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 声综合与测试练习题
展开这是一份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 声综合与测试练习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三章声巩固练习(4)2021-2022学年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老师讲课用的扩音器的作用,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改变声音的音色 B.增高声音的音调
C.增大声音的响度 D.加快声音的频率
2.下列实验中,探究声音产生条件的是( )
a、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
b、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c、放在钟罩内的响铃闹钟,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听到铃声明显减小
d、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
A.ab B.bc C.cd D.ad
3.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触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此实验不能说明( )
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B.此实验是探究音调的决定因素
C.此实验是探究响度的决定因素 D.此实验利用了放大的方法
4.《会说话的汤姆猫》是一款手机宠物类应用游戏。如图所示,当你对着它讲话,它就会用它独特的声音重复一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汤姆猫说话的声音不能在固体中传播
B.汤姆猫说话的声音是由手机中喇叭的振动而产生的
C.增大手机的音量,可以改变汤姆猫说话声音的音调
D.汤姆猫说话的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约为3×108m/s
5.下列有关声音的特性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按在桌边的钢尺能探究音调与振幅的关系
B.7个相同的水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仔细调节水的高度后,用相同的力敲击它们,7个水瓶发出声音的响度大致相同,最右边水瓶发出声音的音调最高
C.医生在诊病时使用的听诊器能使心脏的振幅增加,响度增大
D.甲、乙、丙、丁所示声波的四个波形图中音调相同的只有图甲与图乙
6.编钟是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的乐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敲击编钟时发出的声音是由钟振动而产生的
B.敲击大小不同的钟发出的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C.用不同的力度敲击同一编钟,声音的音调不同
D.只要敲击编钟,听力正常的人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7.与图中情景相关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甲图中的实验可以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
B.乙图中用实验加推理的探究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C.音叉抵在牙齿上,能听到音叉的声音是利用了空气传声
D.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橡皮筋是为了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8.把频率为256Hz音叉发出的声音信号输入示波器,示波器展现的波形如图所示。若把频率为512Hz音叉发出响度相同的声音信号输入同一设置的示波器,其波形可能是下图中的( )
A. B. C. D.
9.暖水瓶的瓶胆夹壁中是真空,小明想利用它来探究真空能否传声。他把音乐贺卡里的电子发生器放入瓶中,根据听到的声音进行判断。在他设计的下列几组比较因素中最合理的是( )
A.塞上瓶塞和不塞瓶塞进行比较
B.用一个完好的和一个已经漏气的瓶胆进行比较
C.把瓶胆放在近处和远处进行比较
D.将音量大小不同的芯片先后放入瓶胆中进行比较
10.甲同学把耳朵贴在一根注满水的自来水管的一端,当乙同学用力敲击一次水管的另一端时,甲同学会听到几次敲击声( )
A.1次 B.2次 C.3次 D.以上都有可能
11.昆虫飞行时翅膀都要振动,蝴蝶每秒振动5~6次,蜜蜂每秒振翅300~400次,当它们都从你身边飞过时,凭你的听觉( )
A.只能感觉到蝴蝶飞过 B.只能感觉到蜜蜂飞过
C.都能感觉到 D.都不能感觉到
12.二胡是我国传统拉弦乐器,拉二胡时,手按压琴弦不同位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声速
13.2020年6月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方队参加在俄罗斯莫斯科红场举行的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5周年阅兵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铿锵有力的脚步声是由振动产生的
B.整齐的口号声说明了士兵发出声音的音色相同
C.响亮的口号声说明了士兵发出声音的音调高
D.铿锵的脚步声比士兵的口号声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快
二、填空题
14.复读机的扬声器发声时,它的纸盆在________,朗读声被我们听到,(选填“需要”或“不需要”)________经介质传播;不改变音量大小,当复读机快放时,发出声音的响度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5.如图所示,甲、乙两个完全相同的水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拿棍用相同大小的力敲击它们,可以发出音调不同的声音,音调较高的是______(选填“甲”或“乙”)。从瓶口向内吹气,声音是由于____(选填“水和瓶子”或“空气柱”)振动而产生的。
16.在迎新晚会汇演上,小明弹奏电吉它时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___________;琴声是通过琴弦的___________产生的,通过___________传播到我们耳中的。
17.在抗日战争中,八路军为了伏击日军火车,侦察员常用耳朵贴着铁轨来提前判断是否来了火车。这是利用声音在铁轨中的传播速度____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___________m/s。
18.城市一些交通繁忙处都设有噪声监测设备,该设备的显示屏上显示77.0的数字,它的单位是______,该装置显示了噪声的____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睡午觉的小超经常被姥姥家门口放的广场舞音乐声吵醒,对他来说,广场舞的音乐声属于______(填“噪声”或“乐音”)。为避免干扰,他关闭窗户,这是利用了______(填“消声”“吸声”或“隔声”)的方法来减小干扰。姥姥知道小超睡醒后要学习,于是把音量调小了,这是在______减弱噪声的。
三、简答题
19.火车开近时,汽笛声的音调升高,声音变尖,开过身旁并向远方开去时,音调又慢慢低下来,为什么说笛声会变调呢?
20.动画片《星球大战》中,神鹰号太空船将来犯的天狼号击中,听到天狼号“轰”地一声被炸毁,神鹰号宇航员得意地笑了。
(1)你觉得这段描写符合科学道理吗?
(2)减弱噪声的途径有哪些?
(3)请你设计一个小实验,证明“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产生的声音幅度越大”。
21.敲鼓时,撒在鼓面上的纸屑会跳动,且鼓声越响跳动越高;将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且音叉越响溅起水花越大;扬声器发声时纸盆会振动,且声音越响振动越大.根据上述现象可归纳的结论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以下情景反映了什么物理知识.
喇叭放音时,纸盒上的纸蝴蝶“翩翩起舞”.________
支起自行车,使车后轮转起来,用一硬纸片伸过自行车后轮的辐条中,随着车轮转速的加快,纸片发出的声音会越来越尖.________
被敲响的音叉会把与音叉接触的悬吊小球弹开,音叉被敲得越响,小球被弹得越远.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详解】
A.扩音器没有改变声源的材料和结构,不能改变声音的音色,故A错误;
BD.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扩音器没有改变声音的频率,故扩音器没有改变声音的音调,故BD错误;
C.振幅决定声音的响度,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扩音器增大了声音的响度,故C正确。
故选C。
2.D
【详解】
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可以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探究的是音调与弦的长短的关系;放在钟罩内的响铃闹钟,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听到铃声明显减小,探究的是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故选D。
3.B
【详解】
A.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触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乒乓球会被弹起一定的角度,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音调指声音的高低,音调跟物体的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同一个音叉频率不变,此实验无法探究音调的决定因素,故B错误,符合题意;
C.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音叉振幅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乒乓球被弹得越高。说明声音的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音叉的振动转化为轻质小球的运动,这样可以把音叉的微小振动进行放大,这是“转换法”,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B
【详解】
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固体、液体、气体中都可以传播声音,故A错误;
B.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汤姆猫说话的声音是由手机中喇叭的振动而产生的,故B正确;
C.增大手机的音量,可以改变汤姆猫说话声音的响度,故C错误;
D.汤姆猫说话的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约为340m/s,故D错误。
故选B。
5.B
【详解】
A.用不同的力拨动钢尺,钢尺的振幅变化,响度变化,所以实验时,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故A错误;
B.从左往右瓶内水的质量逐渐减小,从左往右敲击瓶子时瓶子振动越来越快(即振动频率越来越高),因此声音的音调会变高,则最右边水瓶发出声音的音调最高,故B正确;
C.听诊器可以有效的减小由于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造成能量损耗,提高传递到医生耳朵中声音的响度。听诊器不能改变心脏跳动的振幅与响度,更不能改变音调和音色,故C错误;
D.从图中可以看出,相同时间内,甲、乙、丁的振动的次数相同,所以甲、乙、丁的频率相同,音调相同,故D错误。
故选B。
6.A
【详解】
A.敲击钟时发出的声音是由钟振动而产生的,故A正确;
B.敲击大小不同的钟发出的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相同,故B错误;
C.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个钟能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故C错误;
D.敲击编钟时,若编钟发出的声音是次声波,人就听不到,故D错误。
故选A。
7.C
【详解】
A.甲图中,将乒乓球靠近正在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会弹起,说明发声的音叉正在振动,可以探究声音的产生条件,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乙图中,将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入玻璃罩中,将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听到闹钟的声音逐渐减小,可以探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音叉抵在牙齿上,能够听到音叉的声音是利用了骨传导传声,故C错误,符合题意;
D.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橡皮筋是为了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A
【详解】
频率为256Hz音叉发出的声音的波形与频率为512Hz音叉发出响度相同的声音的波形相同,但是512Hz是256Hz的两倍,因此相同时间内,频率为512Hz音叉发出响度相同的声音的振动次数是频率为256Hz音叉发出的声音的振动次数的2倍,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B
【详解】
A.不塞瓶塞时声音通过空气向外传播,塞上瓶塞时声音通过瓶塞向外传播,探究的是固体传声和气体传声,故A不符合题意;
B.完好的瓶胆夹壁中都是真空的,漏气的瓶胆不是真空的,可以验证真空能否传声,故B符合题意;
C.把瓶胆放在近处和远处进行比较,没有控制距离相同,不符合控制变量法的思想,无法比较,故C不符合题意;
D.将音量大小不同的芯片先后放入瓶胆中,没有控制声音响度大小,不符合控制变量法的思想,无法比较,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0.D
【详解】
因为声音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所以,如果这根自来水管足够长时,在一端敲击一下,在另外一端能够听到三次声音:铁管传来的、水传来的、空气传来的。但是如果铁管不是足够长,接收到的两次声音之间间隔短,人耳是区分不开这两个声音的,听到的是一个声音。因为不知道铁管的长度,所以,可能听到1次、2次或者3次。故A、B、C错误,不符合题意;D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11.B
【详解】
人耳听觉范围是20Hz~20000Hz,蝴蝶每秒振动5~6次,低于20Hz属于次声,人不能听到;蜜蜂每秒振翅300~400次,在人耳听觉范围内,人能听到。
故选B。
12.A
【详解】
物理学中把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响度与物体的振幅和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音调与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拉二胡演奏时,琴师的手按压琴弦不同位置,改变了琴弦振动部分的长度,从而改变了琴弦振动的频率,是为了改变音调。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3.A
【详解】
A.一切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脚步声是也由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B.整齐的口号声,指的是大家同时说出相同的内容, 而不是音色相同,故B错误;
C.响亮的口号声,响亮指声音的响度大,而不是音调高,故C错误;
D.当介质种类和温度相同时,不同的声音的传播速度是相同的,脚步声与士兵的口号声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相同,故D错误。
故选A。
14.振动 需要 不变
【详解】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复读机的扬声器发声时,它的纸盆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朗读声被我们听到,是通过空气这种介质传播的。
[3]音量就是指声音的响度,当复读机快放时,改变的是声音的音调,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变。
15.乙 空气柱
【详解】
[1]由题意可知,拿棍用相同大小的力敲击它们,水瓶会振动,会引起水瓶中的水的振动,乙中水的质量较小,乙中水振动得快,乙中水发声的音调高。
[2]从瓶口向内吹气,这时会发出声音,振动的是空气柱,即从瓶口向内吹气,声音是由于空气柱振动而产生的。
16.音调(高低) 振动 空气
【详解】
[1]小明弹奏电吉它时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改变了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即影响的是声音的音调。
[2]琴声是通过琴弦的振动产生的,因为振动产生声音。
[3]在琴弦和人耳之间存在空气这种介质,故琴声通过空气传播到人耳。
17.大于 340
【详解】
[1]侦察员常用耳朵贴着铁轨来提前判断是否来了火车,这是利用声音在铁轨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传播相同的距离,声音通过铁轨传播所用的时间比通过空气传播所用的时间短。
[2]声音的传播速度和介质种类有关,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
18.分贝/dB 响度 噪声 隔声 声源处
【详解】
[1][2]噪声监测设备监测声音的响度,该设备的显示屏上显示77.0的数字,它的单位是分贝(dB)。
[3]干拢人们学习、休息、生活的声音都是噪声;睡午觉的小超经常被姥姥家门口放的广场舞音乐声吵醒,对他来说,广场舞的音乐声属于噪声。
[4]他关闭窗户,这是利用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是隔声的方法。
[5]把音量调小了,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是消声。
19.根据多普勒效应得知,当物体振动频率不变时,距离声源越远,声音的音调越低,距离声源越近,声音的音调越高;当有人站在火车轨道旁,正在鸣笛的火车向着我们急驶而来时,距离越来越近,人感知的音调逐渐变高,频率越来越大;而当正在鸣笛的高速火车离他而去,距离越来越远,人感知的音调逐渐变低,频率越来越小.
【分析】
当火车向你驶来的时候,笛的音调变高;当火车离开你向远处驶去时,音调在降低,但若你是坐在火车上,所听到的笛声的音调却始终一样,也就是说实际上笛的频率并没有改变,只是当听者和声源之间发生相对运动时,听者感觉到频率的改变,这种现象称为多普勒效应.
【详解】
根据多普勒效应得知,当物体振动频率不变时,距离声源越远,声音的音调越低,距离声源越近,声音的音调越高;当有人站在火车轨道旁,正在鸣笛的火车向着我们急驶而来时,距离越来越近,人感知的音调逐渐变高,频率越来越大;而当正在鸣笛的高速火车离他而去,距离越来越远,人感知的音调逐渐变低,频率越来越小.
20.(1)这段描述不符合科学道理。
(2)减弱噪声的途径有在声源处减弱、在人耳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将刻度尺的一端夹紧在抽屉缝里,用手指使刻度尺的伸出部分弯曲,一松手,刻度尺由于振动而发出声音,刻度尺弯得越厉害,松手后听到的声音就越强,反之就越弱,以上实验证明“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详解】
(1) 这段描述不符合科学道理。理由是:在太空中没有空气,因为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所以天狼号爆炸发出的声音根本无法传到神鹰号上。
(2)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种,分别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3)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响度和振幅、距声源的远近的关系。在距声源一定时,改变刻度尺偏离原位置的大小,来感受声音的响度。具体做法:将刻度尺的一端夹紧在抽屉缝里,用手指使刻度尺的伸出部分弯曲,一松手,刻度尺由于振动而发出声音,刻度尺弯得越厉害,松手后听到的声音就越强,反之就越弱。以上实验证明:“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2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详解】
根据:敲鼓时,撒在鼓面上的纸屑会跳动;将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扬声器发声时纸盆会振动,可得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根据:鼓声越响跳动越高;音叉越响溅起水花越大;声音越响振动越大.可得结论: 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22.喇叭发声时纸盆在振动 音调的高低和振动频率的关系 响度和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详解】
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所以喇叭放音时,纸盒上的纸蝴蝶“翩翩起舞”;
说明喇叭发声时纸盆在振动,从而带动纸蝴蝶“翩翩起舞”.
支起自行车,使车后轮转起来,用一硬纸片伸过自行车后轮的辐条中,随着车轮转速的加快,纸片发出的声音会越来越尖.
是因为车轮转速的加快时,纸片振动加快,即频率升高,而频率决定音调,所以声音会越来越尖,说明音调的高低和振动频率有关.
敲音叉的力越大,音叉的振幅越大,听到声音的响度就越大,听到的声音越响,音叉的振幅越大,小球会被弹得越远,说明响度和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点睛】
重点是声音的产生、传播特征,加深理解难度不大,但在考试中经常出现,要多练习达到熟练的程度.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 声综合与测试课后复习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学年第三章 声综合与测试课后练习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第三章 声综合与测试巩固练习,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