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答案】
展开2021-2022学年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实验中学七年级(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附教师版答案详细解析和作文范文)
一、积累运用。(35分)
1.(3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和字形完全无误的一项是( )
A.应(yīng)和 黄晕(yūn) 花苞(bāo) 贮(zhù)蓄
B.酝酿(yùn niàng) 着(zhuó)落 烘(hōng)托 咄咄(duō)逼人
C.淅沥(xī lì) 抖擞(shǔ) 发髻(jì) 瞭(liáo)亮
D.悋(lìn)啬 棱(léng)镜 静谧(bì) 不落窠(kē)臼
2.(3分)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晚饭后,爸爸打开电脑,妈妈看报纸,我看电视,我们各得其所,互不打扰。
B.墙边一排一排的板凳上,坐着粉白黛绿,花枝招展的妇女们,笑语盈盈不休。
C.他说话这样不客气,真有点咄咄逼人。
D.他平时就非常热爱劳动,这次被评为“劳动小能手”,真让他喜出望外。
3.(3分)下列错误的一项是( )
A.“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出自南宋志南和尚《绝句》。
B.“杨花落尽子规啼”中“杨花”指柳絮,“子规”即布谷鸟。
C.《世说新语》是东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
D.“日中”指正午时分。古代一个时辰是两个小时,午时指11点到13点。
4.(3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连绵不断的小雨瓢泼而下。
B.这个景区山清水秀,绿树成荫,繁花似锦,人情如蜜,的确是个让人流连忘返的好地方。
C.早晨起床,呼吸着新鲜空气和海水。
D.他每天睡觉大约10小时左右。
5.(15分)诗句默写。
(1)水何澹澹, 。
(2)《观沧海》最能体现作者博大胸怀的句子是: , ; , 。
(3)我寄愁心与明月, 。
(4)《次北固山下》中写时序交替,蕴含生活哲理的诗句是: , 。
(5)浩瀚诗海,思乡是诗人笔下永恒的主题:王湾在北固山下吟咏乡愁,“ ? ”,表现了思乡之切;马致远面对夕阳,一句“ , ”,包含着思乡的泪水。
(6)夜发清溪向三峡, 。
(7)写出描写春的诗句:
6.(8分)填空。
(1)泰戈尔主要作品有诗集《 》《 》《 》《 》等。
(2)《阿长与<山海经>》中,长妈妈为鲁迅买来了《 》,在《五猖会》中父亲让鲁迅背的书是《 》
(3)《二十四孝图》中,最使我反感的两个故事是 和 。
二、阅读。(47分)
7.(14分)古诗词赏析。
塞下曲
李 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1)这首诗从体裁上看属于 ,韵脚是 ,押的韵是
(2)“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两句中,把“抱”换为“枕”好不好?说说理由。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的首联和颈联渲染了边塞寒冷凄凉的氛围,描述了边塞生活的单调乏味。
B.“笛中闻折柳”和“此夜曲中闻折柳”有异曲同工之妙,蕴含着戍边将士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C.该诗意象雄奇壮美,意境开阔。既言边塞生活的艰苦、思乡怀人的惆怅,又表壮志难酬的抑郁。
D.李白不仅擅长古体诗,他的《塞下曲》《望天门山》等近体诗也有极高的艺术成就。
8.(15分)文言文阅读。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咏雪》)
【乙】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
(1)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俄而雪骤
俄而:
②撒盐空中差可拟
差:
③太丘舍去
舍去:
(2)把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撒盐空中差可拟。
②未若柳絮因风起。
(3)甲、乙两文都主要采用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人物?分别表现了“兄女”谢道韫和元方的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9.(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秋枣儿红
①中秋前后,秋枣成熟了。
②家乡,到处都栽满了枣树。这个季节里,大红的枣儿缀满枝头,处处是红艳的景象,时时都流溢着枣香。人,站在村西的山包上,俯视,夕阳之下,村庄如云锦轻覆,煞是美丽;人行街头,举手,即能摘下大颗的枣儿,放入口中,咀嚼着,脆生生,甜润润,齿颊生香。
③这个季节里,总会让我想到自己的童年。那个时候,我还小,一到枣熟,就会跑到后园中打枣。枣树是后邻家的,后邻家的枣枝伸到了我们家的后园里。我拿起一块石头,用力投向枣枝,枣子便哗啦啦地掉了一地。有时,石头落到后邻家的院落里,便听到“哐当”一声,这,一定是后邻家的泥瓦盆被打破了。后邻家的老婆婆就会吆喝一声:“别打了,盆破了,落枣后给你送一些。”
④几天以后,后邻家“落枣”了,果然就派她们家的孩子送来一大瓢。
⑤现在想来,那种朴素、醇和的邻里之情,真是让人低回不已。
⑥秋枣成熟的时候,最忙碌的还是我的祖母。几乎每天,她都会到我们家的那几棵枣树下守望,看是否被孩子采摘,看会不会被风吹掉。一旦风起,她就赶紧跑到枣树下,将那些吹落的枣子拾起,放到锅上蒸熟,分给孩子们吃。蒸熟的枣子又软又甜,滑润绵软,别有一种风味。这样的跑动,要一直到“落枣”结束,看着一堆堆的枣儿,堆于家中。
⑦这时,祖母也会像后邻那样,拿起一只大瓢,盛满枣儿,一家一户地分送。她迈着颤巍巍的小脚,满脸堆满了得意的笑容,扭动的脚步,似是一种季节的舞蹈。送完邻里,她还要送亲戚,这个时候,祖母会将枣儿盛到竹篮里,篮口覆上一块红布,极是认真、庄重。她要在中秋节前,将这时鲜的枣儿送到每一户亲戚家,让每一位亲人都吃上这大红的鲜枣。她要给自己的亲人,送上一份节日的吉祥,一份季节的问候和祝福。
⑧所以,后来每当我听到那支歌:“大红枣儿甜又香,送给咱亲人尝一尝……”我就想到祖母,忆起祖母那颤巍巍的影像。
⑨如今想来,那个时候的祖母,心中一定充满了无限的幸福。她一定知道:甜美的果实是应当与大家一起分享的,而“分享”就是一种幸福。
⑩晒枣,也是祖母极喜欢的事情。收下的枣儿,要想保存长久,必须晒干,而这,总是要祖母去做的。祖母会找一领“箔幛”,将枣儿均匀地摊放在“箔幛”上,守着枣儿,守着太阳,一天天地将枣儿晒干。这个过程,祖母要不停地挑选,将不够饱满,或生虫的枣儿挑出。我喜欢看祖母晒枣的过程,看这个过程中,祖母宁静而安然的情态。她总是那样地专注,专注的目光里,流淌着一种慈祥和满足,将经久的岁月,沉淀为一种明练和淡然。
⑪晒干的枣儿,大部分要卖掉,换来一些日常的生活用品,用以度日。但祖母总是会保留一些的,待到冬日,室外积雪盈门,室内,全家人围在热乎乎的炕头上。此时,祖母就会捧出一大捧枣儿,提供家人,围而食之。这个冬日,就变得异常温暖,其乐也融融。彼情彼景,日久之后,就凝铸成了一种对家乡永久的思念。
⑫思念家乡:那满村的红艳,那早晨的炊烟,和炊烟下生息的亲人。
(1)简要概括故乡的秋枣有何特点。
(2)围绕秋枣,作者主要写了哪几件童年往事?
(3)品味下面加点的词语,体会后写出其表达效果。
①她迈着颤巍巍的小脚,满脸堆满了得意的笑容,扭动的脚步,似是一种季节的舞蹈。
②几天以后,后邻家“落枣”了,果然就派她们家的孩子送来一大瓢。
(4)阅读全文,说说作者借写秋枣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
(5)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选文中“甜美的果实是应当与大家一起分享的,而‘分享’就是一种幸福”一句颇富哲理意味,能引发读者的思索。
B.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文笔优美,写作的目的主要是刻画表现祖母的形象。
C.祖母总是捧出往日晒干的一大捧枣儿给家人吃,她这样做主要是要让大家共尝甜枣、品味生活,体现了她对大家的关爱,表现她待人的深情。
D.选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起到点明题旨,照应上文的作用。
三、综合运用。(8分)
10.(4分)班级开展主题为“徜徉于中华传统节日”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同学们参与。
很多诗句包含着丰富的节日文化内涵,请写出下列诗句涉及的节日名称及其习俗。
①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节日名称:
习俗:
②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节日名称:
习俗:
11.(4分)品读下面的文字,写出其中的人物事件和三个节日习俗。
它从汨罗江的波浪里悄然走来,几千年前的那朵浪花犹如一滴水彩,把中华大地染成粽叶式的青绿,从此让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亘古不变的艾香。
人物事件:
节日习俗:
四、写作。(60分)
12.(60分)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刚刚告别了多多姿彩的童年生活,迎来了充满青春活力的初中生活,你们将面临的也许是快乐,也许是伤感,甚至是失落,痛苦……但是必将是成长着,前进着……
请以“那一刻,我真______”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写记叙文;(2)不少于600字。
2021-2022学年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实验中学七年级(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积累运用。(35分)
1.(3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和字形完全无误的一项是( )
A.应(yīng)和 黄晕(yūn) 花苞(bāo) 贮(zhù)蓄
B.酝酿(yùn niàng) 着(zhuó)落 烘(hōng)托 咄咄(duō)逼人
C.淅沥(xī lì) 抖擞(shǔ) 发髻(jì) 瞭(liáo)亮
D.悋(lìn)啬 棱(léng)镜 静谧(bì) 不落窠(kē)臼
【分析】本题考查易错的字音、字形。作答此题,首先要认真阅读题目,然后根据自己的日常积累判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是否正确。遇到记忆模糊、不确定的字词,可以采用排除法排除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解答】A.有误,“应和”的“应”应读作“yìng”,“黄晕”的“晕”应读作“yùn”;
B.正确;
C.有误,“抖擞”的“擞”应读作“sǒu”,“瞭亮”的“缭”应写作“嘹”;
D.有误,“悋啬”的“悋”应写作“吝”,“静谧”的“谧”应读作“mì”。
故选:B。
2.(3分)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晚饭后,爸爸打开电脑,妈妈看报纸,我看电视,我们各得其所,互不打扰。
B.墙边一排一排的板凳上,坐着粉白黛绿,花枝招展的妇女们,笑语盈盈不休。
C.他说话这样不客气,真有点咄咄逼人。
D.他平时就非常热爱劳动,这次被评为“劳动小能手”,真让他喜出望外。
【分析】本题考查成语使用正误的辨析。解答此类题,要注意成语的词性、含义和搭配习惯。
【解答】ABC.恰当;
D.不恰当,“喜出望外”指遇到意想不到的喜事而感到非常高兴,不符合语境。
故选:D。
3.(3分)下列错误的一项是( )
A.“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出自南宋志南和尚《绝句》。
B.“杨花落尽子规啼”中“杨花”指柳絮,“子规”即布谷鸟。
C.《世说新语》是东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
D.“日中”指正午时分。古代一个时辰是两个小时,午时指11点到13点。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于文学、文体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文体常识要注意各种文体的特点。
【解答】ABD.正确;
C.有误,刘义庆是南朝宋人。
故选:C。
4.(3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连绵不断的小雨瓢泼而下。
B.这个景区山清水秀,绿树成荫,繁花似锦,人情如蜜,的确是个让人流连忘返的好地方。
C.早晨起床,呼吸着新鲜空气和海水。
D.他每天睡觉大约10小时左右。
【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类题,要掌握常见的病句类型并通读所有句子,在此基础上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提取句子主干,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解答】A.有误,不合情理,将“瓢泼而下”改为“淅淅沥沥地下着”;
B.正确;
C.有误,搭配不当,删去“和海水”;
D.有误,“大约”和“左右”表意重复,删去一个。
故选:B。
5.(15分)诗句默写。
(1)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
(2)《观沧海》最能体现作者博大胸怀的句子是: 日月之行 , 若出其中 ; 星汉灿烂 , 若出其里 。
(3)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
(4)《次北固山下》中写时序交替,蕴含生活哲理的诗句是: 海日生残夜 , 江春入旧年 。
(5)浩瀚诗海,思乡是诗人笔下永恒的主题:王湾在北固山下吟咏乡愁,“ 乡书何处达 ? 归雁洛阳边 ”,表现了思乡之切;马致远面对夕阳,一句“ 夕阳西下 , 断肠人在天涯 ”,包含着思乡的泪水。
(6)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
(7)写出描写春的诗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解答】答案:
(1)山岛竦峙(重点字:竦峙)
(2)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3)随君直到夜郎西(重点字:郎)
(4)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5)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6)思君不见下渝州(重点字:渝)
(7)示例: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重点字:欲)
6.(8分)填空。
(1)泰戈尔主要作品有诗集《 故事诗集 》《 吉檀迦利 》《 新月集 》《 飞鸟集 》等。
(2)《阿长与<山海经>》中,长妈妈为鲁迅买来了《 山海经 》,在《五猖会》中父亲让鲁迅背的书是《 鉴略 》
(3)《二十四孝图》中,最使我反感的两个故事是 《老莱娱亲》 和 《郭巨埋儿》 。
【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广义的文学常识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知识,文学作品中的地理、历史知识,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等知识。
【解答】答案:
(1)故事诗集 吉檀迦利 新月集 飞鸟集
(2)山海经 鉴略
(3)《老莱娱亲》《郭巨埋儿》
二、阅读。(47分)
7.(14分)古诗词赏析。
塞下曲
李 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1)这首诗从体裁上看属于 五言诗 ,韵脚是 寒、看、鞍、兰 ,押的韵是 an
(2)“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两句中,把“抱”换为“枕”好不好?说说理由。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诗歌的首联和颈联渲染了边塞寒冷凄凉的氛围,描述了边塞生活的单调乏味。
B.“笛中闻折柳”和“此夜曲中闻折柳”有异曲同工之妙,蕴含着戍边将士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C.该诗意象雄奇壮美,意境开阔。既言边塞生活的艰苦、思乡怀人的惆怅,又表壮志难酬的抑郁。
D.李白不仅擅长古体诗,他的《塞下曲》《望天门山》等近体诗也有极高的艺术成就。
【分析】前六句全写边塞生活之艰苦,若有怨思,末二句却急作转语,音情突变。这里用了西汉傅介子的故事。由于楼兰(西域国名)王贪财,屡遮杀前往西域的汉使,傅介子受霍光派遣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此诗末二句借此表达了边塞将士的爱国激情:“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愿”字与“直为”,语气斩钉截铁,慨当以慷,足以振起全篇。这是一诗点睛结穴之处。
【解答】(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这首诗从体裁上看属于五言诗,韵脚是寒、看、鞍、兰,押的韵是an。
(2)本题考查了学生炼字能力。做此题要在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对“抱”字做出赏析。首先“抱”是拥抱、怀抱的意思;由此可以想象将士们怀抱马鞍的目的应该是随时做好应战的准备,想要征战沙场建功立业,而“枕”不如“抱”程度深,不能更好的表现将士们的这种迫切心情。
(3)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ABD.正确;
C.有误,该诗意象雄奇壮美,意境开阔。尾联急作转语,音情突变。用了西汉傅介子的故事,表达了边塞将士的爱国激情。并没有“壮志难酬的抑郁”。
故选:C。
答案:
(1)五言诗 寒、看、鞍、兰 an。
(2)“抱”字是拥抱,怀抱的意思;生动地写出了将士们无心睡眠怀抱马鞍随时应战的景象,体现了将士戍边生活的艰辛;表现了将士们心寄战场、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也能表现将士们生活的艰苦。而用“枕”有安逸舒适的含义,则不能达到这个效果。
(3)C
译文:
五月的天山雪花仍在飘洒,看不见花朵开放只有刺骨的严寒。笛子吹着折杨柳的曲调,又何处寻觅杨柳青青的春天。白天随金鼓之声作战,晚上枕着马鞍入眠,只愿挥起腰下的宝剑,过关斩将,打败敌人。
8.(15分)文言文阅读。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咏雪》)
【乙】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
(1)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俄而雪骤
俄而:
一会儿,不久
②撒盐空中差可拟
差:
大体
③太丘舍去
舍去:
丢下他离开
(2)把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撒盐空中差可拟。
②未若柳絮因风起。
(3)甲、乙两文都主要采用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人物?分别表现了“兄女”谢道韫和元方的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分析】参考译文:
【甲】
谢太傅下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小辈谈论文章的义理。一会儿雪下得急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乙】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正午。过了正午还没到,陈太丘丢下他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我相约同行,却丢下我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理解。解答此题,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平时积累,根据句意理解词意。
①译句:一会儿雪下得急了。俄而:一会儿,不久。
②译句: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差:大体。
③译句:陈太丘丢下他离开了。舍去:丢下他离开。
(2)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翻译的要求是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
①重点词:差,大体。拟,相比。句意: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
②重点词:未若,不如,不及。因,趁,乘。句意: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
(3)本题考查刻画人物的描写方法和人物性格的分析。由甲文“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和乙文“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可知,主要采用了对话的方式,属于语言描写。从甲文中“未若柳絮因风起”中可以看出,谢道韫所对出的句子,即有意象又有蕴意,形象贴切。表现了谢道韫的聪慧。从乙文元方说的话“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可以看出他的聪明机智,行为方正。从他“不顾”的动作上来看,可以看出他性格的直率。
答案:
(1)①一会儿,不久;②大体;③丢下他离开。
(2)①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
②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
(3)语言描写。谢道韫:聪明,有才华;元方:聪明机智,行为方正。
9.(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秋枣儿红
①中秋前后,秋枣成熟了。
②家乡,到处都栽满了枣树。这个季节里,大红的枣儿缀满枝头,处处是红艳的景象,时时都流溢着枣香。人,站在村西的山包上,俯视,夕阳之下,村庄如云锦轻覆,煞是美丽;人行街头,举手,即能摘下大颗的枣儿,放入口中,咀嚼着,脆生生,甜润润,齿颊生香。
③这个季节里,总会让我想到自己的童年。那个时候,我还小,一到枣熟,就会跑到后园中打枣。枣树是后邻家的,后邻家的枣枝伸到了我们家的后园里。我拿起一块石头,用力投向枣枝,枣子便哗啦啦地掉了一地。有时,石头落到后邻家的院落里,便听到“哐当”一声,这,一定是后邻家的泥瓦盆被打破了。后邻家的老婆婆就会吆喝一声:“别打了,盆破了,落枣后给你送一些。”
④几天以后,后邻家“落枣”了,果然就派她们家的孩子送来一大瓢。
⑤现在想来,那种朴素、醇和的邻里之情,真是让人低回不已。
⑥秋枣成熟的时候,最忙碌的还是我的祖母。几乎每天,她都会到我们家的那几棵枣树下守望,看是否被孩子采摘,看会不会被风吹掉。一旦风起,她就赶紧跑到枣树下,将那些吹落的枣子拾起,放到锅上蒸熟,分给孩子们吃。蒸熟的枣子又软又甜,滑润绵软,别有一种风味。这样的跑动,要一直到“落枣”结束,看着一堆堆的枣儿,堆于家中。
⑦这时,祖母也会像后邻那样,拿起一只大瓢,盛满枣儿,一家一户地分送。她迈着颤巍巍的小脚,满脸堆满了得意的笑容,扭动的脚步,似是一种季节的舞蹈。送完邻里,她还要送亲戚,这个时候,祖母会将枣儿盛到竹篮里,篮口覆上一块红布,极是认真、庄重。她要在中秋节前,将这时鲜的枣儿送到每一户亲戚家,让每一位亲人都吃上这大红的鲜枣。她要给自己的亲人,送上一份节日的吉祥,一份季节的问候和祝福。
⑧所以,后来每当我听到那支歌:“大红枣儿甜又香,送给咱亲人尝一尝……”我就想到祖母,忆起祖母那颤巍巍的影像。
⑨如今想来,那个时候的祖母,心中一定充满了无限的幸福。她一定知道:甜美的果实是应当与大家一起分享的,而“分享”就是一种幸福。
⑩晒枣,也是祖母极喜欢的事情。收下的枣儿,要想保存长久,必须晒干,而这,总是要祖母去做的。祖母会找一领“箔幛”,将枣儿均匀地摊放在“箔幛”上,守着枣儿,守着太阳,一天天地将枣儿晒干。这个过程,祖母要不停地挑选,将不够饱满,或生虫的枣儿挑出。我喜欢看祖母晒枣的过程,看这个过程中,祖母宁静而安然的情态。她总是那样地专注,专注的目光里,流淌着一种慈祥和满足,将经久的岁月,沉淀为一种明练和淡然。
⑪晒干的枣儿,大部分要卖掉,换来一些日常的生活用品,用以度日。但祖母总是会保留一些的,待到冬日,室外积雪盈门,室内,全家人围在热乎乎的炕头上。此时,祖母就会捧出一大捧枣儿,提供家人,围而食之。这个冬日,就变得异常温暖,其乐也融融。彼情彼景,日久之后,就凝铸成了一种对家乡永久的思念。
⑫思念家乡:那满村的红艳,那早晨的炊烟,和炊烟下生息的亲人。
(1)简要概括故乡的秋枣有何特点。
(2)围绕秋枣,作者主要写了哪几件童年往事?
(3)品味下面加点的词语,体会后写出其表达效果。
①她迈着颤巍巍的小脚,满脸堆满了得意的笑容,扭动的脚步,似是一种季节的舞蹈。
②几天以后,后邻家“落枣”了,果然就派她们家的孩子送来一大瓢。
(4)阅读全文,说说作者借写秋枣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
(5)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选文中“甜美的果实是应当与大家一起分享的,而‘分享’就是一种幸福”一句颇富哲理意味,能引发读者的思索。
B.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文笔优美,写作的目的主要是刻画表现祖母的形象。
C.祖母总是捧出往日晒干的一大捧枣儿给家人吃,她这样做主要是要让大家共尝甜枣、品味生活,体现了她对大家的关爱,表现她待人的深情。
D.选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起到点明题旨,照应上文的作用。
【分析】本文通过回忆家乡中秋节时节枣子丰收,故乡的枣多,枣红,枣香,枣甜,枣脆,小时候我为了打枣打坏了邻居的瓦盆,收获季节祖母忙碌看枣,祖母愉快送枣,祖母专注晒枣,全家人幸福吃枣几件童年往事,表现了作者对故乡往事的回忆和眷念;对大方、慈祥、勤劳、能干的祖母的赞美,还有对一家人围着吃枣的浓浓亲情的怀念之情。
【解答】(1)本题是对内容概括的考查,根据问题,找到相应的段落,找到重点词语,用自己的语言将词语整理组合,逐条总结即可,在总结的时候寻找每段的中心句和文章的中心句。通过第一段“大红的枣儿缀满枝头,处处是红艳的景象,时时都流溢着枣香”“放入口中,咀嚼着,脆生生,甜润润,齿颊生香”可以看出故乡的枣多,枣红,枣香,枣甜,枣脆。
(2)本题是对故事情节概括的考查。运用要素串连法,写人记事的文章,找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组织整理一句话即可。第3段叙述了我童年淘气打枣;第6段写祖母忙碌看枣,第7段叙述祖母愉快送枣,第10段记叙祖母专注晒枣,全家人幸福吃枣的往事。
(3)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句子赏析。考查点包括词语的妙用、修辞手法的赏析、作者情感的把握。解析:指出修辞手法,分析修辞的用法,然后分析表达效果,最后看表达感情。动词,找出运用的动词,结合语境分析动词的表达效果,并指出表达的感情。比喻:把…比作…,形象生动的写出了…的特征,表现了…感情。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第一句话中“扭动的脚步,似是一种季节的舞蹈”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祖母送枣时内心的愉悦和自豪,体现祖母的大方、质朴和善良。第二句话中“果然“一词,承接上文,表现了乡亲们的淳朴与诚信。
(4)本题考查文章主旨。分析文章的主旨,一定要结合文本的内容,也就是文本中记叙的事件,其中出现的人物。还需要分析文末语段,因为有时文章的主旨会在文末以议论或是抒情的表达方式点出。根据本文最后一段和文本中的事件可知,本文表现作者的感情如下:对故乡往事的回忆和眷念;对朴素、醇和的邻里之情的赞美;对大方、慈祥、勤劳、能干的祖母的赞美;对一家人围着吃枣的浓浓亲情的怀念。
(5)本题考查文本内容和文章主旨。根据上一题的分析可知,本文写作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表达我对家乡的思念,对亲情和乡情的赞美与回忆。所以第二项分析有误,故选B。
答案:
(1)枣多,枣红,枣香,枣甜,枣脆。(3分)
(2)写了“我”淘气打枣,祖母忙碌看枣,祖母愉快送枣,祖母专注晒枣,全家人幸福吃枣等几件童年往事。(写出四件得4分)
(3)(1)“堆满了”生动形象写出了祖母送枣时内心的愉悦和自豪,体现祖母的大方,质朴和送枣时的幸福感,也侧面写出了秋枣的丰收带给人的喜悦心情。
(2)“果然”一词,承接上文,兑现了邻家慈爱老婆婆的诺言,烘托出善良乡邻的淳朴和守信。(4分)
(4)对故乡往事的回忆和眷念;对朴素、醇和的邻里之情的赞美;对大方、慈祥、勤劳、能干的祖母的赞美;对一家人围着吃枣的浓浓亲情的怀念。(4分)
(5)B (写作目的主要是表现“我”思念家乡的种种情感。) (3分)
三、综合运用。(8分)
10.(4分)班级开展主题为“徜徉于中华传统节日”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同学们参与。
很多诗句包含着丰富的节日文化内涵,请写出下列诗句涉及的节日名称及其习俗。
①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节日名称: 春节
习俗: 贴春联
②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节日名称: 重阳节
习俗: 登高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于文学、文体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文体常识要注意各种文体的特点。
【解答】答案:
①春节 贴春联
②重阳节 登高
11.(4分)品读下面的文字,写出其中的人物事件和三个节日习俗。
它从汨罗江的波浪里悄然走来,几千年前的那朵浪花犹如一滴水彩,把中华大地染成粽叶式的青绿,从此让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亘古不变的艾香。
人物事件: 屈原投江
节日习俗: 包粽子 赛龙舟 插艾叶
【分析】本题考查文化常识。根据文字内容的描述可知,这里所描述的人物为屈原,所描述的节日是端午节。
【解答】端午节的来历有很多,其中流传最广的说法是为纪念历史上伟大的诗人屈原。屈原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官至左徒、三闾大夫等。屈原为人正直,忧国忧民,一心致力于国家的变法图强,但是却屡屡遭受小人的谗言攻击和迫害,再加上楚怀王昏庸无道,不辨忠奸,满怀忠君爱民热忱的屈原被疏远了、被放逐了,最终在悲愤绝望中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人们为了纪念他才有了端午节,才有了吃粽子、赛龙舟、插艾叶等习俗。
答案:
屈原投江 包粽子 赛龙舟 插艾叶
四、写作。(60分)
12.(60分)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刚刚告别了多多姿彩的童年生活,迎来了充满青春活力的初中生活,你们将面临的也许是快乐,也许是伤感,甚至是失落,痛苦……但是必将是成长着,前进着……
请以“那一刻,我真______”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写记叙文;(2)不少于600字。
【分析】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那一刻”是一个细节,是一个特写镜头,是一幅画,是一个动人的场面,可以是“真善美”的凝聚,也可以是“假恶丑”带给人的震撼。“那一刻”虽然限定了时间,时间虽短,但意义却很重大……空白处需要补充的应是自己对那一刻的独特感觉或是那一刻对于我的重要影响。写小事件,应写出“那一刻”对“我”的触动和改变,细致地描摹出内心的真实感受。写大事件,在熟练掌握材料的基础上,注意应以大见小,应突出“那一刻”对“我”的影响,强调“那一刻”对自己心灵所具有的持久的震撼力。从作文的文体上来看,考生可以写成记叙文,以叙事为主。
【解答】
那一刻真幸福
窗外,北风呼呼地吹着,光秃秃的树枝在风中肆意摇晃,地上铺着一层薄雪,一派肃杀的气息。
这么冷的天气,同学们都躲在教室里,生怕与屋外寒冷的北风正面接触。就连平日里最爱动的同学,也乖乖地坐在教室里,手捧一本书,眼巴巴地望着窗外。
一阵寒风呼啸而过,窗外的树枝打到玻璃上,啪啪的响。我抬头望去,似乎隔着厚厚的墙壁也能感受到北风的寒冷。我不禁打了个哆嗦。心中难过起来:唉!这鬼天气,白天都这么冷,晚上呢?那岂不是更冷!怎么办呢,宿舍里就那么一床被子,我该怎么熬过这寒冷的冬夜呢?
正纠结间,班主任过来了:“小玲,出来下,校门口有人找你,快去看看吧!”“会是谁呢?”我带着疑惑走向校门口。一路上,北风吹在脸上,像刀割一样,又冷又疼。远处,一个熟悉的身影站在寒冷的北风中,走近一看,竟然是妈妈!
我高兴地跑过去:“妈,你怎么来了?”“这天突然降温,怕你晚上冷,这不,又给你送了一床棉被,可别冻着。”妈妈用她温暖的大手捂着我冰冷的脸。我抬头看着妈妈,岁月在妈妈的脸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迹,风肆意吹着妈妈的头发,不知何时,妈妈的两鬓竟然有了白发!忽然,心中一股暖流直抵眼眶,一种幸福感溢满心间,不由得伸手抱住了寒风中的妈妈。“快回教室吧,外边冷。”妈妈把被子递到我的手里。“嗯。妈,路上小心点。”
抱着厚厚的棉被,心里满满的幸福。低头嗅一嗅,上面还有妈妈的味道。北风依旧吹着,但我已不再惧怕寒冷。因为妈妈的爱,像冬日里的一抹暖阳,温暖着我的心灵。
妈妈,谢谢您!人生路上,有您的陪伴,我无所畏惧。妈妈,有你,那一刻,我真的很幸福。
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这是一份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汇文中学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汇文中学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阅读,应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万隆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万隆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阅读,综合应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