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第三章物态变化训练(2)2021-2022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第三章物态变化训练(2)2021-2022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1页
    第三章物态变化训练(2)2021-2022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2页
    第三章物态变化训练(2)2021-2022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3页
    还剩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 物态变化综合与测试同步达标检测题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 物态变化综合与测试同步达标检测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下列自然现象中,主要由于凝华形成的是( )
    A.冰雪正消融B.枝上挂露珠C.地上铺白霜D.冰雹从天降
    2.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 )
    A.4℃B.0℃C.-5℃D.-10℃
    3.下列与物态变化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北方冬天玻璃内侧形成的冰花和霜的成因一样,需要放热
    B.用舌头舔刚从冰箱中取出的冰棒,冰棒粘舌头是凝固现象,吸收热量
    C.“撤盐除雪”是为了提高雪的熔点来加快雪的融化
    D.冰块液化为水,需要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4.我们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中看到“白气”。下面有关形成“白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上经常释放“白气”,这是干冰升华成二氧化碳气体吸热使周围环境温度降低,二氧化碳气体液化形成的
    B.夏天刚从冰箱取出的冰棍周围冒“白气”,是冰棒汽化形成的
    C.深秋清晨的河面上经常出现“白气”,这是河面上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此时此地河水温度低于周围环境温度
    D.冬天烧开水时,水壶壶嘴较远处出现大量“白气”,而壶嘴最近处没有“白气”是因为温度太高,水蒸气无法液化
    5.两支合格的温度计,玻璃泡内水银量相等,但内径粗细不同,同时测量同一杯热水的温度,则( )
    A.内径细的温度计示数大
    B.两支温度计示数相同
    C.内径粗的温度计水银上升高度大
    D.两支温度计水银上升高度相同
    6.俗话说“下雪不冷,化雪冷”,这是因为( )
    A.雪的温度比较高B.化雪时要吸收热量
    C.化雪时要放出热量D.雪容易传热
    7.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是同学们应该具备的学科素养。俊杰同学对物态变化中四种现象的下列阐述,其中错误的是( )
    A.在长时间佩戴口罩后,其内侧会逐渐出现小水珠,这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B.“门尽冷霜能醒骨,窗临残照好读书”这句诗中的“霜”是凝华形成的
    C.夏天吃冰棒时偶尔会有冰棒粘嘴唇的现象。“粘”是因为发生了凝固现象
    D.舞台上喷洒干冰后雾气缥缈,仿佛置身于人间仙境。“雾气”属于升华现象
    8.在探究蜡烛的熔化特点和观察“碘锤”中的物态变化两个活动中,采用水浴法加热的主要目的是( )
    A.都是为了受热均匀
    B.都是为了控制温度
    C.前者是为了受热均匀,后者是为了控制温度
    D.前者是为了控制温度,后者是为了受热均匀
    9.小靖尝试比较地沟油和花生油的物理性质。她用相同的杯子分别装入质量相同的这两种油后放入冰箱内降温,发现两杯油的温度都降到时,地沟油变为固态而花生油仍为液态,这说明地沟油和花生油具有不同的( )
    A.温度B.沸点C.凝固点D.冷热程度
    10.在防范甲型H1N1流感疫情中,体温计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图所示的是一支常用体温计,下列关于该体温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它的示数是38.00℃B.它的分度值是1℃
    C.它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D.它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规律制成的
    11.科学家研发了一种“激光橡皮”,用它发出的激光照射显示字迹的黑色碳粉,可让字迹消失。这是由于黑色碳粉发生了( )
    A.熔化B.汽化C.凝华D.升华
    12.用体温计测得甲的体温是38,若没有甩过,又用它去依次测量乙和丙的体温,已知他们的实际体温是37.5和38.5,那么两次测完后记下的数据是( )
    A.37.5和38.5B.37和38.5C.38和38.5D.38和38
    13.下列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正确的是( )
    A.用实验用的温度计测量酒精火焰的温度
    B.用寒暑表测量沸水的温度
    C.测量液体温度
    D.读数
    14.下列措施可以使蒸发变快的是( )
    A.把盛有酒精的瓶口盖严B.利用管道替代沟渠输水
    C.用保鲜膜把蔬菜包好并放入电冰箱D.用扫帚把洒在地上的水向四周扫开
    1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水蒸气引起烫伤往往比开水烫伤更严重,是因为水蒸气液化时还要放出大量的热
    B.冰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C.“薄雾”的形成是水蒸气的汽化现象,“薄雾散去”是水的液化现象
    D.水沸腾时,在水中有大量气泡不断上升变大
    二、填空题
    16.从物态变化的角度分析:在超市冰柜里出售的海鲜周围都要铺一层碎冰,这是因为冰块___________,从而起到保鲜作用。能够利用干冰制造人工降雨是因为干冰___________。
    17.如图所示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_______℃,它的最小分度是_______℃,当前示数为_______℃。若用该体温计测量人体的温度,在读数时,体温计的玻璃泡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离开人体读数。
    18.在图中,甲容器中盛有水,乙试管内盛有下表中的一种液体,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若对甲容器底部持续加热,过一段时间会发现乙试管内的液体发生沸腾,则乙试管内盛有的液体是__________。
    19.在哈尔滨冰雕艺术节上展示的一件冰雕作品,如图所示。该冰雕作品连续放置在-20℃的气温下,过一段时间后,其体积和质量会逐渐变小,这是因为该冰雕发生了______现象(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20.(1)常用温度计是根据______原理来测量温度的。摄氏温标把______的温度规定为100℃。如图所示;
    (2)图(a)温度计的示数为______;图(b)温度计的示数是______ ;
    (3)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在使用温度计时的操作情况,请回答下列问题:
    图(c)错误的是______;
    图(d)错误的是______;
    三、简答题
    21.我们经常听天气预报说,“…向北移动的暖湿气流和来自××地区的冷空气前锋相遇,将在我国××至××之间形成一条东西方向的降雨带…”。请你运用所学物理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暖湿气流携带较多的水气,为什么不一定降雨,而与冷空气相遇才会降雨?
    (2)干旱时,要实施人工降雨,可以向高空抛洒干冰,请问干冰的作用是什么?
    22.舞台上经常用喷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的方法制造白雾以渲染气氛.那么干冰在此有什么作用?白雾是如何形成的____?
    23.《沁园春•雪》中有“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诗句,请根据物态变化的相关知识,简要说明诗句中“冰封”和“雪飘”这两种景象的形成过程。
    24.如图所示是一支医用水银温度计(体温计),请说出这种体温计设计及其使用过程中所用到的物理知识(至少说出三条)。
    物质名称
    酒精

    煤油
    沸点/℃
    78
    100
    150
    参考答案
    1.C
    【详解】
    A.冰雪正消融,是熔化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枝上挂露珠,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地上铺白霜,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故C符合题意;
    D.冰雹从天降,冰雹的形成是凝固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B
    【详解】
    在1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
    故选B。
    3.A
    【详解】
    A.北方冬天玻璃内侧形成的冰花和霜的成因都是凝华,需要放热,故A正确;
    B.用舌头舔刚从冰箱中取出的冰棒,冰棒粘舌头,舌头上的水由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现象,凝固放热,故B错误;
    C.融雪剂能降低雪的熔点,使雪在较低温度由固态变成液态,故C错误;
    D.冰块熔化为水,需要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故D错误。
    故选A。
    4.D
    【详解】
    A.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升华吸热使周围环境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形成“白雾”,故A错误;
    B.夏天冰棍周围冒出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冰棍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故B错误;
    C.深秋清晨的河面上河面上出现的“白气”,是河面上水蒸气遇冷的液化现象,此时此地河水温度高于周围环境温度,故C错误;
    D.烧水时看到的白气是水壶内出来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壶嘴处温度比较高,从壶内出来的水蒸气不能液化,故壶嘴最近处没有“白气”,故D正确。
    故选D。
    5.B
    【详解】
    AB. 两支合格的温度计,测量同一杯热水的温度,因测量物质相同,故两个温度计的示数相同,故A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CD. 水银受热后膨胀程度相同,即增大的体积是相同的,而内径的不同影响的是水银柱升高的高度,内径粗的温度计水银柱升得较低,内径细的温度计水银柱升得较高,故C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B
    【详解】
    化雪是一种熔化过程,熔化过程需要从外界吸收热量,从而导致周围的温度较低,B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B。
    7.D
    【详解】
    A.水蒸气遇冷液化会形成小水珠,故A正确,A不符合题意;
    B.霜是由水蒸气遇冷凝华而形成的,故B正确,B不符合题意;
    C.冰棒粘嘴唇,由于冰棒温度较低,嘴唇上的水遇冷凝固导致的,故C正确,C不符合题意;
    D.干冰升华吸热,使环境温度降低,空气当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形成的“雾气”,故D错误,D符合题意。
    故选D。
    8.C
    【详解】
    水浴法可以使物体受热均匀,所以,在“探究蜡烛的熔化特点”的实验中采用水浴法加热;在“观察‘碘锤’中的物态变化”的实验中,碘的熔点高于100℃,采用水浴法加热可使碘受热时只会发生升华,而不能达到熔点,不会熔化,这样通过控制温度可使实验效果更明显。综上所述,前者是为了受热均匀,后者是为了控制温度,故C正确。
    故选C。
    9.C
    【详解】
    据题意:地沟油在7℃时,由液态变为固态,而根据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凝固时的温度,称为凝固点。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10.D
    【详解】
    AB.此体温计上1℃分成10份,1份代表0.1℃,所以体温计的分度值为0.1℃,故其读数为38℃,体温计不用估读,故AB错误;
    C.由于体温计的特殊构造,即液泡上方有一很细的缩口,在离开人体读数时,液柱不下降,故它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故C错误;
    D.体温计是根据水银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故D正确。
    故选D。
    11.D
    【详解】
    用激光照射碳粉时,碳粉吸收热量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这个是升华过程,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12.C
    【详解】
    体温计液泡上方有一缩口,在离开人体后,液柱不下降,使体温计能离开人体读数。但是体温计在使用前必须用力甩,如果用没甩的体温计来测病人的体温,若被测病人的体温比原来病人的体温高,则准确,如果低,则显示原来的示数。若乙和丙的实际体温是37.5和38.5,那么两次测温后,他的记录数据是38和38.5,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3.D
    【详解】
    A.酒精火焰的温度超出温度计测量范围,故A错误;
    B.沸水的温度超出寒暑表测量范围,故B错误;
    C.测量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接触杯底或杯壁,故C错误;
    D.温度计读数时,视线应正对刻度线,故D正确。
    故选D。
    14.D
    【详解】
    A.把盛有酒精的瓶口盖严通过减慢液体上方的空气流动减慢蒸发,故A不符合题意;
    B.利用管道替代沟渠输水减慢了液体上方的空气流动从而减慢蒸发,故B不符合题意;
    C.用保鲜膜把蔬菜包好并放入电冰箱即减慢了空气流动也降低了温度,使蒸发变慢,故C不符合题意;
    D.用扫帚把洒在地上的水向四周扫开通过增大液体的表面积加快蒸发,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5.C
    【详解】
    A.水蒸气引起的烫伤比开水烫伤更严重,因为水蒸气液化时还要放出大量的热量,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冰是晶体,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薄雾”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薄雾散去”是小水珠发生了汽化现象,故C错误,符合题意;
    D.沸腾时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汽化现象,水沸腾时,在水中有大量气泡不断上升、上升过程中逐渐变大,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6.熔化吸热 升华吸热,致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发生液化或凝华
    【详解】
    [1]在超市冰柜里出售的海鲜周围都要铺一层碎冰,冰块熔化时可以从海鲜里吸收热量,降低海鲜的温度,起到保鲜作用。
    [2]能够利用干冰制造人工降雨是因为干冰升华,从周围吸收热量,致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雨滴降落。
    17.35-42 0.1 37.6 能
    【详解】
    [1][2]图中体温计上的刻度最小值为35℃,最大值为42℃,故测量范围为35℃~42℃,1℃又分为10个小格,故分度值为0.1℃。
    [3]此时的液柱在37后面第6个小格,故示数为37.6℃。
    [4]体温计特殊的构造是在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有一个很细的细管,它的作用是当体温计离开人体后,细管内水银断开,玻璃泡上方的水银不能回到玻璃泡内,所以使用时以离开人体读数。
    18.酒精
    【详解】
    由液体沸腾的条件和特点知,液体沸腾时温度保持在沸点不变,即甲容器中水的温度保持在不变,则乙试管内的液体最高温度为。如果乙试管内装的是水,水达到便不能再吸热,故不会沸腾。如果乙试管内装的是煤油,煤油的温度达不到沸点,故也不会沸腾。只有装酒精时,酒精的温度既能达到沸点,又能吸热,故酒精会沸腾;则乙试管内盛有的液体是酒精。
    19.升华
    【详解】
    该冰雕作品连续放置在-20℃的气温下,冰雕作品没有熔化,但过一段时间后,其体积和质量会逐渐变小,冰直接变成了水蒸气,发生了升华现象。
    20.液体热胀冷缩 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时 -18 58 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底 读数时玻璃泡没有留在被测液体中
    【详解】
    (1)[1]实验室里常用的温度计就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温度计上的字母℃表示采用的是摄氏温标,一标准大气压下,把冰水混和物的温度规定为0摄氏度,水沸腾时的温度是100℃。
    (2)[3]由图(a)知道,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液柱在零刻度以下,温度计示数为-18℃。
    [4]由图(b)知道,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液柱在零刻度以上,温度计示数为58℃。
    (3)[5]使用温度计使用时,下方玻璃泡不能碰触容器底和容器壁,读数时视线与管内液柱上表面相平,图(c)中的错误是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底。
    [6]使用温度计读数时,需要玻璃泡浸入液体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且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所以,(d)图的错误是:读数时玻璃泡没有留在被测液体中。
    21.(1)见解析;(2)见解析
    【详解】
    (1)暖湿气流中携带的水分是气态的水蒸气,与冷空气相遇,降低了暖湿气流的温度,暖湿气流中的水蒸气遇冷才会液化成小水珠,形成降雨。
    (2)干旱时,要实施人工降雨,实施人工降雨时常向高空抛洒干冰,干冰的作用是: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温度降低,从而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
    22.见解析
    【解析】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升华吸热使周围环境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形成“白雾” 。
    23.见解析
    【详解】
    冰封是指水凝固成冰;雪飘是指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冰晶。
    24.利用水银的热胀冷缩;为了提高精确度,相对于玻璃泡的容积,玻璃管应该更细点;玻璃管做成三棱形,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玻璃管与玻璃泡的连接处有一段细而弯曲的缩口,温度计可以离开人体。
    【分析】
    这道题综合考查了体温计涉及到的有关物理知识,学生只要从中写出两个即可,可以从体温计的构造,体温计的工作原理,体温计的使用方法等方面来考虑解答。
    【详解】
    体温计的工作原理是利用了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体温计用之前都要甩一甩,是利用了物质具有惯性的性质;体温计的玻璃管做成三棱型,是利用了凸透镜的放大作用;体温计内部用水银制成,是因为水银是热的良导体,利用了热传递。玻璃管与玻璃泡的连接处有一段细而弯曲的缩口,温度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数等。

    相关试卷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 物态变化综合与测试综合训练题: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 物态变化综合与测试综合训练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 物态变化综合与测试练习: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 物态变化综合与测试练习,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学年第三章 物态变化综合与测试当堂检测题:

    这是一份2021学年第三章 物态变化综合与测试当堂检测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