉法者强则国强”的思想,但在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古代社会里,人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非常有效,法律思想不可能成为主流思想。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价值判断日趋多元,利益关系日益复杂,人治管理模式与之难以相容,无从维系下去。这表明
①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
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③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
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目前我国处于改革攻坚阶段,人们对社会竞争加剧、财富差距拉大的不安和焦虑并不矫情,政府应该通过制度建设培育公众的心理归属感和对未来的稳定预期,这些都呼唤我国在社会保障领域的改革要加速向纵深推进。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遵循了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B.是社会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
C.遵循了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D.是通过阶级斗争的方式实现的
11.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要把公正、公平、公开原则贯穿立法全过程,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材料表明( )
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②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③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④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面貌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2.改革开放40年,中国之所有取得今天如此巨大的发展成就,是因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从始至终都坚持了市场取向的改革,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巨大进步。这表明( )
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③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④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是前进的、上升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3.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加快林业发展、改变生态状况的要求日益迫切。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的适用范围、确权发证等相关问题的修订,新法自2020年7月1日起施行。这一修订的哲学依据是( )
①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决定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②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
③先进的生产关系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④社会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能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 2021年1月1日起施行,被称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是民事权利 的宣言书和保障书,几乎所有的民事活动大到合同签订、公司设立,小到缴纳物业费、离婚,都能在民法典中找到依据。对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依法维护人民权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重大意义。制定民法典体现的唯物史观原理是( )
①经济基础的变革必然先于上层建筑的变革
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
③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离不开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④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5.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要从法律法规、伦理规范、重点政策、知识产权与标准、科学普及等方面为人工智能发展提出保障措施。有专家提出,未来人工智能通过不断学习也许会成为新的法律关系主体,这将会是一个遥远的话题,现今我们的任务是创造一个新的理想的法律体系,未雨绸缪。这从一个方面说明( )
①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动力 ②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
③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并为其服务 ④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只要提高工人工资,就提高了社会购买力,就可以消除经济危机的危险。这是完全不正确的:因为危机是资本运动不可避免的结果”。“某种社会理性对于整个的计划的作用是不存在的”。
(1)结合材料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
材料二
“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2)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历史的发展,说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
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中国立法机关曾多次推动民法典的制定,但皆因历史原因未果。从表面上看,是历次政治运动使民法典起草工作中断,但深层次、关键的原因是中国当时经济落后而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该体制主要依靠行政权力、行政手段来组织和安排产品的生产、流通、交换和消费,没有物权、市场主体等现代民事关系,缺乏民法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开始活跃,为民事立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2014年10月,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市场法律制度建设,并作出了“编纂民法典”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于2020年5月28日通过,于2021年1月1日正式实施。民法典实施将有助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结合材料,利用社会基本矛盾的有关知识评述民法典出台的过程。
参考答案
1.C
【详解】
A:个人破产制度是一种认识成果,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所以不同认识不能促进认识发展,①排除。
B: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所以对个人破产制度的认识有客观标准,B错误,排除。
C:由题目可知个人破产制度有利于鼓励创新,而且能够防范债务风险,C项正确。
D: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调整,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个人破产制度是一种生产关系,是经济基础的一部分,经济基础对应的是上层建筑,生产力对应的是生产关系,D错误。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2.C
【详解】
C: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统称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对于更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要充分发挥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将其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C符合题意。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以适应生产力发展,而不能突破生产力的束缚,A错误。
B:变革基本经济制度以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而不是适应上层建筑的要求,B错误。
D: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有利于推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但不能消除社会基本矛盾,D错误。
故本题选C。
3.A
【详解】
A:“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意思是百姓的粮仓充足,丰衣足食,才能顾及到礼仪,重视荣誉和耻辱,这说明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A正确且符合题意。
B:材料强调的是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不是强调生产资料是创造精神财富的条件,B排除。
C:“只要生产发展,人类文化水平就必然提高”说法过于绝对化,C排除。
D: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既包括物质资料生产,也包括精神财富的生产,D错误。
故本题选A。
4.C
【详解】
①:生产关系一 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①错误。
②④:广大党员干部要真正树立起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仰信念,牢记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和全体党员的终身课题,这表明这一信念是体现时代特点的先进的上层建筑、作为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推动作用,②④符合题意。
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③错误。
故本题选C。
5.D
【详解】
③④:“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需要树立革命精神,创新引领发展。③④符合题意。
①:改革是为了使上层建筑更好地为经济基础服务,不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变革,①说法有误。
②:改革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涉及多个方面,②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6.B
【详解】
①④:从奴隶制到社会主义整个过程都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推动国家形态演变的根本动力,其中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①④符合题意。
②:国家性质决定国家政体形式,②不符合题意。
③: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最终要通过阶级斗争来实现,③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7.C
【详解】
A:土地制度改革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题目中不体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A错误。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选项表述错误。
C:土地制度改革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在大力推动乡村振兴和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大背景下,深化土地市场化改革是必然趋势,体现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C正确。
D:题目中的表述没有体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D错误。
故本题选C。
8.D
【详解】
①不合题意,国务院机构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属于上层建筑,不属于生产关系;
②说法错误,社会意识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③④符合题意,之所以要进行国务院机构改革,是因为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故选D。
9.A
【详解】
①②符合题意,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价值判断日趋多元,利益关系日益复杂,人治管理模式与之难以相容,无法维系。这表明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③不合题意,材料未涉及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
④不合题意,材料未涉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故选:A。
10.A
【详解】
AC: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属于上层建筑的调整,遵循了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不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A符合题意,C不符合题意。
B:材料旨在说明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未体现社会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B不符合题意。
D:阶级社会的发展主要通过阶级斗争的方式实现。改革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对我国社会保障领域的改革不是通过阶级斗争的方式实现的,D错误。
故本题选A。
11.D
【详解】
①:法律的制定、修改、完善属于上层建筑,而不属于生产关系,①排除。
②③: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这表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也说明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②③正确切题。
④:材料不涉及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面貌,④排除。
故本题选D。
12.A
【详解】
①③:改革开放40年,中国之所有取得今天如此巨大的发展成就,是因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从始至终都坚持了市场取向的改革,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巨大进步。这表明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①③符合题意。
②:材料体现的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没有涉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②错误。
④: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过程是曲折的,④错误。
故本题选A。
【点睛】
13.A
【详解】
①②: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加快林业发展、改变生态状况的要求日益迫切,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相关内容的修订,这体现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决定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①②正确。
③:材料体现的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而未体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③排除。
④: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④错误。
故本题选A。
14.D
【详解】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经济基础的变革不一定先于上层建筑的变革,故①错误。
②:该项法律属于法律制度变革,应该是上层建筑的调整,故②不选。
③:“几乎所有的民事活动大到合同签订、公司设立,小到缴纳物业费、离婚,都能在民法典中找到依据。”这说明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离不开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故③入选。
④:由题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对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依法维护人民权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重大意义。这说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故④正确。
故本题选D。
15.D
【详解】
①: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而不是“根本动力”,①错误。
②:法律体系属于上层建筑,而不是生产关系,②排除。
③④:现今我们的任务是创造一个新的理想的法律体系,未雨绸缪,这说明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并为其服务,也寓示着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③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16.
(1)①直接原因: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以及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②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这一规律决定着社会形态的依次形成和更替,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的越高,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就越不可避免。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虽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分析】
背景素材: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考点考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社会发展的规律
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
核心素养:科学精神、公共参与
(1)
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作答方向。
题目要求结合材料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可直接利用教材中的知识进行分析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有效信息。
有效信息:经济危机是资本运动不可避免的结果,劳动者与生产者之间、社会化生产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导致经济危机不可避免→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生产无限扩大和劳动者收入缩小导致经济危机出现。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得分点①:直接原因+生产无限扩大,劳动者实际支付能力缩小。
得分点②:根本原因+生产逐步社会化,但生产资料仍然归私人占有。
(2)
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作答方向。
本题要求分析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为什么是不可逆转的趋势,需要调动社会发展规律的相关知识,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两方面进行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有效信息。
有效信息: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是社会发展不可逆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生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得分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这一规律决定着社会形态的依次形成和更替,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点睛】
本题相对比较简单,可利用材料和教材的知识直接进行作答。在分析第二小题时,要仔细审设问,从社会发展的规律方面作答,避免直接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方面去作答。
17.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当时生产力落后而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缺乏民法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作为上层建筑的民法典很难出台。改革开放后,生产力迅速发展,商品经济活跃,现代市场关系形成,迫切要求现代民事立法为其保驾护航,民法典的出台顺应了经济基础要求。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适合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民法典实施将有助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分析】
背景素材:民法典出台
考点考查:社会基本矛盾的有关知识
能力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详解】
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的设问主体为“民法典”, 需要调用“社会基本矛盾”的有关知识,结合材料,利用社会基本矛盾的有关知识评述民法典出台的过程。回答评述类主观题,一般需要先阐述知识点,再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
有效信息:2014年10月,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市场法律制度建设,并作出了“编纂民法典”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于2020年5月28日通过,于2021年1月1日正式实施。民法典实施将有助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当时生产力落后而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缺乏民法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作为上层建筑的民法典很难出台。改革开放后,生产力迅速发展,商品经济活跃,现代市场关系形成,迫切要求现代民事立法为其保驾护航,民法典的出台顺应了经济基础要求。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适合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民法典实施将有助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得分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结合材料说明民法典出台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影响。
【点睛】
主观题的审题要求:
(1)审设问:一是明确题目考查的知识范围和考查意图,正确联想相关知识,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认识;二是明确设问的指向性和规定性,分清题干要求答题的类别,即回答“是什么”、或“为什么”、或“怎么样”、或“怎样体现”中哪一类。
(2)审主体:明确主体有几个,不同主体的言论和行为各是什么。这些应从解读设问和材料中获取。
(3)审材料:获取材料中有效信息,抓住关键词、关键句子。这样做,一是为了正确联想相关知识,二是进一步明确答题的主体,不同主体的言论和行为各是什么;三是关键的句子要作为“材料语言”写入答案要点中。审材料实质上就是为了进一步证实“审设问和审主体”的正确与否。
政治 (道德与法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社会历史的发展练习: 这是一份政治 (道德与法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社会历史的发展练习,共10页。
人教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社会历史的发展练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社会历史的发展练习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历史的发展一课一练: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历史的发展一课一练,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