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学年第三章 物态变化综合与测试练习
展开
这是一份2021学年第三章 物态变化综合与测试练习,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习总书记说扬州是个好地方,扬州一年四季美景如画。下列图中的描述属于液化的是( )
A.初春,河水中冰雪消融B.仲夏,草叶间露珠晶莹
C.深秋,枝头上挂满白霜D.寒冬,窗玻璃上冰花剔透
2.如图所示的物态变化过程中,需要吸热的是( )
A.汽车玻璃上出现了霜B.树枝上形成“雾凇”
C.早晨山林中出现了雾D.上午露珠逐渐消失
3.扬州是一座美丽的宜居城市,一年四季变化分明,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春天,湖面上冰块消融——凝固
B.夏天,刚从冰柜里拿出一瓶矿泉水,它的瓶壁在流汗——液化
C.秋天,公园草地上出现的霜——升华
D.冬天,行人口里呼出的白气——汽化
4.下列措施中,能使蒸发加快的是( )
A.给湿头发吹热风B.春天给播种后的农田覆盖地膜
C.把盛有酒精的瓶口盖严D.用保鲜袋包装蔬菜放入冰箱
5.如图所示为制作液氮冰激凌的过程,将液态氮倒入调好的冰激凌汁中时,出现大量“白气”,冰激凌汁迅速变成固态,同时在杯子外壁看到了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液态氮从中倒出后迅速升华吸热,使冰激凌汁变成固态
B.冰激凌汁变为固态是凝固过程,此过程需要放热
C.产生的“白气”就是水蒸气
D.杯子外壁的霜是水蒸气凝固形成的
6.我国民间有句谚语:“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其中,“水缸穿裙子”是指盛水的水缸外表面出现了一层密密麻麻的小水珠。小水珠是由( )
A.水缸中的水蒸发形成的B.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C.水缸中的水汽化形成的D.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7.下列现象由于凝华形成的是( )
A.春天,冰雪消融
B.夏天,薄雾缥缈
C.秋天,露珠晶莹
D.冬天,雾松簇簇
8.下列现象中,不需要吸热的是( )
A.杯子里的冰化成水
B.夏天,从冰箱中取出的鸡蛋在“冒汗”
C.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
D.盘子里的水,过一段时间会变少
9.如图所示,在注射器中吸入少量液态乙醚,用橡皮塞堵住注射孔,向外拉动活塞,液态乙醚消失。下列选项中的物态变化与其相同的是( )
A.清晨,人在户外呼出“白气”B.雪水在屋檐下形成冰锥
C.洗手后,用热风干手器将手烘干D.寒冬,雪人没有熔化却变小了
10.“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有关节气的谚语,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惊蛰云不停,寒到五月中”,云的形成是升华现象,该过程需吸热
B.“伏天三场雨,薄地长好麻”,雨的形成是液化现象,该过程需吸热
C.“霜降有霜,米谷满仓”,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该过程需放热
D.“小寒冻土,大寒冻河”,河水结冰是凝固现象,该过程需吸热
11.两支内径粗细不同,下端玻璃泡内水银量相等的合格温度计,同时插入同一杯热水中,水银柱上升的高度和温度示数分别是( )
A.上升高度一样,示数相等B.内径粗的升得低,但两支温度计的示数相同
C.内径细的升得高,它的示数也大D.内径粗的升得高示数也大
二、填空题
12.物质由__________直接变成__________的过程,称为升华。升华过程需要__________。因此升华有致冷作用。
13.夏天玲玲妈妈网购了一份水果,打开时发现包装袋中还有少量冰块,这是利用冰块___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过程___________热量,对水果保鲜。玲玲利用家中的体温计每天检测自己的体温,一天早上正确使用体温计测出体温是36.5℃,没有甩就测量妈妈的体温,发现也是36.5℃,那妈妈的体温___________(选填“有可能”或“不可能”)低于36.5℃。
14.液体温度计是利用__________的原理来工作的。使用前:要观察温度计,弄清它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使用过程中,温度计的玻璃泡要与被测物体__________,温度计的玻璃泡要__________液体中,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内液面__________。
15.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象征了温度的变化,要准确地判断温度的高低,就要用温度计进行测量。如图甲是一个自制温度计,把它从热水中取出,再放入冷水中,可观察到细管中液面的位置缓慢变_______;在读数时,乙图中的______方法是正确的(选填“A”、“B”或“C”);请读出丙图中温度计的示数为______(温度计的单位是摄氏度)。
三、简答题
16.炎热的夏天,小宇发现以下现象:
①打开教室的窗户并在地面上洒水,一会儿室内温度就会降下来;
②去海边游泳,进入水中,发现在水中的腿变“短”了。
请你选择其中一个场景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场景:__________;
解释:_____________。
17.家用冰箱是每个家庭必备的家用电器,它能使食物保存更长的时间。夏天,从冰箱冷藏室里拿出的鸡蛋过一会儿表面就有一层水珠;而从冷冻室里拿出来的冰棒剥开包装过一会儿之后,其表面却有一层白霜。请用你学过的物理知识对这两种现象进行解释;水蒸气在这两个过程中都需要吸热还是放热?
18.现代家庭的浴室里都安装有冷水管和热水管。在冷天洗澡时,细心的小刚发现:水管A上布满了水珠,而水管B上都看不到水珠。于是小刚认为:水管A里通的是热水,水管B里通的是冷水。你认为小刚的判断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
19.在运输食品时,利用冰块或干冰来防止食物变质,说出其中的道理.
20.为了确定方向,可以把手臂浸入水中,然后向上举起,手臂的哪一面感到凉,风就是从哪一面吹来的。
⑴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对上述现象进行简单解释。
⑵举出一个与上述现象相同原理的实际例子。
参考答案
1.B
【详解】
A.河流中冰雪消融,由固态变成液态,属于熔化,故A不符合题意;
B.草叶间露珠晶莹,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故B符合题意;
C.枝头上挂满白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故C不符合题意;
D.窗玻璃上冰花剔透,是室内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凝结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D
【详解】
A.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凝华放热,故A不符合题意;
B.雾凇的形成是凝华现象,凝华放热,故B不符合题意;
C.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液化放热,故C不符合题意;
D.露珠逐渐消失是汽化现象,汽化吸热,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3.B
【详解】
A.冰雪消融属于熔化现象;故A错误;
B.夏天,刚从冰柜里拿出一瓶矿泉水,它的瓶壁“流汗”是水蒸气液化形成小水滴;故B正确;
C.秋天草地上的“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草发生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故C错误;
D.冬天,人口里呼出“白气”是水蒸气遇冷发生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故D错误;
故选B。
4.A
【详解】
A.给湿头发吹热风,提高了头发上水的温度、增大了水表面的空气流速,能加快蒸发,故A符合题意;
B.春天给播种后的农田覆盖地膜,是为了减小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从而减慢蒸发,故B不符合题意;
C.把盛有酒精的瓶口盖严,是为了减小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从而减慢蒸发,故C不符合题意;
D.用保鲜袋包装蔬菜放入冰箱,是为了降低温度、减小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从而减慢蒸发,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B
【详解】
A.在标准大气压下,液氮的沸点为-196℃,在常温下达到沸点,液氮会汽化,汽化过程中液氮迅速变为气体,吸收热量,使冰激凌中的水凝固成冰,制成“液氮冰激凌”,故A错误;
B.杯中冰激凌汁遇冷由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现象,凝固放出热量,故B正确;
C.杯口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C错误;
D.杯外壁上的白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故D错误。
故选B。
6.B
【详解】
水缸外面的水珠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水缸液化而形成的,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D
【详解】
A.冰雪消融是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雾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并与空气中的尘埃结合形成的,是液化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露水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是液化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雾凇是水蒸气遇冷变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8.B
【详解】
A.杯子里的冰化成水,属于熔化现象,该过程需要吸热,故A不符合题意;
B.夏天,从冰箱中取出的鸡蛋在“冒汗”,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低温的鸡蛋发生了液化现象,该过程放出热量,故B符合题意;
C.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是液态的小水珠变成了水蒸气,发生了汽化现象,该过程需要吸热,故C不符合题意;
D.盘子里的水,过一段时间会变少,由液态的水变成了水蒸气,发生了汽化现象,该过程需要吸热,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C
【详解】
A.用橡皮塞堵住注射孔,向外拉动活塞,液态乙醚会消失,是液态乙醚变成气态乙醚的汽化现象。清晨,人在户外呼出“白气”是水蒸气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是液化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雪水在屋檐下形成冰锥是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是凝固过程,故B不符合题意;
C.洗手后用热风干手器将手烘干,是液态水变成水蒸气,是汽化现象,故C符合题意;
D.雪人没有熔化却变小了是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是升华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C
【详解】
A.云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的小水珠,由气态变为液态,属于液化现象,该过程放出热量,故A错误;
B.雨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小水珠,遇到凝结核后变成大水珠,然后由于重力作用掉落到地面形成的,是由气态变为液态,属于液化现象,该过程放出热量,故B错误;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的固态小冰晶,是凝华现象,该过程放出热量,故C正确;
D.河水结冰是由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现象,该过程放出热量,故D错误。
故选C。
11.B
【详解】
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使用两个合格温度计测量同一杯热水的温度,最后温度计示数应该相同;已知玻璃泡中水银量相等,说明水银受热后膨胀程度相同,即增大的体积是相同的,内径的不同影响的是水银柱升高的高度,内径粗的温度计水银柱升得较低,内径细的温度计水银柱升得较高,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2.固态 气态 吸热
【详解】
[1][2][3]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称为升华,与凝华过程相反,升华过程中需要从外界吸热,因此有致冷作用。
13.熔化 吸收 有可能
【详解】
[1][2]人们利用冰块对水果进行保鲜时,冰块在熔化过程中吸收大量的热量,使水果的温度降低,从而达到保鲜的目的。
[3]体温计中有独特的弯曲形细管设计,使里面的水银柱只能伸长,遇冷不能自动缩短回到玻璃泡。当正确使用体温计测出一人的体温为36.5℃时,此时水银柱恰好指在36.5℃刻度线处。如果不将水银柱甩回,再去测量其他人的体温,如果其他人的体温高于36.5℃,水银柱还能伸长指示正确的温度;如果其他人的温度等于或低于36.5℃,则水银柱的长度不会发生变化,继续指在36.5℃处。所以,妈妈一体温可能等于或者低于36.5℃。
14.液体热胀冷缩 量程 分度值 充分接触 完全浸没在 齐平
【详解】
[1][2][3][4][5][6]液体温度计利用了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来工作,像使用刻度尺一样,在使用温度计前要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测量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跟被测物体充分接触,温度计玻璃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要和温度计的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15.低 B 20
【详解】
[1] 如图甲是一个自制温度计,它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把它从热水中取出,再放入冷水中,瓶里的液体体积收缩,可观察到细管中液面的位置缓慢变低。
[2]温度计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里面的液面相平,乙图中的B方法是正确的。
[3]丙图中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温度计的示数为20。
【点睛】
.
16.① 地面上洒水时并打开窗户,空气的流动会加快水份的蒸发,而蒸发需要吸收周围的热量,从而使室内气温快速的下降。
【详解】
[1]①
[2]地面上洒水时并打开窗户,空气的流动会加快水份的蒸发,而蒸发需要吸收周围的热量,从而使室内气温快速的下降。
17.见解析
【详解】
夏天,因为冰箱冷藏室里的温度比室温低但高于,鸡蛋刚拿出来时遇到空气中的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在鸡蛋的表面外降温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鸡蛋表面。冰棒刚从冰箱冷冻室拿出剥开包装温度要比低得多,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冰棒表面会迅速降温凝华成小冰晶附着在冰棒表面,看起来就是一层白霜。水蒸气的液化或者凝华都要放热。
18.见解析
【详解】
小刚的判断是错误的。洗澡时浴室内有大量的水蒸气,水蒸气遇冷会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物体表面上,水管A上布满水珠,说明水管A内水的温度低,所以水管A通的是冷水;而水管B上都看不到水珠,说明水管B通的是热水。
19.干冰直接由固态变成气态是升华现象,升华吸热;冰块变成水,是熔化现象,熔化吸热;都能达到致冷的目的,从而能使食物保鲜
【解析】干冰直接由固态变成气态是升华现象,升华吸热;冰块变成水,是熔化现象,熔化吸热;都能达到致冷的目的,从而能使食物保鲜。
故答案为:干冰直接由固态变成气态是升华现象,升华吸热;冰块变成水,是熔化现象,熔化吸热;都能达到致冷的目的,从而能使食物保鲜。
20.⑴水蒸发吸热致冷,迎风一侧空气流速快,蒸发快,致冷更明显;⑵只要是由于空气流通影响蒸发快慢即可
【解析】(1)有风的一面空气流动速度大,水蒸发加快,蒸发时水的温度降低,使皮肤温度降低,所以感到凉;
(2)生活中蒸发吸热的例子很多,比如:喝开水时,向杯子上方吹气,可使开水凉得快一些.雨后天晴,地上变干;湿衣服晒干;从游泳池的水中上来的人为什么感觉比在水中冷等等.
【点睛】本题重点考查学生对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认识,以及对生活中的蒸发现象的了解。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第三章 物态变化综合与测试综合训练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物态变化综合与测试综合训练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第三章 物态变化综合与测试当堂检测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