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四川省眉山市天府新区一中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物理【试卷+答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四川省眉山市天府新区一中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物理【试卷+答案】第1页
    四川省眉山市天府新区一中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物理【试卷+答案】第2页
    四川省眉山市天府新区一中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物理【试卷+答案】第3页
    还剩2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四川省眉山市天府新区一中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物理【试卷+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四川省眉山市天府新区一中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物理【试卷+答案】,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四川省眉山市天府新区一中八年级(上)
    10月月考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共12小题,共计36分):
    1.(3分)下列估计的数据与实际最接近的是(  )
    A.中学生食指的长度为1.6cm
    B.教室的空间高度为4m
    C.人的一次脉搏时间为10s
    D.中学生百米赛跑的时间为0.8s
    2.(3分)下列诗句中描述划线部分在运动,所选择的参照物不正确的是(  )
    A.轻舟已过万重山﹣﹣万重山
    B.孤帆一片日边来﹣﹣日
    C.牛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牛
    D.不疑行舫动,唯看远树来﹣﹣船上乘客
    3.(3分)AB两个物体同时同地向东做直线运动,甲、乙两个图象分别描述了AB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根据图象得出的下列信息中错误的是(  )

    A.A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B.B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C.以B为参照物A向东运动
    D.B物体运动1.5s通过的距离是6m
    4.(3分)如图所示,将悬挂的乒乓球移近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到乒乓球被音叉弹开。此现象表明(  )

    A.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B.声音能通过固体传播
    C.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D.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
    5.(3分)课外活动时,小明和小华在操场上沿直线跑道跑步,如图所示是他们通过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前4s内,小华跑得较快
    B.两人都做变速运动
    C.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D.全程中,小华的平均速度大于小明的平均速度
    6.(3分)4月20日寿光蔬菜博览会隆重开幕,我市某文艺团体举办公益庆祝活动,活动中一名男低音歌唱家在放声歌唱时,由女高音轻声伴唱,则男低音比女高音(  )
    A.频率高,振幅大 B.频率低,振幅小
    C.频率低,振幅大 D.频率高,振幅小
    7.(3分)如图为声音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三者的音调不同
    B.甲、乙、丙三者的响度不同
    C.甲、乙、丙三者的音色不同
    D.甲、乙、丙三者的音调、响度、音色都不同
    8.(3分)央视《国家宝藏》节目中的贾湖骨笛是以鹤类鸟的翅膀骨头制成的,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的乐器(如图所示),比古埃及出现的笛子要早2000年。关于骨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笛声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越来越慢
    B.吹奏的笛声是由笛子振动发出的
    C.吹奏的笛声一定属于噪声
    D.按住不同的笛孔发出声音的音调会改变
    9.(3分)有关声现象的知识,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  )
    A.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B.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是利用声传递信息
    C.“响鼓还需重锤敲”说明声音的音调与振幅有关
    D.中考期间,考场附近禁止鸣笛,是为了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10.(3分)下列现象中属于利用声传递能量的是(  )
    A.蝙蝠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
    B.超声波检测机器零件是否有空洞
    C.超声波清洗精细机械零件
    D.医院里用“B超”为病人检查身体
    11.(3分)如图所示,关于声现象的各种情景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甲图:钢尺振动频率越高,响度越大
    B.乙图:通过乒乓球的摆动来说明音叉在振动
    C.丙图: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D.丁图:烛焰的晃动,说明声音能够传递能量
    12.(3分)下列有关匀速直线运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根据v=可知,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通过的路程成正比
    B.根据s=vt可知,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通过的路程与所需时间成正比
    C.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大小由运动时间决定
    D.汽车沿平直公路每分钟行驶的路程均为1000米,则汽车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
    二、填空题(19分):
    13.(3分)用如图所示的刻度尺来测金属块的长度,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测量结果为   cm。

    14.(3分)甲、乙两辆小车在平直的路面上向东运动,小林测出它们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并由所测数据作出了相应的s﹣t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可知v甲   v乙(选填“>”、“=”或“<”),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向    (选填“东”或“西”)运动。


    15.(3分)右表是姜堰到南京的T7781次特快列车的运行时刻表,列车由姜堰驶往南京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千米/小时。列车在“姜堰到扬州”与“扬州到南京”的两个路段上哪一段运行得快一些?   (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姜堰
    扬州
    南京
    到站时间

    08:13
    09:50
    发车时间
    07:17
    08:16

    里程/km
    0
    78
    179
    16.(3分)如图所示是计时员用停表为某运动员记录的时间,则运动员的成绩是    s

    17.(3分)如图,3位与人类身高相仿的机器人“乐手”,或执竹笛,或弹箜篌,或敲排鼓,与民族音乐演奏家同台奏乐。机器人“乐手”在吹竹笛时,竹笛声是    产生的;我们能分辨不同乐器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    不同。

    18.(3分)如图所示,一个同学轻敲桌子(不要使附近的同学听到敲击声),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却可以听到敲击声,说明    能够传声,如果增大敲击的力度,则声音的    (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将会变化。

    19.(3分)如图所示,是声音输入到同一示波器上时显示振动随时间关系的波形。其中音调最高的是   图,响度最小的是   图。

    20.(3分)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声音的响度与哪些因素有关。使音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观察到响度越大,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越大,说明响度与声源的    有关;

    21.(3分)音乐课上,老师弹钢琴时手指弹奏不同的琴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利用超声波清洗眼镜说明声波能够传递    。
    三、实验探究题(20分):
    22.如图是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小车由A点所示位置静止释放,经过B、C两处时电子表显示的时刻(h:min:s)如图所示。

    (1)实验原理是是    ;实验所用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和    ;
    (2)小车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
    (3)实验中测得路程s1上的平均速度为v1,路程s2上的平均速度为v2,那么,v1、v2的大小关系是v1   v2(选填“>”、“<”、“=”),小车滑下来全程是做    运动(选填“匀速”、“加速”或“减速”);
    (4)为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倾斜度较    (选填“大”或“小”)。
    23.在研究充油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的活动中,如图所示,小丽、小宇等同学的实验方案如下。
    A.在内径为1cm、长为50cm的玻璃管中注满油,管内留一个小气泡。
    B.在玻璃管的最下端用橡皮筋做上标志作为零位置,然后从零位置向上,每隔10cm用橡皮筋做上一个标志。
    C.先将玻璃管翻转,使气泡停在最上端,然后迅速将玻璃管翻转并竖直放置,观察气泡的运动情况。气泡在零位置时,揿下秒表,依次读出气泡通过10cm、20cm、30cm、40cm位置的时刻。
    (1)气泡上升过程中,若以气泡为参照物,玻璃口的塞子是   (选填“运动”/“静止”)的;
    (2)小宇同学在分析、评估实验方案时发现,实验方案有缺陷,这个缺陷导致了无法准确地揿下秒表。
    缺陷:   。
    原因:   。
    (3)小宇同学修正缺陷之后,测得的数据如表所示。
    路程s/cm
    0
    10
    20
    30
    40
    时间t/s
    0
    1.0
    2.0
    3.0
    4.0
    ①请你用描点法在图乙中画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图象;
    ②请你依据实验中测得数据,归纳出油中气泡在做   运动。
    (4)为了判断气泡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需要测量气泡运动的路程和时间,为便于测量,应使气泡在管内运动得较   (选填“快”/“慢”)。

    24.如图所示,小组同学完成以下三个声现象的实验,请回答相关问题。

    (1)如图甲所示,该装置中乒乓球被弹开,说明了发声的音叉在   ;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是将实验现象放大,这种实验方法是   (控制变量/转换)法,该装置还可以探究声音响度与   的关系。
    (2)如图乙所示,随着抽气机不断向罩外抽气,小明听到罩内正在响铃的闹钟铃声的   (响度/音调/音色)越来越小,若罩内的空气完全被抽出,将不能听到铃声,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
    (3)如图丙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可听到钢尺   发出的声音。若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保持不变,改用更大的力拨动钢尺,则听到声音的   (响度/音调/音色)变大;若拨动钢尺的力保持不变,逐渐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听到声音的音调变   (高/低)。
    四、计算题(12分):
    25.小明一家利用国庆假日到运城市游玩,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了一段时间,他看到了如图所示标志。请你根据标志牌回答以下问题:

    (1)从图1可知,汽车在高速公路上最快速度不能超过多少km/h?
    (2)在不违规的前提下,若汽车以最快的速度行驶,从图1的标志牌到运城至少需要多少小时?
    (3)若以图2所示的速度行驶1.5h,通过的路程是多少km?
    26.司机驾车做匀速直线运动,看到路旁指示牌标有距障碍物0.9km字样,便鸣笛一声,5s后听到回声,又继续行驶22s,司机再次鸣笛并听到回声。(此时声速为340m/s)求:
    (1)第一次鸣笛到听到回声车前进多少m?
    (2)汽车的速度为多少m/s?
    (3)第二次鸣笛后听到回声经过多少s?

    2021-2022学年四川省眉山市天府新区一中八年级(上)
    10月月考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共12小题,共计36分):
    1.(3分)下列估计的数据与实际最接近的是(  )
    A.中学生食指的长度为1.6cm
    B.教室的空间高度为4m
    C.人的一次脉搏时间为10s
    D.中学生百米赛跑的时间为0.8s
    【分析】首先对题目中涉及的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解答】解:
    A、一支粉笔的长度在7cm左右,中学生食指的长度与此差不多,在6cm左右。故A不符合实际;
    B、一层楼的高度在3.5m左右,教室空间高度与此差不多,在4m左右。故B符合实际;
    C、正常情况下,人的脉搏1min跳动75次,跳动1次的时间大约1s.故C不符合实际;
    D、男子百米世界纪录略小于10s,中学生百米赛跑的成绩在16s左右。故D不符合实际。
    故选:B。
    2.(3分)下列诗句中描述划线部分在运动,所选择的参照物不正确的是(  )
    A.轻舟已过万重山﹣﹣万重山
    B.孤帆一片日边来﹣﹣日
    C.牛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牛
    D.不疑行舫动,唯看远树来﹣﹣船上乘客
    【分析】在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选择参照物时,首先不能选研究对象本身为参照物;如果研究对象是运动的,就选择和对象位置发生变化的物体为参照物;如果研究对象是静止的,就选择和对象位置没有发生变化的物体为参照物。
    【解答】解:
    A、研究对象是“轻舟”,选择“万重山”做参照物,轻舟是运动的,故A正确;
    B、研究对象是孤帆,选择“日”作参照物,孤帆是运动的,故B正确;
    C、研究对象是桥,选择“流水”作参照物,桥是运动的,故C错误;
    D、研究对象是行舫,选择船上的乘客,相对于乘客,船的位置没有变化,则船是静止的,没有动,故D正确。
    故选:C。
    3.(3分)AB两个物体同时同地向东做直线运动,甲、乙两个图象分别描述了AB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根据图象得出的下列信息中错误的是(  )

    A.A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B.B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C.以B为参照物A向东运动
    D.B物体运动1.5s通过的距离是6m
    【分析】(1)在物体的v﹣t图象中,若图线平行于横轴,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在物体的s﹣t图象中,若图线是过原点的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2)通过图象求出物体A、B两个物体的速度,A、B两个物体同时同地向东做直线运动,若以B为参照物,分析A物体的运动情况,以A为参照物,分析B物体的运动情况;
    (3)利用s=vt求B物体运动1.5s通过的距离。
    【解答】解:A、甲图是A物体的v﹣t图象,由图象可知,A物体的速度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所以A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正确;
    BC、乙图是B物体的s﹣t图象,由图象可知,B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所以B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由图象可知,A物体的速度vA=3m/s,B物体的速度vB===2m/s,所以vA>vB,A、B两个物体同时同地向东做直线运动,若以B为参照物,A物体向东运动,故B、C正确;
    D、B物体的速度vB=2m/s,1.5s通过的距离s=vBt=2m/s×1.5s=3m,故D错误。
    故选:D。
    4.(3分)如图所示,将悬挂的乒乓球移近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到乒乓球被音叉弹开。此现象表明(  )

    A.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B.声音能通过固体传播
    C.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D.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
    【分析】本题是把音叉的振动转化为乒乓球的运动,这样可以把音叉的微小振动进行放大。
    【解答】解:正在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多次弹开,说明音叉在振动,从而说明声音是由音叉的振动产生的。
    故选:A。
    5.(3分)课外活动时,小明和小华在操场上沿直线跑道跑步,如图所示是他们通过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前4s内,小华跑得较快
    B.两人都做变速运动
    C.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D.全程中,小华的平均速度大于小明的平均速度
    【分析】(1)结合图像,根据相同时间比较路程可知前4s内谁跑得快;
    (2)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路程与时间是成正比的,在图像上表现为一条倾斜直线,据此判断;
    (3)从图中分别找出两人全程的路程和时间,根据v=可知二人全程平均速度的大小关系。
    【解答】解:A、由图像可知,在前4s内,小华通过的路程大于小明通过的路程,因此小华跑得较快,故A正确;
    BC、由图像可知,小明通过的路程和时间关系图像是一条倾斜直线,表明路程和时间成正比,所以小明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
    而小华的路程和时间关系图像是一条曲线,表明路程和时间不成正比,所以小华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故BC错误;
    D、小华和小明全程的路程都为40m,时间都为8s,由v=可知,小华全程的平均速度等于小明全程的平均速度,故D错误。
    故选:A。
    6.(3分)4月20日寿光蔬菜博览会隆重开幕,我市某文艺团体举办公益庆祝活动,活动中一名男低音歌唱家在放声歌唱时,由女高音轻声伴唱,则男低音比女高音(  )
    A.频率高,振幅大 B.频率低,振幅小
    C.频率低,振幅大 D.频率高,振幅小
    【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高,音调就越高。
    【解答】解:由题知,男低音歌唱家在放声歌唱,女高音轻声伴唱,所以男低音比女高音的音调低、响度大,根据影响音调和响度的因素可知,男低音声带的振动频率低,振幅大,故C正确。
    故选:C。
    7.(3分)如图为声音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三者的音调不同
    B.甲、乙、丙三者的响度不同
    C.甲、乙、丙三者的音色不同
    D.甲、乙、丙三者的音调、响度、音色都不同
    【分析】(1)音调跟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2)响度跟物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音色跟发声体的材料、品质有关。
    (4)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越多,频率越大;偏离原位置越远,振幅越大。
    【解答】解:(1)从图中可以看出,相同时间内,甲、乙、丙振动的快慢相同,即都是振动了四个波形,故频率相同,所以音调相同;
    (2)甲、乙、丙的振动的幅度相同,故响度相同;
    (3)甲、乙、丙的波形不同,故三个物体的音色不相同;综上所述,C正确。
    故选:C。
    8.(3分)央视《国家宝藏》节目中的贾湖骨笛是以鹤类鸟的翅膀骨头制成的,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的乐器(如图所示),比古埃及出现的笛子要早2000年。关于骨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笛声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越来越慢
    B.吹奏的笛声是由笛子振动发出的
    C.吹奏的笛声一定属于噪声
    D.按住不同的笛孔发出声音的音调会改变
    【分析】(1)温度相同时,声音在同种均匀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变;
    (2)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3)从物理学角度看,杂乱、振动无规律的声音都是噪声;从环境保护角度看,凡是影响人们正常的生活、休息、和学习的声音都是噪声;
    (4)音调: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
    【解答】解:A、笛声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不变,故A错误;
    B、吹奏的笛声是由空气柱振动发出的,故B错误;
    C、吹奏的笛声在不影响人们正常的生活、休息、和学习时时乐音,故C错误;
    D、按住不同的笛孔发出声音的音调会改变,故D正确。
    故选:D。
    9.(3分)有关声现象的知识,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  )
    A.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B.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是利用声传递信息
    C.“响鼓还需重锤敲”说明声音的音调与振幅有关
    D.中考期间,考场附近禁止鸣笛,是为了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分析】(1)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
    (2)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3)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4)防治噪声的途径包括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在人耳处。
    【解答】解:A、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故A错误;
    B、医生通过听诊器来捕获人体内的声音,通过声音来传递信息,从而判断疾病,故B正确;
    C、“响鼓还需重锤敲”说明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故C错误;
    D、中考期间,考场附近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
    故选:B。
    10.(3分)下列现象中属于利用声传递能量的是(  )
    A.蝙蝠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
    B.超声波检测机器零件是否有空洞
    C.超声波清洗精细机械零件
    D.医院里用“B超”为病人检查身体
    【分析】就传递信息来说,声音有“声呐”的利用、医用“B超”等;就传播能量来说,声音有“超声波碎石”,超声波给病人清洁牙齿等。
    【解答】解:
    ABD、蝙蝠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超声波检测机器零件是否有空洞、医院里用“B超”为病人检查身体,都属于声音传递信息,故ABD错误;
    C、利用超声波清洗精密机械零件,是利用超声波的破碎能力传递能量,故C正确。
    故选:C。
    11.(3分)如图所示,关于声现象的各种情景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甲图:钢尺振动频率越高,响度越大
    B.乙图:通过乒乓球的摆动来说明音叉在振动
    C.丙图: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D.丁图:烛焰的晃动,说明声音能够传递能量
    【分析】(1)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减弱噪声的途径:一是在声源处,二是在传播过程中,三是在人耳处;
    (4)声音能传递信息,也能传递能量。
    【解答】解:A、影响音调高低的是频率,当钢尺振动的频率越高时,音调越高,故A错误;
    B、发声的音叉在振动,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开始摆动,这是运用的转换法,故B正确;
    C、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C正确;
    D、喇叭发声使旁边的烛焰晃动,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故D正确。
    故选:A。
    12.(3分)下列有关匀速直线运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根据v=可知,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通过的路程成正比
    B.根据s=vt可知,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通过的路程与所需时间成正比
    C.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大小由运动时间决定
    D.汽车沿平直公路每分钟行驶的路程均为1000米,则汽车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
    【分析】首先要理解匀速直线运动就是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的大小与路程的远近,时间的长短无关。
    【解答】解:A、匀速直线运动的运动速度保持不变,与路程无关,故A错误;
    B、匀速直线运动的运动速度保持不变,根据s=vt可知,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通过的路程就越长,所需时间越长,则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通过的路程与所需时间成正比,故B正确;
    C、匀速直线运动的运动速度保持不变,与时间无关,故C错误;
    D、在平直公路意在说明是直线运动,每分钟行驶的路程均为1000米,并不能说明该汽车为匀速运动,有可能在这一分钟之中,前半分钟行驶800米,后半分钟行驶200米,则不是匀速运动,故D错误。
    故选:B。
    二、填空题(19分):
    13.(3分)用如图所示的刻度尺来测金属块的长度,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1mm ,测量结果为 1.58 cm。

    【分析】(1)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为相邻的刻度线表示的长度;
    (2)起始端没从0开始,把7.00cm处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7.00cm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解答】解:(1)图示刻度尺1cm分为10个小刻度,故最小刻度值为1mm;
    (2)末端刻度值为8.58cm,物体长度为8.58cm﹣7.00cm=1.58cm。
    故答案为:1mm、1.58。
    14.(3分)甲、乙两辆小车在平直的路面上向东运动,小林测出它们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并由所测数据作出了相应的s﹣t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可知v甲 > v乙(选填“>”、“=”或“<”),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向  西 (选填“东”或“西”)运动。


    【分析】(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可以以相同时间比路程;也可以以相同路程比时间。由此根据图象分析可得两车速度关系;
    (2)要判断以甲为参照物,乙车向哪个方向运动,关键是要看甲车和乙车的哪个速度大:若乙车速度大于甲车速度,则以甲为参照物,乙向东运动;若两车速度相等,则以甲为参照物,乙是静止的;若乙车速度小于甲车速度,则以甲为参照物,乙向西运动。
    【解答】解:
    (1)由图知,甲和乙车都通过60m的路程时,t甲<t乙,由v=可知,v甲>v乙;
    (2)甲、乙两辆小车在平直的路面上向东运动,且v甲>v乙,所以以甲为参照物,乙车向西运动。
    故答案为:>;西。
    15.(3分)右表是姜堰到南京的T7781次特快列车的运行时刻表,列车由姜堰驶往南京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70.2 千米/小时。列车在“姜堰到扬州”与“扬州到南京”的两个路段上哪一段运行得快一些? “姜堰到扬州”段 (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姜堰
    扬州
    南京
    到站时间

    08:13
    09:50
    发车时间
    07:17
    08:16

    里程/km
    0
    78
    179
    【分析】(1)由列车时刻表求出列车的运行时间及路程,然后由平均速度公式求出平均速度。
    (2)由列车时刻表求出列车的运行时间及路程,然后由平均速度公式求出平均速度,然后根据速度大小比较列车运动快慢。
    【解答】解:(1)从姜堰到南京的运动时间:
    t=9:50﹣7:17=2:33=2.55h,路程s=179km,
    平均速度v==≈70.2km/h;
    (2)“姜堰到扬州”段:
    运动时间:t1=8:13﹣7:17=56min=h,路程s=78km;
    速度v1==≈83.6km/h;
    “扬州到南京”段:
    运动时间:t2=9:50﹣8:16=94min=,路程s=179km﹣78km=101km;
    v2==≈64.5km/h;
    由此可知,“姜堰到扬州”段比“扬州到南京”段快一些;
    故答案为:70.2;“姜堰到扬州”段。
    16.(3分)如图所示是计时员用停表为某运动员记录的时间,则运动员的成绩是  337.5 s

    【分析】停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停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
    【解答】解:在停表的中间表盘上,指针在“5”和“6”之间,偏向“6”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5min;
    在停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分度值为0.1s,指针在37.5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37.5s,因此停表的读数为5min 37.5s=5×60s+37.5s=337.5s。
    故答案为:337.5。
    17.(3分)如图,3位与人类身高相仿的机器人“乐手”,或执竹笛,或弹箜篌,或敲排鼓,与民族音乐演奏家同台奏乐。机器人“乐手”在吹竹笛时,竹笛声是  空气柱 产生的;我们能分辨不同乐器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  音色 不同。

    【分析】(1)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
    (2)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解答】解:悠扬的笛声是由空气柱振动产生的;
    我们能分辨不同乐器的声音,是因为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故答案为:空气柱;音色。
    18.(3分)如图所示,一个同学轻敲桌子(不要使附近的同学听到敲击声),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却可以听到敲击声,说明  固体 能够传声,如果增大敲击的力度,则声音的  响度 (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将会变化。

    【分析】(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声的介质;声音在固体中传声效果最好,液体次之,气体最差;
    (2)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音色决定于发声体的材质和结构。
    【解答】解:(1)一个同学轻敲桌底(使附近的同学不能直接听到敲击声),另一个同学把耳朵帖在桌面上,能听到由课桌传播的声音,说明固体能传播声音;
    (2)如果增大敲击的力度,桌面振幅增大,所以响度增大。
    故答案为:固体;响度。
    19.(3分)如图所示,是声音输入到同一示波器上时显示振动随时间关系的波形。其中音调最高的是 丙 图,响度最小的是 甲 图。

    【分析】音调跟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响度跟物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解答】解:根据图示可知:
    在相同时间内丙振动的次数最多,丙振动的频率最快,所以丙的音调最高。
    甲偏离原位置的幅度最小,即甲的振幅最小,所以甲的响度最小。
    故答案为:丙;甲。
    20.(3分)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声音的响度与哪些因素有关。使音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观察到响度越大,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越大,说明响度与声源的  振幅 有关;

    【分析】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它与物体振幅有关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距离发声体越远,响度越小。
    【解答】解:由实验现象可知,使音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观察到响度越大,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越大,说明响度与声源的振幅有关。
    故答案为:振幅。
    21.(3分)音乐课上,老师弹钢琴时手指弹奏不同的琴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音调 ;利用超声波清洗眼镜说明声波能够传递  能量 。
    【分析】(1)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2)声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解答】解:师弹钢琴时手指弹奏不同的琴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利用超声波清洗眼镜说明声波能够传递能量。
    故答案为:音调;能量。
    三、实验探究题(20分):
    22.如图是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小车由A点所示位置静止释放,经过B、C两处时电子表显示的时刻(h:min:s)如图所示。

    (1)实验原理是是  v= ;实验所用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和  停表 ;
    (2)小车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0.4m/s ;
    (3)实验中测得路程s1上的平均速度为v1,路程s2上的平均速度为v2,那么,v1、v2的大小关系是v1 > v2(选填“>”、“<”、“=”),小车滑下来全程是做  加速 运动(选填“匀速”、“加速”或“减速”);
    (4)为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倾斜度较  小 (选填“大”或“小”)。
    【分析】(1)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需要用刻度尺测路程,用停表测运动时间;
    (2)根据图示读出全程的路程和小车通过全程所用的时间,然后根据速度公式求出全程的平均速度;
    (3)根据题意求出上半段路程,根据图示读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所用的时间,然后根据速度公式求出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根据题意求出全段路程,根据图示读出小车通过全段路程所用的时间,然后根据速度公式求出全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对比全程的平均速度和上半程的平均速度可判断小车的运动情况;
    (4)为便于测量小车的运动时间,斜面倾角应小一些。
    【解答】解:(1)在该实验中,应该用刻度尺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s,用秒表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t,通过公式v=求出平均速度v。
    (2)小车全程的平均速度:v1===0.4m/s;
    (3)路程s2的平均速度为v2,v2==≈0.33m/s;v1、v2的大小关系是v1>v2;
    小车在上半程的平均速度要比全程的平均速度小,说明小车在下半程的平均速度要比上半程的速度快,所以小车滑下来是做加速运动;
    (4)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小些。
    故答案为:(1)v=;停表;(2)0.4m/s;(3)>;加速;(4)小。
    23.在研究充油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的活动中,如图所示,小丽、小宇等同学的实验方案如下。
    A.在内径为1cm、长为50cm的玻璃管中注满油,管内留一个小气泡。
    B.在玻璃管的最下端用橡皮筋做上标志作为零位置,然后从零位置向上,每隔10cm用橡皮筋做上一个标志。
    C.先将玻璃管翻转,使气泡停在最上端,然后迅速将玻璃管翻转并竖直放置,观察气泡的运动情况。气泡在零位置时,揿下秒表,依次读出气泡通过10cm、20cm、30cm、40cm位置的时刻。
    (1)气泡上升过程中,若以气泡为参照物,玻璃口的塞子是 运动 (选填“运动”/“静止”)的;
    (2)小宇同学在分析、评估实验方案时发现,实验方案有缺陷,这个缺陷导致了无法准确地揿下秒表。
    缺陷: 不应在气泡零位置时开始计时 。
    原因: 气泡运动不够稳定 。
    (3)小宇同学修正缺陷之后,测得的数据如表所示。
    路程s/cm
    0
    10
    20
    30
    40
    时间t/s
    0
    1.0
    2.0
    3.0
    4.0
    ①请你用描点法在图乙中画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图象;
    ②请你依据实验中测得数据,归纳出油中气泡在做 匀速直线运动 运动。
    (4)为了判断气泡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需要测量气泡运动的路程和时间,为便于测量,应使气泡在管内运动得较 慢 (选填“快”/“慢”)。

    【分析】(1)利用塞子与气泡之间的位置关系是否变化,结合机械运动中有关于运动和静止的定义,判断塞子的状态;
    (2)开始气泡运动时,速度不稳定,应等气泡运动稳定后计时;
    (3)根据表格数据描点,并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分析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得出气泡的运动情况;
    (4)为了准确测量时间,应使气泡运动的慢些。
    【解答】解:(1)塞子相对气泡的位置在不断的变化,所以,塞子是运动的。
    (2)实验中气泡在零位置时,揿下秒表,开始计时,此时气泡运动不够稳定,应以气泡运动稳定后的某一点作为起点。
    (3)①根据表格中数据描点,并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如图所示:

    ②由图象知,图象为一条过原点的直线,可知路程与时间成正比,即气泡做匀速直线运动。
    (4)物体运动的越慢,越易于测量时间,故应使气泡在管内运动得较慢。
    故答案为:(1)运动;
    (2)不应在气泡零位置时开始计时;气泡运动不够稳定;
    (3)匀速直线运动;
    (4)慢。
    24.如图所示,小组同学完成以下三个声现象的实验,请回答相关问题。

    (1)如图甲所示,该装置中乒乓球被弹开,说明了发声的音叉在 振动 ;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是将实验现象放大,这种实验方法是 转换 (控制变量/转换)法,该装置还可以探究声音响度与 振幅 的关系。
    (2)如图乙所示,随着抽气机不断向罩外抽气,小明听到罩内正在响铃的闹钟铃声的 响度 (响度/音调/音色)越来越小,若罩内的空气完全被抽出,将不能听到铃声,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真空不能传声 。
    (3)如图丙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可听到钢尺 振动 发出的声音。若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保持不变,改用更大的力拨动钢尺,则听到声音的 响度 (响度/音调/音色)变大;若拨动钢尺的力保持不变,逐渐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听到声音的音调变 低 (高/低)。
    【分析】(1)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物体的振动有时用眼睛无法直接看到,通过乒乓球是否被弹起判断物体是否在振动,被弹起的高度来判断物体振动幅度的大小;音叉的振动不易观察到,利用乒乓球的弹起,将音叉的振动放大;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音调指声音的高低,音调跟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
    (3)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解答】解:
    (1)图甲中,通过乒乓球被弹起将音叉微小的振动放大,这种实验方法叫做转换法;通过乒乓球被弹起说明物体发声时在振动;乒乓球弹起的越高,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该实验可以说明响度跟振幅的关系;
    (2)图乙:抽气机不断向罩外抽气的过程中,罩内被拨打的手机的铃声越来越小,即响度越来越小,直到听不见,这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钢尺振动可以发出声音;用更大的力拨动钢尺,钢尺的振幅变大,则听到声音的响度变大;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其伸出桌面的一端,这样会导致钢尺振动的快慢不同,即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逐渐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钢尺振动发出声音的音调会逐渐变低;
    故答案为:(1)振动; 转换;振幅;(2)响度;真空不能传声;(3)振动;响度;低。
    四、计算题(12分):
    25.小明一家利用国庆假日到运城市游玩,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了一段时间,他看到了如图所示标志。请你根据标志牌回答以下问题:

    (1)从图1可知,汽车在高速公路上最快速度不能超过多少km/h?
    (2)在不违规的前提下,若汽车以最快的速度行驶,从图1的标志牌到运城至少需要多少小时?
    (3)若以图2所示的速度行驶1.5h,通过的路程是多少km?
    【分析】(1)从图1中可知汽车此时的最快时速不能超过100km/h;
    (2)已知汽车行驶的最大速度和路程,利用公式t=可以得到所需时间;
    (3)已知汽车行驶的时间和速度,利用s=vt计算通过的路程。
    【解答】解:
    (1)从图1中可知汽车此时的最快时速不能超过100km/h;
    (2)由v=可得,从图1的标志牌到运城需要的时间最少为
    t===1.2h;
    (3)图2所示的速度是80km/h,由v=可得,
    汽车行驶的路程为s=vt=80km/h×1.5h=120km;
    答:(1)从图1可知,汽车最快速度不能超过100km/h;
    (2)从图1的标志牌到运城至少需要1.2h;
    (3)若以图2所示的速度行驶1.5h,通过的路程是120km。
    26.司机驾车做匀速直线运动,看到路旁指示牌标有距障碍物0.9km字样,便鸣笛一声,5s后听到回声,又继续行驶22s,司机再次鸣笛并听到回声。(此时声速为340m/s)求:
    (1)第一次鸣笛到听到回声车前进多少m?
    (2)汽车的速度为多少m/s?
    (3)第二次鸣笛后听到回声经过多少s?
    【分析】(1)根据速度公式求出声音在5s内传播路程,加上汽车行驶的路程为2倍距障碍物的距离,据此求出第一次鸣笛到听到回声车前进的距离;
    (2)知道车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根据v=求出车的速度;
    (3)由题意可知,汽车从第一次鸣笛到第二次鸣笛前进的时间,由v=可求出其距离,进而可求第二次鸣笛处距离障碍物的距离,然后列出等式求出第二次鸣笛后听到回声的时间。
    【解答】解:(1)由v=可得,声音在5s内传播的路程:s声=v声t1=340m/s×5s=1700m,
    由题意知,s1+s声=2s,
    则有:s1=2s﹣s声=2×0.9×103m﹣1700m=100m;
    (2)汽车的速度:v车===20m/s;
    (3)汽车从第一次鸣笛到第二次鸣笛前进的时间:t2=5s+22s=27s,
    汽车从第一次鸣笛到第二次鸣笛前进的距离:s2=v车t2=20m/s×27s=540m,
    第二次鸣笛处距离障碍物的距离:s3=s﹣s2=900m﹣540m=360m,
    则有:2s3=v车t3+v声t3,
    解得:t3===2s。
    答:(1)第一次鸣笛到听到回声车前进的距离为100m;
    (2)汽车的速度为20m/s;
    (3)第二次鸣笛后听到回声的时间为2s。



    相关试卷

    2023-2024学年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八上物理期末监测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八上物理期末监测试题含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关于重力的说法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成都天府新区2022-2023学年下学期八年级期末物理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天府新区2022-2023学年下学期八年级期末物理试卷(含答案),共12页。

    四川省成都天府新区2022-2023学年下学期八年级期末物理试卷: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天府新区2022-2023学年下学期八年级期末物理试卷,共8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