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人教部编版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堂教学课件ppt
展开丁肇中,男,1936年1月27日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安阿伯城,祖籍是中国山东省日照市,实验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长期从事高能物理实验,精确检验量子电动力学、量子色动力学和电弱统一理论,寻找新粒子和新的物理现象,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发现反氘原子核;跨越二十年的一系列实验,测试量子电动力学之正确性,证实了电子,缈子,及涛子为直径不超过10-16厘米的点粒子;精确测量矢量粒子之轻子衰变的相位及分支比,为夸克模型提供重要的证据;研究光子产生矢量介子之机制,并证实光子与矢量介子间的相似性;在CERN的ISR研究双缈子事例,测量矢量介子的Scaling性质及产生机制;发现胶子喷流;在正负电子对撞机PETRA上研究胶子的性质;精确测量缈子的电荷不对称,验证标准模型;在LEP对撞机研究Z与W粒子的性质,并精确测量中微子的种类;在国际空间站上的阿尔法磁谱仪寻找宇宙中的暗物质和反物质。
1990 年5月,《瞭望》周刊等单位组织“情系中华”征文活动,历时一年四个月,收到来稿近千篇。《瞭望》周刊海外版对部分来稿进行了刊登,在海内外产生热烈的反响。征文评委会评出两篇特别荣誉奖,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的《怀念》是其中一篇。1991年10月18日,征文活动颁奖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丁肇中在会上发表了这篇演讲。
丁肇中(zhà)瞭望(lià)授予(yǔ)缅怀(miǎn)格物致知(zhì)儒家(rú)埋没(mò)袖手旁观(xiù)测量(liánɡ)不知所措(cuò)彷徨(pánɡ)
瞭望 授予 缅怀 儒家 凳子 毅力 彷徨 关键 探察 栽种 消极 抽象 遵照 袖手旁观 不知所措 一帆风顺
缅怀:怀念或追想(已往的人或事,含崇敬意)。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格,探究、穷尽。致知:获得知识。诚意: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思想纯正,不欺骗自己。正心:端正心性。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现指修养身心。齐家:整顿管理家政。领悟:指接受者在鉴赏艺术作品时,对与世界奥秘的洞悉,人生真谛的彻悟,以及精神境界的升华。
清谈:本指魏晋时期一些士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地谈论。袖手旁观:手藏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向导:指领路人,亦指导游。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一帆风顺:船遇顺风,行走迅速。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求真:追求事物发展的真理所在和寻找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权威:在某种范围里最有地位的人或事物。
1、浏览课文,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第二部分(2-12):分析问题。论述文章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第一层(2-5):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例举王 阳明的格物是格己,强调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 的世界。 第二层(6-10):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11-12):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并以自 己举例。第三部分(13):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精神的意义,并对中国 年轻一代提出希望。
2、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本文的行文思路。
首先表达了对活动主办方授予其特别荣誉奖的感谢,并说明了自己写《怀念》这篇文章的初衷,并由此转入演讲的主题——中国学生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演讲者首先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他解释“四书”中“格物”和“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这与现代学术的基础实地探察,即实验,恰恰是一致的。但是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于是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演讲者以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为例,说明王阳明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这是儒家传统的看法决定的。
然后,分析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演讲者从科学发展历史的角度,重申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验得到,而不是由自我探讨就可求到的,阐述了实验的过程和要求:实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实验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目标作为探索过程的向导。演讲者以探察竹子的性质为例,说明要得到关于竹子的知识,只有靠科学实验,消极观察、袖手旁观是无济于事的。
接着,演讲者指出,“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一是中国学生大都偏重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重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考试的成绩很好,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常常不知所措。二是演讲者以“个人的经验为证”,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误以为靠埋头读书能应付一切,结果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这就更加深刻地揭露了传统教育的弊病,也说明了重视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最后一段,演讲者先阐明格物致知精神在今天的重要性(一是研究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在个人行动上,都不可缺少;二是应付世界环境也不可缺少),而后揭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最后提出对中国一代人的希望:“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3、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①引用论证:引用《大学》,指出“格物致知”的基本意思,第3段引用《大学》介绍“格物致知”的目的,解释“格物致知”真意被埋没的原因。
②举例论证:借王阳明“格”竹苦思头痛的失败的事例,论述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借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论述实验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借中国学生成绩好而面临研究工作却束手无策的事例论述了中国学生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借作者的亲身经验论述以埋头苦读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③道理论证:第12段记述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从理论上分析“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④对比论证:王阳明“格”竹子的失败事例,与通过科学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进行对比,突出新知识的获得只能通过实地实验。
1、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第一,传统的中国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第二,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
2、演讲者在演讲过程中举自己的亲身经验为证,有什么好处?
我们一般写论述类文章时,不太可能举自己的经验为证,但这里的情况不太一样。一来这并不是一篇严格意义上的议论文,而是一篇演讲,演讲注重沟通、交流,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真实而亲切,有助于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取得更好的演讲效果;二来演讲者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家,自己求学时代的经历对于广大青年学子来说,本身就具有很大的示范和参考意义。
3、演讲者在“情系中华”征文颁奖活动中发表这样的演讲有什么现实意义?
征文活动的主题是“情系中华”,丁肇中写了《怀念》一文,深切怀念了自己的父亲,借此表达对了祖国和故土的思念。在颁奖会上,他谈起自己的父亲,并由父亲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自己则受中西方两种教育,自然地过渡到谈中国学生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的话题。由于演讲者是科学家,而且接受中西方教育,深知二者差异,所以他谈教育问题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在曾经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点是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缺点是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演讲者作为接受过中西方教育并获得巨大成就的科学家,非常敏锐、清醒地认识到这个缺点有久远的文化背景,而且形成了较大的危害,会使我们的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进而影响到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前途。所以演讲者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的经验教训,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状,精辟地阐明了中国学生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4、如何理解本文的主旨?
本文思路清晰,说理充分,极雄辩地阐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学习它不仅增长了知识,而且大大开启了我们的思想之门。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这种精神,使自己成为一个努力探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新世纪合格人才。
本文就中国学生的现状,指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义,希望我们这一代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同时促使我们思考今天的教育。在我们身边,“高分低能”的现象普遍存在:考起试来得心应手,处理实际问题时却束手无策。所以,我们在学习中应多动手实践,重视实验精神,培养创新精神。
初中人教部编版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质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质课课件ppt,文件包含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x、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doc、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朗读男MP3、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微课mp4等4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八年级下册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堂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下册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堂教学ppt课件,共1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作者简介,梳理结构,合作探究,论证过程,课文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说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说课课件ppt,共3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现象二,整体感知,合作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