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4同步教学课件:4.11廉颇蔺相如列传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297726/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语文必修4同步教学课件:4.11廉颇蔺相如列传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297726/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语文必修4同步教学课件:4.11廉颇蔺相如列传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297726/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语文必修4同步教学课件:4.11廉颇蔺相如列传04](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297726/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语文必修4同步教学课件:4.11廉颇蔺相如列传05](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297726/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语文必修4同步教学课件:4.11廉颇蔺相如列传06](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297726/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语文必修4同步教学课件:4.11廉颇蔺相如列传07](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297726/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语文必修4同步教学课件:4.11廉颇蔺相如列传08](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297726/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还剩52页未读,
继续阅读
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11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11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廉颇蔺相如列传,背景助读,相关链接,知识梳理,注字音,解多义,分古今,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学法提示1.疏通文字,把握大意。古代人物传记虽然属于浅易的文言文,但由于文本年代较早,许多词语、句式已与现代汉语有了明显的不同。因此,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是阅读的第一步工作。2.知人论世,顾及背景。在阅读传记的过程中,要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时代背景来解读人物,把握事件;学会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理解传主的言行和思想,在历史进程中把握事件的意义和价值。3.注重感受,学会借鉴。学习古代人物传记,要注意感受传主的人格魅力,体会传主的精神品格,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战国末期,秦、楚、齐、赵、韩、魏、燕等七国中,以秦力量最为强大,它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积极对外扩张,以图统一中国。本文所叙史实发生在公元前283年到公元前279年之间,正值战国中期之末。在此之前,秦早已占领了巴蜀,并夺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又多次大败楚军,初步形成了统一全国的趋势。在此期间,秦以主力图楚,公元前280年秦取楚上庸及汉水北岸,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逼楚迁都于陈。尽管如此,秦仍未停止对赵的进攻,所以如何对付秦的挑战已成为关系着赵国安危的大问题。廉颇和蔺相如就是在这个历史舞台上起关键作用的人物。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会时,秦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虽对赵国虎视眈眈,但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进攻。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取得胜利的客观有利条件,当然,蔺相如的主观努力——利用有利的形势,机智勇敢地斗争也非常重要。
1.《史记》: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表10篇,书8篇,共52万字。本纪、世家、列传用于记述人物事迹,书用于说明各种制度的发展变化,表用于显示史事的脉络,奠定了后世写史的体例。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史记》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2.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能够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从体裁的形式上看,纪传体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表的综合。
2.识通假(1)可予不(“不”通“否”)(2)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3)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4)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5)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4.辨活用(1)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名词作状语,向西)(2)间至赵矣(名词作状语,从小路)(3)卒廷见相如(名词作状语,在朝堂上)(4)而相如廷叱之(名词作状语,在朝堂上)(5)怒发上冲冠(名词作状语,向上)(6)臣乃敢上璧(名词作动词,献上)(7)宁许以负秦曲(使动用法,使……承担)(8)归璧于赵(使动用法,使……归)(9)臣请完璧归赵(使动用法,使……完整)(10)秦王恐其破璧(使动用法,使……破)(11)且庸人尚羞之(意动用法,以……为羞)(12)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意动用法,以……为先;以……为后)
6.明句式(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判断句,“……也”表判断)(3)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判断句,“为”表判断)(4)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判断句,“……也”表判断)(5)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6)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7)而君幸于赵王。(被动句,“于”表被动)(8)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被动句,“见”表被动)(9)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被动句,“见……于”表被动)(10)使不辱于诸侯。(被动句,“于”表被动)(11)何以知之?(宾语前置句,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
(12)君何以知燕王?(宾语前置句)(13)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定语后置句,“者”,定语后置的标志)(14)拜送书于庭。(介词结构后置句)(15)设九宾礼于廷。(介词结构后置句)(16)会于西河外渑池。(介词结构后置句)(17)传以示美人及左右。(省略句,省略“传”的宾语“之”)(18)今君乃亡赵走燕。(省略句,省略表处所的“于”)(19)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省略句,省略“使”的宾语“之”)(20)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省略句,省略“以”的宾语“之”)
知识窗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有以下两点。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三是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放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目标一 把握文章内容1.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先后写了几件事?它们是围绕什么展开的?提示: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三件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欢。这三件事都是围绕对秦斗争展开的。2.开头两段写什么?有何作用?提示:这是传记的开头,介绍传主的身份,突出两人地位的悬殊,为后文两人的矛盾作铺垫。3.蔺相如发现秦王“无意偿赵城”后采取了哪些做法?请结合原文内容简要回答。提示:①设计智取——乃前曰:“壁有瑕,请指示王。”②说理斗争——一方面以“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来批评秦王的欺骗手段,另一方面以赵王的虔诚来批判秦王的傲慢、不讲信义。③誓死捍卫——倚柱,怒发上冲冠;“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4.渑池之会是蔺相如和秦王的又一次正面交锋,为什么还要写老将廉颇送别赵王时说的那段话?提示:表明廉颇对待国家大事的态度,谨慎持重,对敌斗争坚决,有长远眼光;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此次会晤的危险性。作者详写这段为“廉蔺交欢”张本。5.明人李贽评相如“引车避匿”一事说:“节节见相如智勇俱妙。”试结合这段话说说“妙”在什么地方。提示:相如深知廉颇公忠体国之心,故以“秦王之威”相比,又以“国家之急”相许,足见其胸襟阔大,如此方能使廉颇顿悟己非。
目标二 赏析人物形象1.课文是如何安排蔺相如出场的?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提示:蔺相如是在赵国君臣对秦王的威逼利诱、以空言求璧而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出场的。这样写既交代了事情的起因,也揭示了秦赵之间的矛盾,也间接表现了蔺相如的智勇。2.蔺相如是从哪些地方看出秦王“无意偿城”的?这表明了什么?提示:以城换璧,对秦国来讲,并未占便宜,谈不上什么胜利,用不着“欢呼”;其次,秦王坐在行宫章台中,把和氏璧传递给嫔妃和侍从人员看,表现出对赵国使者轻慢无礼,故蔺相如断定秦王“无意偿城”。这表现了蔺相如过人的洞察力和判断力。3.“完璧归赵”着重表现蔺相如哪一方面的品质?是如何表现的?提示:“完璧归赵”表现了蔺相如的大智大勇。表现方法是:①直接描写,如写蔺相如的语言、动作、神态等;②间接描写,以秦王的声威、秦廷的环境气氛来反衬蔺相如的镇定自如、智勇双全及非凡的外交斗争艺术。
4.有人认为,渑池会上,秦王意态傲慢,轻视侮辱赵王,着重体现在下面的几个字上。写写你对这几个字的理解。 提示:“酣”字写出秦王的趾高气扬、盛气凌人的神态;“令”写出秦王自认为高赵王一等的颐指气使、不可一世的霸气;“寿”字表现了秦国君臣自视为大、蔑视赵王的傲慢。5.“负荆请罪”这则故事是运用怎样的表现手法来刻画蔺相如的形象的?提示: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作者以廉颇的居功自傲,心胸狭隘,反衬蔺相如的豁达大度,顾全大局。
6.综观全文,文章写了三件事,但每件事写人的方法各不相同。请根据下图,写出事件对应的写人方法。 提示:“完璧归赵”注重在矛盾冲突的发展变化中刻画人物。“渑池之会”注重用简洁凝练传神的语言来描绘人物。“廉蔺交欢”注重在对比、反衬中凸现人物的思想性格。
1.有人说,第2段“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一句可删。但课文在节选的时候并没有删除,想一想,其理由是什么?
2.本文是两个人的合传。两个人物一生事迹很多,在纷繁庞杂的材料中,作者是如何选择材料的?作者对选出的这些材料又是如何处理的?提示:作者根据主旨的需要选取材料,分别采取了明写、暗写,详写、略写的方法。作者以蔺相如为主,详写、明写;以廉颇为辅,略写、暗写。但文中都能做到各尽其妙,使廉、蔺二人的性格同样鲜明、突出。“完璧归赵”完全写蔺相如,主要表现他“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胸怀和智勇双全的品质。“渑池之会”详写蔺相如,主要表现他的机智果敢;略写廉颇,表现他参与决策,勇而有谋,以军事力量支持蔺相如外交斗争的爱国行动。“廉蔺交欢”合写两人,还是以蔺相如为主,通过蔺相如的先国后私,廉颇的勇于改过,把两人的思想统一到爱国这一基本点和共同点上。另外,在事件经过的叙述上也有详略之分,如“完璧归赵”部分,对秦决策写得详,入秦经过写得略;对秦斗争写得详,斗争结果写得略。
选材典型,重点突出一个人一生中所做的事情很多,可是写人物传记时,就不能事无巨细,统统罗列,而是必须对这些传记的素材进行加工、提炼,选择最能表现人物主要性格特征的典型事件来写。司马迁为了要表现廉颇、蔺相如的主要性格特征,不是给廉颇、蔺相如各开一张履历表,而是选择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欢”三件事来写。这三件事反映了两种矛盾:一是秦、赵两国之间的矛盾,一是廉、蔺两人之间的矛盾;前一个矛盾发展的后果,是构成后一个矛盾的原因。通过这两种矛盾冲突,廉颇和蔺相如的主要性格特征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学以致用学习本文选材的特点,写一个人物,表现出其鲜明的性格特点或卓越的见识。字数不限,力求生动形象。
写作示例:酒过三巡,菜过五味,鲁肃迫不及待地直奔主题,索还荆州。……云长变色而起,夺周仓所捧大刀,立于庭中,目视周仓而叱曰:“此国家之事,汝何敢多言!可速去!”明叱周仓,实责鲁肃!接着,云长右手提刀,左手挽住鲁肃手,佯推醉曰:“公今请吾赴宴,莫提起荆州之事。吾今已醉,恐伤故旧之情。他日令人请公到荆州赴会,另作商议。”鲁肃魂不附体,被云长扯至江边。吕蒙、甘宁各引本部军欲出,见云长手提大刀,亲握鲁肃,恐肃被伤,遂不敢动。云长到船边,却才放手,早立于船首,与鲁肃作别。肃如痴似呆,看关公船已乘风而去。(罗贯中《三国演义》)
铮铮傲骨蔺相如明月如水,疏桐如剑,萧萧寒夜中,太史公披衣而起,他一支瘦笔写尽帝王霸主,一册书简涤尽千代风华,却始终无法忘记一个名字,那就是——蔺相如!如果不是赵国危机,如果不是一册史书,也许,没人会记得这个名字。不过是缪贤的一个舍人,不过是千数门客当中的一个。历史淘尽了一代又一代的君王,史官的笔连那君王诸事都盛搁不下,又哪里有位置安放这样一个卑微而又低贱的门人?而恰恰就是这个门人,挽狂澜于既倒,敌强秦于自若,以身涉险,舌战强敌,在危险中从容自若,在对手前应付裕如!我常常惊叹于蔺相如的定力,我常常拍案于蔺相如的胆识。夜里,我也常常跨越了千年时光,去追寻相如那文人弱质下的铮铮傲骨,去寻找那傲骨深处蕴藏的大智慧、大勇敢和大从容。
当赵王的臣子畏缩在衣袍之下,当赵王的宫廷笼罩着愁云惨雾,蔺相如来了,从容而优雅,带着他的睿智和胆识,带着他忠正赤诚的丹心,带着他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的镇定,一匹瘦马,一队士卒,一袭布衣短褐,一身瘦骨铮铮,他走向秦国的城墙,走向虎狼之王为他陈设的獠牙的盛宴。身后,是战战兢兢的君王和同僚;身前,是虎视眈眈的秦王和众臣……没有犹豫,没有回头。生,原本是为报国而生;死,亦当是为救国而死!
历史穿越时光的深邃抵达我们的灵魂,渑池上空的硝烟逐渐消散,剑拔弩张回归成歌舞升平,而蔺相如,他还是那个蔺相如,接受君王的恩赐,接受爵禄的封赏。然而,一个真正的勇士,又怎能让一袭华衣掩盖了灵魂的从容?一个真正的文人,又怎能让一顶官帽改变了内心的淡定?蔺相如是真勇士和真文人,他处世以若即若离之法,居心于有意无意之间,然后在这从容和淡定中等待挑战危难,等待赴汤蹈火!这就是中国文人的风骨,从古代到现代,从今天到明天!而今天,蔺相如来了,他穿越时光的梦境,穿越昏君美人凌乱的舞袖,穿过弄臣贼子谄媚的笑容,从竹简和木椟中走来,布衣青发,瘦骨如山,依然从容淡定,依然睿智豁达,依然高瞻远瞩。他一袭布衣,数根傲骨,温和而桀骜地站在汗青之上,以他独特的睿智和通达,矗立于历史的流光之中,亘古不朽!(摘自《语文周报》)
品读提示本文语言至情至性,镂刻生动,霸气十足。长短句错落有致,读来铿锵有力。成功运用比喻、排比、拟人、反问、对比等修辞,再加上作者奇特的想象力,使语言如电影镜头般为我们形象地折射出蔺相如的傲岸形象。我们似穿过历史的隧道,看到了活生生的蔺相如,他正在为我们上演一幕幕的篇章。
●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千载而下,感人至深。主动请缨、威震敌国、有勇有谋的蔺相如,赤胆忠心、知错就改的老将廉颇,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蔺相如一介布衣,身为舍人,寄人篱下,在国家有急之时,却主动请缨,在强大威武的秦昭王面前,不卑不亢,怒叱秦廷,极力维护国家的尊严,又能在万般危难之时,完璧归赵。其诚心、其气魄、其胆量、其谋略可谓古今无双。更令人钦佩的是,面对廉颇老将的“恶言”,他能忍辱退让,以国家之急为先,当廉将军承认错误,负荆请罪时,他能宽宏大度,不计前嫌。运用方向担当、爱国、团结、忍让、宽容等。
学法提示1.疏通文字,把握大意。古代人物传记虽然属于浅易的文言文,但由于文本年代较早,许多词语、句式已与现代汉语有了明显的不同。因此,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是阅读的第一步工作。2.知人论世,顾及背景。在阅读传记的过程中,要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时代背景来解读人物,把握事件;学会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理解传主的言行和思想,在历史进程中把握事件的意义和价值。3.注重感受,学会借鉴。学习古代人物传记,要注意感受传主的人格魅力,体会传主的精神品格,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战国末期,秦、楚、齐、赵、韩、魏、燕等七国中,以秦力量最为强大,它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积极对外扩张,以图统一中国。本文所叙史实发生在公元前283年到公元前279年之间,正值战国中期之末。在此之前,秦早已占领了巴蜀,并夺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又多次大败楚军,初步形成了统一全国的趋势。在此期间,秦以主力图楚,公元前280年秦取楚上庸及汉水北岸,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逼楚迁都于陈。尽管如此,秦仍未停止对赵的进攻,所以如何对付秦的挑战已成为关系着赵国安危的大问题。廉颇和蔺相如就是在这个历史舞台上起关键作用的人物。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会时,秦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虽对赵国虎视眈眈,但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进攻。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取得胜利的客观有利条件,当然,蔺相如的主观努力——利用有利的形势,机智勇敢地斗争也非常重要。
1.《史记》: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表10篇,书8篇,共52万字。本纪、世家、列传用于记述人物事迹,书用于说明各种制度的发展变化,表用于显示史事的脉络,奠定了后世写史的体例。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史记》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2.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能够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从体裁的形式上看,纪传体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表的综合。
2.识通假(1)可予不(“不”通“否”)(2)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3)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4)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5)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4.辨活用(1)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名词作状语,向西)(2)间至赵矣(名词作状语,从小路)(3)卒廷见相如(名词作状语,在朝堂上)(4)而相如廷叱之(名词作状语,在朝堂上)(5)怒发上冲冠(名词作状语,向上)(6)臣乃敢上璧(名词作动词,献上)(7)宁许以负秦曲(使动用法,使……承担)(8)归璧于赵(使动用法,使……归)(9)臣请完璧归赵(使动用法,使……完整)(10)秦王恐其破璧(使动用法,使……破)(11)且庸人尚羞之(意动用法,以……为羞)(12)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意动用法,以……为先;以……为后)
6.明句式(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判断句,“……也”表判断)(3)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判断句,“为”表判断)(4)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判断句,“……也”表判断)(5)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6)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7)而君幸于赵王。(被动句,“于”表被动)(8)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被动句,“见”表被动)(9)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被动句,“见……于”表被动)(10)使不辱于诸侯。(被动句,“于”表被动)(11)何以知之?(宾语前置句,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
(12)君何以知燕王?(宾语前置句)(13)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定语后置句,“者”,定语后置的标志)(14)拜送书于庭。(介词结构后置句)(15)设九宾礼于廷。(介词结构后置句)(16)会于西河外渑池。(介词结构后置句)(17)传以示美人及左右。(省略句,省略“传”的宾语“之”)(18)今君乃亡赵走燕。(省略句,省略表处所的“于”)(19)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省略句,省略“使”的宾语“之”)(20)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省略句,省略“以”的宾语“之”)
知识窗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有以下两点。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三是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放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目标一 把握文章内容1.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先后写了几件事?它们是围绕什么展开的?提示: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三件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欢。这三件事都是围绕对秦斗争展开的。2.开头两段写什么?有何作用?提示:这是传记的开头,介绍传主的身份,突出两人地位的悬殊,为后文两人的矛盾作铺垫。3.蔺相如发现秦王“无意偿赵城”后采取了哪些做法?请结合原文内容简要回答。提示:①设计智取——乃前曰:“壁有瑕,请指示王。”②说理斗争——一方面以“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来批评秦王的欺骗手段,另一方面以赵王的虔诚来批判秦王的傲慢、不讲信义。③誓死捍卫——倚柱,怒发上冲冠;“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4.渑池之会是蔺相如和秦王的又一次正面交锋,为什么还要写老将廉颇送别赵王时说的那段话?提示:表明廉颇对待国家大事的态度,谨慎持重,对敌斗争坚决,有长远眼光;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此次会晤的危险性。作者详写这段为“廉蔺交欢”张本。5.明人李贽评相如“引车避匿”一事说:“节节见相如智勇俱妙。”试结合这段话说说“妙”在什么地方。提示:相如深知廉颇公忠体国之心,故以“秦王之威”相比,又以“国家之急”相许,足见其胸襟阔大,如此方能使廉颇顿悟己非。
目标二 赏析人物形象1.课文是如何安排蔺相如出场的?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提示:蔺相如是在赵国君臣对秦王的威逼利诱、以空言求璧而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出场的。这样写既交代了事情的起因,也揭示了秦赵之间的矛盾,也间接表现了蔺相如的智勇。2.蔺相如是从哪些地方看出秦王“无意偿城”的?这表明了什么?提示:以城换璧,对秦国来讲,并未占便宜,谈不上什么胜利,用不着“欢呼”;其次,秦王坐在行宫章台中,把和氏璧传递给嫔妃和侍从人员看,表现出对赵国使者轻慢无礼,故蔺相如断定秦王“无意偿城”。这表现了蔺相如过人的洞察力和判断力。3.“完璧归赵”着重表现蔺相如哪一方面的品质?是如何表现的?提示:“完璧归赵”表现了蔺相如的大智大勇。表现方法是:①直接描写,如写蔺相如的语言、动作、神态等;②间接描写,以秦王的声威、秦廷的环境气氛来反衬蔺相如的镇定自如、智勇双全及非凡的外交斗争艺术。
4.有人认为,渑池会上,秦王意态傲慢,轻视侮辱赵王,着重体现在下面的几个字上。写写你对这几个字的理解。 提示:“酣”字写出秦王的趾高气扬、盛气凌人的神态;“令”写出秦王自认为高赵王一等的颐指气使、不可一世的霸气;“寿”字表现了秦国君臣自视为大、蔑视赵王的傲慢。5.“负荆请罪”这则故事是运用怎样的表现手法来刻画蔺相如的形象的?提示: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作者以廉颇的居功自傲,心胸狭隘,反衬蔺相如的豁达大度,顾全大局。
6.综观全文,文章写了三件事,但每件事写人的方法各不相同。请根据下图,写出事件对应的写人方法。 提示:“完璧归赵”注重在矛盾冲突的发展变化中刻画人物。“渑池之会”注重用简洁凝练传神的语言来描绘人物。“廉蔺交欢”注重在对比、反衬中凸现人物的思想性格。
1.有人说,第2段“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一句可删。但课文在节选的时候并没有删除,想一想,其理由是什么?
2.本文是两个人的合传。两个人物一生事迹很多,在纷繁庞杂的材料中,作者是如何选择材料的?作者对选出的这些材料又是如何处理的?提示:作者根据主旨的需要选取材料,分别采取了明写、暗写,详写、略写的方法。作者以蔺相如为主,详写、明写;以廉颇为辅,略写、暗写。但文中都能做到各尽其妙,使廉、蔺二人的性格同样鲜明、突出。“完璧归赵”完全写蔺相如,主要表现他“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胸怀和智勇双全的品质。“渑池之会”详写蔺相如,主要表现他的机智果敢;略写廉颇,表现他参与决策,勇而有谋,以军事力量支持蔺相如外交斗争的爱国行动。“廉蔺交欢”合写两人,还是以蔺相如为主,通过蔺相如的先国后私,廉颇的勇于改过,把两人的思想统一到爱国这一基本点和共同点上。另外,在事件经过的叙述上也有详略之分,如“完璧归赵”部分,对秦决策写得详,入秦经过写得略;对秦斗争写得详,斗争结果写得略。
选材典型,重点突出一个人一生中所做的事情很多,可是写人物传记时,就不能事无巨细,统统罗列,而是必须对这些传记的素材进行加工、提炼,选择最能表现人物主要性格特征的典型事件来写。司马迁为了要表现廉颇、蔺相如的主要性格特征,不是给廉颇、蔺相如各开一张履历表,而是选择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欢”三件事来写。这三件事反映了两种矛盾:一是秦、赵两国之间的矛盾,一是廉、蔺两人之间的矛盾;前一个矛盾发展的后果,是构成后一个矛盾的原因。通过这两种矛盾冲突,廉颇和蔺相如的主要性格特征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学以致用学习本文选材的特点,写一个人物,表现出其鲜明的性格特点或卓越的见识。字数不限,力求生动形象。
写作示例:酒过三巡,菜过五味,鲁肃迫不及待地直奔主题,索还荆州。……云长变色而起,夺周仓所捧大刀,立于庭中,目视周仓而叱曰:“此国家之事,汝何敢多言!可速去!”明叱周仓,实责鲁肃!接着,云长右手提刀,左手挽住鲁肃手,佯推醉曰:“公今请吾赴宴,莫提起荆州之事。吾今已醉,恐伤故旧之情。他日令人请公到荆州赴会,另作商议。”鲁肃魂不附体,被云长扯至江边。吕蒙、甘宁各引本部军欲出,见云长手提大刀,亲握鲁肃,恐肃被伤,遂不敢动。云长到船边,却才放手,早立于船首,与鲁肃作别。肃如痴似呆,看关公船已乘风而去。(罗贯中《三国演义》)
铮铮傲骨蔺相如明月如水,疏桐如剑,萧萧寒夜中,太史公披衣而起,他一支瘦笔写尽帝王霸主,一册书简涤尽千代风华,却始终无法忘记一个名字,那就是——蔺相如!如果不是赵国危机,如果不是一册史书,也许,没人会记得这个名字。不过是缪贤的一个舍人,不过是千数门客当中的一个。历史淘尽了一代又一代的君王,史官的笔连那君王诸事都盛搁不下,又哪里有位置安放这样一个卑微而又低贱的门人?而恰恰就是这个门人,挽狂澜于既倒,敌强秦于自若,以身涉险,舌战强敌,在危险中从容自若,在对手前应付裕如!我常常惊叹于蔺相如的定力,我常常拍案于蔺相如的胆识。夜里,我也常常跨越了千年时光,去追寻相如那文人弱质下的铮铮傲骨,去寻找那傲骨深处蕴藏的大智慧、大勇敢和大从容。
当赵王的臣子畏缩在衣袍之下,当赵王的宫廷笼罩着愁云惨雾,蔺相如来了,从容而优雅,带着他的睿智和胆识,带着他忠正赤诚的丹心,带着他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的镇定,一匹瘦马,一队士卒,一袭布衣短褐,一身瘦骨铮铮,他走向秦国的城墙,走向虎狼之王为他陈设的獠牙的盛宴。身后,是战战兢兢的君王和同僚;身前,是虎视眈眈的秦王和众臣……没有犹豫,没有回头。生,原本是为报国而生;死,亦当是为救国而死!
历史穿越时光的深邃抵达我们的灵魂,渑池上空的硝烟逐渐消散,剑拔弩张回归成歌舞升平,而蔺相如,他还是那个蔺相如,接受君王的恩赐,接受爵禄的封赏。然而,一个真正的勇士,又怎能让一袭华衣掩盖了灵魂的从容?一个真正的文人,又怎能让一顶官帽改变了内心的淡定?蔺相如是真勇士和真文人,他处世以若即若离之法,居心于有意无意之间,然后在这从容和淡定中等待挑战危难,等待赴汤蹈火!这就是中国文人的风骨,从古代到现代,从今天到明天!而今天,蔺相如来了,他穿越时光的梦境,穿越昏君美人凌乱的舞袖,穿过弄臣贼子谄媚的笑容,从竹简和木椟中走来,布衣青发,瘦骨如山,依然从容淡定,依然睿智豁达,依然高瞻远瞩。他一袭布衣,数根傲骨,温和而桀骜地站在汗青之上,以他独特的睿智和通达,矗立于历史的流光之中,亘古不朽!(摘自《语文周报》)
品读提示本文语言至情至性,镂刻生动,霸气十足。长短句错落有致,读来铿锵有力。成功运用比喻、排比、拟人、反问、对比等修辞,再加上作者奇特的想象力,使语言如电影镜头般为我们形象地折射出蔺相如的傲岸形象。我们似穿过历史的隧道,看到了活生生的蔺相如,他正在为我们上演一幕幕的篇章。
●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千载而下,感人至深。主动请缨、威震敌国、有勇有谋的蔺相如,赤胆忠心、知错就改的老将廉颇,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蔺相如一介布衣,身为舍人,寄人篱下,在国家有急之时,却主动请缨,在强大威武的秦昭王面前,不卑不亢,怒叱秦廷,极力维护国家的尊严,又能在万般危难之时,完璧归赵。其诚心、其气魄、其胆量、其谋略可谓古今无双。更令人钦佩的是,面对廉颇老将的“恶言”,他能忍辱退让,以国家之急为先,当廉将军承认错误,负荆请罪时,他能宽宏大度,不计前嫌。运用方向担当、爱国、团结、忍让、宽容等。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8799326979f03b68cbfed985436f761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