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山东省德州市中考生物试题(解析版)(附答案))
展开德州市二〇二一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25个小题,每个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共50分):
1. 下列常用实验材料中,与其他不属于同一个结构层次的是( )
A. 西红柿果肉 B. 洋葱内表皮 C. 菠菜叶上表皮 D. 小麦粒
【答案】D
【解析】
【分析】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详解】细胞经过分化形成了许多形态、结构和功能不同的细胞群,把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细胞群叫做组织。器官是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合起来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因此,西红柿果肉、洋葱内表皮和菠菜叶上表皮均属于组织。小麦粒属于器官,D正确。
故选D。
2. 图为光学显微镜的4个镜头。若要在视野内看到的细胞最大,宜选的镜头组合是( )
A. 甲和丁 B. 乙和丁 C. 甲和丙 D. 乙和丙
【答案】D
【解析】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显微镜的成像特点。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物镜倍数越高,镜头越长;目镜倍数越高,镜头越短。
【详解】甲乙一端无螺纹为目镜,丙丁有螺纹为物镜。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目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大。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少,细胞的体积越大。若要在视野内看到的细胞最大,应选用放大倍数大的目镜和物镜,乙和丙组合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掌握显微镜成像特点是解题关键。
3. 狒狒群中有首领,有分工。这是下列哪种行为的主要特征?( )
A. 繁殖行为 B. 社会行为 C. 捕食行为 D. 防御行为
【答案】B
【解析】
【分析】动物所进行的有利于它们存活和繁殖后代的活动都是动物的行为,从行为所具有的适应性意义来看,动物的行为分为:取食行为、繁殖行为、防御行为、攻击行为、迁徙行为、社会行为等。
【详解】A.繁殖行为是与动物繁殖有关的行为,如占巢、求偶、交配、孵卵、哺育等一系列行为,故A不符合题意。
B.社会行为是群体内形成了一定的组织,成员间有明确分工的动物群体行为,有的高等动物还形成等级,所以狒狒群中有首领,有分工,属于社会行为,故B符合题意。
C.捕食行为是指动物获取食物的行为,故C不符合题意。
D.防御行为是为了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各种行为都是防御行为,如逃跑、装死、释放臭气、保护色、警戒色、机体防御等,故D不符合题意。
4. 绵羊的皮毛白色(A)对黑色(a)为显性性状。如果一对白羊生下一只黑色小羊,那么这对白羊的基因组成可能是( )
A. Aa×Aa B. Aa×aa C. AA×Aa D. AA×AA
【答案】A
【解析】
【分析】(1)生物体的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当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2)“绵羊的白色毛皮(A)对黑色毛皮(a)为显性”,则白羊的基因组成是AA或Aa,黑羊的基因组成是aa。
【详解】黑羊的基因组成是aa,因此亲代白羊遗传给子代黑羊的基因一定是a,所以亲代白羊的基因组成是Aa,遗传图解如图:
。
从遗传图解看出,这对白羊的基因组成可能是“Aa和Aa”。
【点睛】本题考查了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以及它们与性状表现之间的关系。
5.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带领他的团队将抗真菌病的基因导入到杂交稻中,获得了抗稻瘟病的新品。这项技术是( )技术。
A. 克隆技术 B. 转基因技术 C. 杂交技术 D. 嫁接技术
【答案】B
【解析】
【分析】转基因技术是指运用科学手段从某种生物中提取所需要的基因,将其转入另一种生物中,使与另一种生物的基因进行重组,从而培育出转基因生物。
【详解】嫁接技术、克隆技术属于无性生殖,都不能改变生物的基因组成;而杂交技术是利用原有的基因进行杂交,不能获得新的性状。转基因技术可以将基因转入另一种生物中,从而培育出转基因生物。故抗稻瘟病的新品水稻的获得,运用的是转基因技术,即把抗真菌病的基因注入水稻体内,可以获得抗稻瘟病的新品水稻,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6. 坚持饭前便后洗手,可以预防多种传染病.这项措施在预防传染病的方法上属于( )
A. 控制传染源 B. 切断传播途径 C. 杀死病原体 D. 保护易感人群
【答案】B
【解析】
【分析】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措施。
【详解】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病原体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注意个人卫生,坚持饭前洗手,属于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切断传播途径。
故选B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知道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7. 下列叙述中,不符合“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物学观点的是( )
A. 心脏左心室的壁厚,利于体循环
B. 肺泡壁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利于气体交换
C. 肾小球的毛细血管壁薄,利于重吸收作用
D. 小肠内壁有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利于物质吸收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物与环境相适应,每一种生物都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这是生物学的基本观点。
【详解】A.人的左心室壁比右心室壁厚,心室壁要将血液泵至全身,需要的动能大,因此左心室壁最厚,体现了生物体的结构总是与其功能相适应的,促进体循环的进行,故A不符合题意。
B.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器官,构成肺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肺泡,肺泡数目多,增加了气体交换的面积;肺泡壁很薄,仅由一层细胞构成;肺泡外表面缠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这些特点都有利于气体交换,故B不符合题意。
C.肾小球是个血管球,有入球小动脉分出的数十条毛细管弯曲盘绕而成,这些毛细血管最后汇成出球小动脉,这有利于肾小球的滤过作用,故C符合题意。
D.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小肠很长,长约5~6m,小肠内壁有环形皱襞,皱襞上有小肠绒毛,增大了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的面积。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其壁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利于吸收营养物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 下图为菠菜叶片结构临时切片,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①、④是表皮,细胞排列紧密,呈绿色
B. ②是叶肉,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部位
C. ③是叶脉,具有支持和输导作用
D. 根据②的细胞排列特点可以判断,①是上表皮
【答案】A
【解析】
【分析】图示为叶片结构示意图,叶片由表皮、叶肉和叶脉组成,其中①是上表皮,②是下表皮,③是叶脉,④是叶肉。
【详解】A.①、④是表皮,细胞排列紧密,无色透明,具有保护作用,表皮细胞内无叶绿体,故A错误。
B.②是叶肉,包括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叶肉细胞内含有叶绿体,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部位,故B正确。
C.③是叶脉,叶脉内导管和筛管,具有支持和输导作用,故C正确。
D.根据②叶肉(栅栏组织)的细胞排列整齐,有序,有利于光线的透过,靠近上表皮,这些特点可以判断,①是上表皮,故D正确。
故选A。
9. 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下列不能体现生物适应环境的是( )
A. 仙人掌的叶变成刺 B. 冬天青蛙钻进泥土中冬眠
C. 肥力充足,小麦生长旺盛 D. 北方多种树木入冬自动落叶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等。
【详解】仙人掌的叶变成剌,是为了减少水分的散失,是对干旱环境的一种适应,A不符合题意;青蛙是变温动物,冬天外界环境温度低,而泥土中温度较高,为了避免冻伤冬天青蛙钻进泥土里冬眠,是青蛙对冬天环境的一种适应,B不符合题意;肥力充足,小麦生长旺盛,说明小麦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不是对环境的适应,C符合题意;北方多种树木入冬会自动落叶,可以减少体内水分的消耗,适应寒冷的环境,D不符合题意。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10. 火龙果,仙人掌科、量天尺属植物,又称红龙果、龙珠果、仙蜜果、玉龙果。属于常见水果,花在夜间开放,开花时间只有6—7个小时。如图为火龙果花与果实的纵剖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雌蕊的子房中只含有1枚胚珠
B. 花粉落到柱头上就完成受精
C. 种子的形成与雄蕊没有关系
D. 人工授粉有利于提高结果率
【答案】D
【解析】
【分析】在完成传粉和受精两个重要的生理过程以后,花的大部分结构凋落,只有子房继续发育,最终子房发育成果实,子房壁发育成果皮,胚珠发育成种子,珠被发育为种皮,受精卵发育为胚,受精极核发育为胚乳。
【详解】A.一枚胚珠可以发育成一枚种子,由图示可知,火龙果的雌蕊子房中含有多枚胚珠,因此有多枚种子,A错误。
B.花粉落到雌蕊的柱头上的过程叫做传粉,而不是受精,B错误。
C.种子的形成与雄蕊和雌蕊都有关系,雌蕊中有卵细胞,雄蕊中的花粉中有精子,因为只有经过受精才能结出果实和种子,C错误。
D.异花传粉往往容易受到环境条件的限制,得不到传粉的机会,如风媒传粉没有风,虫媒传粉因风大或气温低,而缺少足够昆虫飞出活动传粉等,从而降低传粉和受精的机会,影响到果实和种子的产量。为了弥补自然状态下的传粉不足,辅以人工辅助授粉,人工授粉可以提高结果率,D正确。
故选D。
11. 天气回暖后去湿地公园,会看到一些景色,下列场景与生命现象的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
A. 睡莲的茎是中空的——生物适应环境
B. 岸边的柳树发出新芽,长出新叶——生物能够繁殖后代
C. 树上的麻雀看到人,拍打着翅膀走了——生物具有应激性
D. 盛开的桃花,有的粉的似霞,有的白的似雪——生物具有变异现象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7.生物都能遗传和变异的特征。
【详解】A.睡莲的茎是中空的,是生物对生活环境的适应,正确。
B.岸边的柳树发出新芽,长出新叶体现了生物能够生长,错误。
C.树上的麻雀看到游人,拍打着翅膀飞走了,说明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即生物具有应激性,正确。
D.盛开的桃花,有的粉的似霞,有的白的似雪,体现了生物具有变异现象,正确。
故选B。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的特征。
12. 王师傅在修建月季时不小心被针刺了一下,立刻缩手。如图是完成缩手反射的神经结构。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 )
A. 该图表示的神经结构叫反射
B. 该神经结构完成的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
C. 完成该反射活动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的灰质
D. 该神经冲动传导的途径和方向是:1→2→3→4→5
【答案】A
【解析】
【分析】(1)反射弧的组成: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抠、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如图:
(2)如图所示:1感受器、2传入神经、3神经中抠、4传出神经、5效应器。
【详解】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该图表示的神经结构就是反射弧,A错误;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属于低等的反射活动,所以,该反射弧完成的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B正确;该反射是低级的反射活动,神经中枢位于脊髓灰质,C正确;在反射弧中,神经冲动的传导过程是:感受器接受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然后神经冲动由传入神经传导神经中枢,神经中枢位于脊髓中央的灰质内(神经元细胞体集中的部位),能接受神经冲动,产生新的神经冲动(即做出指令),传出神经再将来自神经中枢的神经冲动传至效应器,最后由效应器接受神经冲动并作出相应的反应。可见,神经冲动的传导途径和方向为:1感受器→2传入神经→3神经中枢→4传出神经→5效应器,D正确。
【点睛】关键是理解复杂反射与简单反射的区别。解答时可以从复杂反射与简单反射的不同特点方面来切入。结合实际来回答。
13. 近年来,在世界许多水域中都发现了畸形蛙、畸形鱼等水生动物,你认为造成这类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
A. 生物物种的自然衰退
B. 生物间的近亲交配
C. 水源污染现象有日趋严重
D. 病毒、病菌的感染
【答案】C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水域环境遭到破坏引起的后果,和水域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详解】近年来,在世界许多水域中都发现了畸形蛙、鱼类等水生动物,造成的主要原因是水源污染日趋严重.水域的污染使水中含有大量的化学物质,鱼类等水生动物的胚胎生长发育过程中胚细胞的分裂受一些物理或化学的刺激而产生不正常分裂,有可能导致成体畸形。故选C。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的原因。
14. 发酵技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酿制葡萄酒利用了
A. 醋酸菌的发酵 B. 乳酸菌的发酵
C. 霉菌的发酵 D. 酵母菌的发酵
【答案】D
【解析】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的知识,制酒要用到酵母菌,据此作答。
【详解】在没有氧的条件下,酵母菌能够将葡萄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酒精,这个过程叫做发酵。
故选D。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
15. 学习生物学,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减少伤害或挽救生命,让我们生活更健康。下列做法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
A. 处方药可以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但也要注意用药安全
B. 遇到心肌梗死患者应就地休息,不要随意搬动病人
C. 大静脉出血时用手指压迫远心端止血
D. 中老年人易患骨质疏松症,除了补钙还要多补充维生素D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人常生活中有关急救的措施及安全用药的知识,根据具体情况分析解答。
【详解】A.处方药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助理医师才可调配、购买和使用的药品;非处方药是指患者能够进行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但也要注意用药安全,A错误。
B.遇到心肌梗死患者要迅速拨打“120”,同时采取胸外心脏挤压以及人工呼吸进行救助,不能搬运送往医院抢救,B正确。
C.静脉是把全身各处的血液送回心脏的血管,静脉的血液流动的方向是心脏→静脉。因此大静脉受伤出血时,正确的急救方法是手指压迫点应位于远心端,C正确。
D.维生素D可以促进钙和磷的吸收,因此中老年人易患骨质疏松症,除了补钙还要多补充维生素D,D正确。
故选A。
【点睛】理解掌握生活中的一些急救措施是解题的关键。
16. 下表表示正常成人血浆、原尿和尿液中主要成分的浓度比较(单位:克/100毫升)。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物质
蛋白质
葡萄糖
尿素
无机盐
血浆
7.5
0.1
0.02
0.9
原尿
0.05
0.1
0.02
0.9
尿液
0.0
0.0
1.8
1.1
A. 原尿形成的部位是肾小囊腔
B. 尿液中尿素含量增多是因为水被重吸收
C. 尿中不含葡萄糖是因为葡萄糖不能被滤过
D. 大分子蛋白质不能被滤过,所以原尿中蛋白质含量低
【答案】C
【解析】
【分析】(1)血液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壁时血液中的大分子的物质如血细胞、蛋白质外,其余的如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经过滤过形成原尿;然后原尿在经过肾小管时,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下把全部葡萄糖、部分水还有部分无机盐重新吸收,那么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等就会形成尿液,所以在血浆和原尿中都含有而尿液中不含有的物质是葡萄糖。
(2)尿液中不含有葡萄糖和大分子蛋白质;血浆中含有的蛋白质最多;原尿含有少量的微量蛋白质,还有葡萄糖。
【详解】A.当血液通过入球小动脉到达肾小球的毛细血管网时,由于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作用,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其余的如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经过过滤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A正确。
B.原尿在经过肾小管时,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下把全部葡萄糖、部分水还有部分无机盐重新吸收,那么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等就会形成尿液,尿液中尿素含量增高是因为水被肾小管重吸收,B正确。
C.原尿流经肾小管时,肾小管能将原尿中的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部分无机盐重新吸收回血液中,将剩余的水、无机盐、尿素等形成尿液,这就是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故尿中不含葡萄糖是因为葡萄糖被全部重吸收,C错误。
D.血液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壁时血液中的大分子的物质如血细胞、蛋白质外,其余的如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经过过滤形成原尿,大分子蛋白质不能被滤过,所以原尿中蛋白质含量低,D正确。
故选C。
17. 下列几项动物行为中,不能起到同种个体之间交流信息作用的是( )
A. 蜜蜂的舞蹈行为 B. 鸟类的各种鸣叫声
C. 蜂王释放的特殊分泌物 D. 乌贼受到威胁时释放墨汁
【答案】D
【解析】
【详解】蜜蜂的舞蹈动作是通过动作告诉其它工蜂蜜源的位置、方向,是信息交流的方式,A错误;鸟类的各种鸣叫声,是通过叫声吸引异性的注意,因此都属于动物之间的信息交流,B错误;
蜂王释放的特殊分泌物是告诉雄蜂自己的位置,对工蜂有管理作用,是信息交流的方式,C错误;乌贼受到威胁时释放墨汁,把海水染黑,是为了掩护自己逃跑,是防御行为,不是动物之间的信息交流,D正确。
18. 下图表示菜粉蝶和蝼蛄的发育过程。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甲和乙的发育都属于变态发育
B. 甲图代表蝼蛄,它的一生要经历三个时期
C. 甲和乙发育的不同之处是,甲多了一个③时期
D. 乙为菜粉蝶,危害农作物的时期为图中的②时期
【答案】C
【解析】
【分析】昆虫的发育经过受精卵,若虫,成虫3个时期,幼体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非常相似,但各方面未发育成熟,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昆虫的发育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4个时期,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差异很大,属于完全变态发育。
【详解】菜粉蝶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4个时期,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差异很大,属于完全变态发育,属于这种发育类型的昆虫还有蜜蜂、蝴蝶、苍蝇、蚊子等。蝼蛄经过卵、幼虫和成虫三个时期,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都属于变态发育,A正确,B正确;甲和乙发育的不同之处是,乙多了一个③时期,C错误;菜粉蝶的受精卵是一个细胞;菜粉蝶的幼虫是菜青虫主要吃蔬菜,没有翅只会爬行;蛹不食不动;成虫是菜粉蝶有翅会飞,主要吃少量的花蜜。因此,菜粉蝶是一种农业害虫,它们危害农作物的时期是2(幼虫)时期,D正确。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知昆虫的发育特点。
19. 下列关于“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性状”之间关系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染色体存在于细胞核中
B. 基因是包含遗传信息的DNA片段
C. 一条染色体由多个DNA分子组成
D. 生物的每种性状通常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
染色体是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DNA分子为双螺旋结构,像螺旋形的梯子;DNA上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叫基因。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一条染色体有一个DNA分子组成,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
【详解】A.染色体是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因此染色体存在于细胞核中,A正确。
B.DNA上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叫基因,因此基因是包含遗传信息的DNA片段,B正确。
C.一条染色体上包含一个DNA分子,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C错误。
D.基因控制性状。生物的每种性状通常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D正确。
故选C。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染色体和基因的关系。
20. 关于图中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①分泌含有消化脂肪的酶 B. ②能初步消化蛋白质
C. ③分泌的消化液含有多种消化酶 D. ④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
【答案】A
【解析】
【分析】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图中①肝脏,②胃,③胰腺,④小肠。
【详解】A.①是肝脏,能够分泌胆汁,胆汁不含消化酶,能对脂肪进行乳化作用,促进脂肪消化,A错误。
B.②是胃,胃内有胃腺,能分泌胃液,胃液里面含有胃蛋白酶,能对蛋白质进行初步消化,B正确。
C.③是胰腺,胰腺分泌胰液,胰液中含有多种消化酶,可以消化多种营养物质,C正确。
D.④是小肠,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D正确。
故选A。
21. 据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的心血管病死亡率仍居首位。下述观点,你不认同的是( )
A. 心血管病是心脏血管疾病的统称
B. 心血管病只和先天的遗传因素有关
C. 健康的生活方式,会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病率
D. 高血压、吸烟和肥胖等是导致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答案】B
【解析】
【分析】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已经成为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威胁最大的一类疾病,被称为现代文明病。据此解答。
【详解】A.心血管病是心脏、血管疾病的统称,故A正确。
B.心血管病除了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还与个人生活方式有关,如吸烟、喝酒、营养过剩、熬夜、压力过大等,都会对人体心血管健康产生不良影响,故B错误。
C.人的心血管健康状除了受遗传因素和环境的影响外,还与个人的生活方式有关,健康的生活方式会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病率,故C正确。
D.心血管类疾病也叫生活方式病,喝酒、高血压、吸烟和肥胖等是导致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故D正确。
故选B。
22. 下图表示几种微生物的结构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白酒的酿造先后利用了乙和丙
B. 甲、乙、丙、丁都有遗传物质
C. 酿制酸奶用的微生物与甲同一个类群
D. 用光学显微镜就能观察到的有甲、乙、丙、丁
【答案】D
【解析】
【分析】甲是细菌,乙是霉菌,丙是酵母菌,丁是噬菌体。据此回答。
【详解】A.白酒酿造过程中,霉菌(乙)分解有机物形成葡萄糖,然后酵母菌(丙)发酵分解葡萄糖产生酒精。所以,白酒酿造先后利用了霉菌和酵母菌两类微生物,A正确。
B.甲细菌、乙霉菌、丙酵母菌、丁噬菌体都有遗传物质,B正确。
C.酿制酸奶用的微生物是乳酸菌,乳酸菌属于细菌,C正确。
D.丁噬菌体属于病毒,病毒非常微小,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D错误。
故选D。
【点睛】了解各种微生物的结构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23. 下列疾病与其对应的原因搭配合理的是( )
A. 夜盲症﹣缺乏维生素B
B. 糖尿病﹣胰岛素分泌不足
C. 地方性甲状腺肿﹣缺钙
D. 侏儒症﹣幼年时期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
【答案】B
【解析】
【详解】夜盲症是由于缺乏维生素A形成的,胡萝卜、玉米等含丰富的胡萝卜素,在体内可转化为维生素A,动物的肝脏含大量的维生素A,多吃可预防夜盲症,A错误;
胰岛素能够调节糖的代谢.糖尿病是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过高形成的,B正确;
地方性甲状腺肿是因为缺少含碘的无机盐,C错误;
生长激素能够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不足会引起侏儒症,D错误。
24. 下图为显微镜下看到的人血涂片,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②能够吞噬病菌,具有防御作用
B. 图中具有细胞核结构的是①和②
C. ④具有运载血细胞,运输营养物质和废物的作用
D. ③能在伤口处凝血,具有保护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图中人血涂片视野,①是红细胞,②是白细胞,③是血小板,④是血浆。
【详解】图中的②白细胞具有细胞核,能够吞噬病菌,具有防御作用,A正确;血细胞中只有白细胞有细胞核,B错误;图甲中的④是血浆,功能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C正确;③是血小板,在人体受伤时,具有止血和凝血的功能,D正确。
【点睛】解答此题要掌握人血图片中三种血细胞的结构特点。
25. 某视力正常的同学站在候车厅门口,先是看到一辆汽车停在远处,然后向他迎面驶来。图中能反映该同学在注视汽车过程中眼球晶状体曲度变化情况的是 ( )
A. B. C. D.
【答案】A
【解析】
【分析】视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形成一个倒置的物像.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接受物像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然后通过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详解】人体能看远近不同的物体主要是通过睫状体调节晶状体的曲度完成的。人近视物时,睫状体收缩,晶状体曲度变大;远视时,正好相反。视力正常的同学站在候车厅门口先是看到一辆汽车停在远处,这时此同学的晶状体曲度较小,当汽车缓缓启动向他迎面驶来时,此同学晶状体的曲度是越来越大。
故选A。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通过睫状体调节晶状体的曲度。
二、简答题(每空1分,共50分):
26. 月季被称为花中皇后,又称月月红,蔷薇目,蔷薇科,蔷薇属。常绿,半常绿低矮灌木,四季开花﹐一般为红色或粉色,偶有白色和黄色﹐可作为观赏植物,也可作为药用植物,亦称月季花。树状月季,又称月季树,是由一个直立树干通过园艺手段生产出来的一种新型月季类型,增强了观赏效果,这也体现了生物技术改变人们的生活。植物的枝芽具备发育成枝条的结构基础(如图一),我们通常以蔷薇作砧木、月季为接穗采用芽接法,进行繁殖(如图二)。请据图回答:
(1)图一中,[①]______属于分生组织,可以分裂产生芽的其他结构。
(2)[ ]______将来发育成茎,[ ]______将来发育成叶,可以说,枝芽就是尚未发育的______。
(3)图二中嫁接成活的关键是接穗和砧木的______紧密结合。
(4)树状月季的花冠比一般花卉离地面远,不容易感染土壤病虫害;树干取材于蔷薇,根系发达、生命力极强。与普通月季相比,月季树对环境的适应性______。
(5)植物体的内部结构、遗传和生理特性越相似,嫁接越容易成功。从生物进化角度来分析,人们选用蔷薇来嫁接月季的依据是二者______。
【答案】(1)生长点 (2) ①. ④芽轴 ②. ③幼叶 ③. 枝条 (3)形成层 (4)更强
(5)都属于蔷薇属,亲缘关系较近,共同特征较多,嫁接容易成功
【解析】
【分析】(1)嫁接是直接把一种植物的枝条或芽,接在另一个植物体上,使接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完整的植物体。
(2)生物分类从大到小的等级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同种生物的亲缘关系是最密切的。分类单位越小,所包含的生物共同特征越多;分类单位越大,所包含的生物共同特征越少。
(3)由图可知:图一中①是生长点,②叶原基,③幼叶,④芽轴,⑤芽原基;图二表示嫁接。解答即可。
【小问1详解】
在枝芽结构中,①生长点具有旺盛的分裂增生能力,能够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产生新的芽结构,属于分生组织。
【小问2详解】
②叶原基发育成幼叶,③幼叶发育成叶,④芽轴发育成茎,⑤芽原基发育成侧芽,一个枝芽发育成一个枝条,可以说,枝芽就是尚未发育的枝条。
【小问3详解】
嫁接是指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在另一个植物体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嫁接成活的关键是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
【小问4详解】
嫁接既能保持接穗品种的优良性状,又能利用砧木的有利特性。故与普通月季相比,月季树对环境的适应性更强。
【小问5详解】
生物分类从大到小的等级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分类单位越小,所包含的生物共同特征越多。蔷薇和月季都属于蔷薇属的植物,两种植物亲缘关系较近,共同特征较多,嫁接越容易成功。
27. 耳聋是听觉器官对声音传导、感受或综合分析部分的功能异常而引起的听力下降。我国每年出生的先天残疾儿童约占出生人口总数的4%~6%,由于药物、遗传、感染、疾病等原因造成的新生聋人每年约增加3万人;就是有听力语言障碍的残疾人,高达2780万之多!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正常生活。2021年3月3日,中国确立爱耳日主题为“人人享有听力健康”。
(1)听觉形成过程中,听觉感受器位于[ ]______内。
(2)听觉形成部位是[ ]______,这儿主要由神经元的______构成。
(3)生活中,有些同学用尖锐器物掏外耳屎时,不小心戳破[ ]______,声音不能转化成振动,会造成听力下降甚至丧失。
(4)课堂上,听到老师的提问,你站起来回答问题,至少需要大脑皮层的______个神经中枢参与,与其他动物相比,我们能听懂声音的含义,是因为特有的______中枢。
(5)为实现“人人享有听力健康”的目标,下列哪些做法是不可取的?______。
①经常掏挖耳屎,以保证外耳道清洁
②大量使用庆大霉素等抗生素药物来防治中耳炎
③为防外界干扰,带耳机边听音乐边学习
④做耳部保健操
【答案】(1)⑥耳蜗 (2) ①. ⑧大脑皮层(或大脑皮层听觉中枢) ②. 细胞体 (3)③鼓膜
(4) ①. 三(或3) ②. 语言 (5)①②③
【解析】
【分析】耳的结构和功能;听觉的形成的过程。 从图中可以看出:①耳廓;②外耳道;③鼓膜;④听小骨;⑤半规管;⑥耳蜗;⑦听神经;⑧是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
【详解】(1)在听觉的形成过程中,听觉神经传导的神经冲动是在听觉感受器⑥耳蜗内产生的。
(2)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 大脑皮层是大脑的灰质,主要由神经细胞的细胞体构成。
(3)鼓膜的作用是接受声波产生振动,若鼓膜损伤,声音就不能转化成振动,会造成听力下降或丧失。
(4)“听到老师的提问,你站起来回答问题”这一反射活动至少需要听觉中枢、躯体运动中枢、语言中枢。与其他动物相比,人类所特有的神经中枢是语言中枢。
(5)用尖锐的东西挖耳朵,容易损伤外耳道,甚至扎破鼓膜,这样不利于保护耳,①错误。使用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耳毒性药物主要是会损害听觉神经,②错误。长时间戴耳机听音乐,会使鼓膜受损,对健康不利,③错误。做耳保健操,注意耳朵卫生,有利于保护耳朵及听力,④正确。
28. 2021年全国两会,“碳中和”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所谓“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通过二氧化碳去除手段,如植树造林、节能减排、产业调整等,抵消掉这部分碳排放,达到“净零排放”的目的。下图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甲~戊”表示生物成分,“①~④”表示生理或化学过程,“→”表示碳的流动方向。请据图分析作答
(1)大气二氧化碳的增多会造成______,使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
(2)通过植树造林实现“碳中和”,实际是利用植物的[ ]______,使生物圈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简称______。此外植树造林还能涵养水源,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这主要是因为植物的______增加了大气的湿度。
(3)该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是______,伴随着食物链中碳的流动,能量的流动会逐级递减,若生产者体内有1 000焦的能量,到最高级消费者体内最多是______焦。若此生态系统受到某种有毒物质的污染,一段时间后,到最高级消费者体内有毒物质却含量最高,这种现象称为______。
(4)“碳中和”作为一种新的环保要求,必将进一步推动绿色生活和生产,实现全社会绿色发展。为响应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在生活中可以采用哪些具体措施?______(至少写出2条)。
【答案】(1)温室效应
(2) ①. ①光合作用 ②. 碳—氧平衡 ③. 蒸腾作用
(3) ①. 甲→乙→丙→丁 ②. 8 ③. 生物富集
(4)少用一次性筷子、绿色出行等
【解析】
【分析】(1)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就是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利用光合成有机物和产生氧气的过程。
(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
(3)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有毒物质会沿着食物链传递并逐渐富集积累,在一条食物链中营养级越低有毒物质积累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积累越多。
(4)低碳生活就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小问1详解】
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会造成温室效应,使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
【小问2详解】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不断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维持了生物圈中碳—氧的相对平衡,简称碳—氧平衡;故通过植树造林实现“碳中和”,实际是利用植物的①光合作用。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加大了空气湿度,增加降雨量,植树造林不仅美化环境,还能促进生物圈中的水循环,即蒸腾作用增加了大气湿度。
【小问3详解】
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图中甲是生产者、丁丙乙是消费者,该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甲→乙→丙→丁。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传递的效率是10%-20%,在甲→乙→丙→丁这条食物链中,如果生产者体内有1 000焦的能量,最高级消费者丁最多可获得能量1000×20%×20%×20%=8(焦)。有毒物质沿着食物链越积越多,这叫生物富集,所以体内有毒物质含量最高的生物是丁。
【小问4详解】
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会导致温室效应。生活中节约用电、少用一次性筷子、绿色出行等行为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29. 呼吸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首要条件。如果人体长期吸入粉尘污染的空气,肺泡组织会被损坏,继而出现异常修复、肺组织纤维化,造成"尘肺病"。患者出现咳痰、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甚至危机生命。下面甲图是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示意图,乙图是膈肌与呼吸运动的关系示意图,结合我们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当我们在吸气时,相当于图乙中的______状态,此时D处于______状态。
(2)人体吸入的氧气最终要进入图甲中的[ ]______,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3)外界空气经呼吸道进入肺,呼吸道会对吸入的空气进行______处理。因呼吸道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长期吸入粉尘就会引起肺组织纤维化,此时影响了图甲中肺与[ ]______内血液的气体交换。
(4)人患“尘肺病”后,会出现咳痰现象,痰形成的部位是______。
(5)“尘肺病”是呼吸系统疾病,很难治愈,接下来它会对其它系统产生影响,威胁人的健康。这说明人的各个系统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密切配合,体现了人体是一个______的生物学观点。
【答案】(1) ①. B ②. 收缩 (2)②
(3) ①. 清洁、湿润、温暖 ②. ①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
(4)气管和支气管
(5)统一的整体
【解析】
【分析】(1)人体的呼吸包括四个过程:一肺的通气;二肺泡内的气体交换;三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四组织细胞内的气体交换。图甲中:①代表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②组织细胞。
(2)吸气时:肋间外肌、膈肌收缩→肋骨向上向外移动(膈肌顶部下降)→胸廓扩大、胸腔容积增大→肺扩张→外界大气压力大于肺内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
呼气时:肋间外肌、膈肌舒张→肋骨下降,膈肌顶部回升→胸腔容积缩小→肺借弹性回缩→导致肺内气压增大→肺内气体排出肺。
图乙中:A玻璃管代表的是气管,C钟罩代表的是胸廓,B小气球代表的是肺,D橡皮膜代表的是膈肌。
【小问1详解】
人在平静状态下,肋间肌收缩时,肋骨向上向下运动,使胸廓的前后景和左右镜都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都增大这样胸廓的容积就增大,肺也随着扩张,外界空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的过程。图乙中的B表示吸气,此时D膈肌处于收缩状态。
【小问2详解】
人体从外界吸入的氧气是被组织细胞利用的。组织细胞内的线粒体利用氧,将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能量,供人体生命活动的需要。图甲中②代表组织细胞。
【小问3详解】
呼吸道有骨或软骨做支架,保证了呼吸道的畅通。呼吸道黏膜内有毛细血管,对空气有温暖作用;呼吸道黏膜上有纤毛且能分泌黏液,对空气有清洁和湿润作用。但是,呼吸道对气体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
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灰尘),并在肺泡处积存,会引起肺部纤维化,肺泡弹性下降,导致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受阻,使呼吸困难逐渐加重。即图甲中肺与①肺泡周围毛细血管内血液的气体交换。
【小问4详解】
气管5支气管的表面的黏膜上有腺细胞和纤毛,腺细胞分泌黏液,使气管内湿润,黏液中含有能抵抗细菌和病毒的物质。纤毛的摆动可将外来的灰尘、细菌等和黏液一起送到咽部,通过咳嗽排出体外形成痰。可见痰的形成场所是气管和支气管。
【小问5详解】
“尘肺病”是呼吸系统疾病,很难治愈,接下来它会对其它系统产生影响,威胁人的健康。这说明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只有人体各器官、系统相互配合,人体才能有序的进行各项复杂的生命活动,从而使人体成为一个复杂、协调、完整的统一整体。
30. 人类新个体的产生,要经历雌雄生殖细胞的结合,在母体内完成胚胎发育,再由母体产出的过程,从新生儿的诞生到青春期也要经历多个时期的发育。下图一表示人的生殖和发育部分时期的流程图,图二为某地男性不同年龄段身高增长数与生长激素水平对照图。请回答:
(1)图一中,过程B的场所主要是______,过程C称为______。
(2)人的性别决定在______形成的时期,理论上讲,生男生女的比例应为______。
(3)由图二可以看出,青春期身高增长最快的时候,对应着生长激素也最多,可以推测生长激素的一项功能是______;此时期,应保证______的均衡、合理。
(4)生物世界中,物种的延续直接依赖于生物的______,这也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
【答案】(1) ①. 子宫 ②. 分娩
(2) ①. 受精卵 ②. 1:1
(3) ①. 促进生长发育 ②. 饮食 (4)生殖
【解析】
【分析】人的生殖是从生殖细胞的形成开始的,男性的生殖细胞是精子,女性的生殖细胞是卵细胞。含精子的精液进入阴道后,精子缓慢地通过子宫,在输卵管内与卵细胞相遇,有一个精子进入卵细胞,与卵细胞相融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不断进行分裂,逐渐发育成胚泡;胚泡缓慢地移动到子宫中,最终植入子宫内膜,这是怀孕;胚泡中的细胞继续分裂和分化,形成组织,并进一步形成器官,逐渐发育成胚胎,并于怀孕后8周左右发育成胎儿,胎儿已具备人的形态;胎儿生活在子宫内半透明的羊水中,通过胎盘、脐带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胎儿从母体获得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氧气,胎儿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也是通过胎盘经母体排出体外的;怀孕到40周左右,胎儿发育成熟,成熟的胎儿和胎盘一起从母体的阴道排出,即分娩。从婴儿出生发育到个体成熟是胚后发育,可分为婴儿期、幼儿前期、幼儿期、童年期、青春期和成年期等几个阶段。
【小问1详解】
据图一可知:过程B表示受精卵发育成胎儿的过程即胚胎发育,胚胎发育的场所主要是子宫,所以过程B的场所主要是子宫。过程C表示成熟的胎儿和胎盘一起从母体的阴道排出的过程即分娩。
【小问2详解】
在一般情况下,如果母亲的卵细胞(含X染色体)与父亲的含有X染色体的精子结合,受精卵的性染色体组成就是XX,那么此受精卵发育成的孩子就是女孩。如果母亲的卵细胞与父亲的含有Y染色体的精子结合,受精卵的性染色体组成就是XY,因此,此受精卵发育成的孩子就是男孩。所以,人的性别决定于受精卵形成时期。由于男性可产生数量相等的X精子与Y精子,加之它们与卵子结合的机会相等,所以每次生男生女的概率是相等的,所以在整个人群中男女性别之比大致为1:1。
【小问3详解】
垂体属于内分泌腺,垂体分泌生长激素,在青春期,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量增加,作用于股骨,促进股骨快速生长,因此,青春期是身高增长最快的时候,由此可推测生长激素的一项功能是促进生长发育。为了满足生长的需要,还要做到饮食的均衡、合理。
小问4详解】
生殖是指生物为延续种族所进行的产生后代的生理过程,即生物产生新的个体的过程,它也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
31. 生物学家通过对选定的生物物种进行科学研究,用于揭示某种具有普遍规律的生命现象,这种被选定的生物物种就是模式生物。常用的脊椎动物有文昌鱼、壁虎、中华大蟾蜍、小鼠、家鸽、猴等,图一时脊椎动物进化树,图二为“机器人鸟”。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将上述模式动物放在进化树的相应位置上,则中华大蟾蜍应该放在______处;壁虎应在______处。
(2)由进化树上的信息可以看出,C和D都起源于______。
(3)自然界中的生物向着不同的方向进化,______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
(4)对比人与其他生物的细胞色素c,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上的差异,发现人与猴的亲缘关系非常近,这属于______证据。
(5)人们利用鸟类飞行能力强,活动区域广的优势研发出了“机器人鸟”,可以帮助人类在危险环境中完成侦察、探测等任务。。鸟类具有很多是适于飞行的特点:如身体呈______,可以减小飞行时的阻力;独特的______呼吸,能保证飞行时氧气的充分供应等。
【答案】(1) ①. E ②. D (2)古代的爬行动物 (3)环境定向选择 (4)遗传学方面
(5) ①. 流线型 ②. 气囊
【解析】
【分析】(1)生物进化树如图所示:
(2)鸟类的主要特征是:有喙无齿,身体被覆羽毛,前肢特化为翼,长骨中空,心脏四腔,用肺呼吸,有气囊辅助呼吸,体温恒定,卵生。
(3)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
【小问1详解】
脊椎动物是由无脊椎动物进化而来,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原始鱼类→原始两栖类→原始爬行类→原始鸟类、哺乳类。如果将上述模式动物放在进化树的相应位置上,则中华大蟾蜍属于两栖类动物,应该放在E处;壁虎属于爬行动物,应在B处。
【小问2详解】
动物进化历程:原始单细胞动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脊椎动物进化过程:原始鱼类→原始两栖类→原始爬行类→原始的鸟类、哺乳类,由此可见,鸟类和哺乳类都起源于原始爬行类。因此,由进化树上的信息可以看出,C鸟类,D是哺乳动物,都起源于古代的爬行动物。
【小问3详解】
生物界普遍存在变异,变异是随机产生的,是不定向的;不同的环境会对这些变异作定向的选择,使变异向着适应环境的方向定向积累。因此,自然界中的生物向着不同的方向进化,环境的定向选择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
【小问4详解】
生物进化最主要的证据是遗传学方面的证据,解剖学证据,化石,胚胎发育上证据等,细胞色素C的差别越小,其亲缘关系越近;差别越大,则生物间的亲缘关系越远。因此,对比人与其他生物的细胞色素c,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上的差异,发现人与猴的亲缘关系非常近,这属于遗传学方面证据。
【小问5详解】
鸟类具有很多是适于飞行的特点:如身体呈流线型,可以减小飞行时的阻力;鸟类的体内有很多气囊,这些气囊与肺相通。鸟类吸气时,空气进入肺,在肺内进行气体交换,同时一部分空气进入气囊暂时储存;呼气时,气囊中的气体又进入肺,在肺内进行气体交换,这样家鸽每呼吸一次,气体两次进入肺,在肺内进行两次气体交换,这样的呼吸方式叫做双重呼吸。双重呼吸是鸟类特有的呼吸方式,它大大提高了气体交换的效率,所以独特的气囊呼吸,能保证飞行时氧气的充分供应等。
32. 学习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后,小光同学对原有的实验进行改进和整合,设计了如下实验:把一株银边天竺葵(叶片边缘部分的细胞中无叶绿体)放于黑暗处一昼夜,按下图进行处理(氢氧化钠能吸收二氧化碳),移到阳光下几小时,对标记叶片经酒精脱色后滴加碘液。请你分析回答小光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1)实验前将天竺葵植株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______。
(2)图中叶片E部分的处理方法是把整个叶片的一部分用黑纸片从______遮盖起来。
(3)叶片在酒精中隔水加热后,绿色部分变成了______色。
(4)叶片脱色后滴加碘液,变蓝色的叶片是______。
(5)若要探究“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吗?”应选用______组。
(6)通过A、C组得出的结论是光合作用的______,C、D组得出的结论是光合作用的______。
【答案】(1)让淀粉运走耗尽
(2)上下部分
(3)黄白色 (4)C (5)B和C
(6) ①. 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②. 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解析】
【分析】(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选叶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是实验组,没有处理且条件适宜是的是对照组。
【小问1详解】
将银边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让叶片内的淀粉运走耗尽,避免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小问2详解】
图中叶片E部分的处理方法是把整个叶片的一部分用黑纸片从上下两部分遮盖起来,这样可以与C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实验的变量是光照,其它的实验条件相同,有利于控制实验的变量。
【小问3详解】
酒精能溶解叶绿素,把叶片放在酒精中隔水加热,使叶片含有的叶绿素溶解于酒精中,直到叶片变成黄白色。
【小问4详解】
分析图可知,A由于叶片的叶脉被切断,不能向叶片部分输送水分,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滴加碘液不变蓝色。B叶片由于固体氢氧化钠吸收了二氧化碳,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滴加碘液不变蓝色。C叶片部分能有叶绿体,水分,二氧化碳等,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滴加碘液变成蓝色。D叶片部分缺少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滴加碘液不变蓝色。E叶片部分缺少光照,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滴加碘液不变蓝色。因此, 叶片脱色后滴加碘液,变蓝色的叶片是C。
【小问5详解】
若要探究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吗?因为B叶片缺少二氧化碳,固体氢氧化碳吸收了二氧化碳,C叶片能吸收二氧化碳,这样B和C组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实验的变量是二氧化碳,其它的实验条件相同。
【小问6详解】
通过(4)分析可知,通过A、C组形成对照实验,变量是水,得出的结论是光合作用的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C、D组形成对照实验,实验的变量是叶绿体,得出的结论是光合作用的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生物]2023年山东省德州市中考真题生物试题试卷(原题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生物]2023年山东省德州市中考真题生物试题试卷(原题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生物2023年山东省德州市中考真题真题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生物2023年山东省德州市中考真题真题生物试题原题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9页, 欢迎下载使用。
[生物]2022年山东省德州市中考真题生物试卷(原题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生物]2022年山东省德州市中考真题生物试卷(原题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生物2022年山东省德州市中考真题真题生物真题解析版docx、生物2022年山东省德州市中考真题真题生物真题原题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0页, 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德州市2020中考生物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山东省德州市2020中考生物试题(含解析),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