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1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学案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2279756/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历史第1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学案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2279756/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历史第1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学案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2279756/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学案设计
展开知识点一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列国纷争
(1)“春秋五霸”
①背景:春秋时期,一些大的诸侯国力图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确立霸权地位。
②概况:齐国、晋国、楚国、吴国与越国等先后建立了霸权,史称“春秋五霸 ”。
(2)“战国七雄”
①背景: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一些诸侯国的卿大夫掌握了实权。
②概况:韩、赵、魏三家大夫分晋,齐国大夫田氏取代原来的齐国姜姓国君。经过长期纷争,最终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
③影响: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周王室被秦国吞并。
2.华夏认同
(1)形成
①春秋时期: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相邻戎狄蛮夷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②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2)意义: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为广泛的族群。
知识点二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1.经济发展
2.变法运动
(1)概况
①背景: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
②目的:实现富国强兵。
③影响: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2)商鞅变法
知识点三 孔子和老子
1.孔子
(1)地位: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背景:礼崩乐坏、社会动荡。
(3)核心:伦理和政治重建问题。
(4)主张
2.老子
(1)地位: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2)主张
知识点四 百家争鸣
1.背景
(1)经济因素:社会经济的发展。
(2)阶级关系: 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并受重用。
(3)社会风气: 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
2.内涵:当时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
3.思想
4.意义
(1)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3)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华夏认同观念
华夏早期民族观念中民族、国家、文化认同具有一致性。血缘是夷狄认同华夏的重要依据之一;较之于血缘,文化的意义更为重要。而在文化和血缘背后,政治因素发挥着更大的作用,它能够影响夷狄对血缘和文化的认识,进而影响夷狄认同华夏的观念。
漫画通常以含蓄、隐晦的方式评说世事,具有趣味性和形象性,耐人寻味。解读上图漫画,你从中能够获得哪些有效信息?
提示: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权力衰微,地方诸侯势力壮大,形成列国纷争局面。
春秋时期的铁锸和穿有鼻环的牛尊
战国时期的铁口犁
提取材料信息,并据此说明“铁锸”和“铁口犁”反映的现象。
提示:直接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也反映了这一时期手工业的冶铁和铸造技术。
笔记:
孔子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带着部分学生周游列国,但均遭冷遇,终其一生也未得到重用,你认为这是什么原因?
提示:主要原因在于当时列国纷争,孔子所推崇的儒家学说不符合争霸战争的需要。
对“无为而治”的理解
“无为而治”不是不作为,而是不妄为,有所为,有所不为。
笔记:
百家争鸣
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区别
前者的范围较窄,主张“克己复礼”为仁,讲究阶级性;后者具有广泛性,不分等级贵贱。前者代表统治阶级利益;后者代表小生产者利益。
富国强兵——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情境探究···································································
1.获取信息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经济原因
材料 在这些经济比较发达的诸侯国……夺权后的地主阶级,随着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壮大……边远地区的秦、楚、燕等国的社会经济也发展到相当水平,新兴地主阶级也逐渐壮大起来。然而这些诸侯国的政权仍然控制在旧贵族手中。各国地主阶级的普遍发展壮大及其与旧贵族的对立,必然导致政治上的一场更大变革,这种变革,就是各国的变法运动,亦可称法治运动。
——赵矢元、冯兴盛主编《新编中国通史纲要》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战国时期变法风潮出现的原因。
提示:生产力的发展是战国时期变法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社会阶级关系的新变化,新兴地主阶级壮大,与旧贵族争夺领导权,要求发展封建经济,建立适应新兴地主阶级的新制度,变法是满足新兴地主阶级要求的有效途径。
2.论证观点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动
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权力下移,政治重心由周天子逐渐转移到公室、卿大夫集团。以统治阶级“内争”为特色的社会秩序的急剧变动,最终造成了社会结构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极化。
——摘编自王家范《大学中国史》
指出材料中关于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变动的观点,并结合史实进行论证。
提示:观点:王室衰微,政治权力重心下移。
论证: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一些诸侯国的卿大夫掌握了实权。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齐国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
■素养形成···································································
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在春秋战国时期,活跃着许多优秀的社会变革者,他们通过自己的智慧变法图强,不仅强大了一个国家,更是引领了一个时代。尤其是商鞅变法,使秦国迅速改变了贫弱落后的面貌,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盛的国家,从而为秦始皇吞并六国、开创帝业奠定了基础。
思想解放——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情境探究···································································
1.获取信息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材料 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大变动,王官之学的退场,私学的兴起,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等著《中华文明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提示:原因:社会大变革;政治社会环境自由宽松;私学发展,讲学盛行。
2.论证观点 百家争鸣——一场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
材料 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出现了举世闻名的百家争鸣的文化局面,这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辉煌的一页。《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解释是战国时期学术界互相辩争的风气,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对当时文化学术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这不仅是对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解释,也是对它的评价,而这样的评价似乎并不恰当。应该说,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其形成源远流长,成果丰硕,影响深远。
——摘编自薛国中《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条件》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赞成哪一种观点?说明你的理由。(要求:提炼材料中的某一种观点或者自己提出新的观点并说明你的理由;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提示:示例一:
观点:百家争鸣是战国时期学术界互相辩争的风气,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理由: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混战;奴隶制经济崩溃,封建经济有所发展;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阶级特权;面对社会大变革,一批杰出思想家相互辩争,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因此可以说,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示例二:
观点: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其形成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理由: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出现,绝非偶然。夏商周三代,尤其是东周春秋时期,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奠定了人才和思想基础。诸子百家的思想深受先代文化的影响,可以说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有助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和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的特点。因此,百家争鸣的形成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素养形成···································································
认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1)春秋战国时期,伴随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发展,奴隶制经济崩溃,土地私有制产生,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社会经济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新兴的士阶层地位上升,颇受重用。他们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希望用自己的思想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愿望。
(3)随着“私学勃兴”,“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平民开始接受教育;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治国理念
(1)儒家推崇“人治”。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即所谓的“王道”。当国家趋于稳定、步入正常轨道后,宜用儒家思想。
(2)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即所谓的“霸道”。在动荡年代宜用法家思想,以实现国家大一统。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即所谓的“帝道”。大动荡后,与民休息,恢复和发展生产,以道家思想为宜。
1.(2020·滨州高一检测)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广泛。这说明了( )
A.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B.分封制的崩溃
C.血缘政治得到加强 D.中央集权加强
A [从材料中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分布更广泛”可以看出,华夏文明对周边部族的吸引力增强,周边部族对华夏文明的认同感也在增强,故A项正确;分封制的崩溃、中央集权加强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D两项错误;血缘政治得到加强与战国时期的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
2.《荀子·富国》说:“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古量器名),一岁而再获之。”这说明,战国时期( )
A.五谷开始种植
B.铁犁牛耕已经广泛使用
C.土地私有出现
D.单位面积产量大大提高
D [根据题干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逐步形成,农民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作出了重要贡献,与材料中“人善治之,则亩数盆(古量器名),一岁而再获之”相符,故选D项。]
3.(2020·北京石景山区高一检测)商鞅变法内容中,直接打击奴隶主贵族势力的是( )
A.重农抑商 B.奖励军功
C.废井田,开阡陌 D.建立严密的户籍制
B [商鞅变法中规定按军功授爵,贵族无军功不再授爵,这直接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势力,B项正确;重农抑商是保护小农经济的措施,与题意不符,A项错误;废井田,开阡陌是承认土地私有,与题意不符,C项错误;建立严密户籍制的目的是加强对人民的控制,D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4.(2020·山东学业水平考试)春秋战国时期,主张统治者应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为政以德”的思想家是(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
B [孔子的核心观念是“仁”,意为关爱他人,进而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为政以德”,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故选B项。]
5.(2020·滨州高一检测)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一主张体现了( )
A.天人合一观念 B.朴素辩证思想
C.逍遥自由观念 D.朴素的唯物论
D [根据材料“道法自然”可知,老子强调顺应自然,属于朴素的唯物论,故D项正确;老子强调的是顺应自然规律,不是天人合一,故A项错误;朴素辩证思想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逍遥自由观念是庄子的思想,故C项错误。]
6.(2020·福建学业水平考试)战国时期,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思想流派是(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C [由所学知识可知,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是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故选C项。]
课 标 解 读
1.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2.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诸侯纷争对民族融合和统一的作用。
3.搜集有关老子、孔子、孟子、荀子和庄子的史料,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百家争鸣的内容,从“历史解释”角度探究百家争鸣的意义。
时 空 坐 标
农业
①农业技术: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
②水利工程:都江堰、郑国渠、芍陂
工商业
①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
②货币流通广泛
③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
时间
开始于公元前356年
内容
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②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③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④“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
⑤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⑥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影响
①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②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核心观念
“仁”,意为关爱他人
政治方面
①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为政以德”,通过道德感化治理国家
②恢复礼乐制度,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
教育方面
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办学,打破了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
典籍整理
对《诗》《书》《礼》《易》《春秋》等文献进行整理,孔子的思想言论记载于《论语》中
世界观
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
辩证法
揭示出事物存在着互相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
政治观
对现实不满,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派别
代表
主张或特点
儒家
孟子
认为人性善,提倡“仁政”
荀子
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
道家
庄子
崇尚逍遥自由
阴阳家
邹衍
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相生相胜”理论
墨家
墨子
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提出“尚贤”的政治主张
法家
韩非
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
经济方面
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私田越来越多,以井田制为标志的土地国有制度逐渐被破坏
阶级关系
土地私有化程度的加深使新兴地主阶层日益壮大。他们要求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发展地主经济
政治方向
日益激烈的兼并形势,对各国生存及国家能力建设提出更高要求;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为统一天下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
思想方面
各家学派纷纷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改革成为社会的主要呼声
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导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导学案及答案,共2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时空坐标,思维导图,知识梳理,通关检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学案,共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秦的统一,秦朝的暴政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学案设计,共10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从部落到国家,商和西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