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2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7单元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第21课生物的进化学案新人教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2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7单元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第21课生物的进化学案新人教版第1页
    2022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7单元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第21课生物的进化学案新人教版第2页
    2022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7单元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第21课生物的进化学案新人教版第3页
    还剩1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2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7单元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第21课生物的进化学案新人教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2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7单元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第21课生物的进化学案新人教版,共1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
    1.地层中陈列的证据——化石
    2.当今生物体上进化的印迹——其他方面的证据
    (1)比较解剖学证据
    ①现象:蝙蝠的翼、鲸的鳍、猫的前肢和人的上肢具有相似的结构。
    ②结论:现有脊椎动物有共同祖先。
    (2)胚胎学证据
    ①现象:脊椎动物胚胎发育早期彼此相似。
    ②结论:人和其他脊椎动物有共同祖先。
    (3)细胞和分子水平的证据
    ①细胞水平:当今生物的细胞与古细菌均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和遗传物质DNA。
    ②分子水平: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其DNA的碱基序列和某种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差异越小。
    二、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
    1.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2.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1)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①用进废退:器官用得越多越发达,废而不用会造成形态上的退化。
    ②获得性遗传:因用进废退获得的性状可以遗传给后代。
    (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②解释模型
    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③主要结论:群体中出现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和环境的定向选择是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
    ④主要意义:科学地解释了生物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生物界的统一性是由于所有的生物都有共同祖先,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进化的结果。
    ⑤两点不足:对遗传和变异的认识局限于性状水平(个体水平),不能科学地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三、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
    1.种群和种群基因库
    2.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及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
    (1)可遗传的变异提供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2)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3.物种和隔离
    (1)物种: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2)隔离
    4.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1)新物种形成的过程
    (2)结论: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四、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协同进化
    2.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1)主要内容
    ①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②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③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进而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
    ④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过程;
    ⑤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2)争议
    ①有人主张,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中性突变的逐渐积累,而不是自然选择;
    ②更多学者认为,基因突变并不都是中性的,不能否认自然选择的作用。
    1.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主要包括共同由来学说和自然选择学说
    (1)利用化石可以确定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生物的种类及其形态、结构、行为等特征。(√)
    (2)沙漠中的植物通常具有发达的根系,这说明生物具有适应性。(√)
    (3)达尔文认为适应的来源是可遗传的变异,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2.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1)交配后能产生后代的一定是同一物种。(×)
    (2)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也就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3)只要有隔离,就能形成新物种。(×)
    3.以自然选择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自然界的生命史作出了科学的解释
    (1)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
    (2)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趋势既能预测进化的方向又能预测变异的方向。(×)
    (3)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出现的3∶1性状分离比的过程可以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4)协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5)基因突变会使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并决定进化的方向。(×)
    基因频率的计算
    某公司对即将上市的家蝇杀虫剂产品做预期调查,下表是对某市不同地区家蝇种群的敏感性和抗性(抗杀虫剂)基因型频率调查的结果。已知家蝇的敏感性和抗性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神经细胞膜上某通道蛋白中的一个亮氨酸替换为苯丙氨酸时出现抗药性。
    (1)比较甲地区和丙地区的家蝇种群中抗性基因频率大小。
    答案:甲地区抗性基因频率为1-(78%+20%×1/2)=12%,丙地区抗性基因频率为1-(84%+15%×1/2)=8.5%,因此,甲地区家蝇种群中抗性基因频率比丙地区高。
    (2)比较甲、乙、丙地区敏感性基因的基因频率大小。
    答案:乙地区抗性基因频率为1-(64%+32%×1/2)=20%。因此,三地家蝇中敏感性基因频率大小关系为丙>甲>乙。
    (3)依据题意,判断家蝇抗药性出现的根本原因可能是什么?
    答案:亮氨酸替换为苯丙氨酸,氨基酸数目没改变,单个氨基酸的改变应该是由碱基的替换引起的。
    (4)乙地区抗性基因突变率最高,能不能说明使用该产品预期效果不如其他两地?
    答案:不能。杀虫剂只起到选择作用,与突变率无关。
    1.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概念辨析
    2.基因频率的计算
    某基因频率=eq \f(某基因总数,该基因及其等位基因的总数)×100%
    (1)若基因在常染色体上,某基因频率=eq \f(某基因总数,种群个体数×2)×100%。
    (2)若基因在X染色体上,b基因频率=eq \f(b基因总数,2×女性个体数+男性个体数)×100%。
    3.利用遗传平衡定律计算基因型频率
    (1)前提条件
    ①种群非常大;
    ②所有雌雄个体之间自由交配;
    ③没有迁入和迁出;
    ④没有自然选择;
    ⑤没有基因突变。
    (2)计算公式
    当等位基因只有两个时(A、a),设p表示A的基因频率,q表示a的基因频率,则:
    基因型AA的频率=p2;
    基因型Aa的频率=2pq;
    基因型aa的频率=q2。
    4.自交和自由交配时基因型频率的变化规律
    (1)自交:种群个体自交时,纯合子增多,杂合子减少,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自交过程不改变基因频率。
    (2)自由交配
    ①处于遗传平衡的种群自由交配遵循遗传平衡定律,上下代之间种群的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不变。
    ②一个种群没有处于遗传平衡状态,自由交配不改变基因频率,但改变基因型频率。
    5.选择对基因频率的影响
    (1)选择的对象
    直接对象:生物的变异性状即表型。
    间接对象:与性状表现相关的基因型。
    根本对象:控制某特定性状的基因。
    (2)选择的因素:生物个体所处的自然环境。
    (3)选择的手段:生存斗争,包括种内斗争、种间斗争、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
    (4)选择的结果:从生物个体角度看,导致生物个体生存或死亡。从基因角度看,导致控制该性状基因的频率上升或下降。
    考向1| 常染色体上基因频率的计算
    1.(2019·天津卷)囊鼠的体毛深色(D)对浅色(d)为显性,若毛色与环境差异大则易被天敌捕食。调查不同区域囊鼠深色表(现)型频率,检测并计算基因频率,结果如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深色囊鼠与浅色囊鼠在不同区域的分布现状受自然选择影响
    B.与浅色岩P区相比,深色熔岩床区囊鼠的杂合体(子)频率低
    C.浅色岩Q区的深色囊鼠的基因型为DD、Dd
    D.与浅色岩Q区相比,浅色岩P区囊鼠的隐性纯合体(子)频率高
    B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深色囊鼠在深色熔岩床区表型频率高,而在浅色岩P区和浅色岩Q区频率较低,因此,深色囊鼠与浅色囊鼠在不同区域的分布现状受自然选择影响,A正确;浅色岩P区,囊鼠的杂合子(Dd)频率为2×0.1×0.9=0.18,而深色熔岩床区囊鼠的杂合子(Dd)频率为2×0.7×0.3=0.42,与浅色岩P区相比,深色熔岩床区囊鼠的杂合子频率高,B错误;囊鼠的体毛深色(D)对浅色(d)为显性,因此,浅色岩Q区的深色囊鼠的基因型为DD、Dd,C正确;浅色岩Q区隐性纯合子(dd)频率为0.7×0.7=0.49,而浅色岩P区囊鼠的隐性纯合子(dd)频率为0.9×0.9=0.81,因此,与浅色岩Q区相比,浅色岩P区囊鼠的隐性纯合子频率高,D正确。
    考向2| 性染色体上基因频率的计算
    2.(多选)某与外界隔离的岛屿上,经调查该地区居民中白化病的致病基因频率为a,红绿色盲的致病基因频率为b,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致病基因频率为c。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正常个体中白化病基因携带者所占的概率为2a/(1-a)
    B.男性个体中患红绿色盲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b
    C.不患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女性个体占全部个体的[(1-c)/2]2
    D.女性个体中同时患红绿色盲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占bc
    ACD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白化病的致病基因频率为a,正常基因的频率为1-a,则显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为(1-a)2,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为2a(1-a),则正常个体中白化病携带者所占的概率为2a/(1+a),A项错误;假设红绿色盲基因用H、h表示,则男性的基因型有XHY、XhY,而红绿色盲的致病基因频率为b,因此男性个体中患红绿色盲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b,B项正确;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致病基因频率为c,则正常基因频率为(1-c),因此不患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女性个体占全部个体的(1-c)2/2,C项错误;女性个体中同时患红绿色盲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占b2(2c-c2),D项错误。
    考向3| 利用遗传平衡公式计算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
    3.玉米的高秆(H)对矮秆(h)为显性。现有若干H基因频率不同的玉米群体,在群体足够大且没有其他因素干扰时,每个群体内随机交配一代后获得F1。各F1中基因型频率与H基因频率(p)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0<p<1时,亲代群体都可能只含有纯合子
    B.只有p=b时,亲代群体才可能只含有杂合子
    C.p=a时,显性纯合子在F1中所占的比例为1/9
    D.p=c时,F1自交,子代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5/9
    D 解析:该群体的基因频率符合遗传平衡定律。当亲代只有HH和hh存在时,由于其基因型的频率不同,p的值也不同,取值范围为0<p<1,A项正确;若亲代只有杂合子,则H、h的基因频率均为1/2,F1中HH、Hh、hh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4、1/2、1/4,对应图中p=b时,B项正确;当p=a时,由图可知,Hh的基因型频率=hh的基因型频率,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可知2a(1-a)=(1-a)(1-a),解得a=1/3,F1中显性纯合子的比例为a2=1/9,C项正确;当p=c时,HH的基因型频率=Hh的基因型频率,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可知c×c=2c(1-c),解得c=2/3,则F1中,HH=4/9,Hh=4/9,hh=1/9,F1自交,其子代中杂合子Hh所占比例为4/9×1/2=2/9,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2/9=7/9,D项错误。
    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

    抗生素的发现和应用增强了人类抵抗细菌感染性疾病的能力,延长了人类的平均寿命。目前,人类经常使用的抗生素有200多种。但是,随着抗生素在医学、农牧业等领域的滥用和过度使用,以及残留有抗生素的废弃物向环境中的排放等,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也不断增强,甚至出现了无药可治的“超级细菌”。下图是抗药性细菌的产生示意图:
    (1)细菌抗药性变异的产生与抗生素有关吗?为什么?
    答案:无关。因为抗生素并非诱变因素。
    (2)细菌产生抗药性变异的过程是定向的吗?为什么?
    答案:不是。因为细菌产生抗药性变异的过程属于基因突变,而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
    (3)在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的实验中为什么培养基中抗生素滤纸片周围会出现抑菌圈?抗生素滤纸片周围的抑菌圈的直径为什么会逐代变小?
    答案:因为滤纸片上的抗生素杀死了其周围的细菌,使其不能形成菌落而出现抑菌圈。 因为经过抗生素的持续多代筛选,细菌的耐药性越来越强。
    1.实验原理
    一般情况下,一定浓度的抗生素能杀死细菌,但变异的细菌可能产生耐药性。在实验室连续培养细菌时,如果向培养基中添加抗生素,耐药菌有可能存活下来。
    2.实验步骤
    3.实验结果
    (1)与区域①相比,区域②③④纸片周围会出现抑菌圈。
    (2)②③④区域抑菌圈的平均直径逐代变小。
    4.实验结论
    (1)细菌耐药性的出现是发生了可遗传的变异。
    (2)抗生素的选择作用导致了耐药菌比例的逐渐升高。
    (多选)滥用抗生素往往会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是细菌进化的基本单位
    B.细菌的抗药性变异来源于细菌的染色体变异
    C.抗生素的定向选择使细菌的抗药基因频率增大
    D.细菌的定向变异决定细菌的进化方向
    BD 解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A正确;细菌没有染色体,其抗药性变异来源于细菌的基因突变,B错误;抗生素对细菌种群中存在的不定向变异进行了定向的选择,使细菌的抗药基因频率增大,C正确;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生物的进化方向,D错误。
    生物进化与物种形成

    下图表示生物进化与物种形成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是什么?图中①②③④分别是什么?
    答案: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①是突变和基因重组,②是自然选择,③是地理隔离,④是生殖隔离。
    (2)为什么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而不是个体?
    答案:因为在生物繁衍过程中,个体有新老交替,基因却代代相传,因此,研究生物的进化时仅仅研究个体是不够的,还必须研究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
    (3)自然选择的实质是什么?自然选择作用的直接对象、间接对象、根本对象分别是什么?
    答案:自然选择的实质是对控制某特定性状的基因的选择。自然选择作用的直接对象是生物个体的变异性状(表型);间接对象是相关的基因型;根本对象是与生物个体变异性状相对应的基因。
    (4)协同进化概念中的“相互影响”的内涵指什么?
    答案:①不同物种之间的影响既包括种间互助,也包括种间竞争。②无机环境的选择作用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生物的进化反过来又会影响无机环境。
    (5)试从分子水平和进化角度解释生物多样性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分子水平:DNA多样性(根本)→蛋白质多样性(直接)→生物性状多样性;进化角度:生物生存的不同环境对生物进行不同方向的自然选择。
    1.拉马克的进化学说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比较
    2.物种形成的三大环节
    3.物种形成的三大模式
    4.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区别与联系
    5.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协同进化
    ①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协同进化,仅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同种生物间不存在协同进化。
    ②生物与无机环境间的协同进化,表现在生物能够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即无机环境的选择作用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导致生物朝着一定方向进化;生物的进化反过来又会影响无机环境。
    (2)生物多样性
    考向1| 生物进化与物种的形成
    1.(2018·海南卷)为判断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两个种群的鸟是否属于同一物种,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
    A.了解这两个种群所在地区之间的距离后作出判断
    B.观察这两个种群个体之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现象
    C.将两个种群置于相同环境条件下,比较其死亡率
    D.将两个种群置于相同环境条件下,比较其出生率
    B 解析: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若两个种群之间形成了生殖隔离,即二者不能交配,或交配的后代不育,则两个种群属于不同物种,B正确。
    【易错提醒】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四点提醒
    (1)变异先于环境选择
    农田喷施农药杀灭害虫,在喷施农药之前,害虫中就存在抗农药的突变个体,喷施农药仅杀灭了不抗药的个体,抗药的个体存活下来。农药不能使害虫产生抗药性变异,只是对抗药性个体进行了选择。
    (2)能产生后代不等于同一物种
    两个个体能够交配产生后代,有可能子代高度不育,如马和驴,虽然能产生子代骡,但骡不育,因此马和驴是两个物种。
    (3)物种的形成不一定经过地理隔离
    有时不经过地理隔离也能直接形成生殖隔离,如二倍体植株经秋水仙素处理形成四倍体植株,二者是不同的物种。
    (4)突变不等于基因突变
    突变不是基因突变的简称,而是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考向2| 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2.下列关于协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捕食者的存在对被捕食者不利,但有利于增加生物的多样性
    B.生物均在不断进化中,而协同进化发生在生物群落内部
    C.基因多样性与基因突变有关,物种多样性与生物进化有关
    D.人类的活动会影响群落演替,但不影响生物的多样性
    C 解析:捕食者吃掉的大多数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客观上起到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A错误;协同进化不仅发生在生物与生物之间,也发生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B错误;家禽、家畜是人工培育的物种,城市生态系统和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或半人工的生态系统,可见人类越来越多地影响生物的进化和多样性,D错误。
    考向3| 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3.下列不属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要点的是( )
    A.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C.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
    D.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中性突变的逐渐积累
    D 解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进而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自然选择,故选D。
    命题生长点1 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
    为分析其中4种地雀的亲缘关系,科学家测定了这4种地雀ALX1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测定的结果为生物进化提供的证据属于(C)
    A.胚胎学证据
    B.比较解剖学证据
    C.生物化学证据
    D.古生物化石证据
    解析:基因的核苷酸序列的测定是在分子水平上进行的,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分子水平上的证据,属于生物化学证据,C正确。
    命题生长点2 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
    若某地雀的种群中基因型AA、Aa、aa的个体分别占30%、60%、10%,那么这个种群中基因A的频率是60%。若该种群中aa个体不适应新环境遭到淘汰,其他基因型个体随机交配一代,没有自然选择,则该种群性状分离为显性∶隐性=8∶1。
    解析:若某地雀的种群中基因型AA、Aa、aa的个体分别占30%、60%、10%,那么这个种群中基因A的频率=AA基因型频率+1/2×Aa基因型频率=30%+1/2×60%=60%。由于该种群中aa个体不适应新环境遭到淘汰,只有AA和Aa,比例为1∶2,所以下一代中基因A的频率为1/3+1/2×2/3=2/3,基因a的频率为1/3,隐性性状个体aa占1/9,显性性状个体占8/9,则该种群性状分离比是显性∶隐性=8∶1。
    命题生长点3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13种地雀,分别分布于不同的小岛上。下列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错误的是(D)
    A.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导致原始地雀物种形成现在条件的地雀物种
    B.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有差别,最终导致这些种群的基因库变得很不相同,并逐步出现生殖隔离
    C.这些地雀原先属于同一雀种,从南美大陆迁来后,逐渐分布在不同的小岛上,出现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
    D.地理隔离一旦形成,不同小岛上的地雀的基因频率就逐渐出现差异,原来属于同一物种的地雀很快进化形成不同的物种
    解析: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13种地雀是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形成的生殖隔离,A正确;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有差别,最终导致这些种群的基因库变得很不相同,并逐步出现生殖隔离,B正确;这些地雀原先属于同一雀种,从南美大陆迁来后,逐渐分布在不同的小岛上,出现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再经过自然选择而形成,C正确;地理隔离形成,可能会出现基因频率的改变,但不会很快形成新物种,物种的形成标志是生殖隔离,D错误。
    计算种群的基因频率公式
    A的基因频率=1-a基因频率=AA基因型频率+1/2Aa基因型频率
    a基因频率=1-A基因频率=aa基因型频率+1/2Aa基因型频率
    与物种形成有关的2个“不一定”
    (1)物种的形成不一定都需要经过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产生。
    (2)生物进化不一定导致物种的形成
    ①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这种变化可大可小,不一定会突破物种的界限,即生物进化不一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②新物种一旦形成,则说明生物肯定进化了。
    课程标准要求
    学业质量水平
    4.1.1 尝试通过化石记录、比较解剖学和胚胎学等事实,说明当今生物具有共同的祖先
    4.1.2 尝试通过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等知识,说明当今生物在新陈代谢、DNA的结构与功能等方面具有许多共同特征
    4.2.1 举例说明种群内的某些可遗传变异将赋予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生存和繁殖优势
    4.2.2 阐明具有优势性状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比例将会增加
    4.2.3 说明自然选择促进生物更好地适应特定的生存环境
    4.2.4 概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为地球上的生命进化史提供了科学的解释
    4.2.5 阐述变异、选择和隔离可导致新物种形成
    1.分析了解各种事实,认识生物是不断进化的,并与环境相适应。(生命观念)
    2.比较辨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关系,了解科学发展完善的规律。(科学思维)
    3.分析不同类型的证据,探讨地球上现存的丰富多样的物种是由共同祖先长期进化形成的。(生命观念 科学思维 社会责任)
    4.基于可遗传的变异,以及变异可能带来的生存与繁殖优势等方面的实例,解释生物的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生命观念 科学思维)
    家蝇种群来源
    敏感性纯合子/%
    抗性杂合子/%
    甲地区
    78
    20
    乙地区
    64
    32
    丙地区
    84
    15
    项目
    基因频率
    基因型频率
    公式
    某基因频率=该基因的数目÷该基因及其等位基因的总数×100%
    某基因型频率=该基因型的个体数÷该种群个体总数×100%
    外延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基因型频率改变,基因频率不一定改变
    步骤1
    分组、编
    号、做标记
    用记号笔在培养皿的底部画2条相互垂直的直线,将培养皿分为4个区域,分别标记为①~④
    步骤2
    接种
    取少量细菌的培养液,用无菌的涂布器(或无菌棉签)均匀地涂抹在培养基平板上
    步骤3
    自变量
    控制
    用无菌的镊子先夹取1张不含抗生素的纸片放在①号区域的中央(对照组),再分别夹取1张抗生素纸片放在②~④号区域的中央(实验组),盖上皿盖
    步骤4
    培养
    将培养皿倒置于37 ℃的恒温箱中培养12~16 h
    步骤5
    因变量
    观测
    观察培养基上纸片附近是否出现抑菌圈,并测量、记录抑菌圈的直径,并取平均值
    步骤6
    重复实验
    从抑菌圈边缘的菌落上挑取细菌,接种到已灭菌的液体培养基中培养,重复步骤2~5。如此重复几代,记录每一代培养物抑菌圈的直径
    项目
    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区别
    变异
    定向,环境和动物意愿决定变异的方向
    不定向,环境和生物都不能决定生物变异的方向
    适应
    环境
    环境和动物意愿决定的变异都适应环境
    有利变异→适者生存;不利变异→不适者被淘汰
    进化
    生物自身决定
    自然选择决定
    联系
    都承认生物不是神造的,而是由古老的生物进化而来的,即由简单→复杂、低等→高等进化而来,且都是“渐变”的结果
    项目
    物种形成
    生物进化
    标志
    生殖隔离出现
    基因频率改变
    变化后生物与原生物的关系
    新物种形成,出现生殖隔离,质变
    生物进化,基因频率改变,量变
    二者联系
    ①只有不同种群的基因库产生了明显差异,出现生殖隔离才形成新物种;
    ②进化不一定产生新物种,新物种产生一定存在进化
    生活实践情境
    加拉帕戈斯群岛位于南美洲西海岸外的太平洋上,距南美洲海岸约1 000 km,由13个大岛和6个小岛组成。这些岛屿均源于火山爆发,形成于大约300万~500万年前的地质年代,不同岛屿之间隔水相望,各岛生境有明显不同。这些岛最初形成时,没有任何生物栖息,后来出现的生物都是借助海水或大风从大陆迁移过来的。迁来的生物中就有地雀。当时地雀只有一种。这些地雀散布在群岛的各种生境中,并且出现各种变异,最终形成13种地雀。

    相关学案

    新教材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三单元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4生物的进化学案必修2:

    这是一份新教材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三单元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4生物的进化学案必修2,共25页。

    新教材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三单元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4生物的进化课前学案必修2:

    这是一份新教材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三单元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4生物的进化课前学案必修2,共10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7单元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素养加强课7变异与细胞分裂和遗传定律的综合学案: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7单元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素养加强课7变异与细胞分裂和遗传定律的综合学案,共8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